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会长明裕主席冒风雪到绩溪县参加宗亲续谱活动,带来一篇非常正能量的文章,现转发上网,以飨宗亲。
汪华:绩溪跨越发展的金字品牌
绩溪实施“十三五”规划和“2468”战略(“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养生目的地”两大定位,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文旅强县、创新活县、和谐兴县”四大战略,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提质提效、项目引领支撑、四区协调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六大重点,着力构筑“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大景区、大产业、大平台、大品牌”八大体系),需要举一面旗,打一张牌。毫无疑问,在绩溪地域文化中,越国公汪华就是这面旗,就是绩溪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金字品牌。 汪华(586-649)本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绩溪登源汪村人,汪氏四十四世孙。唐代名臣,古徽州第一伟人。出生官宦世家,从小习武,且有王者气度,成人后以勇侠闻名乡里。史称吴王、越国公、汪王、汪公大帝。徽学专家一致认为,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的开拓者、奠基者;汪华文化既是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又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又是第一神灵,是古徽州的人文初祖,是古徽州的“太阳”。 一、汪华的历史贡献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无道,四海豪杰烽起,各地方割据势力之间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汪华率军平寇,立下大功,升为将军。在群雄割据,南北称霸的时代,他拥兵十万,攻下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建立吴国政权,号称吴王。在统治歙州等江南六州近二十年里,汪华颁布了一系列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当时全国纷扰不堪,战乱频频,生灵涂炭,但“吴”国境内不见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在隋末实属绝无仅有之地域。徽州的百姓称汪华为“太平之主”,万民拥护爱戴。在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长安称帝,秦王李世民平定中原,稳定北方即将挥师江左之时,他审时度势,为国家统一,特别是为了江南六州黎民百姓免遭战争灾难,主动放弃王位,于武德四年九月遣使汪铁彿奉表归唐。唐高祖李渊赞其主动放弃王位,纳六州版图归于朝廷,实现了国家统一的义举,嘉其多年治理江南六州有功,授予方牧、上柱国、越国公,任歙州刺史,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食邑三千户,位居王公贵族高位,任一方封疆大吏,爵位从一品。贞观二年,他奉诏进京,任左卫白渠府统军,参掌宫廷禁军。贞观十七年,他任右卫积福折冲都尉,晋升忠武大将军。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他诏任九宫留守,辅朝政,官至从一品。从贞观二年进京到唐太宗征辽凯旋的二十多年里,他勤于王事,忠心耿耿,殚精竭虑,事必躬亲,唐太宗下诏嘉其忠勤。贞观二十三年三月三日,他操劳过度,病逝于长安任上。唐太宗在其病重期间派太医诊治并赐药,关怀备至;病逝后赐予金银绸缎、东园秘器,并委派丞相褚遂良等文武大臣代为祭奠。永徽二年,遵其遗愿,在官军和众子孙的护卫下,由长安归葬歙州云岚山。同时,由官府批准在歙州乌卿山、绩溪登源里、休宁万岁山、杭州吴山和黟县、祁门、婺源、淳安等地建汪王祠、汪王庙祭祀。这些汪王庙成了徽州乃至江南六州民众祈福避灾的庙堂,也是汪氏子孙追念先祖祭祀的祠堂。汪华就由民间认同的地方神升格为国法定的地方神。综上所述,可以说,越国公汪华是中国隋朝末年徽州等江南六州农民起义的领袖、开明的统治者和促进民族融合与和谐的先驱,是唐朝初期主动放弃王位、以身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先驱,是唐盛时期忠君爱国、勤政为民的朝廷重臣,是中国隋唐时期一位叱咤风云的千古英雄。 二、汪华的历史影响 汪华的一生,从绩溪登源诞生,少年放牧,青年拜南山和尚为师,义军平寇,中年率部起义,占据江南六州,建吴称王,到归唐称臣,参掌宫廷禁军,老年任九宫留守,辅理朝政,直至病逝任上,归葬徽州,在短短的六十四年中,充满了传奇而又传神的色彩,演义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衍生出许多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传说和超乎自然的神话。徽州等江南六州人民始终把他当作能够保佑众生的“神”来供奉,当作能够带来福祉的“汪公大帝”来祭祀,当作能够消弥灾难、靖民安民的“太平之主”来纪念,当作能够带来希望和光明的“太阳菩萨”来崇拜,千百年来祭祀不断,香火不熄。历朝皇帝褒扬他,屡屡下诏加封他。据不完全统计,唐、宋、元、明以来先后有九位皇帝十五次下诏嘉封他,最后达到无以复加的“汪公大帝”的高度;同时还分别对其祖父母、父母、五位夫人、九个儿子及孙子,以及弟弟、族弟、部将和山越族首领等四十多人加封达一百多人次。