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三槐堂
太戈
三槐堂久闻其名,2006年被命名为国保单位,但始终无缘一睹真容。12月11日,友人邀我看三槐堂,欣然前往。
三槐堂在休宁县溪头村,我们在屯溪香茗大酒店前会合,乘电动车顺着通往飞机场的迎宾大道到博村,再沿着流往隆阜的瞻溪朔溪而上,大约7公里到占川村。友人告诉我,“占川”其实应该是“瞻川”,村里有一处区保文物单位——“关阳桥”。
关阳桥就架在瞻溪上,是座一墩二孔三檐七间的廊桥。桥长16、6米,寛5、6米,中檐为三开间,两边均是两开间。桥为木石结构,下游建有水坝护桥。据说桥上原有关帝神座,还绘有云雾升龙壁画,当年是明窗红柱、长廊画栋、如亭如阁、风格雅趣,行人在桥上美人靠小憩,面对如镜般的碧水,陶然于诗情画境之中。而眼前的关阳桥确实大煞风景,堆满柴草杂物,桥身破烂不堪,窗棂几乎全毁,桥梁也多处腐烂。最不堪入目的是桥下污水横流、飘浮着塑料秽物。
带着惋惜的心情离开了占川,不久进入休宁县地界。由于是两县交界处,所以道路颇差,有一段甚至是沿溪的田埂路。而环境却渐佳,青山夹道,葱郁的松竹之间点缀着斑驳的冬林,溪水也渐清,碧绿的水藻飘曳着长须,诉说着这里的原生态。过了余家湾,就能看到不远处高地上的溪头村。
进了溪头村,道路平直而宽敞,是用石板砌的,两边镶着鹅卵石。进村不久,就看见一座古建筑的门楼。叩开大门,一位叶姓的姑娘很客气地招呼我们进去,门厅里面的正屋部分已经拆除,建了新房子。姑娘告诉我们,这座房子原来是王姓祠堂,解放初期分给了她家,因后面要倒塌,前些年拆掉重建了,只剩下这座门楼。门楼三开间,高大宽敞,从上方的丁字斗拱等木结构可以辨别出是明代建筑。
王家祠堂左侧不远就是三槐堂,现在前面已经砌了一道砖墙保护起来了。围墙大门两侧各立了一块石碑,右侧的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槐堂”,是国家2006年6月1日发布、休宁县政府立的;左侧的石碑上刻着“三槐堂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是安徽省文物局、建设厅和休宁县政府1992年6月20日立的。
友人找到了看管三槐堂的王姓老人,打开了三槐堂让我们参观。尽管事先已经得知三槐堂气势不凡,但走进去的那一刹那,仍然被它的宽大、敞亮、尤其是如同森林般众多的柱子所震住了。王姓老人告诉我们,三槐堂原有三进十一开间,约1500平方米。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后一进因破烂欲倾,为王姓族人拆除。前面的一进和二进,因为成为四个生产队的队屋而得以保存。进了大门、门庭,是围绕一个大天井的回廊和配厅,配厅都各自有小天井。走过中间的大天井就步入二进的正厅,正厅前沿的三条大石板均长达5米,硕大的横梁上方高悬着题于清康熙三十一年“龙章宠锡”的匾额。正厅旁有两个边厅,也各有小天井。整个大厅内含九个小厅,场面宏大,气势壮观,采光充分,空气流畅。原来各厅之间隔了板墙,现在板墙拆除了,露出了众多的柱子,共有183根,柱腰围80至100公分不等,材质大多是银杏树的,银杏木有一股特殊的气味,因而高大的梁栋间找不到一丝蜘蛛网。
王姓老人还告诉我们,这座房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由他的先祖王经天发起建造的。王经天是王家三兄弟的老二,时任河北栾城知县。因这座房子气势宏大,有三进十一开间,被当地百姓称之为“金銮殿”。然而这也引来杀身之祸,因为明朝住房规格等级森严:藩王称府,官员称宅,庶人称家,王侯、官员必须按等级造房,如此宏大的“金銮殿”无疑严重超标,简直是欺君之罪,官府闻讯派员来查处。至于后果传说是要杀一个人,王家老三为了保当官的老二,顶了罪名受死;另一传说是王家紧急在大门两边各修了一个厕所,说这不是官宅,也不是祠堂,否则大门边是不能建厕所的,因而躲过了一劫。
现在已经很难追究400年前那些传说的真伪了,只有三槐堂还真真切切地耸立在眼前,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我们谢别了王姓老人,在村中还看了几处古建筑,但大多是残垣断壁,或是濒于倒塌的危房,不过从屋檐下的丁字斗拱和门框八大块的石质结构似乎可辨得是明代建筑。回想在歙县工作时,在雄村、昌溪、小溪等古村落看到不少类似的情况。记得有一次县文物局一下报了要求增添200多处县级文保单位的报告,县政府再三研究只酌情定了80余处,这已经不容易了,保护是要花钱的,对于捉襟见肘的县级财政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而先人留下的精美的杰作倒塌一处就少一处了。此外还有无知、近利和文物贩子们的猖獗……
享受三槐堂给予的惊喜后,又因其他而沉重和无奈。
博大精深且如此众多的古徽州建筑文化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