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道昆与新安诗派
(李圣华)
明代嘉靖中期,王世贞、李攀龙创后七子派,倡导文学复古。隆庆、万历之际,以徽州为中心的新安诗坛兴起,汪道昆为首的一批新安诗人,创立新安诗派,结丰干社、白榆社,一时派中人才济济。新安诗坛成为后七子诗坛的一个重镇。新安诗派的形成与明中后叶兴盛的徽州商业文化密切联系。本文旨在探讨徽州商业繁盛与新安诗派兴起之间的文化联系,阐述新安诗派主盟汪道昆的文化人格和诗歌创作,简述新安诗派构成状况。
明代的徽州府地处黄山、白岳之间,新安江婉曲而流,山明水秀,人文滋兴。历史上的徽州,商贾纷出,明中后期,商业兴盛,地区富庶、繁荣,与东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相媲美。由于明代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大量商贾之家“治生”而富后,转人士人家庭行列。李维桢评这一现象说:
新安人故善贾,至于今,冠带农履天下而因以贾名。名美者莫如“立言”于时,“立言”之士竞起矣。①
徽州商贾诗书自标门楣,蔚然成风,不少家庭还因科举一跃成为当地文化旺族。早在李维桢之前,归有光的《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已勾出新安商贾与新安文学发展的关联:
今新安多大族,而其地在山谷之间,无平原旷野可为耕田。故虽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贾游于四方。……(程氏)并以诗、书为业。君岂非所谓士而商者欤?然君为人,恂恂慕义无穷,所至乐与士大夫交,岂非所谓商而士者欤?”②
在商贾社会地位的升高和科举名利的张力之下,徽州地区“一驰一张”、“迭相为用”的贾、儒结合的家庭模式深受欢迎。汪道昆出身商贾之家,取得了科举的成功,因而体会很深,如云:
新都三贾一儒,……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懦,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则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⑶汪道昆家庭是由商人仕的成功例子。大批商人家庭向士人家庭的转移,促使新安文学呈现繁兴景观。汪道昆的成功在新安很有影响力。李维帧与汪道昆交厚,他的说法大致反映亲历见闻:“自江司马伯玉以能言名天下,天下争附之,而新安人以司马重,即号能言者,往往在司马法中。”④
时人将汪道昆追比“王、李”,以为三家并驾齐驱,如《太函集》卷26朱镇山先生集序》载说:“余尝奉先生之教:当世作者,无若三家,济南、江左、新都并驾。余避席而言,先生过矣。”王世贞也以新安诗学开启功推汪道昆,《太函集》是这样记载的:
(王世贞)语潘生(之恒):“新都有诗,自司马始。”不佞掩耳而走,何敢与闻。……元美崛起,庶几乎千古一人,不佞一诀之未遑,其何以张吾郡。⑤谦让归谦让,汪道昆发起新安诗派系不争之论,王世贞的“新都有诗,自司马始”说法真实反映了新安诗派起兴的情况。
