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我的父亲汪采白(汪允清)0
父亲汪采白,是近代新安画派的一位著名画家,今年七月,他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父亲原名孔祁,字采白,一作采伯,号澹盦,又号洗桐居士。歙县西溪人。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夏历六月十三日出生于西溪汪里。五岁从黄宾虹受四子书。当时黄老正问业于我的太祖父仲伊公。父亲稍长,入郡城小北街崇一学堂,遂得与陶行知、姚文采同学,为生平挚友。以后,随叔祖父鞠友公就读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宣统庚戌(1910)毕业,时年二十三岁。
父亲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精心研究国画逾三十年。初,受聘于武昌师范大学,讲授投影写生课目。1924年后执教于北京师范学校,时父亲年未四十,精力充沛,授课有余,举凡名公卿之收藏,故宫历代诸家之名作,常获观赏临摩。因之画境日见开拓,而创作亦日益丰富。未久,南返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兼教授,与张大千、徐悲鸿、吕凤子、张书旗、潘玉良、陈之佛等人共事,沉潜画事,画名日高。
1926年石印《采白画存》出版,共收山水画二十一幅,其后又编印《新安画家》二十八人画册。1932年秋回归故里,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校长。1934年夏返南京中央大学任国画系主任,时徐悲鸿先生任西画系主任。1936年秋,应邀北上,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教授。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发生,日寇步步进逼,兵临城下,不得已乃携我们全家返回歙县。时中央大学已搬迁重庆,校长罗长伦多次函电,并汇来路费,敦请父亲赴渝,时因祖父年老多病,作为孝子的父亲辞而未就。
1939年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日夜作画义卖救济难童举行义展,不幸被毒蚊叮咬,为庸医注针所误,以致血液中毒,全身溃肿,体无完肤,医治无效,遂于1940年7月溘然长逝。
父亲喜爱诗画和摄影、写生,能有如此之造诣,得力于名山大川者半,得力于深刻研究者半,足迹遍及黄山南北,奇峰绝壁。晨夕卧游大自然怀抱之中,方能深得造化之秘。
我家居黄山之麓,近视峰峦,远窥云海。父亲多次漫游黄山,1910年遍游前后海,1912年秋九月,父亲和杨禾甫(赵元任博士之妻兄)先生再登黄山,进行实地测量,兼事写生,又携照相机为山灵拍照。近代黄山有摄影照片,“迎客松”得入镜头与世人见面,是从父亲开始的。
父亲熟悉黄山,热爱黄山,对名胜古迹,道路桥梁,无不注意。而奇松怪石,云海飞泉,以至山中一草一木,亦能一一默谙,汇成胸中丘壑。1936年在一幅画中题写:“小心坡附近有小径可达云谷。昔日云谷僧曾一度导游,途中多怪石奇峰,目不暇接,去岁往游,觅此径不得,脑海中仿佛昔游有此境。落笔涂之,时孟春二月也。”
其后父亲奔波南北,每逢作画,奇松怪石,白云缥缈,时时流于笔底。往往山水画成,一望而知黄山景色。辄题以“此境当于黄山中求之”。
1935年春,父亲又重游黄山,世事沧桑,山河无恙。然“庚戌岁游黄山,自狮子林至始信峰,道中有松林,绿荫蔽天、境极幽邃,近今往游,已皆伐去”,遂有“千年古木,不克斧斤,亦黄山一大厄也”之叹。
父亲在南京仍着意图写黄山景色,曾于一千多幅黄山图中选取三十六幅彩印出版。题曰:《黄海卧游集》,讴歌“中国之第一大好河山”。
父亲弱冠之年,开始学画。师法宗元,画继新安派,用笔清新秀劲。父亲于三百年后,生渐江之乡,传渐江之意,且生平数游黄山,熟悉其山川脉络,与松石云泉之各具其妙,故能以其清新秀劲之笔“用青绿写他最熟悉的黄山山水”,巧夺天工,遂使黄山别开生面,分外雄奇。
人谓父亲之画,形神兼备,继三大家之后,而得其颜,诚哉斯言。许世英先生曾为之作序,文曰:“采白之画,落笔沉着而气息清新,布局灵警而意境超远,耿介之胜,冲淡之怀,固已见画,如见其人。此册写黄山实景,一一逼真……他日当与二石瞿山并传,识者当知余言之非谬。”
1935年11月,应好友许世英、柏烈武、陶行知诸先生之促请,父亲于南京玄武湖美洲一号,用自己和大哥勖予的作品,共百余幅,举行画展。展示之日,即被争购一空,其中《风柳鸣蝉图》先为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预订。有一日商亦看中此图,愿出两仟银元,要父亲照样重画一张,父亲非常恼怒,横眉冷对,断然拒绝。曰:吾非机器!此画上题叔祖父鞠友公小词,并作赋曰:“此词为先仲父鞠友先生居金陵时愤嫉世之作。今近卅年矣,今日环境,不殊往昔。读之益觉黯然,因写风柳鸣蝉。书此词于上以寄慨。”此图一出,迅即传誉艺林。横眉冷对日商之事,一经传开,大江南北,无不赞颂父亲高尚的民族气节。陶行知先生为之致意,称誉“行止有耻”。
1936年父亲再客燕京,日寇坦克常示威于古城街头。父亲作《云山图》,欲显诗以见志,已得七绝一首,而以末句“恐带市朝名利来”中之“市朝”二字,终觉不妥,遂致搁笔。此时汪世清在侧,请以“人间”二字易之。父亲连连称善,遂喜而之。诗云:“如此湖山清彻骨,更以何处着尘埃。征帆未许轻相傍,恐带人间名利来。”
日寇侵边,国事艰危,父亲目睹南京政府对外惧于强敌,对内压迫人民,祖国大好河山,尽遭铁蹄蹂躏,由衷发出了“如此湖山清彻骨”,“今日环境不殊往昔”的喟叹,其悲愤之情赫然纸上。
1938年冬,全家为避战乱,避居蜀源鲍氏绿雨楼中,罗长铭先生时来相叙,曾为父亲题画。诗云:“烟霞寝馈老林丘,画笔犹堪截从流。三百年来传法乳,祝昌姚宋合低头”。盖以父亲画“披荆斩棘,上继渐公,为新安一派开无数法门”。父亲去世后,罗长铭先生撰墓志铭,鲍幼文先生作传。皆以史笔尽述父亲生平之成就。
1941年公葬于西干披云峰北麓,靠山碑“洗桐居士汪采白先生之墓”,是张宗良先生题写的。墓门石刻“山高水长”,乃陶广先生手书。墓前原有“采白亭”,惜毁于“文革”(今歙县有关部门正积极筹备重建)!
1984年歙县纪念新安画派大师渐江逝世三百二十周年,黄宾虹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同时成立新安画派研究会,我应邀参加了盛会,深感新安画派源远流长。
每年春节和清明节,都有一些画家和游人去西干瞻仰渐江墓和采白墓,父亲有知,朝朝暮暮远眺黄海云峰,聆听石淙潺潺,喜看“今朝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壮丽山河和新安画派画苑研究会成立,新秀辈出,后继有人,亦当含笑九天。
谨以此文纪念父亲诞辰120周年。
(原载《黄山日报》2007年7月27日第3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