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汪兴吾

汪和公世系考

[复制链接]

76

主题

577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5725
QQ
发表于 2009-11-22 18: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与潜山、怀宁交界处的小二、小三公支原来的支谱上,中间也掉了十代,是在民国九年首修会谱时接起来的。我们的《汪氏会谱》,相似于统宗谱,是经过考证的,其准确性应很高。据谱序所说,当时不仅携谱互证,而且有历史文献印证。去年,我们到潜山传碧先生家里看到小二公支的谱,就发现他们把“和”公接到第65世旌公之后,与太湖汪氏会谱整整相差十代。这不是他们现代人的错误,而是早期修谱时就接错了头。怀宁古埂汪小二公支接错了,同样,潜阳汪小三公支也就接错了。我怀疑:一有可能从婺源大畈迁入安庆桐城、怀宁、潜山、太湖地区的,有两个小一、小二、小三,除都认为小一公是最早迁居桐城外,怀宁古埂汪有一世祖小二公的墓在古埂,潜阳汪有一世祖小三公的墓在潜山城内,而太湖的小二、小三和同迁的秉公三人同葬在潜山境内(离太湖边界很近)的大栎树;潜阳汪的宗祠在潜山城东,怀宁古埂汪的宗祠在怀宁古埂,太湖与怀宁、潜山边界的小二、小三、秉公不仅自始至终合修宗谱,而且建祠于潜山黄泥港。二有可能他们都是小二、小三公的后裔,到第二代或第三代之后分迁各处,自立支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太湖小二、小三、秉公支的支谱上对小二、小三公的记述,与潜阳汪和古埂汪的宗谱上记述相似。如“小二公往来怀宁,爱上怀宁山川秀丽,遂卜居落户;妣曹氏,公妣生卒未详;生子一:华松”。“小三公由桐城迁潜山东门,复迁南乡(潜山)大栎树;妣蔡氏,公妣生卒未详,生子三:华一、华二、华三”。小二公、小三公在元末明初迁入太、怀、潜后,其后裔人口发展很快,分支较多 ,并相互迁居,但相隔很多代之后才修谱,时间久远,且各修各的谱,记述不一致。这就是所谓“各姓各的汪,各修各的谱”;本来是一家,却相互不认同。从汪姓的繁衍发展速度来说,第67代应处在北宋时期,这与兴吾先生年代推算是相吻合的。太湖汪氏翼夫公支的第72代祖先实公就是在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任太湖县丞。第72代都还是处在北宋时期,何况第67代。在元末明初,小二公、小三公还是第67代,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小二、小三的父亲“和”公绝对不是第65世旌公之子。迁居太湖的婺源大畈派汪氏,都间断十代以上,最多的十四代,最少的十二代;凡参加民国九年首修《汪氏会谱》的,间断的世系都续接起来了。据我了解,凡属于婺源大畈派的汪氏都间断了世系,这不是各支汪氏的错误,而是源头婺源大畈的汪氏世系,在南宋至元朝这段时期,约有300余年的时间断代了。迁往各地的汪氏首修谱时,都要到婺源大畈去抄谱头,大畈的世系错了,自然迁出汪氏的世系也就错了。
汪树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23: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thwsf4571于2009-11-22 18:31发表的 :
太湖与潜山、怀宁交界处的小二、小三公支原来的支谱上,中间也掉了十代,是在民国九年首修会谱时接起来的。我们的《汪氏会谱》,相似于统宗谱,是经过考证的,其准确性应很高。据谱序所说,当时不仅携谱互证,而且有历史文献印证。去年,我们到潜山传碧先生家里看到小二公支的谱,就发现他们把“和”公接到第65世旌公之后,与太湖汪氏会谱整整相差十代。这不是他们现代人的错误,而是早期修谱时就接错了头。怀宁古埂汪小二公支接错了,同样,潜阳汪小三公支也就接错了。我怀疑:一有可能从婺源大畈迁入安庆桐城、怀宁、潜山、太湖地区的,有两个小一、小二、小三,除都认为小一公是最早迁居桐城外,怀宁古埂汪有一世祖小二公的墓在古埂,潜阳汪有一世祖小三公的墓在潜山城内,而太湖的小二、小三和同迁的秉公三人同葬在潜山境内(离太湖边界很近)的大栎树;潜阳汪的宗祠在潜山城东,怀宁古埂汪的宗祠在怀宁古埂,太湖与怀宁、潜山边界的小二、小三、秉公不仅自始至终合修宗谱,而且建祠于潜山黄泥港。二有可能他们都是小二、小三公的后裔,到第二代或第三代之后分迁各处,自立支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太湖小二、小三、秉公支的支谱上对小二、小三公的记述,与潜阳汪和古埂汪的宗谱上记述相似。如“小二公往来怀宁,爱上怀宁山川秀丽,遂卜居落户;妣曹氏,公妣生卒未详;生子一:华松”。“小三公由桐城迁潜山东门,复迁南乡(潜山)大栎树;妣蔡氏,公妣生卒未详,生子三:华一、华二、华三”。小二公、小三公在元末明初迁入太、怀、潜后,其后裔人口发展很快,分支较多 ,并相互迁居,但相隔很多代之后才修谱,时间久远,且各修各的谱,记述不一致。这就是所谓“各姓各的汪,各修各的谱”;本来是一家,却相互不认同。从汪姓的繁衍发展速度来说,第67代应处在北宋时期,这与兴吾先生年代推算是相吻合的。太湖汪氏翼夫公支的第72代祖先实公就是在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任太湖县丞。第72代都还是处在北宋时期,何况第67代。在元末明初,小二公、小三公还是第67代,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小二、小三的父亲“和”公绝对不是第65世旌公之子。迁居太湖的婺源大畈派汪氏,都间断十代以上,最多的十四代,最少的十二代;凡参加民国九年首修《汪氏会谱》的,间断的世系都续接起来了。据我了解,凡属于婺源大畈派的汪氏都间断了世系,这不是各支汪氏的错误,而是源头婺源大畈的汪氏世系,在南宋至元朝这段时期,约有300余年的时间断代了。迁往各地的汪氏首修谱时,都要到婺源大畈去抄谱头,大畈的世系错了,自然迁出汪氏的世系也就错了。

