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0650|回复: 4

汪华文化值得研究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发表于 2008-10-4 22: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华文化值得研究 http://www.dhz.gov.cn/200806/qkwz_39.htm

□ 汪承兴

 

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好形势下,在世界徽学研究蓬勃兴起的热潮中,在举世闻名的黄山市,唐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会日前正式成立了!这是弘扬徽文化,振兴古徽州的一件大事,是黄山市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汪氏宗族七十年来第一次聚集故乡,祭祀先祖、继承和弘扬汪华文化的一件盛事。
  越国公汪华,是隋唐时期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隋朝末年,朝纲不振,群雄四起,天下大乱,他率军平寇,立下大功,升为将军;在地方割据、南北称霸的时代,他拥精兵十万,攻下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建立吴国政权,称帝吴王;在统治歙暨六州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广施仁政、德政,实现了古山越族与中原南迁豪门显族的融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百姓安居乐业,万民拥护爱戴;在唐高祖李渊称帝,秦王李世民即将挥师江左之时,他审时度势,为维护国家统一,特别是为了江南六州黎民百姓免遭战争灾难,主动放弃王位,于武德四年遣史上表朝廷,决意归唐。唐高祖赞其维护国家统一的义举,嘉其治理六州有功,授以方牧,任歙州刺史,封越国公,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诸军事,为一方封疆大吏,食邑三千户,爵位从一品,位居王公贵族高位。贞观二年,他奉诏进京,左卫白渠府统军,参掌宫廷禁军。贞观十七年,他任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晋忠武大将军。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征辽,他诏为九宫留守,与丞相房玄龄共理朝政,官至从一品。他勤于王事,忠心耿耿,事必躬亲,唐太宗凯旋还朝,下诏嘉其忠勤。贞观二十三年,他因操劳过度,病逝于长安任上,唐太宗赐予金银绸缎,委派右丞相房玄龄、左丞相褚遂良、吏部尚书黄世仁等文武大臣代其祭奠,谥号忠烈王。永徽二年,遵其遗愿,在官军和众子孙的护卫下,由长安归葬歙州云岚山,同时在乌聊山建汪王庙祭祀。在汪王祠墓和汪王庙,有三幅对联高度地概括了他辉煌的一生。一幅是:“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业垂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横眉是:“生为忠臣”;另一幅是:“顺天命,顺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膺封藩,歆庙祀,功昭世代千百载,正气犹存”,横眉是:“死为神明”;再一幅是:“乱称王,治称臣,两念都归一是;生封公,殁封帝,千秋曾有几人”。综上所述,可以说,越国公汪华,是徽暨六州农民起义的领袖、英明的统治者、庇护者,是以身维护国家统一的典范,是忠君爱国、勤政为民的朝廷重臣,是中华民族的一位英雄和一代伟人。
  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一位传奇而又传神式的历史人物。汪华的一生,从登源诞生,舅父家放牛,拜南山和尚为师,义军平寇,率军起义,建国称王,到归唐称臣,辅理朝政,病重逝世,归葬云岚山,在短短的六十四年中,却充满了传奇而又传神的色彩,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和超乎自然的神话。徽州人民始终把他当作能够保佑众生的“神”来供奉,始终当作能够带来福祉的“汪公大帝”祭祀,始终当作能够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太阳”来崇拜,千百年来祭祀不断,香火不熄。不仅六州黎民百姓怀念他、祭祀他,唐朝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也褒扬他、屡屡加封他。据不完全统计,唐、宋、元、明以来,先后有九位皇帝十五次为他下诏封王,还对其祖父母、父母、五位夫人、九个儿子、堂弟、族弟、部将和山越族首领等四十多人加封达一百多人次。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五个朝代九位皇帝在不同时期同时加封一人,并且对其亲属、部将等四十多人加封多达一百多人次,先后延续了近千年,是极为罕见的,也是绝无仅有的。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都前去参拜,如贺之章、赵普、周歆、朱熹、苏辙、胡富等,留下了大量颂扬越国公汪华的题词、诗篇。唐礼部尚书、太子少师李纲题词:“越国汪王,存心忠良,施伟烈而保障六州,著名誉而感慕万邦。”宋代丞相赵普题词:“威振华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载庙祀,有像斯存,凌然正气。”宋代丞相文天祥题词:“功勋赫濯,泽庇奕疆;历朝褒赠,庙食维光。”元代礼部尚书汪泽民题诗“拜忠烈庙:锦帆忘返干戈起,天产英雄定六州;唐诰表忠垂宇宙,宋臣编史失春秋;风云神异来车马,祠庙蒸尝拜冕旒;让德固宜绵百世,昭陵无处问松楸。”明朝文人胡立忠题诗“乌聊登览:隋帝南巡驾不还,髯翁矗起拯时艰,尾存黄犊群餐勇,蹲负青虬独寝间。手攫干戈龙喷水,蹄鑱石板马藏山。六州枕奠生灵了,挈与皇唐反掌间。”清朝内翰陈敏政题“富王庙壁:闻说真人起晋阳,六州图籍便归唐,干戈竟免群生难,簪笏宜传百世芳。封诰尚存题越国,史书全失纪吴王。丛祠香火千年盛,知是英雄恋故乡。”遍及徽州等江南六州的汪公墓、汪王祠、汪公大帝庙、吴王宫和古战场等遗存、遗址、遗迹、遗物,既是隋唐时期徽暨六州的历史见证,又是是徽州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汪氏后裔和徽州黎民百姓千百年来祭祀汪华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汪华生于古徽州,起于古徽州,融于古徽州,与徽州的历史紧紧相连,同徽州的人民永远同在,徽州人民的心灵中,永远都有一个汪公大帝的形象存在。在徽暨六州乃至于全国有关省区由祭祀汪华产生的汪王庙会,花朝会,游太阳等祭祀活动,奠定了徽文化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坚实基础,催生和促进了如徽州民俗、徽州戏剧、徽州菜等等的发展繁荣。可以说,古徽州从隋唐时期的一个蛮荒之地,发展到明清时期的“东南部鲁”,“徽商故里”,并且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几百年,无不同他有着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的联系,渗透着他持久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展现出他千古不朽的人格魅力。因此,人们把汪华看作是徽州的奠基者、开拓者,徽州的“太阳”,徽州的第一伟人,都是有充分依据和道理的,是历史无法湮没的。
  越国公汪华是汪氏宗族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显赫人物。纵观汪氏宗族的历史,从春秋时期鲁国一世汪侯,到四十四世汪华,均为王、为侯、为将、为仕,并且武将达到三分之二以上。他们南征北战,居无定所,人口发展比较缓慢。据考证,汪姓人口在唐朝以前不足万人。从越国公汪华及其九子二十八孙之后,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人口迅猛增长,并四处扩散,遍及中国绝大多数省市及台港澳地区和海外。据史书记载,汪姓人口在宋朝约47万,占全国人口约0.6%,排在百家姓氏第32位;明朝约62万,占全国人口约0.67%,排在百家姓氏第28位;当今约500万,占全国人口约0.4%,排在百家姓氏第56位。此外,港澳台和海外还有约30万人。而天下汪姓,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称自己是越国公的后裔。所以宋人邓名世说:“今歙黟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胡适在论著中说:“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天下汪氏出徽州。”
  唐代以来,汪氏宗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中国名人大词典》收录汪姓历史名人382名,占词典收录总人数的0.81%,排在百家姓氏名人第20位。据不完全统计,汪氏家族自唐至清先后有8位状元,807位进士,3位丞相或总理。有祖孙三代进士、翰林,还有一门七进士的盛况。可以说,汪氏宗族自唐越国公汪华以后,已经由过去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的马上贵族,逐步发展到以徽州暨江南六州乃至全国各地的望族、大族和显族。
  开展汪华文化的研究,是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黄山市“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汪华研究会成立以后,一定要认真做到:第一,要依法治会。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章程》,始终保持汪华文化研究会的正确方向。第二,要严谨治学。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鼓励探索创新,尊重不同学术观点,倡导平等学术讨论、批评,始终保持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第三,要深入探讨。通过对汪华生平事迹、历史功绩、品德操守的研究,拓展到对徽州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的研究,对汪氏宗族等宗族文化的研究,进而扩大到对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的研究,始终保证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高质量。第四,要充分发挥徽学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和尊重他们的研究成果,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研究价值。第五,要进一步培养和发现新的效力于汪华文化研究和徽学研究的高素质人才,为他们的成才和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第六,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汪华文化研究会为平台,广泛联络海内外汪氏宗亲,鼓励他们回乡旅游、寻根、祭祖、探亲,引导他们投资故乡,建设故乡,为黄山市的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系作者在汪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摘录)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主题

