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185|回复: 0

转:『关天茶舍』汪道涵双月忌:公今遽然驾鹤归,台海疑难宁问谁?!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6-3-4 14: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处:http://www6.tianya.cn/Ne ... 85&strItem=no01

关天茶舍』汪道涵双月忌:公今遽然驾鹤归,台海疑难宁问谁?!

作者:浣世斋主 提交日期:2006-2-24 15:12:00

??作者按——
  
  西元2005年12月24日清晨,堪称“一代国师”、两岸闻人之沪上名宿汪公道涵先生,遽然荣归道山仙逝于上海。然则年末岁初以来,迄今凡去岁年底阅月矣,偌大关天竟无一篇文字,乃至只言片语以悼念之。识者哀之!此非汪公之哀,实关天之哀也。试看天涯社区之衮衮诸公,坐井关天于斗室嬉戏之乐,而不闻于世事之浮白欲晓,令人何其痛心,岂不哀哉!
  
  汪公毕生致力于党国千秋事业劳瘁沪上,晚年更是投身于民族统一大义奔走台海,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汪公生平足垂青史之事功有二:一曰慧眼识人,长期关照拔擢江氏泽民,并在退休前力推江氏继任其上海市长一职,江氏则因此而成为后来的中共总书记;二曰一手缔结两度“汪辜晤谈”,为两岸关系的历史传承与台海问题的持续稳定贡献良多。呜呼!吾侪不敏,非斯人之恸而谁为?
  
  蔡公松坡先生(蔡锷将军)当年编撰《曾胡治兵语录》时尝云:“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中铮佼者也。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世纪,遗型不远,口碑犹存。景仰想象,尚属匪难。其所论列,多洞中窍要,深切时弊。爰就其治兵言论,分类凑辑,附以按语,以代精神讲话。我同袍列校,果能细加演绎,身体力行,则懿行嘉言,皆足为我师资,丰功伟烈,宁独让之先贤?”是故,今日吾侪之见贤思齐,此其时焉。
  
  当是时,台海问题纠葛方殷,“废统”论之谣诼四起,“台独”逆流荒诞不经,风鹤频惊宇内骚然。闻鼙鼓而思良将:面对晦暗不明之今日台海,吾辈能不深思追忆汪公道涵先生往昔之嘉言懿行与高风亮节乎?国事蜩螗,四海翻腾。麟凤死而狐鼠生,树欲静而风不止!阿扁蠢蠢欲动,悍然意欲“废统”;岛内波谲云诡,台海暗涛汹涌。及至汪老身后,两岸统一大业未成,汪辜生前遗志未竟,此不亦吾侪今后念兹在兹之志事乎?!
  
  斯人斯语,言犹在耳;斯志斯事,历历在目。可敬汪老终其一生,先以兴沪强国为己任,复以反独促统为职志,文章经济卓卓可传,言论丰采风闻向慕,足资身为晚辈后学之吾人终生师法。“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此之谓也!
  
  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汪公仙逝当日,义国尝作文以记之于新华社《环球》杂志;次日再撰一文以缅怀之,今复播布于关天茶舍之一角,聊表晚辈后学之寸思感念可焉!
  
   ——湖南邵阳吕义国敬启于京都畅春园(西元2006年02月24日,适逢汪公道涵先生仙逝之双月忌日)
  
  
  梗概——————
  
  总标题——
  
  汪道涵双月忌:公今遽然驾鹤归,台海疑难宁问谁!
  
  分题——
  
  1、两岸信使:公今遽然驾鹤归,台海疑难宁问谁(黑体小标题)
  
  2、政坛伯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黑体小标题)
  
  3、遗爱深远:汪辜绝响非常道,涵墨春秋正气歌(黑体小标题)
  
  
  作者:吕义国(Luyigue,北京)
  
  引言——
  
  2005年12月24日中午时分,笔者按照平常的习惯打开中国台湾网,以便关切台海两岸的最新动态。不意网页目录上两条连在一起的新闻标题赫然入目: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今晨七时许在上海逝世;辜振甫农历逝世一周年,家人和政界举行追思会”。
  
  此情此景真可谓:一年之内,哲人并萎;九州晦宇,两岸何极!如此惊人的时间巧合,不由让人深为感慨:设若二老生前有约九泉相会,尚祈佑我华夏一统、金瓯永固于不久之将来。
  
  在两岸关系虽日显晴间多云,但台海远景仍旧晦暗不明之际,不禁令人喟然长叹汪老的驾鹤西归:
  
  汪辜绝响非常道,
  涵墨春秋正气歌;
  公今遽然驾鹤归,
  台海疑难宁问谁!
  
