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0249|回复: 2

石窟群成因的“汪华说”

[复制链接]

5

主题

7

回帖

240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0
发表于 2008-6-17 07: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窟群成因的汪华说
汪华与古六州石窟群》之十

    

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北京 100084  

摘要  本文进一步申述关于“古六州”石窟群开凿于汪华时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是一种“假说”。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批评。初步提出十五项事实,支持所提出的“汪华说”,希望得到更多的文字证据,欢迎批评。

汪氏宗亲网论坛在揭载笔者几篇文章时,转贴者汪新安先生曾经介绍了笔者关于“花山谜窟”等石窟群成因的观点,即这些石窟开凿于汪华时期。现拟成一文,进一步申述之。欢迎批评。

一、解题

  石窟群”,指古六州”,即隋末唐初的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范围内的人工开凿石窟群。范围以外的和非人工开凿的石窟群不在其内。
  成因”,指形成的原因。一个事件(过去说是一个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事、什么人、何时、何地、何因。有了这五个要素,事情就基本清楚了。比如,现在都说“花山谜窟”是没有破解的“千年之谜”。如果知道了是哪朝哪代、什么人、为何而开凿的。这个“谜”就基本上“破解”了。
由于资料缺乏,“破解”这个谜是不容易的。很多专家、学者,都见仁见智地提出过不同“假说”,力图揭开这个“谜”。这一点,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江伟才副会长最清楚。当初他的著作《花山谜窟揭秘》一书很有水平地报道了这种群起“破谜”的努力。写得很好。没有对此问题的深入了解,没有执着的精神,写不出这么好的东西。很幸运,这本书我还保有一册。书中介绍了十多种“假说”的形成过程和主要论点,书后还总结出“花山谜窟”的五十个“谜”,很有启发性。
假说”须经过多方证明,为人接受,才能成为理论。“采石说”、“皇陵说”、“仓库说”、“勾践练兵基地说”,等等,都是这样。汪华文化研究会顾问郑刚先生曾提出的“汉洞说”也是这样。有人提出,怎么想都想不出我们的古人会创造出这么宏伟辉煌的建筑,于是提出“外星人说”,说是外星人干的,不然,那么大的工程,那么多石料,怎么处理,难以想象。笔者对这种说法不感兴趣,这不是研究问题,而是主张把问题交给“神”去解决,毫无意义。
汪华说”是笔者经过思考提出的一个“假说”,属诸多“假说”之一。主张:
   提出花山谜窟龙游石窟等石窟群成因的一种新说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解释目前围绕这一问题的谜团古六州的石窟群,包括龙游石窟花山谜窟淳安石窟和此区域内其它会被陆续发现的类似石窟群的开凿,都是隋末唐初,在汪华据有六州(歙、宣、杭、睦、婺、饶)的时代,作为一项国策的执行,广泛动员军队和民众,在616—621左右几年的时间里,大致同时进行的备战工程。这一辉煌成就,是中国人民之伟大的又一证明。
笔者想,洞子在那里摆着,总是有人挖出来的。最合适的人,就是汪华。由于未经多方验证,目前阶段还只是一个“假说”。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批评,即使是“颠覆性”的批评,否则它站不住脚。因而笔者诚心诚意地欢迎各种证据和批评。
二、证据

如果算上龙游石窟,石窟群的发现已经十六年了!“迷团”应当解开了。有一位建筑学专家(杨鸿勋)说过:“如果不解开,外国人就会认为中国人无能,就这么几个洞也搞不清楚。石窟是建筑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要抓紧破解。”申遗(世界文化遗产)、申保(全国文化重点保护单位)都需要先“破谜”。时间越久,杨先生的话就越感沉重。