以汪道昆为核心,新安诗人构成一个有志复古的诗人群体。陈田注意到了活跃在诗坛的这一群体,《明诗纪事》称其“新安一派”。隆庆、万历初约二十余年的时间,新安诗派表现活跃,一时人才济济,如王寅、江民莹、汪道会、汪道贯、吴守淮、潘之恒、程子虚、谢陛。他们交游广泛,组织结社,王世贞、徐桂、余翔、龙膺、屠隆、陈文烛、梅鼎柞、郭第与新安诗人交往密切。而且,新安诗坛在万历五年(1597)以后,就已呈现超太仓诗坛而上之势。
汪道昆(1525-1593),一名守昆,初字玉卿,改字伯玉,号高阳生。歙县人。嘉靖四年(1525)出生于一个商贾家庭,少年好博古。嘉靖二十五年(1546)举人,明年与张居正、王世贞同科成进士,除义乌县知县。嘉靖三十六年(1557)升襄阳知府,作杂剧《高唐记》、《洛神记》、《五湖记》、《京兆记》四种,合称《大雅堂杂剧》。嘉靖四十年(156),升福建按察副使,备兵福宁,二年后升按察司使,与戚继光主持福建抗倭之事。嘉靖四十五年(1566)从福建巡抚任上罢归。率新安诗人结丰于诗社。隆庆四年(1570)诏起郧阳巡抚。二年后,人为兵部右侍郎,迁左侍郎。万历三年(1575),因言官纠劾告归,里居近二十年,致力诗文,率后七子诗人诗酒唱和,声名与王世贞相埒。有《太函集》120卷,刻于万历十九年(1591),诗为十四卷。
首先,新安商贾观念与汪道昆文化性格相契。汪道昆出身商贾之家,祖父汪守义靠盐业起家,时号“盐荚祭酒”。父汪良彬,少承父业。二代人将汪家人仕的希望寄托在道昆身上。汪道昆三岁即从守义习诵古诗百首,他的《先大父状》云:“客至,令诵诗行酒以为常。”⑹强烈的功利目的使汪道昆在举业上成功。商贾之家的名利观、人生态度与传统的士人家庭有不同之处,一般意义上讲,它的务实经用的色彩浓重。而由商人仕的士子又颇有轻利好名的特点。汪道昆身上体现着“慕义”、“好名”、“实用”、“进取”的交织,他的“用实”才华得到张居正赏识,及王世贞、戚继光的尊重。“先实用而后文词”,是汪氏家庭奉守的原则,汪良彬的家训方法便是“引正义督其子先实用而后文词也。”⑺这些观念对汪道昆作用很大,直到万历三年(1575),汪道昆结束官场仕宦生涯,兴趣才真正转移到“立言”的诗文上来。
其次,汪道昆结社活动与诗盟地位的确立。汪道昆成进士,曾心香李攀龙、王世贞一瓣,倾慕修古。但他致力诗文,始自隆庆间。汪道昆从福建巡抚任上暂归,卜筑[共谷]中别业,偕弟汪道贯,从弟道会与山人郭第、陆弼、顾圣少往来酬唱,率新安诗人结丰干社。不久重又人仕,万历三年(1575)离开官场,正式开始他文坛生涯,他主持文人结社,以白榆社、南屏社最著。
白榆诗社。万历八年(1580),汪道昆主其盟,龙膺主其事,与汪道会、道贯、郭第、丁应泰、潘之恒七人结社白榆。汪道昆纪云:
(龙膺)日挟英攻古昔,乃构白榆社,据北斗城。入社七人,谬长不佞,君御为宰,丁元甫奉楚前茅,郭次甫隐焦山,岁一至,居守则吾家二仲及潘景升。诸宾客来自四方,择可者延之入。君御身下不佞,左二甫,右二生,旬月有程,岁时有会。⑻李维桢、屠隆、徐桂、胡应麟、周天球、余翔,先后成为白榆社延揽的诗人名士。白榆社一直持续到汪道昆卒世,乃后七子后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诗社,一时聚集了新安诗人和七子后期的精英新秀、奠立汪道昆在后七子诗盟地位。在汪道昆的主持下,白榆社刻了陈文烛和屠隆的诗文集。
