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214|回复: 3

难了的心愿

[复制链接]

1652

主题

7021

回帖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5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7-3-8 12: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难了的心愿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8日 16:55 来源:CCTV.com
  

  

  101°热度故事:难了的心愿

  医护人员:“今天早晨8点之前出现过心脏骤停,随时都有危险。”

  2006年11月22号上午,在河南省南阳市南石医院急诊室里,医护人员正在紧急抢救一名患者,因为他一度出现心脏骤停的紧急状况。据介绍,这样的抢救已经是这名患者入院五天以来的第三次抢救。

  赵主任(主治医生):“最近这几天都是属于重度昏迷,自主呼吸没有,所有的分色消失,所有的脑电活动消失。”

  病床上的患者名叫汪新立,34岁,5天前被送来医院时被确诊为心源性猝死。尽管抢救后心脏复苏成功,但因为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入院5天来一直处于脑死亡状态。医生介绍说,以目前的医学技术看,出现这样的情况,医院对汪新立也再无回天之力。

  赵主任:“像他这种情况没有希望了。人的脑子就是说它已经不存在了,这个生命也就可以说不存在了。”

  令人吃惊的是,无论是主治医生还是患者家属,都深知这多次的抢救真正的意义并不大。而且,家人肯定的表示,抢救也不是因为期盼奇迹的发生。

  梅海珍(汪新立的爱人):“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这一点我不抱任何希望。”

  汪新立的哥哥:“这个救过来的可能性就是成植物人的可能性都几乎没有。”

  正值壮年的汪新立突然猝死,现在是处于脑死亡的这种状态。对于家人来说当然是巨大的打击。家人现在花着时间、花着钱,但是并不一定能把汪新力救活。那么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的投入呢?

  在汪新立的住院单据上,我们看到,每天医院的用药量在逐步变化,家属每天需要支付的费用也在逐步攀升。

  赵主任:“一天可能就需要几千块钱。”

  那么,究竟汪新立的家人为什么会顶着高昂的医药费,继续抢救却并不为了一定救活亲人呢?

  赵主任:“之所以还在继续抢救,因为家属一致意见,就是准备把他的眼角膜捐献给社会。”

  原来,所有人的努力都在等待捐献眼角膜这桩心愿的最后完成。但让汪家人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原以为打个电话给医院,签个无偿捐献的协议就能完成的捐献,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顺利,而且他们还听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声。

  汪新立的弟弟:“有些单位非常不理解我们的心情,我们是一个的无偿捐献,好像认为我们有所企图一样。”

  梅海珍:“不希望别人说你因为卖器官来养活你孩子,我不希望那样。”

  哥哥:“有许多人还说你是不是炒作,作为一个平民百姓我们有必要炒作吗?”

  来自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让汪家人感到无奈和愤怒。那么,这个无偿捐献眼角膜的想法到底从何而来?是汪新立本人的遗愿,还是家属临时决定的呢?

  梅海珍说,自己和丈夫汪新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三年前,他们从老家来到南阳市创业,丈夫经营起了一家保洁公司。11月17号这天下午,丈夫谈妥一笔生意,前去为一家公司清洗水池。

  17号下午四点左右,就在这个水池里面清洗水垢,在清洗期间突然晕倒了。为了防止意外,几名工友立刻把他送往一公里远的南石医院,并迅速通知了他的家人。

  梅海珍:“当时我的心都快碎了,我失去了一个顶梁柱,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赵主任:“五到八分钟是脑子缺氧耐数时间最大限度,超过这个时间是脑细胞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死亡。”

  一向身体良好的丈夫,突发意外猝死,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把梅海珍一下推向了绝望的边缘。但尽管请了当地最好的专家来会诊,结果仍然让汪家人失望的是,会诊结果均为脑死亡,再多的人力和物力似乎也不能让奇迹出现。

  

  
  望着哥哥留下的最大7岁,最小仅一岁多的两个孩子,弟弟汪新哲内心说不出的担忧。到底该怎么做才不至于让哥哥的人生走得如此匆忙?又该怎么做才能为哥哥的儿女们留下一些对父亲的记忆呢?距离哥哥病发28个小时后,汪新哲突生了一个大胆想法。

  汪新立的弟弟:“有时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就是类似捐献,捐献眼角膜、捐献遗体,捐献器官这些。”

