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古帝王都,奇山水,富名胜,心向往者久矣。丙辰夏八月,偕五弟心涛自皖返京,取道金陵,因欲恣游赏所愿焉。癸酉之夜,舟发安庆,甲戍黎明,过鸠兹,距金陵尚二百余里,乃拥衾倚床卧,正鼾睡间,心涛自外入,趋余曰,起起。彼墟烟相接,渺渺在望者,非金陵耶。余遽起,凭栏杆东望,果然。未几舟抵下关,下关道路整洁,市贾尘集,以长江繁埠称。栈房多有女伶,惟萧家栈独无,因居焉。
余足迹未尝一至金陵,金陵人固罕相识者,即以是日访朱君幼槎。幼槎故与余同学清华,颇相得,见余至,则互相惊异。幼槎盖不意余之来金陵,余亦不意幼槎之仍在金陵也。叙契阔者久之,因语幼槎,余此来欲以不急之务烦君。君在金陵久,偿肯偕我游乎?幼槎欣然许诺。茶三巡,遂出。同游鸡鸣寺,寺在北极阁侧,初为普济禅院,洪武中改建寺,山广数亩,而规制盘折高下若数里,或指一室示余云,即普济示寂处,面紫金山,背玄武湖,举目四望,襟怀洒然,群峰暮霭皆起,惟最高一峰,残照尚斜挂其上,乃高诵李义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句,敬谢山灵归矣。
早暮在栈,间出散步沿江东西行,江滨形胜,盖己得其大半。
次日乙亥,午后重访幼槎,时叶君少农亦至其家,相见如旧识。即偕游清凉山,道出金陵大学,缘山麓行,得随园故址焉。随园在乾隆间袁子才以文章重一世,曰与诸名士饮酒赋诗其中,其花竹水石幽深静丽,他馆园未尝有也。不二百年既已夷为丘墟荆棘矣。细雨苍凉,西风萧瑟,不禁感慨系之。又过谒湘烈士祠,民国初元建以祀谭嗣同者,戊戍政变,同时死难者凡六人,余最所钦慕者唯谭君。今瞻仰其庙貌,英风毅魄,俨然犹在人眉宇间。复循山行,至清凉山,登其椒,上有清凉寺,涤烦消喝,莫此为宜。同游者不欲遽返,席地坐久之,始下登扫叶楼。明末有僧龚贤,字柴丈,号野遗上人,构斯楼居焉,誓不归清,每至叶落时,始下楼扫之,故楼以得名,楼中诗联甚多,最近惟记端午桥留题云,不殊风景犹如昨,犹立苍茫尚咏诗。又杨皙子题云,每因凭眺伤时局,犹倚江山念古人。在楼上沉吟甚久,西北眺江,西南凭山,风景洵为金陵第一,薄暮返栈。
庚子凌晨,由江口乘江宁汽车至都督府,由府更乘人力车至至朝阳门,途经皇城所见断瓦颓垣,多皆明时故殿,令人有宫室禾黍之悲。出朝阳门,步行三四里,见有石马石人,左右各四,谓心涛曰,此物非寻常人家所得有,其即皇陵乎。前行数十步,有门焉,题曰,明孝陵。再行十余步,有殿焉,碑上刻“治隆唐宋”四字。又入则为正殿供奉太祖遗像,最后由隧道登山,山在紫金山侧,即墓地也,每春秋佳节,多凭吊者。遂返,入朝阳门,复步行入东安门,出午朝门,西南行四五里,雇人力车至南门,沿途甚繁华,盖下关外,金陵繁华地独推南城。回顾秦淮一帚,画船箫鼓,或盛或否,途次卒卒,窃寄目焉,未暇细也。由南门步行至雨花台,台在城南二里,梁武帝有,时灵光法师讲经于此,天雨奇花故名,地据冈阜最高处,俯瞰城闉,江山四壁,皆如在几席之下,中有寺庙数所,癸丑以后阵亡诸将士纪念碑亦在焉。方正学公祠,门闭不得入,因瞻望低徊,而不忍遽去。复登台俯拾各色石子二十余,世所称雨花台五色石子以为奇玩者也。步行入南门,雇人力车至中正街,搭汽车至江口,返栈时己六钟余矣。晚间偕心涛沿江岸散步,山中明月,江上清风,益欢江南风景之佳也。
辛丑邀幼槎共访少农,遂从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参观,校在鼓楼东,故两江师范校址也,规模宏敞,构置亦皆精好,花园中有吉松一株,枝干拳曲,相传六朝时物也,故名六朝松,土人多奉为神,有瓣香祷祀者,闻其皮甚香,少农乃剥数片赠余,余携之归,以火试之,果香。翌日发下关,由浦口乘火车,道出天津,既返京。
每遇山水名胜,求有如,江南游观之美邈不可得,是以今者余益有慕乎金陵。时中华民国五年九月十二日也。
汪心渠,字佩之,号世铭。1911年入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回国后,曾任东北军团长,财政部缉私副指挥。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副局长。
汪心涛,号伏生,南开大学毕业,留学英国。回国后,曾任天津益世报主编,战干团总教官,行政院救济总署分配厅厅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