这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五个朝代,九位皇帝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加封一位重臣及其亲属、部将等,持续一千三百多年,是极为罕见的,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此外,遍及徽州等江南六州的汪公墓、汪公祠、汪公大帝庙、吴王宫、古栈道,古战场、古山洞等遗存、遗迹、遗物,既是隋唐时期徽州等江南六州历史的见证,又是古徽州历史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徽州黎明百姓和汪氏宗族后裔千百年来纪念、祭祀越国公汪华的重要场所。可以说,越国公汪华生于古徽州,起源于古徽州,成于古徽州,融于古徽州,与徽州的历史文化紧紧相连,同徽州的黎明百姓永远同在,而徽州人民的心中,永远都有一个吴王、越国公、汪王、汪公大帝的形象存在。因此,徽学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把汪华看作是古徽州的开拓者、奠基者、保护神,是古徽州等江南六州具有传奇而又传神的一代伟人。 三、汪华信仰的传承作用 六州百姓年年祭,一代英雄万古题(新华社出版的《大唐越国公汪华颂歌》)。 唐朝以后,随着历代统治者给汪华封号的升级,名宦祠逐渐演化为神庙。民众与国家相呼应,共同制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汪华的神灵故事。这此神灵故事告诉汪氏旅人和广大民众:汪华有保护地方平安、扶助忠义、乃至祷祈有感神灵无边的神力。出于对汪华的拥戴,民间许多关于汪华的出身和建号称王的传奇故事都已经带上了神话的色彩。在汪王信仰中,国家与民众找到了结合点,这就是,他们都需要神灵的抚慰。特别是宋徽宗以后,历任皇帝不厌其烦地对汪华予以追封,又从国家的层面上促使了徽州等江南六州人民对汪王崇拜、汪华信仰的加深。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三月三日追封汪华为“惠灵公”,宋徽宗政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敕赐乌聊山汪公庙为“忠显庙”。此庙又载入宋朝国家祀典。汪华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法定”的地域神。以后历代帝王多有追封。自宋徽宗至宋恭宗五位皇帝先后十次追封汪华为“英济王”、“广惠王”、“威信王”、“英烈王”等。元顺帝至正元年,改封汪华为“昭忠广仁武烈英显王”,明太祖洪武四年颁布“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祠”榜文保护该庙,追封“广惠王”续敕封“汪公圣主洞渊大帝”(这就是汪公大帝的来历)。唐、宋、元、明各朝,竟有九个皇帝先后十次下昭赐汪华各种封号,而徽州民间,则把汪华奉之为可以给人世间带来光明和希望的“太阳”,尊之为“太阳菩萨”,“汪公大帝”,在官方和民间共同的努力操作之中,汪华终于由人变成了“神”,并被渐渐神化为“保佑一方”的地方神和地域神。而且是国家正神。 在徽州等江南六州的历史上,隋末唐初的汪华,既是“第一伟人”,又是第一神灵;既是新安之神,又是靖民之神,安定和谐之神。徽州等江南六州百姓一千多年来这么普遍而隆重地祭祀纪念汪华,就是因为汪华这位新安之神是靖民之神、安定和谐之神。这也集中反映了徽州等江南六州百姓千余年来追求安定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当然,徽州等江南六州民众对汪华的崇拜也有着浓郁的英雄情结和汪华信仰所引领并促进江南六州特别是徽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功名思想。江南六州,特别古徽州从隋唐时期的一个偏僻、蛮荒之地,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的“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徽商故里”,并引领徽州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千百年(当时在全国已形成“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的徽商鼎盛局面),无不与汪华有着必然的联系,渗透着汪华信仰持久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出汪华这位被视为“太阳神”千古不朽的人格魅力。 四、汪华文化的品牌效应 由于汪华在隋唐时期对徽州等六州社会安定和民生福祉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对唐王朝大一统的历史作用,生前和殁后影响非同一般,在徽州衍生出引人瞩目的“汪华文化现象”。 “汪华文化”源生于徽州,发展于徽州,又与徽州其他文化一起推动了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徽州几百年辉煌,名震海内外。“汪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与徽州文化精神理念一脉相通,如“忠孝”、“和谐”、“民本”、“诚信”、“敬业”、“奉献”、“坚韧”、“勤奋”等等。“汪华文化”孕育了徽州文化的多种形式载体,如汪王信仰、庙会文化、徽戏文化、“赛琼碗”徽菜文化、民俗文化等,形成了徽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汪华文化”融入了徽州文化的各个方面,与徽州文化融为一体,涉及徽州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庙会、宗教、徽菜、徽戏、民俗、习惯、集市、建筑、雕刻、文学等。 