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sina | 时间:2007年08月27日
张肖 本报记者 杨兴文 "我已有了家,一个并不华丽的地方,在我老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这是通河县通河镇红林善德敬老院"卡拉OK"的保留曲目,每一次唱响都会让孤寡老人们泪眼朦胧。
5年来,这座敬老院先后收养了近百位孤寡老人,已有10位老人在这里安详地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办起敬老院的,是通河镇44岁的妇女汪晓影。几年来,她用丈夫做生意挣来的钱支撑起这座敬老院,至今已投入近百万元。
风雪中孤寡老人那哀求的眼神,让汪晓影萌生一个心愿:"要是有钱了,我就把他们养起来。"
27年前的一件小事儿,影响了汪晓影的人生。
那天是年三十,家家院落里飘荡油香、肉香。汪晓影去买蜡烛,在商店门前被一双脏兮兮的手拦住。看着风雪中老人那颤抖的身体和哀求的眼神,一个心愿悄然萌生:"要是有钱了,我就把他们养起来。"
从那时起,钱对于汪晓影来说就有了特殊意义。
1984年,汪晓影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张贵富。婚后,他们到了济南,从摆地摊儿逐渐发展到运河上跑运输。孩子出世后,买卖日益兴隆,可汪晓影偏偏在此时下定了决心:我要回老家通河开办敬老院。
"我算看出来了,你的愿望实现不了,钱再多也没意义。"在丈夫的支持下,这对夫妇开始了他们"一个拼命挣钱、一个大把花钱"的戏剧人生。
2002年4月30日,通河县红林善德敬老院开张。一年十几万元的支出,汪晓影最初换来的却是种种猜疑,但她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汪晓影收养的都是"三无"老人(无儿女、无生活来源、无生活能力),为此她婉拒了不少想花钱养老的"客户"。
开张头一天,她当了3个小时的"搓澡工",给每位老人搓了3遍澡儿
敬老院开张头一天,汪晓影的第一件大事儿,就是领老人们去洗澡。
汪晓影最先收养的26位孤寡老人,年龄最小的65岁、最大的93岁,其中有6位盲人、3位聋哑人和4位瘫痪者。
说一个人有多脏,就说他一辈子没洗过澡。而汪晓影收养的老人,十个有八个就真的长年没洗过一次澡儿。
汪晓影将老头儿们"包"给了男浴室,6个老太太的洗浴则自己"承包"了。她挨个把老太太们扶进池子里,又挨个扶出来给她们搓澡儿。就这样,她当了3个小时的"搓澡工",给每位老人搓了3遍澡儿。
汪晓影租用废弃的教室作公寓,生活用品全部都是新的。身着统一服装的老人们,看看这儿、动动那儿,他们真的无法相信———今生还会有个家,还会有人把他们一直伺候到人生的终点。
由于老人们年岁已高,敬老院必须要24小时值班。老人上厕所是最麻烦的事儿,汪晓影要求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服务员陪护,生怕老人磕着碰着。走路不便的老人,则需要服务员扶着或者背到厕所去。瘫痪在床的,则要有专人护理大小便。
2002年11月8日,周全生老人已走到生命尽头,但那口儿气就是不愿意咽下。周全生老两口一起进入敬老院。汪晓影知道,周大爷脾气倔、性子直,平时与其他人相处不来,他可能怕他走了老伴儿受气。于是,她凑到周大爷眼前,大声喊道:"大爷,你放心地走吧,从今往后,大娘就是我的亲妈!"听到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周大爷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原本生活能自理的乔永海,2004年春天突然卧床不起。老人几天不能大便,汪晓影就用手往外抠。怕老人生褥疮,汪晓影就定时给老人翻身、擦澡。乔永海临终时对汪晓影说:"好闺女,是你给我们一个家呀,下辈子当牛做马,大爷都得报答你。"
老年公寓开办以来,已有10位老人在这里走完他们人生的最后时光,汪晓影都无一例外,像亲人一样为他们料理后事。买骨灰盒,汪晓影从来不买最便宜的。她说:"老人贫困了一辈子,最后的‘一间房’总不能太差了。"仅这笔开销,汪晓影已用掉了3万多元。
汪晓影因病住院,老人们相互搀扶着来看她:"闺女,需要啥零件儿,大爷的心肝脾胃肾随便割!"
