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577|回复: 1

永远的汪若南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4-5 01: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54f980100gzcg.html

永远的汪若南

仇非

   “唯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众卉许同栽。”这是郑板桥题竹的名句,亦是他为人的写照。中国人爱竹,古今皆然。晋代名士王子猷说:“不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苏东坡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文人爱竹,于此可见一斑。

  竹因其虚心、节坚、中直、傲霜,不褪其本色,不失其刚劲,被人称为“君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被艺术家取于纸笔,表之堂奥,悦目而怡性。

  小时听说书人讲隋唐英雄,有一李元霸,力大无穷,自叹天无柄,恨地无环,若有柄有环,他便能舞于双手之间。当时听后吃惊称奇者再三,后来年龄渐长,读书知西方亦有某人曰: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翻转地球。看来东西方都有敢发狂言的人,他们大概也都未能找到天之柄地之环,和那个翻转地球的支点吧。由此,我又想到芸芸众生,俯仰一世,无论其如何渺小微贱,恐怕都曾有过自己所能把捉的天之柄地之环吧?这也许是人们度过生命长河的一个支撑点。只不过这个支点或环,是找准了还是没有找准而已。找准了,便稳度一生,贫贱亦是富足;找不准,腰缠万贯亦是贫穷。

  中国自古以官本位论成败,谈到功名,即指做官。待到官场失意,他却又说无官一身轻。似乎娇弱无比,本就难担官之大任。看来还是未能找到天之柄地之环。

  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曾找过天之柄地之环,这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十年宦海,最终在六十一岁时突然找到了自己所要找的天之柄地之环,并立即付之行动:“速装我砚,速携我稿,卖画扬州,与李同老。”过起了种竹写竹与竹为伴的生活。他曾在题画诗中写道:“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

  我说了上边这些,似与本题无关,实则不然。平凉汪氏若南,字小泉,号半塘又署伴琴道人,他虽无古英雄恨天恨地之才,更无郑板桥之盛名,但却是平凉百多年来独树一帜的艺坛圣者。他是在三十岁左右就找到自己的天之柄地之环的人,而且不改初衷,恬淡一生,丹青自奉,蔬果自珍。潇洒挥毫于茅屋,侍弄蔬果于田畔,尽情尽性,不违时,不趋炎,如竹之有节,如竹之坚劲,诚一代难得之人才。

  汪若南生当清季之末的同治十一年(1872),其父从湖南随左宗堂军移民来平凉,定居平凉西川,若南即生于其地。他自小随父母在农田劳作,一有空,就到村塾隔窗听学。日久天长,《三字经》、《百家姓》亦朗朗上口,不错字句。其父偶然听到他出口吟唱,十分感动,便决定变卖田产,入平凉城营生,让若南在城里入学读书。汪若南的父母都是不识字的农民,居然有此胆识眼光,难怪日后若南会名震陇上,成为当时平凉画坛领袖人物。

  汪若南十多岁后才入学读书,他如饥似渴,过目成诵,学问日进。他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成为当时同学中的佼佼者。1890年(光绪十六年),清廷举行全国大考,若南赴兰州应试,轻取功名。那时正是维新与保守相持激变之前夜,考取者以生员相称,已有了入官为宦的资格,一旦朝廷召用,就可进入官场。

  若南这次兰州之行,接触到了各种新学和各式精英人才,思想受到极大震动。但他既未进入官场,亦未加入秘密社团成为革命党,而是选择了丹青育人的志向,耕读教书教画,培育人才。他曾画兰,并书郑板桥的兰诗以明志:“此是幽员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经,更写高山一片遮。”这大概是他找到自己所能把握的天之柄地之环,自己能提得起放得下。从此,汪若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乐居城市山林,自食其力,并应约到几所学堂教课。

  汪若南的书法、绘画、金石治印技艺日臻精妙。四十岁前后,他已确立自己主画兰竹的志趣,时与曾鲁斋、张观雪为画坛三友,切磋技艺,藏否人物,诗酒吟唱,领一时风骚。他曾于自己的庭院半亩荷塘边接待过许多过境的文朋诗友,和持习作求教的后进晚生。民国时,在清末有过功名的人,大多进入官场,有人推荐他出任某地县长,他以能力不够婉辞。他依然埋头自己的笔墨耕作间,并在自己家中开设辅导班,为书画爱好者示范讲授。

  四十年代末,汪若南曾联合平凉书画界同仁,热情接待赵望云等著名书画家,并在平凉民教馆组织名家书画观赏展。这对提高本区书画品位,造就书画人才,开阔人们的视野,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汪若南后来辞了教职,在家中专向书画爱好者教授字画,不论贫富,来者不拒。有钱的学生交几个纸墨钱,他也就收了,没钱的学生不交钱,他也同样教他们字画,诲人不倦,师德巍巍。他教学是这样,给人作画写字,亦无等次门第之见。达官贵人,富翁商贾求字画,论幅付钱,分文不少;贫士寒儒农夫学子求字画,只要拿去一张纸,他不取分文就挥毫而作。他经常笑说:“秀才人情一张纸,何须自视不凡。”