南屏诗社。白榆社的成员和活动相对稳定。与之相媲美的一时盛会,则有南屏诗社。万历十一年(1583),汪道昆、戚继光、卓澄甫曾偕江、浙名士十九人集为西湖秋社。三年后,汪道昆、卓明卿、徐桂作东道主,延邀同人,举西湖南屏社盛会,治酒征歌,分韵赋诗。道昆《南屏社记》载一时盛况:
自四明王者则屠长卿、汪长文、杨伯翼,自吴门至者则曾子念、毛豹孙,自华亭玉者则曹叔重、陆君策,皆从长卿;自京口至者则邬汝翼、茅平仲,皆从司马;自天台至者则蔡立夫;自金陵至者则李秀常。乃若潘景升则前驱,徐茂吴、李含之、杨思悦、俞懋叔暨不佞,明卿则东道主也。⑼南屏社集几乎囊括当时七子所有精英,而汪道昆俨然以一代诗盟的姿态主持社事。卓明卿《卓光禄集》之《南屏社序》云:“南屏之役,不佞奉盂,明公(汪道昆)执耳。”王世贞隐居异园,赋诗叹云:“一时江左擅风骚,遂使湖山应接劳。⑽ 社中名胜推三雅”,(注云:用司马叔季也)“老去风流付尔曹”。⑾尤其耐人寻味,似说明王世贞业已公许汪道昆当代诗盟。
复次,汪道昆的诗歌建树。和七子派多数成员一样,汪道昆以为宋儒理兴而诗衰。他盛推七子再造一代明诗的宏业,“北地以清庙遗音,一洗里耳;济南白雪、江左钧天,其一先登,其一高峙,共一张广乐,集大成三者,皆人杰也”⑿ 汪道昆、王世贞同年进士,并称文坛“两司马”,但是道昆述说师渊,将“王、李”比作诗坛“孔子”,自己甘作圣人高弟子“颜回”,“圣代只今王与李,相得大冶铸颜回。”⒀ 道昆自比“颜回”,容易引人误解,以其不过步“王、李”后尘的小角色。事实上,《太函集》大量诗序,精僻见解时出。山人俞安期挟《蓼蓼集》游新都,请道昆作序。汪道昆序云:
大方家有言,当世之诗盛矣,顾上不在台阁,下不在山林。不佞既然且疑,尝测其埃。上焉者,务经世安事,雕虫较若悬衔,轻重辨矣;藉令身隐而下,居业不迁,极远穷高,幸有全力,是宜为国工,而归咎席,何据?夫诗首国风亦犹之乎天风也。风之起也,为冷风,其积之厚也,为培风,搏扶摇羊角而上,为刚风,三者皆雄风也。不恒为厉,不重积为飘,不戢为融,风之衍也,是谓雌风,众雌无雄,身与名骨下矣,又其下则风波之民也,宁诓托山林为名高?……要之积斯厚,厚斯培,氵风 氵风乎其音也;蓬蓬乎其行也,廖廖乎其与天籁鸣也。语师古则无成心,语师心则有成法,其斯为楚之遗、汉之逸、杜陵之王父尸乎?于是载其籍曰《蓼蓼》,登山林而上之矣。⒁这段文字至少提供以下几则信息:一是诗不在台阁,不在山林,而在布衣。明诗走向何处,一直是明叶后叶诗人苦思冥想的问题。李梦阳晚年提出“真诗在民间”一说。汪道昆则从俞安期一类的布衣山人那里找到答案。所谓《国风》即是“天风”,也就是重申“真诗在民间”。二是师心与师古二者不可偏废。汪道昆以为诗道衰落,宋儒始作佣者,“宋儒以道自任,志三代而身六经,猥云质有其文,贵其质而已矣。夫蒉桴土鼓不比于韵,如必任质而后,宜夔其穷矣,始其人可知也,于法云何?”⒂汪道昆反对只讲理质、不贵性情。三是推崇天籁之呜为雄风,包括持风、培风、刚风。拎风清爽而美,俊逸而飘;培风湍急而奔,劲健而道;刚风气清激越,健举而雅。