怎么把汪华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和把汪华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民俗,使绩溪乃至全国人民都知道汪华的丰功伟绩和汪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是我们先要做的一件事。如将汪华的有关遗存作为系列景点加以开发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创举。汪华所留下的历史遗存非常珍贵、非常难得。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一定不能从我们手中再发生任何闪失,否则是对历史的一种犯罪。另一方面,现在所挖掘出来的与汪华有关的一些东西也非常难得,所以哪怕是一张纸的文字,我们都要倍加珍惜,要好好学习和弘扬。 学习汪华什么?弘扬汪华什么样的精神?如何学习?如何弘扬?这个文章要做好。学习汪华什么?至少有三点可以学习,也是我们下一步宣传和弘扬的基础。一是学习汪华的诚信精神。诚信是徽商支撑明清近四百年辉煌的基础,这是为商之本,而诚信恰恰是汪华精神的一个精髓。二是学习汪华的仁义精神,这是为人之本,要经好商、当好官,首先要做好人。三是学习汪华的气节,这是为官之本。要当好一个领导,必须向汪华学习,有这样一种气节,就可能为经济发展尽自己的力,多做一点事情。 汪华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我们绩溪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汪华文化作为绩溪的标志性民俗和标志性建筑,到五十年代初就消失了。恢复重建,开发挖掘,势在必然。 一是将汪华的出生地登源汪村打造成汪王民俗文化村。 二是在登源汪村汪公庙遗址恢复“汪公大庙”,兴建“汪王文化”主题公园。 汪华曾在汪村立城演兵,后人称“汪王故城”。汪华殁后,历代王朝对汪华屡有追封,宋初该故城遗址建有“劝忠楼”,俗称“汪公大庙”,供生民凭吊祭祀。史载,宋元丰年间(公元1070年)苏辙刚到绩溪任县令的第三天,就前往汪公庙凭吊,并写下了《初到绩溪视事三日出城南谒汪王庙偶成呈诸同官》的诗作。该庙元代至正间毁于兵燹,至明代邑人胡宗宪予以重建,直至解放后毁于洪水。原庙为金銮殿式正殿五间,螺丝结顶,龙蟠楹柱,气势恢宏。 汪王故城历经千年,虽屡受破坏,但现在依然山光水色,绮丽优美,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且登源为汪华生地,汪华生有九子,除九子献外,皆有传,子孙后散布全国各地,故有“天下汪氏出徽州,徽州汪氏出登源”之说。因此,登源汪村汪公庙遗址遗迹以及毗邻的七塔爽公墓、西盘圆的俊公墓等等,是普天下650万汪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汪王故城的开发务必合理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有限的空间上予以合理布局,以期打造成极具汪王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和人文景观。 就其整个项目可以分期布局,分步实施: 1、一个广场:现在砖厂、沙场、拟建一个大型广场,以作为停车场和“汪王民俗文化”表演之用。 2、一座雕像:在广场中央矗立一座高大的汪华雕像,供人凭吊瞻仰。塑像背后可立一道数十米长的徽派照壁,藉以烘托。照壁上绘上汪华的功德。如:牧牛演兵、兵据六州、保境安民、建吴称王、归顺李唐、留守九宫、魂归故里,历代追封、忠垂宇宙,万邦追慕等等。 3、一处墓塚:利用叔举公旧有墓碑,在庙后山原址重修汪华高祖、宋齐军司马、新安迁祖汪叔举墓,墓呈官帽形,前置明堂以及石质供桌、条凳,使得汪姓子孙寻根有凭、问祖有地。 4、一座祠宇:将现存破败不堪的“司马公祠”重新修葺,内置相关图片资料和列祖列宗牌位,以供后人祠祭、追远。 5、一座古亭:旧是叔举墓前建有一亭,四楹其址,曰“基德亭”,为南宋咸谆三年间(公元1267年)所建,亭内立有《基德亭碑铭》一块,详述亭之由来,极富内涵。恢复该亭和碑铭以游人游观休憩。 6、一条路径:从公路至司马公祠,沿河从山腰开辟一条人行路径,上铺古石板和鹅卵石,沿河址石坐凳,供游人观景休憩。 7、一座廊亭:庙之东,沿河一带,适宜观景,此处明代建有一观景亭,名曰“绿照亭”,于此俯瞰登源,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元明间,邑内名人舒頔曾撰有《绿照亭记》美文一篇,并有诗曰“亭亭登源水,上有绿照亭,下莹百尺潭,树木冬夏青。……”以述其亭其事。拟在此恢复建一长形廊亭,沿河置美人靠以洪游人游观、休憩。 8、一块巨石:在登源汪村桥头矗立一块巨石,正画书写:“汪王故里”。背面书写:“天下汪氏出徽州,徽州汪氏出登源”。以此告知天下。 9、一座庙堂:征拆现有民居,在遗址上重建“劝忠楼”,即“汪公大庙”。 10、一座宝塔:与汪王故城毗邻的七塔村,为汪华七子爽公墓之地,现依存。旧时村后山有一座宝塔,又因有七王墓故村名七塔。爽公后裔在全国分布最广,人数最多。可择地重建。 汪王故城,如规划得当,合理布局,建设有序,就可将其打造成“汪王文化”的“寻根之旅”、“怀祖之旅”(单是全国650万汪华后裔的怀祖之旅就将是一支颇具规模的大军)的旅游圣地,就能深度挖掘“汪王文化”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汪华在历史上曾经和关公、妈祖一样受世人景仰和参拜,具有重要的民俗旅游文化经济价值。因此,汪华是绩溪转型跨越发展的最大品牌。将登源汪村打造成“汪王民俗文化村”和在汪村汪公庙遗址恢复“汪公大庙”兴建“汪王文化”主题公园,将为全县十三五规划文旅强县重要战略目标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添彩。 ( 《作者:汪建斌,下载自《绩溪县人民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