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4582|回复: 3

徽州著名的历史人物--汪华 --------“徽州的太阳”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发表于 2006-7-22 19: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xici.net/b564493/d36579465.htm
                    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
          社公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
  这是方士庹《新安竹枝词》对于徽州民俗迎神赛会——“嬉菩萨”的描绘。这里的“汪公”、“大王”指的是谁?他就是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江南六州的最高统治者、徽州最高级别的地域神——汪华。
  徽文化中,汪华崇拜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据郑力民先生研究:“尊奉汪华的庙宇,在一州六县无处不见,尤其是六县乡村中的众多社屋以及堪称庆典的春秋祷赛活动,也几乎必见汪公父子。”徽州人通过频繁的迎神赛会,使“汪公大帝”遍及每一个社屋。遍布徽州的汪公庙及汪氏宗祠也是徽州人祭拜汪华的重要场所,诸如求雨防旱、求子祈福、减病消灾等所有民间活动都有祭拜汪华的内容。汪华几乎成了徽州无所不能的地方神。
  汪华到底是人是神?为什么又称“汪公大帝”?汪华之“子”又是谁?汪华为什么能在徽州深入人心,甚至影响到徽州周边诸如江苏、浙江、江西人的崇拜?笔者家居桐城,有幸拜读桐邑诸多汪氏宗谱,如民国二年编《桐西三安汪氏宗谱》、民国时编《桐西云天汪氏宗谱》、民国时编《桐西高林汪氏宗谱》、台湾汪海波1994年编桐西《梅城汪氏宗谱》、2000年编《张家嘴、封门塥汪氏宗谱》(源自民国时编《桐西觉林寺、倒流河汪氏宗谱》)以及青阳县民国时编《五溪汪氏宗谱》等。这些宗谱所记世系均为汪华七子爽之后,其五十六世祖汪道安由徽州迁婺源,五十八世祖汪中元定居婺源大畈,其后人又陆续由婺源迁江西潘阳(现波阳县)。元末明初大移民,迫使这些汪华后裔再由潘阳迁安庆府等地。以上宗谱详细记载了汪华的经历及生前死后所受封赏情况,成功解答了诸多报刊中关于汪华及其家族的疑问。
  汪华,字国辅,又字英发,原名世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华。汪华生于陈至德四年正月十七日夜半,按古时习惯算法,其生日应定在十八日。《三安汪氏宗谱》中有“江南二宝”之一——胡伸撰写的《越国公行状》,介绍了汪华一生的生平事迹。
  汪华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携至歙县郑村舅父家,不久也殉夫而逝。汪华九岁为舅父放牛,常“气使群儿,如将军指挥状”。一次,他带领小伙伴搭家家,说搭成后宰牛吃,小伙伴们很快完成了任务,他果然宰牛分食,然后将牛尾插地,告诉舅父说牛钻入地下了。舅父对他的胆量感到惊异,便没有追究。
  汪华长大后“身长九尺,广颡方颐,庞眉隆准,美须髯”,但“不喜田业,独喜昼卧”。十八岁时,拜睦州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剑弓枪,武艺超群。学成归来,以勇侠闻名乡里。族叔父汪宝欢为隋朝将领,非常器重他。不久,婺源“寇起”,州官派押衙董平前去平“贼”,结果吃了个大败仗。郡将张公无奈,只好贴出告示,招募天下豪杰剿除盗寇。汪华带一班人赶去应募,当日率兵直捣贼窝,并消灭之。建此奇功,理应得到张公的赏赐,但张公忌讳汪华的功劳,不仅不加赏赐,甚至连一句夸奖的话也不愿施舍,这在众兵士的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隋朝末年,炀帝荒淫无道,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掀起了反隋高潮。