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汪辜会谈”10周年之际,回顾“九二共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两岸同胞加深对“九二共识”的认识,进而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向前迈进。
“汪辜会谈”之所以能够成功举行,之所以具有特殊的政治和历史意义,是因为海协会和海基会形成的“九二共识”。作为“汪事会谈”的准备工作之一,两岸两会于1992年3月间就“事务性商谈”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在“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开办海峡两岸挂号函件遗失查询及补偿业务”两项议题进行商谈时,海基会按照台湾有关机构的指示,不仅表示“没有授权谈一个中国问题”,而且在商谈中提出一些明显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主张,图谋制造“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使两项本来单纯的事务性议题复杂化。海协会指出: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可以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表述的方式可
以充分讨论。特别是在邀请辜振甫访问大陆前应该首先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确立一个中国原则。直到8月1日,台“国统会”对“一个中国原则”做出解释,尽管继续宣畅“两岸暂时分裂分治和两个政治实体”,但是明确表示“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的涵义有所不同”。鉴于此,8月4日汪道函会长再次致函辜振甫会长,邀请他于当年择日择地会谈。22日,辜振甫表示接受邀请并建议在新加坡进行会谈。
在此前后,在8月27日和厦门、香港两会代表会晤中,两会在达成一个中国原则方面的步伐加快。海基会提出了“在海峡两岸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然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的第8种表述(口头)方案。海协会认为这一方案,基本符合两岸现状,在当时条件下已经是较为成熟和务实的方案,可以考虑接受。11月16日,海协会在第8种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海协会口头表述的要点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含义。”12月3日,海基会回函对此未表示任何异议。就此,“九二共识”正式达成。
10年的两岸关系演变告诉我们,“九二共识”不仅为“汪事会谈”铺平道路,也成为两会23次会谈和1998年10月中旬“汪事上海会晤”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九二共识”确定两岸事务为一个国家内部事务,保证了两岸关系和各项交流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汪辜会谈“迈出的“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已经在两岸关系中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正是因为“九二共识”反映两岸政治现实、符合两岸同胞的要求,所以成为一直鼓吹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分裂势力反对的目标。对待“九二共识”,“台独”势力采取三种态度。第一种是“歪曲”。李登辉无法阻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后,将“九二共识”歪曲为“各自表述,两个中国”,并以“访美”和提出“两国论”的方式阻挠第二次“汪辜会谈”和汪道涵访台的进行。第二种是“否认”。民进党当局把否认“九二共识”作为大陆政策的中心,声称要以“九二精神”来取代“九二共识”和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第三种是“违反”。民进党当局在否认“九二共识”没有得逞后,又以“渐进台独”和宣扬“一边一国论”的分裂行为拒绝“九二共识”。“歪曲”、“否认”和“违反”“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也成为第二次“汪辜会谈”没有实现的原因。
“九二共识”之所以重要,第一是因为“九二共识”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因而成为两岸关系顺利发展的保证,成为两岸两会恢复商谈的前提,成为化解两岸政治僵局的钥匙。第二是“九二共识”作为40多年来第一个由两岸民间高层达成的共识,值得两岸珍惜,应该发扬光大。第三是“九二共识”形成的过程和内涵值得两岸双方借鉴,即只要能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其他什么问题都好解决,特别是暂时搁置一个中国原则含义的争议,充分反映出“九二共识”原则性和灵活性、理想性和务实性的结合,为台湾方面接受“九二共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成为是统是“独”的分水岭,成为是否具有发展两岸关系诚意的检测点。
只要接受“九二共识”,困扰海峡两岸多时的许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两岸同胞盼望的第二次“汪辜会谈”或两会商谈也能实现。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明确提出“三个可以谈”。总之,接受“九二共识”是实现两会商谈和两岸政治谈判的关键,因为这是下阶段两岸政治僵局能否缓和、两岸关系能否发展的转折点。两岸同胞都在等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