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9602|回复: 3

西南联大人杰汪懋祖先生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6-4-10 16: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懋祖先生(1891.3.4—1949.1.9)江苏苏州人。少年时代曾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苏州府中学堂、江苏省高等学堂。1912年入天津北洋大学工矿科,肄业两年后,因需赡母抚弟,辍学到陕中三秦公学执教。1916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1919年受聘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1920年回国,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并兼任教育系主任等职。1927年回乡组建苏州中学,任苏中校长四年。1931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育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于1938年赴云南大理,创建中政校分校,后改为国立大理师范学校,先后主持校务四年。1942年赴丽江等地劝学,并筹建丽江师范学校。1942年底至1945年受聘于昆明西南联大,1944年曾兼任东方语言专科学校校长。1946年初回故乡苏州治病、养病。同时在社会教育学院任教,于1949年1月9日逝世,享年58岁。

    汪懋祖先生与袁世庄女士于1922年1月在北京结婚,养育二女汪安琦、汪安琳、一子汪安球等姐弟三人。
汪 懋 祖 先 生 年 谱
    ⊙
    ⊙ 1891年3月4日出生
    ⊙ 1904年入上海广方言馆学习
    ⊙ 1905年考中秀才
    ⊙ 1905年9月入苏州府中学堂学习
    ⊙ 1910年毕业于江苏省高等学堂
    ⊙ 1912年天津北洋大学工矿科学习
    ⊙ 1914年去陕中三秦公学执教
    ⊙ 1916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获硕士学位
    ⊙ 1919年受聘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
    ⊙ 1920年回国,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务长、代理校长(4年)
    ⊙ 1925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哲教系主任(1年左右)
    ⊙ 1926年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江苏省督学(2年多)
    ⊙ 1927年7月回家乡苏州,创办苏州中学,至1931年任校长4年
    ⊙ 1931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授、教育系主任(6年多)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家内迁昆明
    ⊙ 1938年—1941年创办大理师范学校,主持校务4年
    ⊙ 1942年筹设丽江师范学校(1年左右)
    ⊙ 1942年底-1945年西南联大任教(3年)
    ⊙ 1944年兼任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校长(1年)
    ⊙ 1946年初返乡苏州,在社会教育学院任教,编著、养病
    ⊙ 1949年1月9日病逝,享年58岁。
汪懋祖1920年于美国.jpg
1939年在大理.jpg
1945年汪懋祖夫妇和安琦、安球、纪珂在昆明.jpg
1938年全家在昆明.jpg