  
  1、两岸信使:公今遽然驾鹤归,台海疑难宁问谁(黑体小标题)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也是40余年来两岸高层人士的首次接触商谈。尽管这次会谈只局限于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和功能性的范围,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浓厚象征意义及其对两岸关系的深远影响,已足以引起台湾岛内的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而此前经由两会在香港协商诞生、以“一个中国”为核心内容的“九二共识”,更是汪道涵与辜振甫二老,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进程中所开创的一大历史性贡献。在获悉汪道涵逝世消息后,中国国民党主席兼任台北市长马英九,就表达了他对汪道涵的特别哀悼,赞扬汪先生扮演两岸关系的关键角色。马英九尤其赞许1993年的汪辜会谈所签署的四项协议,展现了汪老的温和理性加上创意,创造了两岸关系的最好阶段。马英九对汪老的高度推崇与积极评价,让人们再次回忆起12年前的那一段历史性时刻。
  
  1993年4月29日,新加坡海皇大厦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汪辜会谈”在此进行最后一项议程,双方正式签署四项协议。10时40分,辜振甫和汪道涵两老同时进入会场。汪辜二老先是走到签字台前互相致意,两位先生的夫人及海协、海基两会出席人员依序分排坐定;然后,两位先生郑重地在协议上逐一署下自己的姓名。在签署前两项协议后,双方互换位置继续签署另外两项协议。10时52分,四项协议签署完毕,辜先生与汪先生举杯同贺,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中华民族素为文明礼仪之邦,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的交流互动,自然是“礼尚往来,彼亦宜之”。1998年10月14日至19日,辜老以海基会董事长身份应邀率团至大陆访问,会见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以及海协会会长汪老等人。与5年前那场庄严肃穆、正襟危坐的正式会谈不同,此番汪辜二老再度聚首晤面,则是一次经典温馨的家庭式茶叙。
  
  1998年10月15日下午,辜振甫夫妇抵达上海的次日,汪道涵和夫人便在上海新锦江大酒店四楼白玉兰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叙。汪辜两位老先生均身着深色西服,显得清癯健朗,一边悠闲地品茗,一边亲切地交谈。远远望去他们相谈甚欢,并不时地用手势加强语气。两位夫人当天的着装也格外醒目:汪夫人是宝石蓝套裙,辜夫人则是一袭大红旗袍,她们在茶几旁轻声地细话家常。辜振甫先生1945年离开上海时年仅28岁,时光荏苒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曾感慨地说:“53年后旧地重游,感触至再。见到上海今天的荣景十分高兴。”
  
  这一次访问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寻求化解两岸僵局的机会。人们从新闻报道与电视画面上也可以看到,辜老是在谈笑间完成了邀请汪老隔年到台湾访问的任务。只是以汪辜二老之间相互的坦诚以待与君子性格,大概不会料到李登辉会在汪道涵来访之前抛出“两国论”,其遗憾当然是汪辜二老耿耿此生难以释怀的。在李登辉“两国论”与继之而起的当权者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阴霾之下,“有心复谈、无力回天”的汪辜二老,也只能望洋兴叹东西两隔。
  
  海峡风雷急,岁月催人老。比汪老年幼2岁的辜振甫先生,不幸于2005年元月3日在台北病逝,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秘书长李亚飞曾于2月1日前往吊唁,并转交汪道涵信函给辜老夫人严倬云女士。信中句句凝咽,语语清泪,字字沉痛:
  
  “惊悉振甫先生遽归道山,哲人其萎,增我悲思。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天若有情,亦有憾焉。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斯人斯语,言犹在耳;斯志斯事,历历在目。汪老痛悼辜老的唁电,又何尝不是汪老自己长年以来念兹在兹、抱憾终生的家国情怀与未竟志事!汪老未能踏上宝岛台湾这块热土之遗憾,已成汪老生前未竟之遗志,就像当年邓公小平同志生前未能实现“去自己(香港)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夙愿那样,怅何如之。身为晚辈后学之吾侪不敏,此世今生惟愿“海峡两岸一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时早日到来,以告慰汪辜二老于地下有知,九泉无憾。
  