关于支持本“假说”的某些事实,列在下面,写得粗糙,欢迎批评,希望补充修正。辩正、否定的,也非常欢迎。
十五项事实是:
   1)石窟的开凿是一项战备工程。开凿石窟的目的是暂时屯人。石窟工程所追求的,不是豪华,不是展示科学或艺术水平,而是适于有众多的人在其中暂时存驻,即暂时屯驻军队和民众,以避战乱,或者还可以在其中筹划和准备反击,这个暂时指的是战时,而非平时。
   2)开挖体积大,采出大量石料。开挖的洞体都很大,开出的石方也很多。以花山谜窟为例,按进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估计,挖出的石料有几十万立方。但是采石只不过是挖洞过程的副产,不是主要目的。不排除开采出的石料运出去、卖出去用作其它项目材料的可能。
    (3)洞窟独立成体。各洞互不连通。即使两洞已经近在咫尺,也不打通。这应是一种安全考虑,以免在遭到破坏时一损俱损
    (4)工程没有最后完成。这些洞窟,不论是属于一个洞窟群的,还是属于不同地点不同洞窟群的,都是在几年的时间内开掘的。或许是由于工程量超出了预先的估计,或许是由于形势变化太快没有料到,因为时间紧蹙,洞窟大多没有最后完成。已开发的洞窟内的半完成状况,积存的大量碎石,洞口被草草掩埋的痕迹,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5)石窟群依山近水,互相靠近。这主要是为了施工和互相沟通的方便。一旦有战事,也便于互相联络支援。据说有的洞窟有通往江面的通道,这也是出于交通和安全的考虑。
   (6)石窟群并非建在古六州地广人稀的边界上,反倒是建在人口稠密地区的附近山岗上。已经发现的几个石窟群就是这样。近来发现的淳安石窟群也是建在当时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建造石窟的山岗,一般也不高。这些都是为了使洞窟便于应用。这样的战备工程,不必,也无法(例如无法保密)建在边界上。石窟比较集中的地区,可能就是当时人口和兵员比较集中的地区。
   (7)洞窟是成群发现的,每洞都有较大平面。为了多屯人,除了石洞的个体较大之外,洞子的数目也要多。每个石窟都追求有较大的平面,而不是不适当地追求洞窟的高度,也要有尽量多的间隔。这在洞子的形制和施工方面都有很多表现。龙游已发现有双层的洞窟。花山谜窟石洞的高度,似不如龙游石窟。洞中的类似包厢的小空间是否是供少数人使用的空间?二十四柱多层石洞现象是否也可以得到解释?有的洞窟中,不同空间中间只有一堵一二十公分厚的墙,也不打掉。这都是为了使间隔多一些,适于不同用途。据报道,淳安发现的石窟有的很长,其中的人似乎是分等级居住的。分等级居住,是必然会出现的现象。目前发现的情形是,所有洞窟都是成群的,数目都有二三十个。有时这样的几个洞窟群,相距都很近。
   (8)每个石窟中都有大池。已经发现的石窟中都有。体积相当大,多不是天然的。这些大池,应当是为了储备生活用水而建的。还有一些用整块石头凿成的薄壁凹形容器,估计也是储水用的。据察看,龙游石窟群洞窟中的方池,是半凿半砌的,大约有100立方米大小。按每人每天分配5水(不算苛刻)粗略计算,够20000人天之用。洞里如果存驻1000人,一满池水大概够用20天左右。所以,暂时存驻,用水方面大致不成问题。
   (9)只设一个洞口,而且力求隐秘。这是建洞时的一种安全和保密考虑。
   (10)洞体的石质较软。石质较软,便于开凿。无论是花山的红砂岩或白麻岩,还是龙游的泥质粉砂岩(或粉砂泥质岩)石质都不太硬。凡是考察过龙游石窟的,都注意到石质较软,在未开凿风化前更是这样。洞体石质不太坚硬,一可以说明凿痕条纹间距较大的事实,二可以因此而减低开凿的艰巨性,三可以解释开采出的石料质地并不太好的现象。
   (11)偌大的工程,未见于文献记载。由于石洞的开凿是秘密进行的战备工程,有关信息当然不宜宣扬,也许有令,这些信息不得见诸一般文献。开出的石方也要妥善处理。现在还没有完全考证出,开出的石料究竟去了何方。笔者认为,以就近利用为合理。关于工程的秘密文献,即使有,也是由主管人员统一掌握的,很少会有旁人知道,年深日久,容易散失。没有文字记载的口传历史容易消失。洞子被水淹没后,真相更加难以探究。洞窟已经存在了将近1400年,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查清,也不奇怪。可以想见,在古代,要想抽干大量的积水是一件很难的事。虽然徽州的古迹和古文献保存得相对较好,但是能否找到关于开挖石窟群的直接记载,尚不得知,很可忧虑。挖洞的事,可以尽量不见于文献,但参加挖洞的人不在少数,至少在当时,他们是知情的。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何汪华特别受到民众拥戴。但这些记忆,几十年后便会消失,远不如文献记载来得久远。
   (12)洞窟的开掘大体在同一时间进行。很多考察者和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从汪华616年起兵算起,到621年汪华上表归顺唐朝,不过56年的时间。到天下已经基本统一的时候,继续修建备战石窟,非但没有必要,而且,万一朝廷知道了,那反倒会成为谋反的证据。这样,全力开挖洞窟的时间,很可能就是在56 年相对集中的时间里。
