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6238|回复: 3

纪晓岚与徽州汪满田贡烟

[复制链接]

625

主题

1318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湖南汪鼎湘向各位本家问好!

积分
17897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9-9-21 22: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晓岚与徽州贡烟烟草在线据中国徽文化网编辑整理  更新日期:2009年2月10日
  歙县大谷运汪满田的烟丝很出名,在清乾隆年间曾作贡品送往京城,而被冠之为“徽州贡烟”。

  汪满田的水、旱烟丝色泽金黄,香气饱和,品味极佳。经加工后,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小宗土特产品。明末清初,随着徽商足迹,远销苏杭及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汪满田的烟丝在没有成为贡品以前,在京津一带已享有一定声誉。

  相传汪满田烟丝之所以成为贡品,与乾隆年间的文坛领袖纪晓岚有很大关系。当时,徽商作为全国最具势力的商帮,为控制、垄断商业,到处都建有会馆。北京歙县馆,不但是徽籍商人,而且也是徽籍官僚、名人云集的地方。休宁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汪由敦,歙县人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曹振镛父子及画家罗聘等人常在那里出入。而著名思想家戴震一度则住在歙县会馆。纪晓岚第一次拜见戴震也在那里。戴与纪为莫逆之交,戴的文化思想对纪有很大影响。作为一代宗儒,纪晓岚有二大嗜好,一是喜欢收藏砚台,二是喜欢抽烟。徽州是砚、烟产地。龙尾歙砚天下冠,他最喜爱的一方砚台乃戴震所赠。宦海沉浮,乾隆三十三年,纪晓岚因故被遣戍新疆乌鲁木齐,二年与他形影不离的就是这方歙砚。他曾赋诗:“龙尾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黄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纪晓岚与徽州人士往来十分频繁,他品尝汪满田烟丝,由汪由敦提供。汪虽是休宁人,但与歙县汪满田汪姓本是同宗,且有亲戚关系。山里人知道汪由敦好烟,常选些上好烟丝托人捎往京城。汪由敦是雍正旧臣,乾隆年间又掌管吏部,虽是长辈,但十分爱才惜才。一天,纪晓岚登门拜访,汪由敦拿出家乡特产,热情待之以烟茶。纪晓岚在品尝汪满田烟丝以后大为赞叹,随口一句:“物华徽州草亦宝,”汪由敦紧接和道:“清香一缕胸中绕。”纪晓岚又一句:“神怡心旷赛似仙,”汪由敦道:“云里雾里乐逍遥。”二人大笑。纪晓岚道:“尝遍南北,无如徽之烟草。”至此,他遂迷上徽州烟草,后来把自己的斋房也取名为“阅微草堂”。微与徽字型相似,发音相近。纪晓岚勤于学问,为人精明,他喜欢徽州。友人相问:“何以为草?”他释之曰:“草者,烟草也。”他嗜好烟草。“阅微草堂”虽有其它的阐释,但其中也暗寓了他对徽州烟草的偏爱。

  后来,纪晓岚出任《四库全书》总篡官,心力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更需烟力支撑。纪大烟袋并非虚构,他在紫禁城内吞云吐雾,直接影响他的同僚,人们相继吸食,后来连乾隆皇帝也知道了徽州汪满田不同一般的金黄烟丝,于是便由内务府责成地方官承办进贡。那时,“徽州贡烟”进京的数量虽则不多,但影响很大。

  乾隆年间,歙县汪满田人又精选当地的优质烟叶,配以中药和名贵香料,碾末成粉,制成鼻烟,名为“黄山鼻烟”。“黄山鼻烟”和“徽州贡烟”同样都是徽州的地方特产,而各式烟具和鼻烟壶的制作更是徽州民间的传统工艺,蜚声海内外。
湖南常德汪氏 ★☆ 天下汪氏一家亲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5

主题

1318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湖南汪鼎湘向各位本家问好!