《太函集》录诗十四卷一千七百余首,诸体皆备,内容庞杂。汪道昆有督兵抗倭、阅视蓟辽边务的人生阅历,其诗宏大雄健,洗去空声大语。万历三年(1575),汪道昆视兵塞上,与兵部尚书谭纶等人燕山勒铭,道昆《登雾灵山说法台》可辨者仅首、末二句,首句:“山盘大漠攀苍天”,结句云:“华夷万里见封禅。”⒃句雄健。汪道昆与戚继光在戎马生涯中建立了浓厚的友谊。戚继光,字元敬,山东登州人,抗倭明将,亦能诗。汪道昆赠答戚继光诗,豪迈健举。如云:
田士投知己,分悬比太阿。
星文开瘴海,夜色倒明河。
决胜千人废,论功百战多。
审奸空眸睨,天意岂磋跑。
诗题即序:“威将军铸良剑二,谒子铭之。托以久,要遂分其一,省属火,故物悉亡,独舍中儿抱剑出火中,赖得脱。归于家,弟幸其有灵,为之弹铁而歌,作诗三首。”⒄戚继光、汪道昆在福建分剑,约定以奇功抱国门。二人的三次“合剑”乃相互顾志、友谊笃纯的见证。汪道昆《宝剑篇》作万历十五年(1587),诗序纪事云:“壬戍(嘉靖四十一年)之秋,元敬人间,三捷,偕余目击间班,不鼓而盟,则良剑二分,佩之,所不询闽者如此杖。丙寅(嘉靖四十五年),余释闽事。戊辰(隆庆二年),元敬人朝,剑始合于虎林,信宿而别。壬申(隆庆六年),余奉使大阅,再合蓟门。乙酉(万历十三年),元敬谢南粤人新都,三合于白榆社。乃今元敬已矣,故剑不知其存亡。余弹铗长歌,盖有感于和夫季子云耳。””长诗铺陈其事,一唱三叹,“将军乘胜奉专征,横海楼船下赤闽。行处饶歌朱经曲,擎来铁网苍龙精”;“风胡司难星辰落,欧阳临池鳞甲生。湛如芙蓉出秋水,白霍如电起青萍。”李攀龙用“紫气”、“雄关”点缀诗面,毕竟空疏,诗境大打折扣。汪道昆深得人生阅历之助,诗语道劲,气势雄宕。
汪道昆晚年结肇林禅社,心境平实,诗风清俊而逸,按他的自喻即是“拎风”。《太函集》卷 119收五言绝句97首,《鹿溪》、《南溪》自然妙趣,读之有夏浴清溪、渴掬山泉之快。《鹿溪》诗云:
群饮下长林,春草绵绵,鹿步跑后不已,自然情态呼之欲出。“斑龙”,喻群鹿。诗人睹此诗情画意情景,如入桃源仙境,意兴勃然,故云:“愿言驾斑龙,相过浮丘伯。”
新安诗人,在七子大群体中,又构成新安诗派,它的活动直延整个万历时期。公安派和竞陵派风靡诗坛之际,新安诗人虽群体分散,仍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构成诗坛不可忽视的一支。汪道昆为诗派盟主,王寅、江民莹、潘纬、陈守友乃派中管旧,重要诗人有汪道会、道贯、潘之恒、谢陛,吴守淮、汪淮、李敏、汪少廉、程可中、程汉、方于鲁、吴可封、谢陛等人。
王寅,字仲房,一字亮卿,就县人。父为商,贾于淮北。仲房少年倜傥自负,具文武才。以高才为诸生祭酒。弃诸生,北走大梁,问诗李梦阳不遇,遂人少林习兵杖。家产尽破,复辞家远游。与徐渭、沈明臣同客胡宗宪幕府,参与抗倭。中年习禅,自号十岳山人。曾与高应冕、祝时泰等人组织西湖八社。王寅有《十岳山人集))4卷《西湖八社诗贴》亦存其诗。此外又辑有《新都秀运集》。
汪淮,字禹又,号松萝山人,休宁人。国子生,诗程古昔,取材庀宏,象合意协,“论诗苦爱仲长统‘乘云无辔,驰风无足’之语,以为诗家风轨,殆非俗流也。”⒆有《禹又诗集》八卷,汪道昆、王世贞为序。
陈守友,字达甫,休宁人。有《陈太甫诗集》。咏岳武穆诗云“西湖莽埋没,中土日销沉。五国杜鹃梦斤城都护吟。”《新都秀运集》以其“典实老苍,高出几品。”陈守有、汪淮、李敏编撰《新安诗集》。三人俱休宁人。李敏,字功甫,号浮丘山人。王寅以其“窗间树鸡栅,篱落晒牛衣”诗句“宛然山居之风,前未道及”⒇
