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649|回复: 3

文星择降小浮溪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8-26 23: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星择降小浮溪

http://www.zgdx.gov.cn 来源:德兴报 日期:2006-12-27 9:51:17

                          海口镇 张书

      民间一直流传着: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天下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天庭玉皇大帝为使下界百姓安居乐业,让众生享受太平,免受战乱之苦。一日,拿来一本仙籍名册,挑选出九十八位文星,派遣他们入尘投胎,辅佐圣主,兴世抚民。话说这九十多个星宿,得了玉皇指令,纷纷下界而来,各自找胎投了去。此时,大宋北疆有户游牧蛮勇斗狠之家,一妇产下一男婴,未曾想过了两天就大啼不止,虽请人百般调治,都无丝毫效果,半月之后,此婴儿“啼饿而绝。”婴儿死后,一缕游魂向南飘荡。来到江南,进入江西饶州德兴境内。停下云头,只见下端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处地面,山峦叠萃,溪水涓流;阳光之下,那山与水显得无比清爽,隐隐蕴蓄着一团紫气。在山边溪水旁,古树林荫里,居藏着几十户人家。其中一户,有一妇已怀孕十一月余,腹内正在疼痛,有临盆之状;游魂见此,方一头栽下云端,重新入腹转世。孕妇顺利产下一男,婴儿出生时,却是奇特得紧,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家人虽是惶惑,但毕竟是个超月出生的男婴,来之不易,还是皆大欢喜,连摆了三天酒席,全村人都齐来庆贺。这一年为宋神宗元丰二年,即1079年,是个大吉之年。

  这处地方便是现今的德兴市海口镇杜村,那一脉长长的溪水就叫着浮溪,那一个村庄便叫汪家墩,那择地择户出生的男儿便是一代文雄、南宋文学家———汪藻。汪藻其父,名榖,字次元,宋皇祜五年进士,家住饶州德兴县龙溪(浮溪被高宗皇帝敕名为“龙溪”)。为官清廉正直,“宪宪令德”,因不肯“贱而媚”,一辈子只做过县尉等小官,后来因不肯折腰事权庸,弃官回乡后,亲治桑田。一生孤傲清高,“老于故居龙溪”,死后葬于龙溪源冕木坞;十年后,其妻陈夫人卒,与之合葬一处。汪藻在墓旁特建霜露堂以备祀。后因霜露堂损毁,于明朝嘉靖二十二年上半年,汪氏后代予以重修,并有《霜露堂重修记》碑文一篇,现保存较为完好。

  汪藻兄弟六人,名槃、棐、槩、   、藻、。从字型上看,六人名都离不开一个木字,不言而喻,汪藻的父亲一生惨淡为官,对仕途也自然偏于冷漠,对待儿子上,只希望他们象青葱的林木一样健康成长,在人世间,只求能平稳和谐地生存下去,并不想去追求什么仕途经济。从字意上看,一个藻字却与众不同。藻,即文彩也。汪藻,字彦章,这名字却有一段故事来历,倒也不同凡响。在当时,按照民间传统风俗习惯,男孩子在满周岁时,都要设酒摆筵,以示祝贺。散席之时,大人们便拿出几样东西,譬如笔、钱、果子、称砣等物,放在一张大桌面上,任由小孩子摸拣,小孩子摸着什么,便预示着他以后成长中的发展趋势。汪藻满周岁时,当然也要经历这样一场世俗仪式。可是,这一回,却未出现往日测试的情景,摆放在桌面上的东西,此儿一件也没去触碰,而是径直爬到桌缘,伸着一只小手去抓一位坐在桌边的老先生手里端着的书本,抓住以后,紧紧地许久不放手。围观的人先是一愕,随即便是一片喧闹的道贺声,皆说此小儿将来定会成为一名文士泰斗。当下,父亲汪榖和村中里老拿出平生学问,搜词攫句一通,为小儿重新取名为汪藻,字彦章;藻、章二字名,是由此而来。天命人愿,其后来诗文,尚能“雄视一代”,成为“词臣冠冕”,倒也让人不疑是命注运定使然。

编辑:王庆文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26 23: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御敕“龙溪”

     德兴市海口镇地处西南面的杜村,有一条溪流从南向北流经村中,其中一个小村庄名叫“小浮溪”,北宋崇宁进士,南宋文学家汪藻便出生于此。当时,因汪藻的诗词和诏制写得绝妙,深得宋徽宗与宋高宗两位皇帝的赏识,其才气也是名贯朝野,一度响誉天下。 汪藻在当任高宗皇帝顾问期间,有一次,高宗在审阅汪藻写的诏书时,因其文理佳绝,大为叹悦,当即在自己御用的一把白团绢扇上,亲自书写“紫诏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赐给汪藻,当得知汪藻的家住在德兴小浮溪时,高宗便以为是这条小浮溪孕育出了如此有才华的汪藻,便又兴起,拿出笔来,敕小浮溪为“龙溪”;汪藻受宠若惊,三呼万岁,跪叩申谢;南宋期间,杜村小浮溪便改叫“龙溪”,宋朝以后,龙溪与小浮溪被后人通用。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浮溪老圃家——宋代名臣文学家汪藻与故乡
来源:中国铜都德兴网    发表时间:2008-6-20 10:04:51    阅读次数:15