当时杜伏威在江淮间起义,张公欲起兵响应,但忌讳汪华阻拦,便派汪华到箬岭凿山开道,限期完工,好借机诛杀。汪华知其阴谋,但军命不得违抗,便与从弟——裨将汪大宝率兵日夜开拓,按期完工。张公见其计不成,恼羞成怒,训斥汪华派役不均,要上表弹劾。众将士义愤填膺,忍无可忍,欲上前殴打张公,张公见势不妙,趁机逃走。众将士说:“张公贪鄙残酷,赏罚不公,如今天下大乱,像张公这样鸡肠小肚之人怎能守御歙州?如今张公被逐,我们得推荐一临时刺史以镇定一方,此人非汪公莫属。请汪公尊从大众的意见。到时平了贼寇,再请朝庭任命不迟。”汪华于是在众将士的拥戴下自立为歙州刺史。
  宣州守将不服,扬言来攻,汪华先发制人,击败其先锋罗明,守将自缚请降,汪华释而不问,于是杭、睦、婺、饶等州守将感其德、摄其威,相继归顺。至此,汪华“拥有六州,带甲十万,威誉益隆”。其势力遍及皖南、浙西、赣东地区。
  当时中原已乱,南方割据势力渐多,隋帝失去控制能力,诸将认为以刺史名义统领六州,其凝聚力及号召力均不够,若外地势力侵入,则容易瓦解,建议立国称王。汪华再三推辞,诸将不依,大有黄袍加身的意味,于是择日建国称王,国号为“吴”。封汪天宝为右相,汪铁佛为左相,其他卿佐将校等,择贤而任之。汪华虽称王,但仍以“隋朝正朔”即年号纪元,以示身为隋臣,并无二心,称王实乃权宜之计耳。汪华将原新安郡治所由黟县迁休宁万岁山顶,筑城为州治,这就是著名的“汪王宫”遗址。不久,州治迁到歙县乌聊山,再筑城池(今徽城)。南宋淳熙年间,为纪念华公诞辰,在休宁万岁山兴建“忠烈庙” 奉祀之。庙今已毁,遗址犹存。
  汪华称王十多年,颁布了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当时全国纷扰不堪,战乱频仍,百姓遭殃,生灵涂炭,但“吴”国境内不见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这在隋末实属绝无仅有之地域。徽州的百姓称汪华为“太平之主”。汪华自唐代至民国上千年时间被当地人民顶礼膜拜,视为菩萨、太阳神,与其保境安民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唐受隋禅后,派秦王李世民出师江佐,汪华审时度势,认为“日月出矣”,决定归顺大唐。此举避免了百姓与唐王朝的冲突,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唐王朝统一全国的步伐。武德四年九月甲子,汪华具《奉籍归唐表》,遣左丞相、宣城长史汪铁佛奉表归唐。唐高祖嘉其识时务、顺潮流和保六州的功绩,于九月二十二日颁诏曰:“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汪华所建的“吴国”,在运行十多年后,终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十—月,时居丹阳、自称行台的杜状威命其养子王雄诞“以饶洪兵万余人来侵”,此事《唐书•王雄诞传》称:“雄诞击李子通,还师攻华公。”汪华命汪天宝迎故,雄诞军大败,死者过半;天宝率兵追击,杜伏威还军合战,天宝军失势。此事《唐书•王雄诞传》记为:“破华公于歙州。”但此战汪华军并未败绩,天宝见敌军凶猛,乃奋势搬起巨石,抛向敌军,巨石将地面砸一大坑,敌军见天宝英勇无比,谁也不敢上前,惊惧而退,境内复得安宁。杜伏威不久罢兵归朝。其长史辅公祏与杜伏威吻颈之交,因杜去世,趁机以杜名义夺取王雄诞兵叛唐,建国立号。汪华引兵讨之,辅公祏见汪华军旗帜蔽江,不敢与战,乃退保武康、丹阳。至此,六州再没有威协之兵,“兵民各复其业”。
这里有一段公案:汪华九月归唐,而杜伏威于是年十一月命王雄诞击汪华。“归唐”与“破华”,《唐书》笼统称之。根据谱中罗愿撰写的《越国汪王入唐纳款考实》、汪克宽的《越国汪王论》、程敏政的《越国汪王庙田记》等著述中均论及此事,认为杜伏威袭击汪华完全是出于私意,想以此邀功,“此淮阴击已降之类”。