  原来,平日生活在武汉的弟弟汪新哲想到了把哥哥的眼角膜无偿捐献出去。

  汪新立的弟弟:“第一个,捐献眼角膜,物质上的他眼角膜会留在世上;第二个,精神上面,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光明,而我们就是无偿捐赠的。”

  汪新立的哥哥:“我说行,我说那样吧,回去跟你嫂子商量商量。”

  梅海珍:“刚开始我听了心里也挺痛苦的。可是我又想了我的孩子们,因为太小了,他父亲走什么也没有留下,精神上如果再不留下什么,你说我的孩子失去父爱,怎样面对这个社会?怎样健康的成长?我就这样想想也就同意了。”

  听说眼角膜移植手术必须在人死亡后6到12个小时进行,为了在哥哥走之前把一切手续处理妥当,汪新哲决定立刻把想法告诉主治医师。

  赵主任:“这个意识非常好,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谁有这方面需要的病人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

  弟弟:“他听了也非常感动,他说好,我们这边从技术角度来讲没有一点问题,包括取以及移植储存都有这个技术力量,但是要求就是说要跟家属签一个协议,但这个协议必须要合法性,需要公证。”

  原来,医院从没接受过眼角膜捐献,不知道如何操作,担心事后遇到麻烦,医院提出眼角膜捐献前,不仅有家属的亲自签字,而且希望得到公证部门的确认。

  为了达成心愿,汪新立的爱人和弟弟前往南阳市公证处。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公证捐献又遇到了难题。

  南阳公证处工作人员:“我公证有好多项,但这一项没有,有这一项但是本人遗愿,对不对。1419他清醒时为啥不说呢?”

  原来,公证处工作人员说,按照《公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公证部门只能对本人生前自愿提出捐献的情况进行公证,对汪新立这种突发猝死,家属提出捐献眼角膜的情况无法进行公证。

  南阳公证处工作人员:“国家没有出台这方面的政策,我们也不知道咋弄。”

  汪新立的哥哥:“他死了怎么让他签字?或者生前签字,他是突然间,谁也没想到走这么早,突然间这个样子,怎么签字?签字是不可能的。”

  景主任:“作为医院也非常尴尬,医院想尽力把这个事情处理好,但是根据目前的法规也不可能处理那么完美。”

  究竟该怎么办才能让捐献眼角膜的心愿实现?汪家人又想到了南阳市红十字会,希望从那儿得到帮助。

  王豫华(南阳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国家没有出台这方面的政策,如何去捐献,我们如何来接受,它的程序怎么走?这方面我们没有依据,没有可操作性,我们也不知道咋弄。”

  河南省红十字会:“我们只是做遗体捐献的发动宣传,因为我们不了解眼角膜捐献的时间,怎么样取,这个国家有一定法律法规的,这个我们红会不了解。”

  咨询了两级红十字部门,得到的答复让汪家人既失望又着急。医院、公证处、红十字会,先后没有一家机构能够帮助圆梦。促成这桩心愿难道真的如此艰难吗?

  汪新立的家人:“心里特别难受,因为想向社会献出一点点爱心,可是到哪里都特别特别难。我们作为家属,在这么冷的天,病人躺在医院的情况下,包括以后做司法公证的钱,我们还是自己出。我们是图什么呢?到现在我们不晓得我们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还真以为有这样的感觉,到现在是不是我做错了?”

  正当汪家人处于极度焦虑之中,南石医院眼科主任景聪荣上网搜索,一个新的发现让汪家人又看到了希望。原来,今年三月,根据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一项临床规定,凡具备三甲资质的医院且具备相关资质的移植科室可以开展移植手术。经过打听,汪家人联系上了省会郑州一家眼科医院。但让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失望还是又一次向他们袭来。

  汪新立的弟弟:“过不去,那你说今天下午也过不来?对,估计也过不去。那明天呢?明天连续三天大雾,现在真是不可移植,没法移植。没法弄了,对。”

  然而不幸随后发生,11月23日凌晨2点20分,在坚持和等待了五天五夜之后,汪新立在入院后的第六个凌晨,因抢救无效死亡,他的眼角膜最终无法被利用。他的家人也在经历了155个小时的心愿之旅中,最终带着遗憾送走了汪新立34岁的人生。

  汪新立的弟弟:“我们问心无愧,也许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结果也不一定能实现,大家都尽心了,只能说这样。已经预料到不行了,这个事情又没完成,对我们实际是双层的打击。”

  在寒风中,奔波了多日的汪家人其实明白,找过的多家机构不是不赞成他们的捐献,而是毕竟没有捐献者本人的遗嘱,也许大家都在担心事后惹出麻烦。捐献中,汪家人遇到了种种尴尬,究竟如何才能避免遗憾再次发生?如何让爱心的步伐不再举步维艰呢?

