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关心仅存的
“汪王祭”徽州特色民俗
----从歙北丰瑞里六月六“汪公看稻安苗节”谈起
方利山
隋唐之际,歙州的汪华起兵据有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境安民”,对地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对唐王朝的统一有大贡献,是徽州文化第一历史伟人。受到六州特别是其故乡歙州(徽州的前身)百姓的广泛崇仰和敬拜,被尊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千百年来深深植根于徽州民间百姓中的遍及徽州各邑甚至更广地域的“汪王祭”特色民俗,早已经从一种地方神崇拜活动发展为徽州民间最浩大的文艺、体育、娱乐活动,品种繁多,文化内涵丰富,像“屯溪黎阳汪公庙会跑马磨豆腐”、绩溪“正月十八花朝会赛琼碗”、祁门、黟县“游太阳开天门” 、绩溪上庄“安苗节”等等,徽州民间千百年来祭汪公老爷、抬汪公巡游、 “嬉汪公菩萨”的这类活动,可不仅仅是带有点封建迷信味儿的祖先祭祀活动,徽州先民在这一特色民俗的长期演进过程中,着意在一个“嬉”字上做足了文章,他们把对汪华这位“太阳菩萨”的祭祀,“嬉”成了万众欢腾的民间狂欢节,嬉出了文化,嬉出了“品味”, 嬉出了特色。那些灯彩纸扎传统工艺、徽菜传统技艺、徽剧传统艺术、得胜鼓、赛龙船、抬阁、地戏等等,全在这一“嬉”的过程中得到了培育、发展。从徽州传到贵州屯堡的“抬汪公”民俗活动已作为特色“非遗”在中国第七届民间艺术节上拿了个山花奖金奖。因此,徽州“抬汪公”、“嬉菩萨”的“汪王祭”民俗,更应该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这一保护,特别具有徽州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重大价值。每年春节,歙县北乡丰瑞里村民都自发延续古老的“汪王祭”民俗,“抬汪公”嬉菩萨,在村里巡游,全村百姓焚香燃烛,礼花鞭炮齐鸣,拜汪王祈福。每年农历六月六,又作“汪王祭”,“抬汪公”菩萨巡游稻田,隆重举行“安苗节”,又称“汪公看稻”,祈祷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徽州民谚有云:“种田种得苦,享个安苗福”。歙县丰瑞里“抬汪公”嬉菩萨和六月六“汪公看稻安苗节”民俗,是徽州之域目前仅存的活在民间的汪华文化,是徽州文化的活化石,是亟须要给予关注和保护的重要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屯堡的“抬汪公”民俗活动源自古徽州,“流”出去的徽州民俗,人家都已做成了文化旅游的大品牌,我们徽州是“抬汪公”民俗的发生地,理应在发展我市的文化旅游中,把汪公菩萨“嬉”得更好。千百年来徽州的“汪王祭”,虽然旨在“娱神”,其实意在“娱”人。这一个“嬉”字,在徽州可说是既十分古老,又十分通俗和现代,“嬉”者,“玩”也,现在的时髦叫“休闲”、“旅游”。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不就是整个市内,城乡四季都游人如潮,所有来徽州游“嬉”的海内外宾朋都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吗? “抬汪公”这么有文化内涵的民俗,是我市文化旅游的无价之宝。应该把徽州的“汪公菩萨”,象这些年贵州屯堡那样,热热闹闹、声势浩大、精美丰富地“抬”起来、“嬉”起来,把“跑马磨豆腐”在黎阳街、屯溪老街“跑”起来,把“赛琼碗”,‘赛龙船“、”赛花灯’在新安江岸上、水上摆开来,把“游太阳”、“破寒山”演起来,把徽州“抬汪公”“汪王祭”做成有大影响的特色旅游品牌。人家云南一个三月三,光“泼水”就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而我们的汪华文化,有“十八朝”、“六月六”、“八月十三”等等,几乎一年四季都有“汪王祭”民俗活动, 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中这么多珍贵“非遗”项目的有序和精采复活,不仅是我市文化旅游要唱的一台大戏,也正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非遗”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对待徽州“抬汪公”、“汪王祭”这类民俗活动,放任自流不如积极引导,不必顾忌重重,畏首畏尾。拿出点胆识和魄力来,把这些徽州文化的宝贝“嬉”好,“嬉”出名堂,“嬉”出品位,“嬉”出文化,“嬉”成产业,“嬉”出效益,为老百姓“嬉”出实惠。歙县丰瑞里“抬汪公”嬉菩萨和六月六“汪公看稻安苗节”民俗,希望能到各方面的积极关注,使徽州“汪王祭”特色民俗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有一席生存之地。现在屯溪的“黎阳老街”已经荡平,为“黄山柏景雅居”房地产开发让路,而“黎阳老街”上的“汪公庙遗存”,曾是黎阳汪公庙会“跑马磨豆腐”特色民俗的主要生存空间。为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不至于使“汪王祭”这样的重要“非遗”成为无处安身的孤魂野鬼,我们的开发者能不能手下留情?
(方利山: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黄山学院研究员。安大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主持人)
2010.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