1939年全家在大理

1939年全家在大理
河南-汪聚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10 16: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典存(懋祖)先生事略
显考典存府君,讳懋祖,生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正月二十四日。先世徽州大族,避明末流寇之乱[注],迁居苏州遂籍焉。代有冕黻,为江南望族。 先大父直卿公博学多才,不幸罹疫早殁,时吾 父年方十四。 祖母何太夫人贤德温良,抚养遗孤,沥尽心血。兄弟八人,而吾 父行五,聪慧出侪辈。十三入泮,十六而入沪上广方言馆,二十入北洋大学攻矿科,肄业二年,因需赡母抚弟,乃西走长安执教。越二年返苏,考取江苏省留英官费,时欧战方殷,英伦多事故,改往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吾 父切实为学,尤于泰西各国教育制度、哲学学说靡不条贯,故为业师杜威、孟禄诸先生所器重。学成归国,任教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时与吾 母袁世庄女士结婚。年三十一继长师大教务兼代校长。当此时焉,南北军阀割据,民心浮动,工商敝疲。吾 父痛心国事,但仍深信教育能救国。嗣因吾 先大母在苏年高多病,乃南下讲学东南大学。民十六(编者注:指民国16年,即公元1927年)创办江苏省立苏州中学,而创始苏中一院二院、吴江乡村师范及实小之庞大系统,凡德高望重之名师,辄远道亲往敦聘。学风既立,声誉雀起,名列国内第一流之中学,磨砻淬砺,成就者不可胜数。此时安球方呀呀学语,故未知吾 父之艰辛也。民国十九(1930年)应罗家伦先生之邀,往中政校开办教育系,人才辈出。
旋出席庐山会议,为教育专门委员会沥陈教育之重要,慷慨陈词,座为之愕。及倭寇夷来,吾 父辗转万里,历浙、赣、湘、桂,入安宁、南而之云南,颠顿狼狈,始终不懈。因见边区各族皆我同胞,教育急需改进,乃先后建议及创设国立大理及丽江两师范学校,滇西边疆诸族,负笈来学者三十余族,成绩斐然,学成者皆为边区教育事业服务不懈。而创办之初,因在抗战期中,经费拮据,物价腾踊,吾 父夙夜擘划,心力交瘁,艰苦卓绝。三年而基础已立,乃东走昆明,任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十三年(1944年)长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以期勾通中国与各邻邦之文化。同时,吾 母任昆华女师及东方语专,生活艰困,无与伦比。吾 父久患十二指肠溃疡,与年俱深,但仍带病工作,努力教育及文化事业。晚年更竭力提倡边疆教育,不遗余力。嗣抗战胜利,复员还乡,手足无恙,故里依然,衷心欣慰,乃仍扶病编书、任教。卅七年冬至严寒,宿疾剧发,日趋危重,竟于卅八年(1949年)一月九日未时弃吾 母及儿辈而长逝。弥留时,尚频呼:“救中国文化… 努力教育 ……人格教育 ……” 呜呼痛哉!
吾 父自幼为胃病所苦,常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对陶行知诸先生之事业,暗自欣羡。而吾 父之可贵,乃以久病之躯任重致远,创立如许事业,良非易易。其教育之道,乃谆谆劝勉,弟子乐而从之;以德服人,一本孔子之道而临事严肃,丝毫不苟;平时接见弟子,殷问长短,恳切动人,师生相喻于无形。吾 父之为父焉,能知吾短,能释吾疑,能体吾心,而教我助,实良师而益友也。家事则一应巨细,悉托吾 母。球从父廿年,常傍晚徐行,妙语隽词,谈笑风生,球等如沐于春风之中,翛然而化,或称吾 父有渊明风操,濂溪盛德,非谀言也。吾 父平时生活自奉最俭,一几一桌,四围图书,朝夕兀兀,切磋经史。盖吾 父之治学也,兼瞻古今,贯通中西,由深趋迅,由博返约,止于精微也。著有《美国近三十年教育史》、《教育学》、《知行学说要义》及《中国教育史》、《西洋教育史讲义》各十章(尚未发表)及短篇论文,不下百余篇;于韵文尤好,研究其为诗也,慷慨悲歌,大有放翁气象。衷心有所感,辄发之于诗,先后计达五百篇之多。
吾 母袁世庄女士宝山袁观谰(希涛)先生女公子。早岁负笈美国,回国后,服务教育兼家事,备历艰辛,廿余年如一日。长姐安琦留学美国,专攻生物学,已得硕士学位,继续研究。适云间杨君纪珂。次姐安瑾幼殇。三姐安琳肄业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安球居四,肄业于国立浙江大学,专攻地理。嗟乎!吾 父竟不及见子女之成立,遽尔长逝,儿等泪枯肠断,风木之悲,永无尽期。惟愿能克(编者注:似为“刻”之误)苦为学,以慰尊亲也耳。

棘人 汪安球 泣血敬述

[注] 据汪氏家谱中记载,迁吴始祖汝卿公(82世)并非因“流寇之乱”迁居苏州,而是由经商迁苏的。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10 16: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懋祖先生从事教育三十四年
汪懋祖(1891.3-1949.1),字典存,江苏吴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904年入上海广方言馆。1905年考中秀才。同年秋,考入苏州府中学堂。1910年毕业于江苏省高等学堂。1912年至天津入北洋大学工矿科学习,1914年后因需赡母抚弟,不得不辍学,到陕中三秦公学执教。

1916年,汪先生满怀教育救国之志,考取官费,留学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教育学院,此时与陶行知、胡适等为同学。他受教于美国教育家杜威,获硕士学位,并被哈佛大学聘为研究员。出国前曾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国科学社、中华职业教育社。

1920年回国后,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务长、代理校长。这时期参加了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儿童教育社等进步学术团体,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教育改革。1925年前后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及哲教系主任。1926年南下,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和江苏省督学等职。