积分
17897

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2: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红方印”考“徽州贡烟”[图]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黄山市烟草专卖局 李茂青    更新日期:2007-9-5
  烟草在线专稿  所谓徽州烟丝“红方印”,指的是烟丝包装纸上的红印图案,它标有店号、烟丝品名或经营(生产)地名,该印记便是烟丝的早期商标,图案形状一般常见的为长方型,也有正方型和椭圆型,也有少数书卷型等,由于大多为方型红色印记,徽州民间故称其为“红方印”。

  在笔者刚刚涉入烟草文化之初,便幸运地从生产、经营烟丝的前辈处搜集到一则有关“烟丝包装纸上红方印的来历”传说,这则流传于古徽州(今黄山市)的民间传说曾刊登在《中国烟草》杂志和中国烟草在线上,随后多家报刊、网站进行转载。

  初始,笔者仅是将此作为徽州烟草文化资料对其收录整理而已。但经过深入对徽州烟文化的探寻,发现御封烟丝“红方印”和徽州烟丝作为贡品这一流传并非空穴来风和捕风捉影。为此,便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并经多方考证和实物证明,认为民间传说与史实有着密切的关联,似乎与老徽州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有关“徽州贡烟”史料上虽无明确记载,但根据民间传说和实物为证,很有可能烟丝包装纸上的“红方印”确确实实就是御封的,“红方印”来历的传说虽有它的虚构之处,但徽州烟丝确实曾作为贡品进贡给朝廷过。经考证辨析依据有一、二:

  一、我国烟丝的名称由于地域不同,各地称呼也不尽相同,仅古徽州在历史上对旱烟丝的称呼就五花八门,而绝大多数名称与其它地方对烟丝的称呼多有相近,烟丝名称有:土烟(祁门县称之);土烟丝、瑞兰、顶皮、名烟、(歙县、绩溪县、婺源县);顶条、二条、净丝(黟县);金兰、石兰、兰香、条丝、皮丝、玉奇(休宁县、屯溪镇)以及黄烟、旱烟、红芷、白芷、黑老虎等。但特别的叫法还有如:“贡丝”、“顶贡”、“二贡”、“官礼名烟”等之名。据《安徽省志(烟草志)》记载:休宁、黟县称其旱烟为“顶贡”、“二贡”。从实物显示,其实在古徽州的屯溪、歙县、休宁、黟县等还称其为“贡丝”、“官礼名烟”等。后经过改良加工,民国时期还在这些名称前冠以“露叶顶贡”、“精制顶贡”、“改良顶贡”、“精制改良顶贡”、“露叶贡丝”等,这样更能区别于烟丝的品质与等级。同时,也是这些带“贡”字烟丝品名的延续,从清代至民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这些名称一直都在使用。

  从烟丝的名称字义笔者分析。“贡丝”:顾名思义,应为进贡给朝廷的烟丝称贡丝;“顶贡”:顶级、顶好,最好的贡品,质量应是上乘的,否则能称得上是顶级贡品吗?“官礼名烟”:或许是作为官方的馈赠礼品。还有“二贡”,有可能是等级之区分吧,同是进贡烟丝,还是有等级上的区别------,用于专供皇亲国戚和重臣们享用。为何古徽州有这么多与“贡”字有联系的烟丝名称,从这里不难想象应该与徽州历史上烟丝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有着一定的关联吧!

  二、缘何说《红方印的来历》之说是有根由的,并非空穴来风和想当然。在徽州府的歙县民间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将徽州烟丝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见《黄山日报》(黄山晨刊)2006年6月23日刊登的《徽州贡烟》一文,作者方康宁,论及为何歙县大谷运汪满田的烟丝成为贡烟,属民间收集素材整理而成,说得有根有据,笔者认为有一定的可信度。

