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海滩的淘金人——汪鲁门故居探寻 应《中国名城》杂志clivery先生的邀请,我们网通摄影联盟的一行于2006年5月21日下午来到老城南河下170号——汪鲁门故居进行拍摄,古建筑专家赵立昌先生亲临故居给我们作了现场介绍。拍摄的目的很明确:唤起更多的有识之之士关心老宅,爱护老宅;为老宅留下图片档案。 既然报了名,就应该对汪鲁门故居有所知解,我想这会对拍摄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汪鲁门何须人也? 据市古建专家赵立昌介绍,南河下曾是扬州盐商住宅的聚集区,汪鲁门故居位于市区南河下170号,170号是一栋雄伟的建筑群,九进两层的房屋整齐排列,足有现代建筑三层楼高的山墙绵延百米!这就是大盐商汪鲁门的故居。我们看到,诺大的宅院空空荡荡,地板上积满了灰尘。老宅房屋主人汪泳泊,字鲁门,徽商,原有房屋100余间,门口的楠木大厅,两百多平方米,是扬州目前保存最完整、容量最大的楠木厅。 汪鲁门的创业经历一直被世人称道。学者韦明铧在新作《风雨豪门》中提到,清末民初,淮南盐场由于海岸东移,盐产量日益减少,有关官员力倡在淮北加大产量以接济淮南。安徽歙县人汪鲁门熟悉盐业经营,于是和别人合作建立了“同德昌制盐公司”,准备在淮北左营开建产盐圩堤。左营当时还是荒凉的海滩,很多人不信那里能产盐,而汪鲁门自认对淮北的盐场地理了如指掌,确认那里适合于产盐,于是他亲自前往左营联络当地具有影响的人物,劝说当地人加入公司。结果,盐圩顺利建成后,盐产量果真日渐上升。因为汪的带头,济南盐场也相继有六家盐商建起了盐圩,每年产盐达四百数十万石,可谓日进斗金。汪过人的魄力和谋略,在盐商中取得了崇高威望,后被盐商们推举为总代表,领导着各个盐场的业务。 二、故居现状 清末民初的豪华宅第,前后九进,雕刻精美,徽派风格,是我们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旧居。建筑规模可与个园南部住宅媲美。 这里如今虽已没有过去日日喧哗、夜夜笙歌的繁闹景象,但一排排高耸的古式门楼、一幢幢深宅大屋,依然可以折射出当年盐商的豪富与奢华。大部分建筑的结构为上楼下厅式样,楼上每个房间之间均相通,形成“串楼”,这样的格局在老宅院中也不多见。据说,房主人连房屋地面的高低都很讲究。从下面由大门层层梯进,步步升高,越到后来越高。”
古宅一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从下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古宅既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前,这里一直租给扬州医药公司作为仓库使用,现在,医药公司的仓库搬走了,空出来的老屋能不能开发成旅游景点呢?从clivery先生口中得知,市政府正在积极的想办法,老宅的出路早已摆上议事日程,看来没有多少时间,一座古城带有个性的博物馆会展现在扬州市民的眼前。
三、如何拍摄和拍摄后的感慨 我是从这几个角度来考虑拍摄的:1。文物的价值;2。昔日的辉煌;3。建筑的残破。 都说走进汪鲁门故居就是走进艺术殿堂,大量精美的透袭着吉祥如意、大富大贵、福气满堂的砖刻、木刻、石刻,在楼上的围栏、斗拱、圆柱座、门窗、下水口等等,可见主人真是煞费苦心!但是否会想到如今的光景又是一个惨淡能够道明的?有是否能想到所有的富贵又怎抵得上时间的摧毁?而现在岁月的侵蚀正让重重楼屋伤心流泪着。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地方也不得不屈尊,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公司仓库等等,被折腾得残喘着…….,从那青石板的刻痕上,从笈笈可危将要倒塌的楼板上,我知道了什么是“历史”,更明了“历史”的残酷。如今虽然恢复了其平静,但它又被无可奈何的尘封起来,不知老宅何时才是重见天日的良时,不知何时老宅里才有阳光气息的照耀…….。 很多图:http://bbs.yzcn.net/dispbbs.asp?boardid=96&ID=108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