  武德五年,汪华朝于京师。贞观二年(628年)奉命进京,授左卫白渠府统军,统军事,掌禁兵;贞观十年改任左卫白渠府折冲果毅都尉;贞观十七年升任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之职;贞观十九年太宗伐辽东,诏为九成宫留守。此后多年汪华负责皇帝夜寝时的安全,其少时“独喜昼卧”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一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病逝前夕。
  汪华初病,太宗常劳问赐药。去世后,太宗赐杂彩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按照汪华遗嘱,诸子于水辉三年护枢还乡,永辉四年葬歙县城北云郎(岚)山(又名东山营,属桂林乡江村村)。“父老建祠尸祝之,自唐迄明,将事唯谨。”墓旁建有宏大的墓词,俗称“忠唐庙” ,经历代修缮、扩建,逐渐形成“汪王墓”建筑群,其中“婺源裔孙元帅”汪同“捐田奉祀甚盛” 。据说这里很有风水气象:它处于歙县徽州府城和县城的外围,为历代屯兵之地,背靠云岚山,遥遥相对的是县城乌聊山,富资河的水从近下流过。附近还保存有宋代古塔,据考古发现,这一带还是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墓祠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解放后曾利用这些旧房办过敬老院。1962年被歙县民政局拆除,祠址犹存。
  汪华娶四妻生九子。正室湖州巢国公、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次女钱任,生长子建,朗州都督府法曹;次子璨,与建双胞胎,费州、涪州令;三子达,以征贺鲁、龟兹、高昌功,袭封上柱国、越国公;四子广、五子逊,皆任左卫府飞骑尉;六子逵,薛王府户曹;七子爽,歧王府法曹;八子俊,郑王府参军;九子献早卒。汪华及诸子在徽州人称“大王神”,又称“太阳神”,每年多次举行“游太阳”、“迎汪公”、 “嬉菩萨”等纪念汪华父子的活动。他们主祭汪华,分祀九子。如祭“八灵王”即为祭汪华第八子汪俊;汪献虽早卒,据说有父风,少时曾拽弹射水中鸭,鸭张口衔之,以其神异,徽州多立“九相公庙”祀之。
  汪华起兵后,在绩溪登源建一城池,此城与故宅仅一水之隔。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在此立庙,名曰“忠烈庙”,史称“汪王故城”,俗呼“汪公大庙”。庙旁附建园林,占地达2万多平米,足见其规模宏敞、世重之一斑了。旧时每年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都要在庙前举行花朝会,舞龙舞狮舞花灯,唱大戏,放花炮,以纪念汪华诞辰。宋绩溪令苏轼等对此忠烈庙均有诗颂。清绩溪知县赵继序也赋诗一首,追怀汪王故城。诗曰:
            古木苍藤外,依稀表故城。
            每经风雨夜,犹听甲兵声。
            水涌将军井,山连刺史营。
            英雄发轫处,凭吊不胜情。
  故城尚存城墙残段和谯楼、西月城等。
  其故宅地名登源,乡人不忍破坏其故宅,故环宅而居,改名曰“汪村”。
  最负盛名的“忠烈庙”,当然属乌卿山。汪华入朝后,当地百姓感其德,在乌聊山为其建生祠以祀之,成为当地人们心目中的“地方神”,殁后更是祭祀不断,水旱必祷。据《篁墩文集》卷十二《休宁乌龙山汪越国公庙田记》中程敏政说:“唐歙州总管越国汪公,有庙在歙之乌卿山,始贞观己亥,著于令甲,历代因之,号其庙曰‘忠烈’。属邑之人走乞灵无虚日,又各即地为行祠……”由此可知,此忠烈庙建于唐贞观十三年(己亥,639年),这是在百姓所建生祠的基础上,由官府批准扩建的,汪华由民间认同的地方神升格为国家法定的地方神。又据弘治《徽州府志》载:“唐中世刺史薛邕迁越国公庙于此(乌聊山)”。这里“迁”字不当,应为“增葺” ,既然是“迁”,原庙何处?据记载此庙在唐刺史薛邕及范传下、吴圆、陶雅等人为徽州地方官时,曾多次增葺。该庙原建筑宏伟,正殿五开间,金銮殿式,后殿为“劝忠楼”,楼上石匣中藏有唐王朝授予汪华的诰命和玉圭等。1949年庙废,殿宇及文物无存。