  据方康宁先生考:汪满田烟丝之所以成为贡品,与乾隆年间的文坛领袖纪晓岚有很大关系。当时,徽商作为全国最具势力的商帮,为控制、垄断商业,到处都建有会馆。北京歙县会馆不但是徽籍商人,而且也是徽籍官僚、名人云集的地方。休宁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汪由敦,歙县人户部尚书曹文植、军机大巨曹振镛父子及画家罗聘等人常在那里出入。而著名思想家戴震一度则住在歙县会馆。史料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纪晓岚第一次拜见戴震就是在歙县会馆。戴震与纪为莫逆之交,戴的文化思想对纪有很大影响。作为一代宗儒,纪晓岚有二大嗜好,一是喜欢收藏砚台,二是喜欢抽烟。徽州是砚、烟产地。龙尾歙砚天下冠---他最喜爱的一方砚台乃戴震所赠。宦海沉浮,乾隆三十三年,纪晓岚因故被遣戍新疆乌鲁木齐,二年与他形影不离的就是这方歙砚。他曾赋诗:“龙尾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黄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纪晓岚与徽州人士往来十分频繁,他品尝汪满田烟丝,由汪由敦提供。汪虽是休宁人,但与歙县汪满田汪姓本是同宗,且有亲戚关系。山里人知道汪由敦好烟,常选些上好烟丝托人捎往京城。汪由敦是雍正旧臣,乾隆年间又掌管吏部,虽是长辈,但十分爱才惜才。纪晓岚登门拜访,汪由敦拿出家乡特产,热情待之以烟茶。纪晓岚在品尝汪满田烟丝后大为赞叹,随口一句:“物华徽州草也宝”,汪由敦紧接和道:“清香一缕胸中绕”。纪晓岚又一句:“神怡心旷赛似仙”,汪由敦道:“云里雾里乐逍遥”。二人大笑。纪晓岚道:“尝遍南北,无如徽之烟草。”至此,他遂迷上徽州烟草,后来把自己的斋房也取名为“阅微草堂”。微与徽字型相似,发音相近。纪晓岚勤于学问,为人精明,他喜欢徽州。友人相问:“何以为草?”他释之曰:“草者,烟草也。”他嗜好烟草。“阅微草堂”虽有其它的阐释,但其中也暗寓了他对徽州烟草的偏爱。

  乾隆三十八年,纪晓岚出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心力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更需烟力支撑。纪大烟袋并非虚构,他在紫禁城内吞云吐雾,直接波及他的同僚,人们相继索取,后来连乾隆皇帝也知道了徽州汪满田不同一般的金黄烟丝,于是便由内务府责成地方官承办进贡。那时,“徽州贡烟”进京的数量虽则不多,但影响很大,更使徽州烟草蜚声海内外。“徽州贡烟”直接刺激了徽州烟叶生产的发展,至清末,单歙县一地的烟叶产量就达三千余担。乾隆年间,歙县汪满田人还精选当地的优质烟丝,配以中草药和名贵香料,碾末成粉,制成鼻烟,名为“黄山鼻烟”。“黄山鼻烟”和“徽州贡烟”同样都是徽州的地方特产,而各式烟具和鼻烟壶的制作更是徽州民间的传统工艺。

  三、经多方调查和查阅烟草相关资料,称其烟丝为“顶贡”、“贡丝”、“二贡”等的地方并非没有。查阅《中国烟草通志》,湖南临澧便有“贡条”、浙江分水有“贡丝”及杭州“贡奇”带“贡”字烟丝的名称出现。搜寻全国各地,如此这样的叫法其它地方则极少呈现,但上述这些区域也多有徽州之商的足迹,或该地烟丝也曾进贡过朝廷。或许是资料不全和孤陋寡闻吧,就是在安徽省也只有老徽州才有诸多与“贡”字相关的烟丝名称呼,很有可能这就是古徽州烟丝业的专利吧!

  综上所述,从徽州“红方印”来历的传说到民间相传“徽州贡烟”,直到烟丝包装纸的实物为证。据笔者推断,徽州烟丝进贡朝廷还是有相当的可信度,至于是在何朝何代便已开始进贡朝廷、每年的进贡数量有多少和何时将“贡”烟这个名称在民间流经使用尚需进一步考证,只有让史实来证明才会无懈可击。
湖南常德汪氏 ★☆ 天下汪氏一家亲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5

主题

1318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湖南汪鼎湘向各位本家问好!