   1949年平凉解放时,汪若南一改半隐生活,积极走上街头,与平凉各界知名人士,到城外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他以极大热情,投身新中国的政协活动,写标语、搞宣传,虽年近古稀,却与时代同步而行。这时期,他创作了许多不可多得的传世精品,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都以勃勃生机,展现在人们面前。

   1951年,苏联举行世界美术展览,汪若南的墨竹被西北局选中,送往莫斯科参展,他的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第一次从平凉走出了国界,把平凉人的风采呈送到国际舞台,展现给不同文化不同肤色的人民。汪若南,平凉人叫得最响的名字,这个名字也给平凉人增加了光彩。

   1959年到1960年期间,全国发生粮荒,政府为保护知名的知识分子,曾给汪若南先生补给一部分粮油,这位老政协常委、省文史馆馆员却将粮油送给托儿所幼儿园。这位历经三个时代的长者,深知该宝贵的是什么,该呵护的是何人,他以八十八岁高龄,坦然面对一切,无怨无悔。在他画下最后一丛翠竹,还没有来得及盖上印章时,便溘然长逝了。他题在画上的几个字苍劲有力:“高风亮节”。这是他最后的笔墨,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今天,汪若南先生诞辰已经一百三十二年了,世纪的浪潮正在把一大批优秀人才托举了起来,汪若南的人品德行,当有鉴于晚辈吧!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01: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汪若南轶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54f980100gzcc.html


汪若南轶事
孟宪华

   汪若南,字小泉,号石塘,平凉市人,著名国画家、书法家。1872年生于崆峒,1960年7月15日病故于柳湖。
    解放前,汪若南除教书作画外,还在柳湖守着几亩薄田务作,并在自己院内养花植竹,藉以体验观察,陶情怡性。其时,常常作画吟诗到深夜,不知疲倦,乐以忘忧。
    一天夜半,更深入静,汪若南正在灯下读书,忽听墙角窸窣作响。移灯细看,只见墙角砖石已被撬开,露出一洞。汪若南便守在洞旁,敛足静观。须臾,一贼将头探入。因洞小,贼身体转动不便,正要俯身,忽见主人发觉,惊恐中急忙退出,不料一松动的砖块落下,将其脖子卡住。这时,汪若南弯腰对其说道:“小心,小心,不要慌,慢一点。”并把砖挪开.一边说:“进来,不要怕。”一边拉着手臂,将窃贼拽进屋内。随手拿过苕帚,扑扫其身上泥土,关切地询问,“何故如此狼狈?”宛如对待自家儿孙一般。窃贼并不认识汪若南,只见是一位眉慈目善的长者,不相信世上竟有这等好人,直挺挺跪在地上,泣不成声。汪若南将其拉起,连声说;“不要这样,有话慢慢说。”并安顿坐下,取馍倒茶。
    那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平凉,民生凋敝,灾祸频繁,很多穷苦百姓饥寒交迫,食不果腹。加之赋税沉重,物价飞涨,无以维生者往往冒险干些鼠窃狗盗的勾当,这也是常事。汪若南心想自己虽清贫,但总可勉强度日。于是就叫家人取来面粉数斤、钱钞几元,送给此人以解燃眉,并亲自掌灯送出大门,说:“如有困难可再来。”窃贼心中十分惭愧.要将墙洞补好再走,汪若南说:“不必,他日来门若关闭,我仍在此等侯。言毕,全家笑,窃贼亦笑。
    汪若南所画四季竹条幅,神韵隽逸清秀,为国人所喜爱,民间多有收藏。他画的墨竹,为华夏一绝。1950年被我国选为斯大林祝寿礼品,随毛主席携往苏联,在莫斯科参加展出。汪若南画竹叶不用笔,所用乃是自己手指。小拇指留指甲长约寸许,画竹叶时,用其挑墨溜之,极其神妙。
    以上所记,由柳湖村民侯文清、高成绪提供。此二人解放前均在汪若南家中帮佣,合作化后常对人讲汪若南事,极赞汪若南平易近人,没有名家架子,且与佣工一起吃饭。作画时,常叫佣工抬桌移案,研墨铺纸,一旁观看。涂抹到兴浓处,情不自禁地叫着佣工的名字说:“你们看怎么样?”这时,佣工只会笑着说:“这比我们轮鐝头。”(原载1997年2月13日《平凉日报》)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