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600|回复: 0

劫后诗书成传家教材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9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8-7-9 21: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页>>文化娱乐>>谈话>>本页
[tr][/tr]

劫后诗书成传家教材

    2005年11月25日  03:24    深圳商报

幼年乐书,少年毁书,成年救书;汪先生参选“书香家庭”故事曲折离奇
劫后诗书成传家教材
父亲的日记中有珍贵史料
记者:汪先生,你的家与书的故事很有些曲折,因而还有些传奇。我们先从你的幼年和你的父亲谈起吧。
汪时健:我家乡在湖南衡阳,我父亲生于1919年,自幼在乡里读书,后来到南京上了一所中专。
我与共和国同龄。幼年时,家里有一个阁楼,那里放着吃的东西,我经常到楼上去玩。那里存放着几个大箱子,里面全是书。父亲毕业后回到县里教书,我6岁时,父亲带着我到他学校上学,常教我认字。我认了一些字,就常常躲在楼上看那些书箱里的书,记得里面有许多线装书,如《左传》、《文心雕龙》、《康熙字典》等,这些古文我看不懂,就看一些带画的。那都是“绣像全图”的演义一类,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说岳全传》。这些都是用宣纸石印的古书,图画也好看,故事也好看,读这些书是我幼年最大的乐趣。现在这样的书看不到了。
记者:除了这些人们都知道的书,你父亲还有什么特别点的读物?
汪时健:我看到过父亲的两本日记,给我的记忆非常清楚。与那些古书不同,日记本是用当时新潮的道林纸做的,厚厚的足有几斤重。其中记载的一件事至今鲜为人知。我父亲在南京上学于1931年毕业,那年九世班禅从南京回青海西藏,当时的政府组织了一个仪仗队送这位班禅西行,父亲有幸被选上参加了这个仪仗队。西行队伍历尽艰辛,只可惜九世班禅没能走到青海,在贵州半路上去世。父亲的日记详细地记载了这个过程。他写道,他们的队伍何时从南京出发,如何出江苏、进湖南、入贵州、到四川;在贵州的崎岖山路上如何难走,他如何雇了毛驴骑行;因为班禅的去世,他们无功而返,原来期盼立功受奖的愿望化为泡影,他与同伴是何等丧气……
记者:唉,这真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也很感人。真是可惜,如果保留到现在,无疑是价值极高的珍贵史料。
生活随着风雨飘摇
汪时健:我还看到一本汪氏宗谱,上面记载,我曾祖父在清代曾任湖南“五品奉政大夫”,其妻封为“六品安人”。他过百岁寿诞时,民国湖南省督谭延恺亲赠一块“期颐衍庆”的匾额相贺。
还有一本《日用酬事大观》,等于现在的应用文教材,里面讲到各种称谓、各种典仪仪程、各种幛联写法等等。我从中学了许多东西,以至于我在小学时就在乡里为人写对联。我看过的演义几乎都能背诵,经常在村里给人们讲故事。幼年这些读书的经历让我较早具有了文化基础,以后在各个学校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记者:你后来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汪时健:我父亲从解放前开始到解放后一直在县里教书,教了20年。1957年,他成了政治运动的对象,便停止教书,回家改造。1960年患病去世。
父亲去世后,家境困难,我便休学回家。1962年母亲又让我上学,两年后考上了县里的省重点中学,但因家庭原因,没有去读。停了一年,母亲又让我去了一所半工半读学校,只上了一学期,“文革”开始了,我又退学回家。
亲手毁掉父亲的藏书
记者:后来“毁书”的事怎么发生的?
汪时健:“文革”的运动像风暴一样袭来,我的家乡,一个非常偏僻贫瘠的小山村,也一下子狂热起来。我家成了“造反派”的重要目标。
一天,听说“造反派”们晚上要来“破四旧”,天未擦黑,我和母亲便提着盆儿、桶儿,蹑手蹑脚地来到父亲生前的藏书楼上,麻利地从书箱里一叠一叠抱出书来,一把一把将它们撕碎,浸在水中,然后用力捣成纸浆。再捞出使劲挤干,捏成一个个纸团——母亲说,这样做成“纸筋”兴许日后垒灶或粉墙时,还能派上用场。
记者:当时在做这些事情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汪时健:父亲的书多是曾祖、祖父们留下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线装,装订牢实,纸质很好,还打过蜡,不易撕扯,也不吸水。但经我们一番忙活,很快便捣毁殆尽。看着那一堆纸疙瘩,我心里满是酸楚,我最惋惜的是那些我喜欢的绣像小说。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与其遭人家劫掠,不如自己先毁了!看着那天夜里蜂拥来我家的“造反派”们悻悻地空手而去,我甚至为自己的果断行动而庆幸。