  2、政坛伯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黑体小标题)
  
  通过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所著的《江泽民传》一书,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公开的事实:汪道涵与已经退休的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关系密切。但汪道涵并非仅仅是江泽民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长与校友。库恩博士在书中把汪道涵视作江泽民人生路上的“恩师”与仕途中的“导师”,也就是世人常说的“伯乐”角色。库恩博士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这样表述道:
  
  “我采访的汪道涵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和江泽民的关系非常有意思,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是1949年,当时汪道涵已经是高层官员。40年后,当江泽民被任命为总书记时,他找到汪道涵询问汪先生的意见。在文化大革命中,汪道涵被批斗,江泽民去探望他,汪当时什么都不能做,但有很多时间,江泽民就建议他读莎士比亚,这是很有趣的。这些事件是真正的历史,然而却没人知道,就是这些被历史忽略掉的小故事,支撑着历史的发展。我把这些写进了书里。”
  
  库恩还透露,汪道涵在接受他的采访中,很清晰地叙述了当年第一次见到江泽民的情景,并率真地讲述了他对江泽民早期和中期事业的理解,以及两人长达40多年的“师生情”。两人首次见面的时候,江泽民才23岁,他向来到工厂视察的汪道涵描绘了工作设想与远景。在江泽民的政治生涯里,汪道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汪道涵对江泽民的知遇之恩,恐怕不在邓公小平之下。
  
  确实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个不同时期,汪道涵不仅是江泽民的长官,不仅是江泽民多年来高度信赖、极其尊崇的政治领导人,而且也是江泽民一路走来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良师益友——因为这两种伦常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当中,很多时候仅次于父母双亲。客观而论,从近现代历史来看,汪道涵对于江泽民的意义,或许正有如蔡锷之于朱德,陈独秀之于毛泽东。
  
  历史似乎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与库恩同为美国作家的史沫特莱所著《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实际上就是“中国红军之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要缔造者——共和国“第一元帅”朱德的回忆录。记得此书有载:1916年11月8日,蔡锷在完成反袁倒帝的护国大业数月之后病逝于日本,朱德闻讯后不禁“悲从中来,主要是因为蔡锷即便不是他所崇拜的,也是他所极其尊重的人物——思想敏锐、知识丰富,见解精辟,坚韧和无私。蔡锷曾经是他的北极星,现在他却迷失了方向。”
  
  很显然,恰似蔡锷早年对于朱德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以及朱德本人对于蔡锷的极度敬重一样,在江泽民早年的人生经历与学习生涯中,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是碰上了充满机遇的挑战,还是碰上痛苦的磨难与顿挫,他都会向汪道涵夫妇倾诉,并积极努力地求教。由此,汪道涵和比他年幼11岁的江泽民之间的相识相知,也逐渐发展为一种终生不渝的友谊,并改变了两人彼此的生活乃至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正因如此,退休之后的汪道涵在成为中共中央新任总书记江泽民的“国师”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担当起江泽民同志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首席智囊使命。1991年12月16日,旨在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在北京成立,汪道涵正式出任首任会长。在两岸十多年来的多次交流与互动当中,汪道涵与辜振甫一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直是大陆和台湾方面无可替代的首要人选。
  
  1995年1月30日,身为海协会会长的汪道涵,陪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出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迎新茶话会上。与此同时,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亦即“江八点”正式宣告诞生。这是江泽民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以来,首次针对台湾问题所作出的重大宣示。其中包含了汪道涵为此所付出的不竭心力与无尽智慧,自不待言。
  
  在党内大力举荐江泽民担任上海市长一职,并努力协同江泽民处理对台事务,正是汪道涵晚年乃至他整个人生当中最为世人所乐道的两件大事——不仅已经创造了历史,也许还将继续改变历史的两件大事。同样,因致力于两岸事务而创造出的非凡业绩,并由此赢得的巨大声望,也是汪老此生最大的政治成就之一与人生慰藉所在。
  
  3、遗爱深远:汪辜绝响非常道,涵墨春秋正气歌(黑体小标题)
  
