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nnywjg
级别 认证会员
财富 110
文章 47
注册 2005-12-19
掌声[0] 嘘声[0]
§ § § § § § § 楼主
转帖:重庆龙门镇汪家沟---汪藻的后人
这是重庆梁平市龙门镇汪家沟一位没留名字的本家的帖子,我把它发在这里,他们很可能就是汪藻的后人。
我是今重庆梁平市龙门镇的人,那里姓汪的很多,一条十多里长的沟里几乎家家姓汪,所以地名叫汪家沟。据家谱记载,始祖汪尚登于康熙三十六年由湖南零陵携五子入川,是“湖广填四川”来的。这段家族史,由于居住集中,尚登公的坟墓完好,加之世代口耳相传,连小孩都知道,但此前的情况,家谱却无记载。只是我的父亲曾指着堂屋里供奉的“天地君亲师位”牌位两边的那副对联对我们说过,我们湖南零陵的祖先曾经中过状元,这副神对是我们湖南零陵的祖先传下来的,这“状元联”外姓人家是不可以贴的。那副对联的上联是“渊源久仰状元雨,”下联是“世系遥承进士风。”后来读到栁中元的《永州八记》,知道陵零在古代又称永州。这些在我的脑筋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在成都退休以后,爱欣赏诗词。《宋词三百首》中有一首《点綘唇》:“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掻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它的作者姓汪名藻,中过进士,家住永州,引起了我的关注。据《宋词三百首》介绍:“汪藻(1079——1154)字彦彦章,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五年进士,高宗朝累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兼侍讲,又称翰林学士,出知外郡。夺职,居永州卒。有《浮溪词》一卷。”又据《宋词鉴赏辞典》〈词人小传〉:“汪藻(1079——1154)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幼颖异,入太学。 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累迁著作佐郎。高宗朝累官中书舍人,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拜翰林学士,诏令多出其手。高宗绍兴元年(1131)知湖州,八年,以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徙宣州。后以事夺职,居永州。工于诗,受苏轼影哬,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语言明快,格调清新。存词四首,风格近栁永。著有〈浮溪集〉六十卷,已佚。”《宋词鉴赏辞典》〈词人年表〉:“公元:1106。干支:丙戍。帝王年号:崇宁五年。词事:晏几道卒?(1030?——)。汪藻、赵鼎、李邴、李光进士及第。” 宋人王明清《玉照新志》:“汪彦章在京师尝作《点绛唇》词云云,绍兴中,彦章知徽州,仍令席间歌之,坐客有挟怨者亟纳桧相(秦桧),指为新制以讥会之(秦桧字),会之怒,讽言者迁于永(贬居永州)。”《中国名胜大辞典》:“【栁子庙】亦称栁先生祠堂,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汪藻所撰《极先生祠堂记》云:‘零陵之祀先生于学,于愚溪之上,更郡守不知其几,而莫之敢废’。可见远在宋以前即建有此庙。”
不难看出,汪藻的身世与“状元”联的内容十分吻合:汪藻贬到永州居住,在永州撰写过《栁先生祠堂记》,这与对联的来源地吻合;汪藻中过进士,这与对联的下联吻合;汪藻是进士及第第一名,即状元,这与对联的上联吻合。还有,联中的【世系】,“指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而有资格要求整个家族世代相传的系统永远继承自己进士风范的这个进士,必定是这个家族的始祖,这与汪藻贬居永州而成为永州汪姓始祖,也很吻合。历史上姓汪中过进士的虽不乏其人,但都与永州没有瓜葛,且都不是状元,有的所处年代在清康熙以后,所以完全可以排除。
再从“状元”联的用语分析,这副对联也必是出自汪藻之手。“状元雨”,科举时代读书人把中状元看作久旱逢雨露。【乆仰】,据《现代汉语辞典》:“客套话,仰慕已乆(初次见面时说)”。虽然对“状元雨”的仰慕有着祖祖辈辈的历史渊源,已经很乆;但同“状元雨”初次见面并且可以说出“仰慕已乆”这句客套话的,却只能是状元公本人。如果是出自汪藻后人之手,是不能用这种语气说话的。
