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汪家山 宋末元初,战乱频繁,荣州地老天荒,流民渴妙生养息之所。其时,有汪氏在荣县东北、距县城五十多华里的地方插签占地聚族而居,市井逐成,其场亦名“汪家山”。后来,因容易与“汪家滩”混淆,故于民国年间先后又改为“镇安场”、“正安场”。 在汪家山周田的经济林木中,以桐、倦、油茶、茶叶等为多,茶场而积上千亩。据传,汪家山附近有几块田,在元代时出产“香稻”,这种稻粒饱满丰泽,碾出的米白洁而且油润,煮成饭后香味可口,使人陡增食欲,食了益寿延年。但产欲不高,所产的大部份都被作为“贡品”送到了京城。这几块田至今在哪?为啥又未能产“香稻”?是水、是土质还是种子等因素的变迁呢?至今各说不一。又据说,即使用香稻撒播在邻近的田里,长成的稻粒,性能都全变了。 近些年,汪家山一带的生猪发展快,每年出槽肥猪人平超过一头。街掀上的 a 吊案”猪肉数不胜数,白肥红瘦,有的肥膘厚度起码也有一巴掌宽,任人们选购。另外,这一带多系暗紫泥土,宜于海椒生产,每年上市的海椒肉质厚、辣味足,被人们争着买。还有就是烧酒比较有名,味道醉和,回甜爽口,故民间广传的“好吃不过高粱酒,好耍不过少年郎”的说法,很早以前就在这一带流传了。 近些年来,该场上居民的组成变化颇大,从农村或外地来开店经商的户头增多。一些个体饮食店办得红火,不少“夫妻店”的经营态度受到顾客的赞许。汪家山的交通状况有待改善,经济落后的现实应该正视,变革现状也势在必行,当地的有关部门,在支持乡镇企业、发挥本地农副土特产品优势方面,须得再加一把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