  361°全民互动:为什么在捐献眼角膜的过程当中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呢?

  

  
  主持人张绍刚:一波三折的捐献,最后的结果真的很令人遗憾。汪家人的这片爱心让人钦佩,而很多机构表现出来的犹豫、顾虑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一番爱心在捐献眼角膜的过程当中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核心话题。如此遗憾,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来进入到今天的互动环节。

  主持人张绍刚:从汪家决定捐献到最后真的捐献不成,一共经历了155个小时。而在这155个小时当中,我想情绪最复杂的一定是最早提出这个主意的汪新立的弟弟汪新哲。现在请导播帮我们接通一下汪新哲的电话。

  主持人张绍刚:喂,小汪,你好。当初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这个结果在你预料之中吗?

  汪新哲:这个结局确实没有料到。

  主持人张绍刚:中间有没有想过放弃?

  汪新哲:也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我们觉得太难了.因为这我哥哥躺在那里,一方面可以说我们还得尽最大努力抢救,一方面看是不是能把这个眼角膜捐献成功。

  主持人张绍刚:那在经历了这场失败的捐赠之后,最想说什么?

  汪新哲:我想咱们这个社会最起码有一个这样的专门的机构,假如说病人家属有这样的愿望的情况下,应该由他们来完全来操作这件事情,不应该由我们来出面。

  主持人张绍刚:好,谢谢小汪,再见。

  主持人张绍刚:一方面是小汪他们的这种尴尬,另外一方面是我手里面的一组一组数字。在我国目前大概有四百万因为各种角膜疾病而最后导致有可能失明的患者,每年还有几十万的新发病人。而每年能够幸运地接受眼角膜移植的只有两千多例。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苦等角膜来做手术。到底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呢?现在我们请导播帮我们来接通一下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郑雪倩老师,同时接通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顾俊老师。

  主持人张绍刚:喂,郑老师,您怎么评价汪家人的这种做法?

  郑雪倩:我觉得汪家人的这个认识,就已经是走在前面了。

  顾俊:对,他们能够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本身是很好的。

  主持人张绍刚:为什么善举会遭遇尴尬,怎么能解决了这个问题?

  郑雪倩:实际上家属是可以在河南的三级甲等医院去申请,把手续办全以后,我觉得可以按照这个手续来接受他的捐赠。

  顾俊:我觉得是不可以的。捐献遗体上或者说遗体上的任何一个器官,这个权利不在于家人,而在本人。

  郑雪倩:我不是太同意顾老师的意见。只要他没有生前明确表示,说反对捐献遗体或器官,那么他家属做出这种决定,在法律上现在也是认可的。

  主持人张绍刚:二位老师,我已经知道为什么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事情。本来是一个能够献爱心的事情,为什么有遗憾了?因为二位的观点都有这么大的分歧,而我们看一下整个的死者亲属所遇到的情况。有的人说可以捐,有的人说不可以捐,所以是不是我可以说归根到底是现在还没规则?

  顾俊:我同意。法律不做的话只能干等。为什么那么多医院,包括红十字会都不敢接?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法律的地位。

  主持人张绍刚:郑老师您觉得呢?

  郑雪倩:在我们国家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可以达到完成这种一些脏器的移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需要有一个法律来规范怎么来做。

  主持人张绍刚:所以现在我们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立法对吧?

  郑雪倩:对 。国务院正在准备出台一个条例,内容就是关于器官移植方面的一个条例。

  主持人张绍刚:好的,好,谢谢二位老师,谢谢,再见。有一句宣传眼角膜捐赠的宣传语,说让你的眼角膜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吧。其实这么一个多么美好的宣传语,但是如果让这些幸福实现,需要很多人做很多的事情,需要很多人让涉及到人体器官捐赠的事情变得规则明确,变得可以操作,变得能够和我们的生活贴得更近。

责编:西寻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90

回帖

2129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29
QQ
发表于 2007-3-8 15: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能做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1489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596
发表于 2007-3-13 21: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痛苦、遗憾、悲哀!
走走汪家的路,叙叙汪家的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7-3-13 21: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生在南阳的事,我竟然也不知。我在2005年与汪新立见过一面。非常遗憾。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