积分
17897

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2: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州烟丝“红方印”断代考析[图]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黄山市烟草专卖局 李茂青    更新日期:2006-10-12
  业余时间笔者喜爱收集一些古徽州(今黄山市)与烟草文化有关内容的书证、物证实物、资料等。两年前因工作需要调往黄山市市政府所在地屯溪,便有机会经常光顾屯溪的古玩交易市场。
  在屯溪老街有一个古玩交易市场,至于何时开设的并不清楚,只知道人称“跳蚤”市场,猜测是场地很小的意思吧!也有人称它为“鬼市”,据说是因为天还未蒙蒙亮人们就已热火朝天地打着手电在讨价还价的进行交易了。这个早市每周仅只开张一天,定在每周四,该市场曾几易场地,原设在屯溪老街口的“裤裆街”中,后又换到“万粹楼”旁,如今又移至老大桥边上的一条横街上。原聚集的人相当多,多年来各地许多收藏家和文物贩子都光顾过该市,与以往相比现已冷清多了。但确有不少外地收藏家和文物小贩在此小小市场上淘去不少“宝贝”,几多徽州文化资料和古玩纷纷流向全国各地,我想“徽学”能成为中国的三大显学之一或许与此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吧。
  出于对徽州烟文化的爱好,笔者在此市场上曾收集到一些烟丝包装纸,年代从清同治、光绪、宣统到中华民国及建国初期都有,这些烟丝包装纸上都遗存下一个个鲜艳的“红方印”,这给我们考证烟草加工、经营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证据。
  何为“红方印”?这里所指的是烟丝包装纸上的印记,它可称得上是烟商标的鼻祖。因为“红方印”就是烟丝店的印记,如能判定“红方印”的年代也就确定了该烟店的生产、经营时间。由于大多烟丝包装纸上仅只有一个“红方印”,至于何时生产出品并未标明,不知是何年代之物,笔者经过与这些“红方印”实物的接触和收藏经验,认为断定烟丝店(红方印)的年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证与辨析:
  1.“红方印”的断代考证:从常规来讲,因烟丝包装纸十分平常,近似于裱芯纸,并无大的作用,又非精美,所以一般情况烟丝包装纸是不会被人们有意珍藏保存的。从收集到的“红方印”来看,烟丝包装纸都是当时用于书写收据、契约、记事才被保存下来的,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则是用于包裹凭证而流传于世。因此,无论是何种方式保存下来的,往往或多或少都遗留下一些该年代的痕迹,而这些记录事物的年代恰恰又正是烟丝店号的经营年代,所以我们便可以从事物记载时间来推断“红方印”的年代。例如:“和记名烟”红方印(歙县同治年间实物),在徽州史料上并无确切时间记载,历史上仅有“和记”店号的记载,并未载明何年何月创立,但该包装纸则是作为民间转让土地契约保存下来的(背面书写),落款是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从而可以断定该烟店已于同治十三年就已开设。在烟丝包装纸上写借据、契约和保存凭证多留有具体时间,这一类是最容易断代的,因为只会先有包装纸,再后有契约。这些落款时间与烟店经营时间相近,当然烟店经营时间要早于落款时间。前面所提到烟丝包装纸因无多大价值,常是当时信手掂来,所以时间误差不会太大。因此,从该实物上便可得到结论,为烟店设置年代提供史实证据。
  2.从文字内容分析其年代:我们从遗存下的书证内容分析也可以判定其年代。例如清代和民国之分,通常有语言表述的差别能够判断其年代;一些借据标明借银两多少,清代货币单位有两、厘,而民国则称元、角、分,只要内容涉及两、厘的定是清代无疑,可以证明该烟丝店在业年代。细一点分析也还可从地名、其它店号名称旁证来推断出该“红方印”的具体年代。
  3.从纸质来判定年代:从多年收集烟丝“红方印”经验来推断,不同年代的烟丝包装纸有不同的纸质。通过纸质比较来判断,接触多了,凭经验一眼便能识别其年代。清代中期包装纸的特点是:纸薄、细腻、色较白,近似棉纸;清代末期的特点是:纸张较细腻,但比清代中期纸的质感要粗糙些;民国时期的特点是:包装纸较粗糙,色黄,韧性差。另外,也还可以从印泥的颜色来判断,呈黄色年代早些,色鲜红的年代较晚。
  4.从店号和烟丝名称分析:清代至民国,经营烟丝的店号,都称××烟庄、××(烟)号,既现在的烟商店,这些烟庄、烟号多为前店后坊,这也是徽州的一大特色,自产自销,一般都是后坊加工烟丝拿到柜前包装,充分体现货真价实与诚信。改良顶贡、改良露叶(徽州烟丝名称)要比没有标明改良字样的年代要稍晚些。
  另外,还可互相印证:一般烟丝店印记上均有店号,有一定规模的店号多在烟店印记上设计有图案,并将烟庄(店号)、经营地址、品牌印在上面,所以对考证都起到极好的佐证作用。与史料记载互相印证,便能得出确切的经营年代和掌握一些更多信息。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分析,一般对烟丝店的经营时间断代应十拿九稳。这是笔者的一点肤浅认识,仅供大家交流与探讨。
湖南常德汪氏 ★☆ 天下汪氏一家亲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5

主题

1318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湖南汪鼎湘向各位本家问好!

