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个好儿子
【2008-6-15 11:02:35】 【来源:新华网巴中分频道】【字体:大 中 小】 【颜色:红 绿 蓝 黑】
——记南江县关田乡党员干部汪道光孝亲二三事
在南江县关田乡,只要提到汪道光,那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现年51岁的汪道光,家住关田乡东坝村四组。人们了解他,赞誉他,不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原赶场区委的组织委员,而是因为这位其貌不扬的正科级党员干部,有着金子一般尊老敬老的美好心灵,他孝敬岳父、岳母的事迹受到众人称赞。
有人说,关田乡政府的汪道光,他,用一颗爱心温暖着岳父、岳母的心田;他,用一颗孝心让岳父、岳母深深体念到人间真情;年龄不到60岁的他,却过早地留给自己斑白稀疏的头发、饱经风霜的脸颊……在平凡的生活中,他所做的一件件平常事,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孝亲之歌……
汪道光, 1976年10月入伍,1980年11月退伍。这个当兵的人,在部队,就是一个助人为乐、心地善良的好兵,曾经多次受到部队的嘉奖。回到地方后,1980年12月被招赘到冉杨忠家,刚成为这个新家庭的一员,他就主动向妻子冉国忠表示,一定孝敬父母,与妻子共同承担整个家庭的重担。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以后,虽然每个月有了一份固定收入,但岳父(母)年事渐高,身体每况愈下,生活过得依然拮据。但心地善良、尊老敬老的汪道光,为了岳父、岳母的健康,把家庭安排得井井有条,在衣食住行、精神生活上都给予了岳父、岳母无微不至的关照,左邻右舍对他家两位老人的生活羡慕不已,都夸他们找了一个好儿子。基层干部对他的孝亲敬老行为无不竖起大拇指。
其实,他孝亲敬老全都是落实在细小的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对不是亲生父母的“双亲”的孝敬,是几十年如一日,而不是一时一事;他称呼岳父为“爸爸”、岳母为“妈妈”,对二老既有物质生活上的关照,更有精神生活上的关爱。自己在乡镇工作,本来就十分繁忙,加之子女年幼,家属又常年多病。在家里,岳父生病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端屎倒尿、熬汤煎药自不用说;岳母也是一个常年的“病号”,他总是尽量给予无微不致的关心照顾。老岳母无不感慨地说:“汪道光虽是我的‘抱儿子’,但比人家的亲儿子还要亲哟,我现在能够安享晚年,全靠他呀,要不然,我早就去见阎王啰。”
2004年的一个冬天,大约凌晨2点左右,家中70多岁的老岳父突发重病,人事不醒,由于与离家最近的乡卫生院相隔较远,深更半夜自己家又是单家独户找不到帮手,汪道光只能背着老岳父在漆黑的夜里摸索着,迈着不堪重负的步子艰难的前行。记不清滑倒过多少次,为了不让岳父摔伤,每当自己滑倒时,他总是用自己的身体为岳父垫着,等到了乡卫生院,他身上已有数不清淤伤,旁人都十分关切地让他处理一下,他总说,我没关系,救岳父要紧。岳父住院十多天,他总是在一旁端茶送水、倒屎倒尿,常常通宵不能睡觉。重病的岳父在他无微不致的关怀下,无牵无挂的撒手西去。
汪道光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义务”,他说:“长辈抚养晚辈是义务,晚辈赡养长辈更是义务”。义务,一个平常的词汇,但做起来又是那么不容易。他为了这份“义务”辛苦着、忙碌着……
他对自己的两个子女说,在老岳母面前,要好好尽孝,不能让老人受一点委屈,他对孩子是这样说的,自己也是这样带头做的。他们一家人成为全乡群众尊老孝亲的楷模,不仅受到群众的赞誉,而且乡党委、政府号召全乡群众向汪道光同志学习。
汪道光同志还常说,古人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我们当代人,尤其是当代的共产党员更应该身体力行,说到做到。特别是在关键时候,实践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
2007年7月4日晚, 关田乡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家住本乡东坝村的汪道光的家同样遭受了巨大灾难。汪道光同志不顾个人家庭财产损失,主动请缨参战,迅速与在乡其他同志一道加入抗洪抢险工作中,连续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两眼布满血丝,有人劝他回乡休息一天,他却说:“我是共产党员,我不去谁去。”他始终战斗在抗洪抢险的前线,直到全乡全面恢复生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帮助受灾群众,心中装的是人民群众,充分体现了他一切为民着想的高尚情操。
在当地,在乡情们的眼里,汪道光不仅是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女婿,更是与大家友好相处的好邻居。人们总是看见他那热情的笑脸,几十年来从未听到过他与邻居们说过红脸话,总是以热情大方的礼数待人,以童叟无欺的心理接物。在周围群众的心里,汪道光就是一个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热情好客的好榜样。
人曰:“长病无孝子”。但汪道光说:“做人要讲品德,自己吃点苦,也乐意”。他这句普普通通、看似平常的话语,恰恰道出了中国“孝”文化的精髓所在,这是对全社会良心、良知回归的深切呼唤,也给世人以振聋发聩式的深刻启迪。
(文:蒋运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