    汪藻(1079——1154),宋代名臣、文学家。字彦章。今德兴市海口镇小浮溪人。《宋史》有传,《辞源》、《辞海》和《中国人名大辞典》列专条介绍。  

    汪藻故里德兴小浮溪村,位于大茅山麓。浮溪系乐安河一小支流,源自茅山,蜿蜒数十里入乐安河,直通鄱湖。村以溪名,溪以人显。宋微宗一度很器重汪藻,曾钦命藻故里之浮溪改名龙溪。清道光三年(1823年)版《德兴县志》称“龙溪,在七都,宋学士汪藻迈迹之所,初名浮溪,徽宗赐龙溪”。民国八年(1919)年版县志载,汪藻“封德兴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  

    汪藻“起家寒甚”(《辞免节度使表》)。是故乡山水文化的滋润,使其成为一代名臣和文学大师。晚年所作《为德兴汪氏种德堂记》,介绍了汪氏一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谈到自己的成长道路时,汪藻特别感激勤劳贤能、知书达礼的母亲。《夫人陈氏行状》深情回忆道:“奉仪君(注:指藻之父汪谷)与藻,仕皆小官,禄不足食。夫人为簿其所入,铢量算计,不以毫发费,虽迨老不衰减。或止之,曰:不尔,无以养仁者之廉,且吾乐之,不为病也。”在谈及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时,汪藻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既藻之仕,意且讳贫矣。夫人每以奉议君所以励己者戒之,故藻亦所至自饬,不汲汲于苟进,系夫人之训则然。”这段话意思是说,汪藻初为官时,也怕人说自己出身寒乡穷家。但他的母亲却不以为然,教育他要以父亲为榜样,立志干大事,做好官、清官。良好的乡风、家风加之一位堪称典范的母亲,为汪藻创造了最佳的“成长环境”。如果说,他的才华是聪慧加勤奋之所得,而“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这种清廉的品质则是自幼培养的。汪藻没有忘记哺育他成长的故乡和亲人,勿论是在故里德兴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也不管是位居庙堂之高,还是沦为流放的罪臣,莫不如此。汪藻经常说自己出身“寒乡”、“寒舍”,除表谦卑之外,多少还有一种骄傲之情:为“寒乡”的灿烂文化骄傲,为家族人才辈出骄傲。这种爱乡爱家之情可以从他所撰写的不少与故乡有关的诗文读出。如散文《谯楼记》、《为德兴汪氏种德堂记》、《翠微堂记》、《吴园先生春秋指南图》、《朝散大夫直龙图阁张公行状》以及诗词《春日》、《食十月蕈》等。《谯楼记》等散文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德兴的历史文化?是认识德兴的一面镜子。《春日》描写故园的山川秀色,和同时著名诗人徐俯的《新营市》(又名《春游湖》)、《玉京峰》,加上大文豪苏东坡及苏辙、黄庭坚、佛印等人题咏聚远楼的诗歌,构成了推介德兴山水文化的系列风光名片。古风《食十月蕈》对故乡特产香菇有一段精彩的描写:“佳蕈出何处?南山白云根。畦丁入云采,遍地脱叶翻。戟戟寸玉嫩,垒垒万钉繁。中涵烟霞气,外绝沙土痕。下箸极隽永,加餐亦平温。伊昔贵公子,鲜肥厌羔豚。争啖肉菌美,共品天花尊。居然此珍产,以远莫见论。坐令五鼎味,但饱三家村”。香菇至今仍是德兴的名特产,远销海内外。想不到汪藻远在八百年前,就为家乡特产做了一个十分到位的广告宣传。诗人还饶有兴味地讲述了自己在家乡大嚼香菇的趣事:“伊余少所嗜,头白归故园。日获甘脆享,人言老饕存。”“脯固已陋,竹枯何足言。从今大嚼处,不复思屠门。”让诗人“不复思屠门”的除美味山珍,言外之音是不是还有故乡的人、故乡的情呢?正是这绵绵不绝的亲情、乡情,让彦章的心始终和故乡贴在一起。乡党来访,他喜不自禁:“怪底青灯缀玉虫,忽传车马到溪东。鸟声应为故人好,梨雪欲将春事空”(《喜汪发之见访并简婺源江明府》)。家叔来看望他,汪藻第一句话就是:“试问东南米贵贱,欲随春浪过潇湘”(《和家叔春日》)没有半点的客套和虚情,诗人始终牵挂的是家乡人的生计。同乡好友秩满返乡,他不忘嘱咐:“城中欲见渔樵客,须问浮溪老圃家。”相信每一个家乡人,读到此处都要唏嘘不止!汪藻曾不止一次地表示退休后“盍求其余,结茅翠微之侧,以休吾老乎。”遗憾的是,他的这一看似最简单的愿望并没有实现。1154年,一代名臣、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诗人汪藻逝世于湖南永州流放地。  