593

回帖

7476

积分

新手上路

让友谊和亲情架起沟通的桥梁

积分
7476
QQ
发表于 2008-10-4 23: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人邓名世说:“今歙黟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胡适在论著中说:“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天下汪氏出徽州。”
45世爽公......55世师全公-56世道安公-57世源公......69世浙公(婺源迁湘始祖)......89世洪能(字德佳)——浙公支派语:“浙允衍志文思孔子可龙之水毓友应宗世达名理德育隆嘉惠书香庆继承声华遗美荫俊杰锡荣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4

回帖

588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588
发表于 2008-10-5 00: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讲话,主旨是为越国公在中国历史上作个宏观定位,定性,定调。但由于时间紧迫,史料不足,加之过去研究不够,在引用有关史料方面不够准确,错误不少,请各位专家,学者和本家指正,在出版时加以改正。汪逸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514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337
发表于 2008-10-5 09: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逸群本家用时代的眼光和观点来分析研究汪华文化的必要性和严肃性,为研究会指出了一个方向,这是与时俱进的,积极的,向上的。希望能看到逸群本家更多的好文章!
汪乃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546

回帖

9311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9311
发表于 2008-10-5 10: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讲话,主旨是为越国公在中国历史上作个宏观定位,定性,定调。但由于时间紧迫,史料不足,加之过去研究不够,在引用有关史料方面不够准确,错误不少,请各位专家,学者和本家指正,在出版时加以改正。汪逸群”
政委谦虚了,您为汪华研究指出了方向!
从黟县碧山(黄陂)走出的汪家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