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三月三日追封汪华为“惠灵公”,宋徽宗政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敕赐乌聊山汪公庙为“忠显庙”。此庙又载入宋朝国家祀典。汪华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法定”的地域神。以后历代帝王多有追封。自宋徽宗至宋恭宗五位皇帝先后十次追封汪华为“英济王”、“广惠王”、“威信王”、“英烈王”、“英圣王”等。元顺帝至正元年,改封汪华为“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明太祖洪武四年颁布“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祠”榜文保护该庙,追封“广惠王”,续敕封“汪公圣主洞渊大帝”。这就是“汪公大帝”的来历。
  宋徽宗以后,历任皇帝不厌其烦地对汪华予以追封,客观上促进了徽州百姓对汪华信仰的加深,主观上也是其政治统治的需要。如宋朝时,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要应对北方势力的入侵,另一方面要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表彰汪华归唐,正是感召农民起义军的好教材。当然,徽州人对汪华的崇敬也有着浓郁的英雄情结和功名思想,他们对徽州历史上另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就没能引起更多的兴趣。
  由于汪华生前对歙州人民有巨大的功绩,又因历代政府的追封,原“吴国”所辖六州内的百姓都非常崇拜汪华,到处都建有忠烈行祠,形成“忠烈庙宇群”。如休宁乌龙山越国汪公庙即是其一。歙县《灵防方氏谱•祠庙制》说:“忠烈庙:宋时伯起翁开基设像,以祀汪王。”随着汪姓子孙,特别是徽商中汪姓子孙的不断迁徙,汪华信仰逐渐溢出六州,如杭州也有汪王庙。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明洪武帝朱元璋为加强边疆地区的统治,曾在江浙招幕士兵,让他们携妻带子进入贵州,居住卫所,这些军户后代现大都融入当地土著,而安顺至今还保存着一些卫所旧址及当时人们生活的遗风,形成安顺独特的屯堡文化。屯堡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迎汪公”节日文化,云山屯即是其中的代表。
  汪华一生,有联为证:
              乱称王,治称臣,两念都归一是;
              生封公,殁封帝,千秋曾有几人。
  汪华之先,乃周公旦之后。周朝灭殷后,封周公于鲁,因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需辅佐成王护朝,派长子伯禽任鲁国国君。传十三代十五君至成公黑肱,生长子姬午为鲁襄公,次子因出生时两掌有纹,“左王右水”,取名为“汪”,是为公子汪,封为“汪侯”,食采颖川,世称“颖川侯”。姬汪生公孙挺,挺生姬诵,诵封于平阳(今山东邹城市治所在地,非山西临汾县),汪姓郡望“平阳”即缘于此。依古礼“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诸侯”,姬诵始以祖父名别为“汪”氏。
  传至三十—世有汪文和,为汉末龙骧将军,因避董卓之乱而渡江南迁,吴侯孙策表授为会稽令,因家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是为江南始祖,亦是中原迁徽州最早的姓氏之一;三十三世汪澈始迁歙居住;三十五世汪演,因居处沦为溪,徙居新安城(今歙县治)北;三十六世汪道兴,徙家于歙;四十世汪叔举,即汪华高祖,喜登源之山水,迁居歙东十里稍偏南的汪村;祖父勋明为陈会稽令,历仕两朝,以功封为戴国公;父僧莹为海宁令,袭封戴国公,后迁稷州长史。
