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8856|回复: 2

关于开发谱牒资源之我见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5-5 18: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中华谱志寻根网》)

湖北通山一中  朱希斌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郑樵《通志》)之优良传统。后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谱牒却被视为封建遗毒,遭受无妄之灾。“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至今,谈谱色变者,仍不乏其人。
接到江西省谱牒研究会的邀请函,喜形于色。谨借此机会,就开发谱牒资源问题,谈点一得之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不断提高认识
要积极开发谱牒资源,首先要不断提高对谱牒的认识。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早在1984年就联合发出《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通知》强调:“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此后,《人民日报》等报刊,陆续发表了《家谱学待光大》等文章,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荣毅仁亲临上海图书馆参观馆藏家谱等消息,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近,湖北省文化厅又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和访求谱牒的通知》(鄂文办[2001]8号)。《通知》重申:“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中,“就数量之多、时间之久、影响之广来说,当首推谱牒”(引自《文汇报》:《中国家谱资源亟待开发》。着重号均系笔者所加)。笔者在长期从事史料征编工作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家谱与史、志相比,其特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内容的广泛性
宗谱内容主要有:谱名、谱序、宗族源流、世系、人口、聚居、迁移、人物(含名讳、字号,承属关系,生卒年、月、日、时、地点,功名、仕宦、业绩,配偶、子女等),诰敕、宗祠、族规、家训、古迹、艺文、族中大事,等等。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相当全面和完备。
(二)材料的真实性
历代修谱都坚持以第一手资料为依据,“考实则书,无考则阙”,“慎而又慎”。因此,家谱历来是史家取材的重要源泉。比如,司马迁著《史记》,“盖取之谱牒”。
(三)地域覆盖的完全性
宗谱全面地记载了家族繁衍发展的历史,一个姓氏有几个家族,每个家族有几个分支,宗谱都有记载。它几乎覆盖着该宗族的每一个角落,从横的方向上,挨门逐户,把方圆数百乃至数千里的同宗共祖的该氏后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婺源(现属江西省)朱氏,就覆盖到了我们湖北省通山县城镇、乡村。
(四)历史承传的连续性
50年前,各姓氏几乎都规定:每隔30年就要修一次谱,每隔60年则大修一次。这种承传习俗,保证了宗谱的世代延续。比如:《楚通阳朱氏宗谱》(堂号“续光阁”),自明朝至今,共大修了11次。一修于洪武癸酉年(由曾任山东布政使的志先公纂修),二修于嘉靖癸卯年(由廷文、廷辅、廷立三公纂修),三修于康熙己酉年,四修于乾隆辛未年,五修于乾隆壬子年,六修于道光辛丑年,七修于同治壬申年,八修于光绪癸巳年,九修于民国庚申年,十修于民国丙戌年,十一修于公元1989年。
《中华姓氏通书•总序》说得好:“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求源的意识,植根于每个家族的生命中,流淌在每代后裔的血管里,宗谱便有了打不倒、烧不绝的世代承传的最可靠的保证。
二、积极付诸行动
虽然宗谱具有许多特殊价值(限于篇幅,以上仅仅提到其中一小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使用率一直很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将本地开发宗谱资源的一些作法,略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积极协助图书馆,开展宗谱普查,编写宗谱目录和摘要。
我曾同张馆长率先投入通山县宗谱资源的开发工作。当我们专程登门访求家谱时,收藏者却不肯出示(认为家谱极为珍贵,族外之人无权过问,即使族内之人也不能随便观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通过请当地干部和我们一起做工作,他们才应允。于是,我们根据文件要求,认真地登记了该家谱的有关状况,如:谱名、谱序(篇数、作者)、修谱时间、纂修者、版本、载体形态、卷数、远祖、直系始祖、始迁祖、名人、大事、收藏地址、收藏者、索书号,等等。这样一来,全县宗谱收藏的主要情况尽在掌握之中,从而为打开宗谱宝库提供了一串串钥匙,为开展治学研究提示了一条条捷径。