  汪辜二老相继离世,致使二老的真挚情谊和超脱风骨恒久走入历史,但二老高山仰止、倚天照海的大家风范,将永远为历史与后世所铭记。而汪老的儒者气质与哲人风范,及其对晚辈后学的关心爱护,尤为世人所感念。
  
  身为安徽人的汪道涵学养俱佳,书卷气十足,学贯中西通博古今,在中共高层官员中十分难得。让知情者所熟悉的是,汪道涵早在1985年就曾获得了美国塔夫茨大学授予的公共管理学荣誉博士称号,他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名校的兼职教授,分别为广大青年学子主讲过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城市经济、经济管理等课程。
  
  与一派儒雅书生形象的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一样,汪道涵先生极爱读书。尽管汪道涵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工作到深夜,他也要从堆满床头的书堆中拿出一册细加琢磨领会,然后再行休息。在平素非常难得的闲暇时光里逛书店,也是汪老的毕生最大嗜好之一。他基本上每月都要购置一些书籍,内容从文学评论、历史专著 、名人传略、音乐、美术,到科技专著、经济理论等等文史政法哲学范畴,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包。
  
  作为政府高官与经济工作的主导引领者,汪道涵对经济管理类图书尤为感兴趣,除了他自己努力看以外,还要积极推荐给别人看。他在当上海市长时就常说,全市每个企业都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每个企业领导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好经理,上海就会搞好了。熟悉的人说,他讲话时常常引经据典,颇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此外,汪道涵还乐于欣赏外国古典音乐,爱看京剧,喜欢下围棋,堪称一位多才多艺的政经人物。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坦承,汪道涵先生正是他特别难忘、特别珍视的朋友之一。那么赵启正所说的“朋友标准”又是什么呢?赵启正认为,“交朋友是一种享受和愉快。不是说你送我一个领带就是朋友,真正的朋友在交流中你送我一个思想。要不然你会感到孤独。”
  
  1982年的时候,赵启正还只是上海一家工厂的工程师。由于赵启正有一些科技上的发明,为政府工作简报所报道,所以他才有机会认识当时身为上海市长的汪道涵先生。通过不断深入的接触与了解,赵启正与汪道涵先生最后成为终生的朋友。多年来,凡每年元旦、五一、十一,他们是必定见面的。而让这对“忘年交”结下终生不解之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彼此对读书的同样爱好。
  
  赵启正回忆,汪老是一个好读书的人,所以他见到赵后的第一句话总是问“最近读什么书啊,你怎么评价,或者就是我告诉你几本好书,甚至他买了书送我回去读。”有一次汪老对赵启正说,你怎么读书,怎么选书?赵说去书店找啊。他说你脑子里没有这个问题,你就不能发现那个问题的书。再说,新的领域的书你也可能不知道。
  
  怎么办呢?汪老热心地介绍说有一本杂志叫世界图书,都是图书简介,是一本高度压缩的读本。可是,赵启正发现这个图书杂志后来没有了。赵启正就到处去游说,当然也不是他一个人说,这本书现在终于恢复了,名字改叫《中国新书》。一本书缩成一页,汪道涵说,你就可以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些先锋问题有一个了然,最省时间的。赵启正对汪老教他这样一个读书方法总是感念在心,直说“这个朋友就很难忘。”
  
  在1989年6月江泽民从上海市委书记任上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已经退休的汪道涵以鸦片战争期间力主禁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所撰的一幅对联来勉励江泽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也是汪道涵一生尤其是他晚年生涯的一种真实写照,直到病重住院时期的他,仍在为两岸关系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2005年4月至5月,汪老在上海先后带病会见了接连到访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同年9月1日,汪老再次在上海会见了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夫人辜严倬云女士,每每以病榻之躯犹汲汲于国事而不懈!
  
  据湖南新闻出版部门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同志透露,1991年10月中旬汪道涵先生来到湖南挑选湘版图书时曾经表示,他自己一生最喜欢阅读的历史典籍之一,就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正气歌》。而《正气歌》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反侵略、反分裂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正是汪老晚年岁月积极致力于促进两岸关系、推动国家统一最为生动的历史写照。
  
  
  湖南邵阳 吕义国 敬撰
  西元2005年12月25日初稿
  汪老双月忌日补正于燕园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