汪道贯(1543-1591),字仲淹,汪道昆弟。与汪道昆一起组织丰干社、白榆社,广交后七子诗人。诗法汪道昆。与道昆、从兄道会称“三汪”。有《汪次公集》。王世贞《题汪仲淹新集后》:“其为古文辞,雄爽有调,而或不免土衡之芜。余每一规之,辄一小异。今年与李本宁、来不疑自谷共中来,则恂恂长者。已而尽出新篇,读之,沈着温茂,一倡三叹,有余音矣。”“汪道会,字仲嘉,诸生。道昆卒,与潘之恒交最密。
潘纬,字仲文,一字象安,歙县人。少年攻诗,不甘常调。家白岳之下,隐居诵读,萧然布素。尝人资为武英殿中书舍人。《列朝诗集小传》云“余观仲文,攻苦精思,摆脱凡近,如秋水芙蓉,亭亭自远。仲房亟称其‘郭外关河远,樽前岁腊残’。‘旅馆午寒闭,江城秋雪飞’。未足蔽仲文也。”汪道昆《潘象安诗序》云:“古者诗在阎巷,当世率以反舌,而低布衣,如得象安一鸣,则希有鸟也。”
潘之恒,字景升,歙县人。出身商而仕家庭,少年以古文辞受知汪道昆、王世贞。挟策赴公车,连不得志。禀性豪宕,喜周急人难,又不治产业,家产日衰。新安诗派新秀,白榆社始创七人之一,汪道昆《赠潘景升北游序》云:“都人士代兴者,吾尝以锥末得景升。”o万历中,与公安诗人交游,人公安派。生前刻诗集《蒹葭馆集》、《如江集》、《涉江集》、《鸾啸集》、《漪游草》。
程可中,字仲权,休宁人。家贫,博学,能诗。有《汉上集》22卷。人汪道昆白榆社。游京师,与梅守箕、何白、潘之恒结社。其人短小精悍,傲放任侠,尤好山水。钱谦益论其诗在潘之恒、何自间,又云“仲权尝语余:‘李本宁以诗文称雄霸,人莫敢置一辞,余得其赠诗,直规之日:‘公才不逊古人,亦落界州、太函案自耶?’本宁拱手叹服,以此知其真长者也。”
汪道昆卒后,新安诗派涣散。潘之恒人公安派,程可中从派中逸出。新安后起诗人如郝公淡。谢于楚与袁宏道、中道交游。坚持复古的不过汪道会、谢陛数人。新安诗派,除汪道昆官至兵部侍郎,潘纬斥资人为中书舍人外,其他如王寅、江淮、吴守淮、陈达甫、谢陛、潘之恒、程可中,都是山人之流。王寅、潘之恒、汪道昆、道贯、道会俱出身由商贾人士的家庭。程氏、汪氏为新安大姓,新安诗派以江氏和程氏诗人居主。概而言之,新安诗派是个地域性的诗歌群体,取法复古,诗歌创作不失自成一家言。
参考文献:
①④ 李维《大地大房集》卷13(苏堂集序》。
②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3。
③ 汪道昆《大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
⑤《大函集》卷23《汪禹义诗序》。
⑥《大函集》卷43。
⑦ 汪道昆《副墨》集前附《法命》。
⑧《大函集》卷7《送龙相君考绩序》。
⑨《大函集》卷76。
⑽⑾ 自州山人续稿)卷17《卓程用光禄进汪司马及仲季诸社友大会西湖南屏,选会征声,分韵赋诗,伯王以高字的风寄,悼余同作,得二首》诗一、诗二。
⑿⒂ 汪道昆《太函集自序》。
⒀ 《大函集》卷12of夜坐与少连(谢陛)谈艺四绝句》诗二。
⒁ 《大函集》卷25《辛辛集序》。
⒃ 见1987年4月 7日《北京日报》副刊《第一碑》,转引自徐继方《汪道昆年谱》第49页。
⒄⒅ 《太函集)卷l09。
⒆⒇ 钱谦益《列前诗集小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