汪晓影收养的这些老人,以前多数没有住处,多少天也不能吃顿饱饭。然而,让老人们吃好饭也挺难。拿最平常的粥来说,有的老人愿意喝干的,有的愿意喝稀的。熬这样的粥还真让汪晓影费过不少劲儿,先要把米或饭泡好,熬好后要沉淀一会儿。汪晓影说,熬这样的粥不能放碱,一放碱米粒就碎了,干稀也就分不开了。这样的粥顿顿不能少。
都说好吃不如饺子,给老人包饺子也不容易。说调料,你不吃葱、他不吃姜,还有不吃酱油的。要说馅,有的不吃韭菜、有的不吃芹菜,还有的不吃酸菜。汪晓影每次包饺子,至少要预备四五样馅,她说:"我们的饺子样数不比饭店少。"
敬老院夏天三顿饭,冬天两顿,也像大多数家庭一样,主食全部是细粮,蔬菜跟着季节走。一年四季,天天发水果。冬天少一顿饭,则给老人发点儿糕点。
人多事儿就多,汪晓影也难免有生气的时候。
敬老院给老人们按月发毛巾、香皂等日用品,有的老人就偷偷地攒起来,再悄悄送给亲戚。汪晓影生气,又只能装作没看见。有的老人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打仗,汪晓影有时气得够呛,却不能发火,面对这些个性极强的老人,她不能火只能哄。汪晓影在食堂里设置了书报栏,还买了套音响,老人们一高兴就来一场"卡拉OK"。
一个叫胡文琴的老人有轻微精神病,有天晚上要去看秧歌,服务员怕不安全不让去,她就大骂起来。汪晓影听见了,也过去劝几声,没想到老人伸手就打。那天,汪晓影委屈地哭了半宿。
开办敬老院,汪晓影哭过无数次,只有一次是当着老人们的面儿。
去年6月22日,汪晓影在县医院做了腹部手术。那天下午,刚从麻醉中醒来的汪晓影,就听见病房外有嘈杂声,凭直觉她知道谁来了。门被推开了,老人们相互搀扶着,颤颤巍巍地向她走来。"闺女,你好歹得挺住了,需要啥零件儿,大爷的心肝脾胃肾随便割!"于学军老人的一句话,让汪晓影差点儿哭出声来。"大爷,我没啥事儿。"她不再掩饰,让眼泪畅畅快快地流了下来。
刚刚44岁,她就立好"遗嘱",儿子承诺一定接班,女儿则表示将来开办孤儿院
5年来,敬老院已耗资近百万元。未来的路还长着,需要足够的资金和持续的爱心。
5年来,敬老院没有一分钱的收入,现实却让汪晓影真的面临着"经济危机"。
近几年,由于大量资金被她用于敬老院,丈夫的船队不能更新设备,只能从事小批量短途运输,效益大幅度下滑。汪晓影想自己建院、扩大收养规模的计划无法实施,目前只能靠租房开办敬老院。为节省支出,她辞退服务员,动员7位亲属来帮忙。
危机中的汪晓影不但得到丈夫的支持,也得到儿女们的响应。丈夫说:"咱们量入为出,先要保证现有老人的生活。"去年,女儿到韩国留学,临行前汪晓影叮嘱:"我有一天不行了,这摊子你要接过去。"女儿说:"我有钱了,一定帮你,我还想办所孤儿院。"
今年,儿子参军,汪晓影又叮咛:"假如我不行了,这些爷爷奶奶你得管。"儿子"咔"一个军礼:"服从命令听指挥。"
汪晓影说:"我欠丈夫、特别是欠孩子们的太多了,将来我老了,遗嘱里不会有多少含金量,有的只能是赡养好老人们的一份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