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日报:看古墓到溪口
作者:汪红兴
大凡历史积淀深厚的地方,总会留有一些古墓。古墓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旅游资源。就像今天的人们,到北京,总喜欢去十三陵看看;到南京,总要到明孝陵、中山陵逛逛;而到西安,人们必去秦始皇兵马俑游游。
那么,到徽州看什么古墓呢?徽州没有出过帝王,像那种极尽奢华、尽显帝王之尊的古墓是不存在的,可徽州自古为钟灵毓秀之地,徽商雄峙商界三百余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神话,官宦巨贾名流学者层出不穷,而且有一句俗语:“生在苏州,玩在杭州,葬在徽州”,所以徽州人历来讲究厚葬,自然建了许多气势非凡的古墓。可岁月的变迁,风雨的侵袭,自然与人为的因素,古墓幸存者寥寥。现存较出名的如歙县西干山下的渐江墓、休宁商山的戴震墓等。从现存的古墓来看,若论规模与气势,则当数位于休宁县溪口镇境内的汪由敦墓无疑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它就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由敦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重臣,雍正二年(1724)的进士,为二甲第一名,即传胪,后来一直官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他在皇帝面前鞍前马后地服侍了二十余年,尽管宦海几多沉浮,而他勤勤恳恳,以“恭谨”而著称,同时,他的文学及书法造诣都颇深,赵翼、纪晓岚都曾拜他为师,因而深受乾隆皇帝的宠幸。以至于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二十二日,他不幸染上风寒在京去世,乾隆皇帝闻讯即刻起身,亲临府上祭奠,并赐陀罗被以殓。追赠太子太师,入贤良祠,赏内库银二千两经理丧事。溪口是他的家乡,他一生牵挂着这块土地。死后,他的儿子汪承霈遵其嘱咐,不惜千里迢迢,扶柩回乡。奉谕旨建起这座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的墓园。
墓园位于今天的溪口镇木干村,土名叫“林金坑”的小山坡上。墓园坐北朝南,前方是碧波荡漾的率水河,岸边茂林修篁,对岸青山逶迤,奇峰罗列,墓园缓缓倾起,背倚起伏的山峦,整个墓园开阔、敞阳,呈太师椅状,墓基正前方直指对岸一凸起的马鞍形山脊,懂得墓葬知识的人,一看就会说,这是典型的好风水。
墓园原有一千多平方米,位于休(宁)浮(辆)的古驿道旁,入口处是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随后立有一块禁碑。上书:文官到此下轿,文官到此下马。离碑五米处则是一座四柱三层冲天式石牌坊,上面雕有文字,还有精美的花纹及图案,再往前是一座石亭。从出口一直到墓冢,长约四百余米,清一色光润清幽的青石板。可惜这些建筑在太平天国及“文革”期间已被拆毁,那些精美残件大多被埋在木干村委会和部分村民的墙基石里。不过即使现存部分,依然可窥一斑。
第二层拜台更见气势,中间是墓道,正中处立有乌龟驼石碑,上面则刻有满汉两种文字,是乾隆皇帝为汪由敦所写的“谕葬原礼部尚书汪由敦碑文”,200余年的风吹雨打,字迹有些漫漶,但仍能清晰可辨,这是古徽州唯一现存刻有满汉两种文字的石碑。两侧则对称排列着石人、石马、石虎、石羊,代表着忠、孝、节、义。这一组雕刻体积庞大,雕工细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分反映了乾隆年间石雕艺术的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不少徽学专家都赞叹不已。
再往上顺山势而建起了一个半圆形的封土堆,这便是墓冢,这里是汪由敦和他的原配查氏夫人、继配邵氏夫人的合墓。墓园静静地依偎着村后,墓园虽不复有当年的气势,可尽显古朴沧桑,微黄的草坪依然彰显了旺盛的生命力,望着眼前这寂静空旷的墓园,可曾知这里当年曾经多么辉煌过。
汪由敦虽然出生于常州,可他外出经商的父亲却常告诉他许多家乡的往事,7岁那年,他第一次回到家乡,此后一直到25岁,其间七回家乡。他把这段经历凝聚成了《双溪绝句》70首,留下了关于家乡的自然、人文、风俗、习惯珍贵资料。如在他的一首描绘家乡风貌的诗中写道:“千家烟火水弯环,四面云林拥翠鬟,若为双溪图十景,晴岚霁雪仿荆关”。安徽大学的一位徽学研究专家著文评价说,像这样以同一个题材写这么多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极其罕见。汪由敦虽然身在京师,可他的心无时无刻眷恋着故里。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他长眠于此两百多个春秋了。至今在溪口一带,人们口头依然传诵着许多关于他的美丽传说。古墓是他留给家乡人民最后的一份财富,至今还引得无数后人前来凭吊驻足。
徜徉古墓,怀几分思古之幽思。阅读古墓,读的是一份厚重、一份沧桑、一份乡情。
朋友,你若有兴趣的话,就请你到休宁溪口来,你定会流连忘返,有一份独特的感受。
编辑:何春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