1927年7月,他毅然放弃大学教授和督学的职位,回到家乡,创办苏州中学,任首任校长,以此实现他多年来亲自办学的理想。他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学说,加以改造、发展,提出了“教育原于生活,而改造生活”的教育思想。在他主持苏中校务的四年(1927.6-1931.9)中,贯彻了他的这一理念。要求苏中“必使各个学生毕业出校以后,有转移环境之能力,而不为不良环境所屈服,始克表现苏中之精神。”也就是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要有改变生活的能力,使年青人在中学阶段就具有创新立业、改变环境的素质;并力求把苏中办成学术化的学校。他聘请了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陈去病、钱穆、吕叔湘、吕思勉、吴竹人、颜文良、孙起孟、吴梅等老师来校任教;并对教材、德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声誉斐然。此时,“苏中规模大,人才多,实可作为一个实验中学。”“四方负笈来此,远自陕滇。毕业生考升国立大学者,岁有增加。就业服务,无一人向隅。……体育竞赛,连年冠军。于是声誉雀起,满国中矣!”(汪懋祖,《苏中事业之回顾与展望》,苏中校刊,第86期,1933年9月)。他创办了《苏中校刊》,在《校刊》上,教职员可以讨论教育问题,发表意见,它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方法的自由论坛。汪先生任期四年中,在《校刊》上面发表了34篇文章。充分阐明自己的教育思想,办学观点和经验,和同仁们同心共策,把苏中办得有声有色,这在当时中等教育中是独一无二的。1930年被全国教育会聘为专家会员。另外,他还提出:中等师校毕业生可以参加普通高校的入学考试。可是,这些新理念、独创的举措,遭到了当时新任江苏省教育厅督学的非议,勒令停办《校刊》,不批准师范生入普通高校的主张。汪先生愤然辞职,离开了这所亲自创建“声誉满国中”的实验学校。汪先生不仅是苏中的创建者、也是中等教育的奠基者。

1931年应罗家伦教授推荐,他去中央政治学校开办教育系,任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政校内迁。汪先生深感该校受国民党的管制甚严,很不自由。又察觉到国民党官员的奢侈腐败风气,极为不满,决定离开该校去云南办学。经历了万里颠沛跋涉,于1938年初抵达昆明。

1938年汪先生不顾身体虚弱,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自筹经费,精打细算,和十几位过去的学生,在当地招聘了几名职工,把大理城外的一所破旧古庙加以修缮和改建。当地没有建筑工程师,汪先生和几位教师自行绘图设计,建成土洋结合的教室、办公室、图书馆、边疆博物馆和两幢新宿舍。从滇西招了二十多个边疆少数民族的青年学生数百人,开办了大理师范学校。后来,又把一座破烂的塔寺进行改建,创办了附属小学,作为学生实习场所。由于国民党极不重视民族教育,有限的办学经费还不能按时发下,汪先生拿出自己的工资,还变卖家中较好的衣物,贴补给生活困难的教师,共同度过清贫的岁月。他考虑到边疆民族教育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民族团结和爱国精神。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重视劳动教育,办厂种菜,使学生全面发展,生活丰富。在他主持该校校务四年,成绩显著,培养了许多少数民族教师,为滇西民族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41年该校由教育部接管。由于生活艰苦,长年劳累,胃溃疡复发大出血,只得离职治病。

1942年病愈,他又去丽江调研,筹建丽江师范学校。汪先生呕心沥血,艰辛办学,为开拓边疆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2年底至1945年,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授,1944年兼任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校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初回到久别的故乡——苏州,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这时期,汪先生终年不进“烟火食”,靠“营养剂”为生。偶有不慎,就呕吐不止,身体十分孱弱,主要在家养病、写书。

1949年1月9日胃溃疡穿孔,去世。享年58岁。
著有《美国教育彻览》、《教育学》、《西洋教育史》等专著。生前写了许多诗文,大多未公开发表。

汪先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爱国者,他一生执著于教育事业。三十四年中,他艰苦办学,实践创新,为祖国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鞠躬尽瘁,成绩卓著。(作者:汪安璞 汪安琳)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6-4-10 16: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懋祖先生从事教育三十四年
汪懋祖(1891.3-1949.1),字典存,江苏吴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904年入上海广方言馆。1905年考中秀才。同年秋,考入苏州府中学堂。1910年毕业于江苏省高等学堂。1912年至天津入北洋大学工矿科学习,1914年后因需赡母抚弟,不得不辍学,到陕中三秦公学执教。

1916年,汪先生满怀教育救国之志,考取官费,留学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教育学院,此时与陶行知、胡适等为同学。他受教于美国教育家杜威,获硕士学位,并被哈佛大学聘为研究员。出国前曾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中国科学社、中华职业教育社。