汪藻是我们永州祖籍的始祖这一发现,把我们汪姓的家族史上推了六百年,把我们更远的祖籍追溯到了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县。我把这一发现写成《赏词认祖记》传到家乡后,堂兄汪百田叫其子打电话来告诉我:还有另一副祖传神对,上联是“婺源世泽光犀角“,下联是“南浦家声起凤毛”。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婺源”在江西德兴县东北,唐朝开始设县,因接近婺水的发源地,所以叫婺源县。“南浦”在江西南昌市西南赣江边,古时候是个很繁华的水码头,就是王勃《榺王阁》诗中写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的那个南浦。汪家住婺源的祖先有什么功勋泽及子孙,住南浦的祖辈以怎样的家声闻名于世,都已经没有根据可以考察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婺源”联反映的是汪藻的先辈的家世。它真实地记录了汪藻以上若干代先后定居婺源、南浦的那段家族史。
“婺源”联还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寻根的依据。史书记载,汪姓来源有三:其一,出自虞舜时候的汪芒国,“诸侯国”汪;其二,出自鲁国贵族,“贵族”汪;其三,宋代初年,福建泉州翁乾度的第六子分姓汪,“六桂堂”汪。 “婺源”联为我们判断汪藻的祖先属于这三个来源中的那一个提供了依据。首先,“婺源”联表明:从“婺源世泽”到“南浦家声”,再到汪藻出生的德兴县,至少也有好几代,上百年的历史。就是说,汪藻的先辈早在宋初或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定居婺源,这便排除了“六桂堂”汪。其次,据很多资料介绍,安徽歙县的汪姓来自浙江武康的汪芒国,而江西婺源,地域上与安徽歙县十分接近,古代的人,安土重迁,歙县汪姓子孙逐步扩散至汪村,再至江西婺源,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这仅是一种推断。如果这个推断成立的话,那么从汪芒国到梁平市汪家沟汪姓四千多年历史的脉络就连贯起来了:浙江武康——浙江湖州——安徽歙县——江西婺源——江西南浦——江西德兴——湖南永州(零陵)——四川(今重庆)梁平龙门镇汪家沟。
--------------------------------------------------------------------------------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发贴时间:2006-2-14 21:48:41
wang100
级别 总站长
财富 ******
文章 41
注册 2005-12-19
§ § § § § § § 第2楼
家之谱犹国之史
大凡家谱的谱序中常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看来此言确实不假,祖上没有留下家谱的宗亲,只能到处找资料,凭只言片语发挥想象力地臆断。我们家谱的谱序(此序为明工部尚书朱衡所写,这次做家谱是我们跟婺源大畈一起做的)上写道:越国公十三传裔孙汪道安镇婺源,有二子,其中汪源居环珠,他的后代以尚书汪泽民、学士汪藻、状元汪应辰最为名声显赫。所以我认为‘状元雨’说的是汪应辰,汪藻和汪应辰是很亲的关系。另外对于姓氏的起源,只要是越国公后的主流家谱,都有黄帝到鲁成公再到颍川侯汪姓的世系关系,我们的家谱甚至有颍川侯汪在山东的坟墓地图,非常详细。至少越国公之汪姓跟浙江德清县没任何关系。我们祖先一直在江北,到了龙骧将军汪文和才下江南的。那时,孙策派汪文和到会稽(现在的绍兴)任会稽令,之后才有我们的汪姓在江南大地安居。
[此文章已被张贴人于2006-2-19 17:54:01编辑过]
--------------------------------------------------------------------------------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发贴时间:2006-2-19 17:25:34
江右书生
级别 站长
财富 ******
文章 38
注册 2005-12-17
§ § § § § § § 第3楼
转帖:重庆龙门镇汪家沟---汪藻的后人(回复)
我很赞同啊
我们上饶弋阳汪氏据<九族汪氏宗谱>>序中说的是后周长史汪操于后唐天成年间自婺源环珠大田迁的,还有朱文公写的像赞呢.
尚书汪泽民是汪藻的后裔,也是后来迁出的,而汪应辰是上饶玉山人,据我所知元代以前,惟有汪应辰中进士第一,怎么能张冠李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