(二)积极支持档案馆、图书馆,做好宗谱的征集和收藏工作。 
从编史、写志的角度来看,藏谱于家与藏谱于馆是一样的,只要能被利用就行了。问题在于一般家庭收藏条件十分有限。当我看到一些地方的家谱或被鼠咬,或被虫蛀,或发霉,或残缺,五内如焚,怆然有感。为了使家谱(特别是名谱)得到永久保存和充分利用,我们尽量说服藏谱者,使其认识到:藏谱于馆乃有识之举(最安全、最长久、最便于利用)。人们十分高兴地看到,近来档案馆、图书馆收藏的家谱从无到有,逐渐增多,使用率明显上升。
(三)积极配合史志办、外事办等单位,认真编写有关资料。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县正在着手编写域内各姓简谱,以填补有关史、志之缺略,或纠正其中某些讹误;同时积极发掘谱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最精彩的部分,给人以“平中见奇”之感,从而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家乡,积极建设家乡,并为海外华人寻根认祖、振兴中华服务。
(四)积极向报刊投稿,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料”。
总记得,很多人尝问:你们家乡古代最出名的人物是谁?可是,许多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却回答不出来。最近,我们通过开发谱牒资源,使这类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例如:今年4月20日《咸宁日报•通山版》,发表了拙作《两部侍郎朱廷立》,确认“朱侍郎……是我国古代通山籍中职位最高的官员”,成为一篇催人奋进的好教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我们应当使一部部宗谱,成为一道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五)认真以谱证物,积极请示当地政府,确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例如:朱廷立侍郎墓究竟在哪里?430多年来,对于世人来说一直是一个谜(因为当时设有数十处疑冢)。最近,我在开发武郡望族——楚通阳朱氏的宗谱过程中,据有关资料整理成书面报告,请县文物主管部门核实并转呈县政府。经审批,已正式公布:位于界首朱家山的朱廷立墓,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通政函[2001]6号文件),起到了以谱证物、以物说史、以史育人的作用。有关方面已作出规划,并正在积极行动。使其成为通山县最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一。
三、当前最大愿望
开发谱牒,任重道远。
当前,我最大的愿望是:能早日饱览观往知来的《中国历代谱序选》!
我每次访求谱牒,总是最爱拜读置于谱前的序——爱不释手,专心致志,乃至废寝忘食。
首先,谱序的内容非常重要,诸如论述修谱的意义,记叙家族的源流、先世仕宦与功德,说明编修的情况,等等。序文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往往是该家族数十、数百乃至数千年历史的高度概括,起着该谱总纲之重要作用,最具家族特色和影响力。在开发谱谍资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看谱先读序”,是“振其纲而求其条目,循其干而理其枝叶,其道至约,而其功至宏”的好办法。
同时,谱序大多出于当时达官显贵、硕学名儒之手,或出自本族名贤之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读性。特别是那些出于其类、拔乎其萃的名序,因其作者高瞻远瞩,秉要执本;考证史料,取精用宏;发表评论,别具只眼;大笔如椽,文采斑烂;入情入理,金声玉振……其价值远远超出了谱序之外。因此,攻读谱序已成为我最感兴趣的事。
然而,个人访求谱序,犹如大海捞针,只好望洋兴叹。
在此,我殷切地盼望各省市谱牒研究会,与我国藏谱最多,并且正在与海内外华人携手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上海图书馆,密切合作,尽早按姓氏分辑出版经过校点的《中国历代谱序》从书,为开发谱牒资源提供引人注目的线索和画龙点睛的资料,开创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新局面!
放眼未来,形势大好。让我们在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下,在海内外有识之士的鼎力支持下,坚定不移地向开发谱牒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吧!
河南-汪聚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243

回帖

2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29206

贡献奖

发表于 2006-5-5 18: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s: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5-5 19: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