1920年回国后,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务长、代理校长。这时期参加了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儿童教育社等进步学术团体,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教育改革。1925年前后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及哲教系主任。1926年南下,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和江苏省督学等职。

1927年7月,他毅然放弃大学教授和督学的职位,回到家乡,创办苏州中学,任首任校长,以此实现他多年来亲自办学的理想。他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学说,加以改造、发展,提出了“教育原于生活,而改造生活”的教育思想。在他主持苏中校务的四年(1927.6-1931.9)中,贯彻了他的这一理念。要求苏中“必使各个学生毕业出校以后,有转移环境之能力,而不为不良环境所屈服,始克表现苏中之精神。”也就是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要有改变生活的能力,使年青人在中学阶段就具有创新立业、改变环境的素质;并力求把苏中办成学术化的学校。他聘请了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陈去病、钱穆、吕叔湘、吕思勉、吴竹人、颜文良、孙起孟、吴梅等老师来校任教;并对教材、德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声誉斐然。此时,“苏中规模大,人才多,实可作为一个实验中学。”“四方负笈来此,远自陕滇。毕业生考升国立大学者,岁有增加。就业服务,无一人向隅。……体育竞赛,连年冠军。于是声誉雀起,满国中矣!”(汪懋祖,《苏中事业之回顾与展望》,苏中校刊,第86期,1933年9月)。他创办了《苏中校刊》,在《校刊》上,教职员可以讨论教育问题,发表意见,它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方法的自由论坛。汪先生任期四年中,在《校刊》上面发表了34篇文章。充分阐明自己的教育思想,办学观点和经验,和同仁们同心共策,把苏中办得有声有色,这在当时中等教育中是独一无二的。1930年被全国教育会聘为专家会员。另外,他还提出:中等师校毕业生可以参加普通高校的入学考试。可是,这些新理念、独创的举措,遭到了当时新任江苏省教育厅督学的非议,勒令停办《校刊》,不批准师范生入普通高校的主张。汪先生愤然辞职,离开了这所亲自创建“声誉满国中”的实验学校。汪先生不仅是苏中的创建者、也是中等教育的奠基者。

1931年应罗家伦教授推荐,他去中央政治学校开办教育系,任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政校内迁。汪先生深感该校受国民党的管制甚严,很不自由。又察觉到国民党官员的奢侈腐败风气,极为不满,决定离开该校去云南办学。经历了万里颠沛跋涉,于1938年初抵达昆明。

1938年汪先生不顾身体虚弱,在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自筹经费,精打细算,和十几位过去的学生,在当地招聘了几名职工,把大理城外的一所破旧古庙加以修缮和改建。当地没有建筑工程师,汪先生和几位教师自行绘图设计,建成土洋结合的教室、办公室、图书馆、边疆博物馆和两幢新宿舍。从滇西招了二十多个边疆少数民族的青年学生数百人,开办了大理师范学校。后来,又把一座破烂的塔寺进行改建,创办了附属小学,作为学生实习场所。由于国民党极不重视民族教育,有限的办学经费还不能按时发下,汪先生拿出自己的工资,还变卖家中较好的衣物,贴补给生活困难的教师,共同度过清贫的岁月。他考虑到边疆民族教育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民族团结和爱国精神。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重视劳动教育,办厂种菜,使学生全面发展,生活丰富。在他主持该校校务四年,成绩显著,培养了许多少数民族教师,为滇西民族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41年该校由教育部接管。由于生活艰苦,长年劳累,胃溃疡复发大出血,只得离职治病。

1942年病愈,他又去丽江调研,筹建丽江师范学校。汪先生呕心沥血,艰辛办学,为开拓边疆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2年底至1945年,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授,1944年兼任东方语文专科学校校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初回到久别的故乡——苏州,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这时期,汪先生终年不进“烟火食”,靠“营养剂”为生。偶有不慎,就呕吐不止,身体十分孱弱,主要在家养病、写书。

1949年1月9日胃溃疡穿孔,去世。享年58岁。
著有《美国教育彻览》、《教育学》、《西洋教育史》等专著。生前写了许多诗文,大多未公开发表。

汪先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爱国者,他一生执著于教育事业。三十四年中,他艰苦办学,实践创新,为祖国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鞠躬尽瘁,成绩卓著。(作者:汪安璞 汪安琳)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