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许多族姓由于重视血缘继嗣,及为了维护壮大家族社会势力,因而形成不少异姓联宗的状况。这些异姓联宗出自多种原因:一是因为姓源相同而联宗。如陈、姚、虞、胡、田,因同为舜帝后裔的沩五姓联宗;吕、卢、高、纪、许同为炎帝后裔的烈山五姓联宗;刘、杜、留、侯同为尧帝后裔的四姓联宗等。二是因为血缘相同而联宗,如洪、江、翁、方、龚、汪,原先同为兄弟的六姓联宗,柯、蔡、辜,原先同为兄弟的联宗,萧、钟、叶、林,原先同为兄弟的联宗等。三是因为异姓联姻而联宗,如张、廖、曾、邱等姓。四是因为政治迫害改姓而联宗,如赖、罗、傅的三姓联宗。春秋战国时,赖姓为避楚灵王杀害,其子孙改姓寄于友邻罗姓、傅姓两家族;余、徐、涂、佘、俞的五姓联宗,亦为避秦乱,子孙改姓逃亡。五是以郡望堂号而联宗,如咸阳魏、冯、梁、毕、万五姓联宗等。此外,还出现许多以郡望堂号命名的同姓宗亲会,如颖川陈氏宗亲会、太原王氏宗亲会、陇西李氏宗亲会、西河林氏宗亲会、江夏黄氏宗亲会、锦绣庄氏宗亲会、弘农杨氏宗亲会、乐安孙氏宗亲会,以及临濮堂施氏宗亲总会、让德堂吴氏宗亲总会等等。以上异姓联宗和以郡望堂号为名的宗亲会的出现,都说明了历史上晋江的族姓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相互割据、对抗的乡族社会里,为了扩大家族势力,高度重视血缘嗣系传承和族姓的联盟。 由于晋江各族姓的不断传衍发展,晋江自宋代起即“人稠地狭,仰粟于外”。因此,这些由北方迁徙而来的族姓又开始向外播迁,除了播迁大陆如广东潮汕、浙江温州、福建闽东一带外,富有开拓拼搏精神的晋江各族姓多选择向海外播迁。据清蔡永蒹的《西山杂志》记载,早在隋初即有林智惠、高逢桢导舟远航勃泥(婆罗州)等地,其后因其“往来有利……晋江商人竞相率航海”。晋江至唐代中叶就设置对外交往的港口,船舶可至东南亚各国。唐末战乱,有些闽南人(包括晋江)便随商船迁居南洋群岛。如今,在菲律宾发现中国唐代古墓和唐代铜钱,当地土著称闽南华侨为“唐山人”。至宋代泉州设市舶司之后,晋江诸港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晋江人出洋经商、谋生屡见于族谱、史籍。北、南宋时期,先后有李公蕴、陈日煦两位晋江人在海外创立安南(今越南)王朝。宋末元兵入侵,晋江不少民众出海逃难,迁居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元代,泉州港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每月有定期船通往印尼等地,晋江人迁居海外随之大增。明代,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进一步促进晋江商民迁居海外。明代中后期,赋役苛重,同时倭寇为患,晋江人纷纷外逃海外。仅据安海黄、陈、颜等10姓11部族谱记载,明万历崇祯年间侨外者即达66人。此间晋江人迁居菲律宾最多,“聚居涧内为生,渐至数万”。清初,清朝实行“海禁”、“迁界”政策,晋江沿海民众深受其害,许多晋江人奔逃海外谋生。清末,帝国列强入侵,晋江经济凋敝,又有不少晋江人漂泊海外。 晋江与台湾一水之隔,因此,晋江人迁居台湾的历史悠久,在明末清初就有3次晋江人迁居台湾的高潮。一是明天启年间,郑芝龙在晋江、南安一带招募贫民3000多人到台湾开垦。二是清初,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于康熙元年,先后招接因清廷“迁界”而流离失所的福建沿海居民近20万人到台湾垦殖,其中有不少晋江人。三是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平复台湾后,大量晋江人随之迁居台湾。此外,自元、明代起,就有晋江人迁居香港、至近、现代,晋江人迁居香港、澳门形成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祖籍晋江的海外侨胞近100万人,台湾同胞100多万人,港澳同胞近40万人。迁衍于外的晋江各族姓人数远远超过本土晋江各族姓人数,而且有不少已成为迁居地的著姓望族。
从《晋江族姓渊源概说》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因各种原因形成不少异姓联宗状况。其实,真实的原因都说明了历史上晋江的族姓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相互割据、对抗的乡族社会里,为了扩大家族势力,高度重视血缘嗣系传承和族姓的联盟。但这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建立在血缘嗣系的基础上,而是通过联盟扩大势力,在这无政府状态的相互割据、对抗的乡族社会里求生存。在海外谋发展,更需要通过这种形式以求生存。 因此,“汪氏出于翁姓”这一说法,是不可靠的。没有真正的可靠谱系作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