    不能在深爱的故乡安度晚年,这大约是汪藻一生中最难以释怀的憾事。然而,故乡人民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女儿。2004年,汪藻当选德兴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这是家乡人民对他的最好纪念。(邓邦五)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00: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12、汪藻贫病不忘志?
邓邦五??
汪藻(1079—1154),字彦章,今德兴市海口镇小浮溪人。宋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及第,历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累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兼侍讲,拜翰林学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治今浙江省湖州市),显漠阁学士知徽州(治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州(治今安徽省宣州市)。后被罢职,居永州(治今湖南省永州市)病逝。?
忧国忧民的诗人?
藻有文名。宋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在群臣进献的诗文中,汪藻独领风骚,众所莫及,一时有“江左二宝,胡伸,汪藻”之誉(胡伸,婺源人,时亦以诗文著名)。汪藻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学苏轼,风格清新,深醇雅健,格律精密。诗的内容,有记事,有感时;有揭露时弊之作,更有记述抗金将土浴血御敌的好诗,如《郭永传》、《已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等。离乡经年的汪藻,也写下了不少眷恋故土、怀念亲朋的诗文,如《饮韵贾仲远还浮溪猥稿之计》、《董鸿墓志铭》、《张根行状》等。?
与诗比较,汪藻在长短句即词的创作上更有成就,号为“南宋词臣之冠”。他的代表作《点绛唇》向为词家赏识,收入《词林观止》(陈邦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词曰:?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词的上片,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细致生动的“霜天月夜图”;下片笔锋陡转,情随景致,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词人对于官场倾轧的疾恨,以及向往归隐的心情。词论家袁啸波评说称:“本词于疏俊中见峭拔,愤激中显风趣,堪称别具一格的佳作。”(见《词林观止》第140页)?
勤勉、清廉的史官?
汪藻长期在朝廷供职,于史学也颇多贡献。徽宗时,曾任九域图志局编修官。高宗时,撰《靖康要录》16卷,评记宋金和战诸事。南宋史学家汪迈修《钦宗实录》,曾从中取材。绍兴八年(1138年),修纂《政事纪录》665卷,广采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诏令,后人著《徽宗实录》,十之八九取材于此。?
汪藻为官清廉,高官显职30年,却连一栋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他的官宦之路也不平坦,因为政见不同遭贬,最后客死他乡。尽管这样,建功立业的心志却从未改变。“西窗一雨无人见,尽展芭蕉数尺心”,晚年力作《即事》中的诗句,道出了诗人的肺腑之言。他一生博极穷书,老不释卷。汪藻的著述很多,有《浮溪集》60卷行世,其中《浮溪集》36卷、《浮溪文粹》15卷收入《四库全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诗人、一代名臣汪藻在贫病中辞世。后因在史学方面的诸多贡献追赠端明殿学士。??

附:汪藻故里及后裔情况简记?
汪藻故里今德兴市海口镇小浮溪村,位于大茅山麓。浮溪,又名龙溪,系乐安河一小支流,源自大茅山,蜿蜒数十里入乐安河。溪经村中,村以溪名,溪以人显。清同治版《德兴县志》载:龙溪,在七都,宋学士汪藻迈迹之所,初名浮溪,徽宗改赐龙溪。据德兴市博物馆孙以刚撰文称,1984年,于浮溪口一侧山麓,出土青石碑刻二块。一为《霜露堂记》碑,碑文云:“霜露堂为宋龙图阁直学士汪藻建,藻之元配敕葬于此。”后圮,元尚书,藻之孙汪泽民重建。霜露堂今惜无存。另一为汪藻撰“宋故通直郎致仕董(鸿)墓志铭”石碑。铭文典雅简重,温醇平实,颇有大家风范。此外,汪藻尚为德兴宋代炼铜世家张潜之孙、龙图公张根撰写行状。碑文涉及众多名人及相关史料,对研究宋代地方史和汪藻本人,均有相当价值。前述三碑刻,二存德兴市博物馆,一存海口镇政府。?
汪藻后裔多散居各地,现福建、香港、台湾等地均有其族裔。福建汪氏宗亲会曾致函德兴市有关部门,欲了解其故里及当地汪氏后代状况。来函称,现台湾、香港等地均有汪氏宗亲会。又称,原上海市领导,现任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香港著名艺人汪明荃系汪藻后人。???

主要参考资料:?
1、《宋史·卷四百四十五》?
2、《上饶地区志》(1997年版)?
3、《德兴县志》(民国八年版)?
4、《德兴县志》(1993年版)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