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玉霞的“劫数”还在延续
--------------------------------------------------------------------------------
http://www.csonline.com.cn 2007年02月06日10时31分 星辰在线
汉网消息记者陆涛
两教授认为亟须投入更多切实有效的关注
去年12月26日,本报一版刊登新闻《“汪玉霞”的劫数》,探访百年老字号“汪玉霞”的坎坷命运。
一是企业停产多年,名存实亡。二是“汪玉霞”品牌居然不倒,产品跻身中外超市,让人惊奇。再是品牌产权关系不明,特许经营机制不确定,无人说得清,“汪玉霞”——这一国有无形资产的开发前景,究竟是好是坏。
昨日,借用“汪玉霞”品牌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向记者告知:媒体报道后,区里曾提出,暂时停止品牌出借,以便“品牌招商”。工厂不同意,目前4家小企业仍维持贴牌生产。
据了解,因信心不足,今年“汪玉霞”春节时令产品上市投放量,较上年减少约10%%。
日前,江汉区国资办负责人接受采访表态,也让人感到“汪玉霞”的“劫数”还在延续,事情短期难有改变——“重组?现在还谈不上,我们正在对全区‘老字号’进行调研,‘汪玉霞’的现状,要放在全区整体权衡、统筹考虑”。
这位负责人说:“汪玉霞”一无厂房、二无设备,职工改制回家,可以说只剩下一块空招牌,加上区政府也不可能拿出太多钱。有关方面曾碰过头,总觉得,振兴“汪玉霞”,希望渺茫。
就“汪玉霞”的品牌运作,这位负责人还向记者告知了两条“并不十分确定”的障碍。一是根据相关国有资产交易办法,出让“汪玉霞”资产,须经债权银行认可,债权单位是否会抬高价码,还是未知数。二是据他们了解,无论是品牌还是债务,都不得与企业剥离,不能剥离,谈何运作。
带着这些情况和问题,记者求教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伍新木、汪涛,两教授“不敢苟同”。
伍新木教授称,资金、品牌、管理……任何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都是可分割、可流动的。据他所知,“汪玉霞”无论是启动品牌运作,或是在承认历史包袱前提下,剥离出一个机制创新公司,依现行理论和制度都不构成障碍,现实中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他说,“汪玉霞”亟须投入更多切实而有效的关注。
汪涛教授称,我们不能对市场已发出的“求生”信号熟视无睹。“汪玉霞现象”,折射的是老“国企病”,但深层反映的,是我们国资监管人举措无力。
资本市场有其固有的脾气、习性。两位教授持相似观点——不要期望天上掉馅饼;品牌运作如果没有“现在”的良性运转,总会影响“后来”的市场预期。
一个停产上十年,早已“名存实亡”的国企老字号,恰恰在一种无意识的“品牌出借”中,由老职工创办的民营企业打开了市场,显出了生机,“汪玉霞现象”一时激起社会关注,引起商业、经济界人士热议。
据了解,江汉区领导曾批示区经贸委、国资和商业部门,拿出措施,举一反三,帮促“老字号”新生。在此背景下,区有关部门展开调研,结合调查、走访,时近一月。
下一步,区里考虑邀请各界专家为“汪玉霞”把脉问诊。
“汪玉霞”何去何从,目前,企业、职工、关注“汪玉霞”命运的人们在等待。
来源:新浪网 编辑:星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