  唐昭宗天佑三年(906)以汪华晋封追尊,乃在云岚山建祠,同时追溯其祖,因于城东北七里练江岸边的吴青山建汪氏祖祠。祠祀汪华三十三世祖汪澈(汉末仕吴,封新都侯,迁歙始祖,与夫人方氏合墓)、三十六世祖汪道献(晋代人,黟县令,与夫人胡氏合墓),并以汪华配享。祠址属桂林乡潭石村,西北与云岚山相望,规模与云岚山“忠唐庙”相埒。此祠背山面河,正殿二层,屋宇厢房等数十间,祠中有汪澈、汪道献、汪华塑像,共称“三祖神像”。历代多次重修此祠,最近两次重修,一在清道光初年,华公后裔安徽学政汪守和书“水源木本”、池州府教授汪熙书“清芬骏烈”二匾悬于正殿,二在民国元年。今墓存祠毁。
  汪华高祖汪叔举为南朝刘宋时军司马,葬登岭白杨坑东山下,在汪公大庙后半里处,墓地名“将军踏驽”形。南宋理宗宝庆三年绩溪县令奉诏在墓地建亭,因理宗宝佑五年诏书褒赠汪华曾大父母为通侯小君,训辞曰“福必有基耳”,推及高祖墓,遂名“基德之亭”。淳熙三年汪华裔孙、从政郎汪复作《齐军司马叔举公碑记》以记其事。至今人们仍称此处为“墓祠”。
  汪华后分九支繁衍,其后裔遍及江南数省及海外,真所谓“十姓九家汪”,“新安之族汪为巨”。三国吴王孙皓时,许郡太守许悌启敕新都(即徽州)“汪、余、方、胡”为“一邦四胄”之姓。黟、歙多为汪华长子建和八子俊之后,七子爽之后多居婺源、休宁、祁门,绩溪为汪华九子献之后。
李白著名的《赠汪伦》诗中的汪伦即为汪华六世孙,谱名风林,泾县令;“江南二宝,胡绅汪藻”中的汪藻、著名学者汪中、绍兴状元汪应辰等皆为汪华之后。黟县世界古民居宏村系汪华长子建之后,婺源西浯村知本堂系汪华七子之后。稠墅、潜口两处亦为汪华之后。尽管汪华后裔在新安郡得到空前发展,成为新安望族之一,但汪氏后裔不忘先祖,仍以“平阳”为郡望,曰“汪无二郡”。元末明初,随着潘阳瓦屑坝移民潮,汪华后裔大量从江西、徽州等地迁居安庆府,如今安庆市及所辖六县,汪姓人口特多,仅桐城一地就有“九李十三汪”之称。
  逝者逝矣,由于时代的久远,汪华一方面以传说和偶像影响着徽州文化,另一方面,与汪华有关联的古墓葬、庙宇、碑亭、故宫等历史遗迹则是浸润徽州文化的有形资产,更重要的还有无数散见于地方志、汪氏家谱里关于汪华及其家族的文章以其独特的情感哺育着徽州。笔者认为,汪华虽不必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但至少可以作为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研究。徽学研究专家叶业恩教授说 “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把他名列徽州伟人之首,一是因为他是公元一世纪的人,二是因为他是一个对于徽州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徽州,如将汪华的有关遗存作为系列景点加以开发,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创举,一方面可以慰籍新老徽州人的徽州情结,另一方面有关汪华的人文景观可以进一步促进徽州旅游业的发展,单是汪华后裔的怀祖之旅将是一支颇俱规模的大军。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7-22 20: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806&keyword=
上面的文章由我原创,4月10日发表于本网。猴谷于4月16日是从我这里抄去,不想本家又请了回来。 [s:1]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2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385
发表于 2006-7-29 15: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ciwenhenbuc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6-7-29 19: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见重读.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