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满田:新徽商的茶叶缘
第一茶叶网 发布时间:2007-7-14 10:55:23 阅读次数:31
安徽歙县大谷运乡汪满田村农民汪智利,以“汪满田”家乡茶跻身上海“茶行”,成为新徽商。
小木匠结缘茶叶
徽州有句古老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汪智利的家乡歙县是古徽州所在地,有徽商故里之称。1989年,18岁的汪智利背起木工箱,怀揣50元,翻山越岭到了歙县县城,坐火车到了上海。
当时上海人还是请木工上门打家具。汪智利到上海后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在上海各处暗暗偷学人家的手艺和新的家具款式,很快掌握上海最流行家具的款式和风格,成为“名师”,这家没做完,那家来预定。走到哪儿,他总是说,我的家在安徽歙县汪满田,久而久之,人们就喊他汪满田。
那几年,汪智利奔波于上海和汪满田间。每年回家过春节,雇主总请他捎带点家乡茶叶。歙县产茶,这里生产的茶叶不仅色泽好,而且耐泡,口感醇正。汪智利返回上海时,先是随身带,后来就办托运。先是给需要的雇主捎带,后是兑给摆茶叶摊的小贩子,赚一些差价。
终于有一天,他感到做木工不如贩茶叶。他决定专门做茶叶生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茶叶在冷库里能够保鲜。汪智利没轻易放过这个偶然发现,他反复试验,并多次请教上海食品保鲜方面的专家,不断改进和完善茶叶保鲜技术。茶叶的保鲜技术为汪智利带来巨大商机,汪智利经营的茶叶一年四季几乎一个样,色泽不变,口味纯正,成为抢手货。汪智利由此在上海挖得“第一桶金”。
“汪满田”雄霸沪上茗品
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汪智利的事业进入全盛。随着生意扩大,他觉得应该注册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商标,自己做老板。汪智利想,我的家乡村庄叫汪满田,就注册这个名字。
他一方面注意改进汪满田茶叶的品质和包装,同时借助外力给自己的产品增加光环。1997年,他花了200万元,向中国茶叶研究所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并通过检验。
汪智利采取了系列行动:在家乡创办汪满田茶场茶叶基地,茶园面积4000多公顷,年产名优茶1800多吨;以在上海开设的店面为窗口,兼并了上海百年老字号群峰茶叶店;和各大超市谈合作发展连锁店。随着销量增长,汪满田茶叶形成固定的消费群体。
据统计,上海市销售的茶叶品牌不下300种,但2001年“汪满田”品牌茶叶占上海市茶叶总销售额的25%,2003年上升到26%,一个单一品牌的茶叶四分天下。上海市茶叶协会以“汪满田”茶叶为标准,起草了一个地方标准,供其他品牌的茶叶参考学习。
回报故里
2002年,继汪满田茶叶基地之后,汪智利投资3000万在歙县经济开发区建立集生产、加工、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建项目--汪满田茶叶配送中心。
汪智利的举动让许多朋友不理解,有劝阻的,有劝他回乡投资房地产的。但他却说,我经营的是茶叶,长远看,故乡才是我的根据地。我必须放弃市场短线投资,全力建设大后方。这样我才有资本去和别人合作、与别人竞争。
汪智利离开了上海,回到家乡歙县,租了几间民房办公,挂起了汪满田茶叶基地配送中心筹备处的牌子,开始基地建设。
昔日徽商成功之后都有一个动作:回家修祠堂,建庙宇,立牌坊。但汪智利不这么做,他说,我是卖茶叶起家,只能胸怀致富乡邻之念。报答父老乡亲,不仅仅是投资修一条路,资助几个辍学学生,歙县是茶乡,有几十万茶农,建好“国内一流”的茶叶加工基地,造福的不仅是这一代人,要一直给家乡人民带来好处和实惠。几十万茶农的生存和发展是天大的事。
(文章来源:海峡茶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