“大畈的世系错了,自然迁出汪氏的世系也就错了”
其实大畈的谱也不错。只是大畈谱自南宋后未修了,后来去大畈抄谱的对上个名字或相似的名字就认定了。。。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577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5725
QQ
发表于 2009-11-24 1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说婺源大畈的谱错了,而是说婺源大畈汪氏的世系错了,也就是说婺源大畈汪氏在南宋至元朝期间断代了。我们还不能完全肯定婺源大畈汪氏在南宋没修谱。如果没有修谱,我们太湖民国九年首修《汪氏会谱》时,怎么能够把大畈派的几支汪氏断代续接起来?从谱序中得知,民国七年,太湖汪氏就开始搜集资料,并在当时的政府机构中找到了有关文献。所谓文献,可以肯定地说,就是谱牒。我们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谱牒佐证,谁会乱写他支祖先的名字呢?凡参修的,断代问题就解决了。没参修的,谱上只留了接口;年纪大的老人,都还记得老辈传下来的话,他们这支断了多少代。如大义公支的汪朝鼎老人,今年93岁,身体硬朗,记性特好,很多宗祠的对联的诗词,他都能倒背如流。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大义公支有一个人曾经在江南某县做官,解职之后回归故里,民国九年汪氏合修会谱,大义公支的人认为他是读书人,又在外面做过官,就推选到县城参加太湖汪氏合修会谱的会议。这次汪氏开会,邀请当时的县长到会,县长看见这个人的牙齿是黑的,就问他是不是抽鸦片烟,这人当场否认,县长当即打了他一耳光。因为羞愧难忍,愤然离开了会场。但是,他回家后跟族人说,他们这支断了十二代。所以,本次续修会谱时,他们对大义公支增加十二代没有异议。这个故事说明,太湖民国九年首修会谱时,掌握了很准确的资料。而这个资料,很有可能是来自婺源的谱牒。然而,婺源大畈却很有可能把这个谱牒丢失了。
汪树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20: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0-5-9 17: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代的《汪氏渊源录》记载
22.jpg
33.jpg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187

回帖

6837

积分

纪念会员

积分
6837
发表于 2010-9-7 12: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汪兴吾于2009-11-22 23:49发表的 :

“大畈的世系错了,自然迁出汪氏的世系也就错了”
其实大畈的谱也不错。只是大畈谱自南宋后未修了,后来去大畈抄谱的对上个名字或相似的名字就认定了。。。

此说有待考证,华公(44世)生于公元586年,至本人1970年(90世),中间1380年,若以25年每代计当为55代,以30年每代计当为46代,而现在中间是44--90中间为46代,鉴于此,我怀宁敦睦堂家谱和太湖汪氏会谱所载皆有可能,需细加考证,不可妄下定论。不过,细推敲下,太湖谱似更为合理,请诸宗家考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63

回帖

1526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6
QQ
发表于 2011-2-21 09: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 汪兴吾本家,《太湖会谱》推理:
56世  道安(公元827─863年)─57世 源──58世 强—59世 雄— 60世 知古—61世 子功——62世 京——63世 道雍——64世 廷美——65世 霖——66世 宗容——67世 临——68世 处厚——69世 五恭——70小一(约1280年,迁怀宁)、小二(迁潜山)、小三(迁潜山)。怀宁古埂坝汪氏为本支似更为合理。

另一推理:
56世  道安(公元827─863年,由歙县慈菰迁至江西婺源县太白乡大田环珠)——57世  濆(音坟,公元845─894年)——58世  中元(由环珠迁至婺源之大畈,大畈之始迁祖)——59世  敬逢——60世  延之(公元975─1022年)——61世  惟厚(公元994─1069年)——62世  元凤——63世  绒——64世  璇——65世旌,字志彬——66世 修凝,字佑之——67世 身正,字德超——68世 治人,字善全——69世 家兴,字浩臣——70世 居中,字亮功——71世 仁物,字晋丰——72世 由道,字宏廷——73世 义训,字大云——74世 种——75世 秩——76世 和——77世 小一(约1280年,迁桐城)、小二(迁桐,分居怀邑,是为始祖,裔居彭泽、沙圩、红庙等处,建支祠黄泥港镇)、小三(迁桐,分居潜邑,是为始祖,裔居吉里、太上格等处,建祠黄泥港镇)。此支与潜山谱记载多出10代,根据前代相隔年数,此推理也是平均20岁为一代,合乎逻辑。以上似乎也可作为怀宁古埂坝汪氏的世系。

以上为引用整理内容,请手中有《太湖会谱》或者相关资料的本家核实 校正。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51

回帖

4852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4852
QQ
发表于 2011-2-21 14: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上面各位本家的论点。
贵州惠水汪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63

回帖

1526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26
QQ
发表于 2014-2-5 22: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的那个十代,只有一个名号,且连续10代,不太合理。似乎是真正断代了。为了合理,人为加上的。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发表于 2014-4-16 14: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8楼(汪源166) 的帖子

不排除这种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