   (13)洞内经过适当的凿纹修饰。洞体内壁要稍加修饰,以免有坠石伤人等类事情发生,同时也为了适当美观。但凿刻的花纹只是石工们技术的表现,而非刻意追求的艺术创作,尽管看起来非常精美。已经有人研究过凿痕的方向和排布等问题,证明是人工开凿,合于凿石工艺。
  14)在附近陆续有新发现的石窟群。歙县桂林镇、花山附近的烟村、龙游石窟群的最早发现地,石岩背村附近的翠光岩和上畈、千岛湖的淳安,也陆续发现了石窟群,洞窟数目都有几个到几十个。笔者认为,陆续发现的这些人工开凿的石窟,其结构、开凿目的和时间,与已经知道的花山谜窟龙游石窟是相似或相同的。它们的地点都在古六州范围之内。因为开掘洞窟是作为一项国策在汪华控制的古六州”范围内大致同时进行的,所以,今后在古六州范围之内,很有可能再发现类似的石窟群。
  15花山谜窟中发现了铁制工具,而且据认为就是开凿石窟所用的工具。这一点需要进一步论证。但笔者认为,开凿洞窟的工具应当是铁器。在隋唐时代,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使用先进的铁器,工程才能较快进展。
看来,“汪华说”的证据有这么两类。一类是这些“事实”,他们不违反假说,而支持假说。当然,一个完整正确的说明,需要符合全部事实,就是需要全部的事实,至少是全部重要事实,都“支持”这一假说。另一类,就是文字证据。笔者相信,这么大的工程,总会找到某些文字证据。
“汪华说”不能只凭“推想”就能确立,也不能凭一个“孤证”就能定案。但是“孤证”也需讨论,特别是文字证据。比如,“越巨石室”一语,笔者认为就是值得一论的证据。虽然还远不是“铁证”,但总可以算作“蛛丝马迹”。希望文字证据会越来越多。
三、预测性
假说”,作为理论的雏形,也有理论的某些特点。比如,有预测性。因为任何研究,都起于对事实的观察。开始时,是部分事实。既是假说,就应预测到未见过的事实。比如,笔者提出“汪华说”,就预测今后在“古六州”范围内,还会发现与“花山谜窟”相像的石窟群。如今,这样的石窟(群)已经有十处(不完全统计),而且都符合假说对它形式、结构、功能等等的预测,在上述所列事实的第十四条,举了一些例子,但不完全。可以预见,还会有类似的发现。可以说,“汪华说”在作为一种假说,其预测性已经得到部分证实。假说的其它方面,也会有类似情形。
四、结语
历史文化问题,最后还要凭事实和证据,特别是古文献中的文字证据说话。不管是支持“汪华说”的,还是反对的,提出这样那样的证据,都不奇怪,都是为解决“破谜”问题做出贡献。所以,希望了解情况、掌握资料的各位,多多出力。
单凭谁的一己之力,都无法解决“花山谜窟”等石窟群的“破谜”问题。说大一点,这是个系统工程。首先应当解决的是“断代”问题,就是弄清石窟是哪朝哪代凿成的,以便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更快解决问题。就是“断代”这样一个技术问题,也须群策群力地去解决。但是,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眉目。
笔者愿意在大家“破谜”的共同努力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对于拙文,笔者再次表示欢迎评论或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8-6-17 13: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教授辛苦了!向您致敬!

楼主的态度是很诚恳的,学风也是很严谨的,事例介绍和分析是比较全面和细致的,立论是有些道理的,期望能得到更好的佐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1489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596
发表于 2008-6-17 15: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开凿的朝代是首要的问题。
至于用途:我去看过龙游石窟,好象驻兵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为了防止缺氧,没必要开凿如此高大的石窟!但不排除部分石窟用来供守卫者“居住”。而石窟内的水池不是供饮用,而应是用来积水排水的,因为洞内地势低,没有其他排水方案。
既然文字记载几乎空白,那就证明是“国家机密”,当时没有银行,更没有证券,只有“金银财宝”,所以这些石窟应该是未验收的“国家金库”,当然,不同地区的石窟也许是不同的“国库”,如“刀枪入库”等。
如此石窟专门用来屯兵是不可能的,典型的“瓮中捉鳖”!屯兵必有退路,洞洞相通成“连体”是最佳逃生设计,但事实是“单体”结构!!!也不排除先有开凿后因故废弃的石窟,后有军队作战时“废物利用”的可能哦!
走走汪家的路,叙叙汪家的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