两本诗卷逃过劫难
记者:这两本书是怎样逃过劫难的呢?
汪时健:也许是鬼使神差,在捣毁父亲的书时,我看到了两卷诗稿。这两本书也是宣纸线装,不同的是全部为父亲亲手用毛笔字抄写,非常漂亮。书有32开那么大,稍窄一点。也许是父亲在溟溟中昭示,我眼前一亮,立即喜爱上它们。我当即将两本书卷起,揣在裤兜里。我连夜跑到一公里外村子的我二姐家,把书放在她家里,千叮咛万嘱咐她一定把书藏好。
记者:藏到什么时候才再见天日?
汪时健:到了1978年,一天我正在工地劳动,听到广播中说恢复了高考,我立即报名,考上了湖南师大。
上了大学后,我到二姐家,所幸书卷还在,但书已残破,封面也没有了。二姐说,你若再晚来些时候,恐怕这书就没有了!我急忙把两本书拿了回来,心中百感交集,像是我救了书,又像是书救了我。
自此,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将它们带在身边,上学、工作再忙,也要抽空仔细阅读,已经读过了无数遍。退休后,我开始做系统的拯救工作,考证、订正、注释、重抄、评介,我要将这两本诗集出版。
记者:我看到了这两本书,首先看到的是这小楷毛笔字太漂亮了,字体清丽,字迹工整、雅致,排列严整、匀称,可谓美观之极,无疑显示了书写者的深厚功力。发黄毛了边的纸页,也有一种苍桑感。墨色丝毫未退,可见用墨的讲究。现在能看到这样的书,真是难得的享受。两本书共有多少诗篇?写了哪些内容呢?
汪时健:全书现存古体诗、词共560多首,都是父亲自吟及与朋友的唱和之作。诗词大部分是父亲年轻时所作,都是那个时代的生活在父亲心中的写照。我归纳起来,共有时政、景物、怀古、友情、诫勉、艳情、纪事、劝学、谋生、人物、游历这十一类。
书中诗词十分有趣
记者:我翻阅了一下,感觉不但字写得好,诗的意味也不错,诗作包含的背景也极有意思,今天也属难得一见。你选几首感受最深的,我们与读者共赏?
汪时健:先来看这首《感时》之二:话到松花早断肠,虎狼遍野任猖狂;夕阳一片横尸骨,误尽苍生是副张。
显然这是写的日寇侵占东北。末句“副张”专注“指张学良”,因张当时任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有意思的是,父亲作为一介书生,当时不可能知道东北沦陷的历史真相,所以把“误尽苍生”的责任加给张学良。
记者:可见当时张学良“不抵抗将军”罪名的影响之大。这首《课孙》是何时所作?
汪时健:父亲写这首《课孙》时,其实连儿子还没有,他是在想象中给儿孙辈以教诲:六十老人教儿曹,耳须聪听记须牢。读书自满终难满,立志惟高始得高。贱喜逢迎总是谄,富无酬酢便成骄。财毋苟得行毋舛,纵不投时也独豪。这首诗我现在经常让儿孙背诵。
记者:从“艳情”类的诗来看,你父亲的情感世界也是十分丰富的?
汪时健:似乎是的。看这首《戏题闺中绣花女》:不知日日绣何花,惹我凡心乱如麻;欲效裴郎求玉奴,可怜难得进姑家。
记者:“裴郎”是用唐传奇中的典故,但那绣花女是谁?
汪时健:诗里有怎样的故事,我们就不知道了。如今我们在历经千难万苦寻找当年父亲好友的后代,考证父亲手稿中的每一个词句。
记者:下面这几首《春闺怨》是个诗文游戏,很有意思,也需要很深的功力,看来你父辈们常做这种高难度的项目?
汪时健:好像是挺难的,你看,诗题下规定,以“独坐闺房怀思莫慰”为每句的第一个字,以“西溪鸡齐啼”为句尾的韵字。而且这不只是一首诗,而是一组六首七言律诗,每首八句都要按此冠字。这的确需要深厚的字词、韵律学养。
希望儿孙流传下去
记者:你现在出版这本诗集是为了对父亲慰藉吗?
汪时健:不仅是为了解读、慰藉早逝父亲的思想和心灵,洗刷我少不更事时毁书的不安,更重要的是把它流传下去。它已经是我的传家教材,我读父亲的这两本书,读到了爱国气节、勤勉好学、老实做人、热爱生活等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的文化学养,以及诗篇的背景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人文知识给了我们精神的养料。就像上面举出的那几首一样。我和我的儿女、孙子都是自小从这些诗中产生了浓厚的文化兴趣,可以说这是一部很好的启蒙教材。女儿继承了祖辈读书的优良传统,考上了暨南大学,毕业后留在深圳工作。孙子今年4岁,已能背诵多首老爷的诗词。我常对他们说,希望他们能把这两本诗卷传下去。

作者: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