积分
17897

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2: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徽州文化中的烟文化[图]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    更新日期:2005-6-21
  徽州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如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历史名人、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州工艺、徽州文献、徽派建筑、徽菜等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工艺、建筑诸领域,大凡与徽州社会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文化范畴。























  徽州烟文化应该也不例外。
  “烟文化”是一个广泛的命题,它涉及到本地域的历史、政治、经济、管理、科技发展、地理、民情风俗、传统习惯、礼仪道德等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对“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诸如烟草的发展、烟草与地方经济、吸烟与健康等,烟标收藏、烟具收藏等已形成气候。烟文化与徽州历史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应是徽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切不可摒弃,而应发扬光大。
  烟草自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但烟草种植、生产加工、经营在徽州史料记载中只是凤毛麟角。徽州的烟草种植何时传入?最早生产加工于哪个年代?谁最先将卷烟带回徽州?徽州几家卷烟厂何年何月歇业?史料均无详细记载,为此,我们要深入细致地对现存实物及有关涉及烟草内容的资料进行很好的发掘、研究,认真求证。
  据考证,世界上第一支卷烟诞生于1880年,1889年由美国人菲里斯克带到中国上海试销。而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民间就流行一首《咏香烟公司》的诗:“纸卷香烟广及时,年轻争买口含之;徽商多学洋人样,知己相逢赠一支。”从诗中可以看出,徽州人从那时起已经开始吸食卷烟,并把它当作结交朋友的媒介,由此可见徽州人对新事物接纳之快。在抗日战争期间,歙县侨南卷烟厂曾生产一种“白姑娘”品牌卷烟,为扩大销量,曾以“白姑娘”为题广征对联,现存有一副应征联:“白姑娘花下焚香花香香香并香;红倌人梦中做好梦好好好真好。”对仗工整,令人回味无穷。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徽州广为流传的一个谜语,谜面是“生的不能吃,熟的也不能吃,只能边烧边吃”,答一消费品,谜底是“卷烟、香烟(旧时指旱烟、水烟)”。此谜语把烟草的特性十分贴切地形容出来,足见徽州民间文化底蕴的厚重。徽州地处山区,有十分丰富的木竹资源,人们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在烟具制作上也有独到之处,尤其在竹旱烟杆(管)的制作上,如讲究“九寸十三节”、“虎头蛇尾”。不仅是图吉祥,还科学实用,所以造就了徽州当铺有关旱烟杆的传说,以及民间烟具工艺的发展,形成烟文化中的一种徽派特色。
  笔者认为,徽州烟文化的诞生或许应与烟草传入我国基本同步,其理由是徽商形成于明代中叶,鼎盛于明清,这期间正是烟草从国外传入之际。据乾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明代歙县人竹雕大家朱鹤就雕刻竹烟筒。徽州商人对新生事物接受快,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必然会给烟文化的广泛传播带来极大的便利。《咏香烟公司》诗的创作就应当是在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断不会是突发奇想,兴之所至。只是徽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因此,烟文化不容易得到重视,史料和实物佐证流失很多,资料收集比较困难。
  笔者要谈的徽州烟文化其实只是皮毛,为的是抛砖引玉,因作此文时正值黄山市二轮《黄山市志》编纂之际,让更多的学者、热衷徽州历史的有识之士来广泛挖掘徽州烟文化,以填补历史空白,并发扬光大,永传后人。倘若有爱好徽州烟文化的同仁保存有实物和史料,笔者愿与其交流、研讨,让黄山烟草历史绽放出异彩。
湖南常德汪氏 ★☆ 天下汪氏一家亲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