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后的汪东兴
汪东兴老人就住在靠近北京长安街的一个寂静的院落里。
当我们走进汪老的会客厅的时候,汪老因为准备谈话笔记,还没出来,房间里只有一位看上去年纪在40岁左右的女子,她微笑着告诉我们:“我爸爸一会儿出来,请等一等。”
大约过了两分钟,汪东兴老人迈着军人般的步伐,快步走了出来。
老人对年轻人十分和气,笑起来声音依然朗朗,落地有声。在刚刚开始采访时,他因为还没有戴上助听器,听不清记者提出来的问题,等他戴上助听器之后,听觉就好了,回答问题极为爽快和准确。
我们要采访的是延安枣园文工团的故事。对于在延安枣园的情况,汪老记得很清楚。他说,延安枣园文工团也称为延安枣园文娱科,这个单位是在李克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的。它的产生很不简单,因为当时的延安刚刚经历了“抢救运动”,有许多曾经在我党秘密战线工作的同志受了委屈,还没有得到甄别,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党秘密战线的同志依然忠于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革命,尤其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地工作着。
当时,延安的生活比较艰辛,为了克服生活条件方面的困难,为人民演戏唱歌,为革命鼓与呼,大家在当演员的同时,也当了工匠。他记得,当时演出用的大鼓、二胡都是他们自己做的,上山捉了蛇,剥下皮,做鼓和二胡;化妆品也是演员自己做的,大家分头上山采石头,用石头的粉末和上猪油化妆;负责后勤工作的同志,为了筹集演出所用的资金,挑起货郎担子上了山,进了村。
经过文娱科同志们的艰苦努力,当时的延安的确产生了很多好的作品,比如秧歌剧《动员起来》和话剧《前线》等等。对于这段往事,汪老记得十分清楚,还会唱出当年文艺节目中的曲调。他深情地说,秧歌剧《动员起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才产生的有影响的好作品,至今,陕北的老百姓都记得这个秧歌剧的内容,特别是作者陆石同志(公安部前办公厅主任),在创作这个秧歌剧的时候,很不容易,除了体验生活之外,饿极了,就用油灯下的油炒野菜吃。他说,有一件事情,他至今也觉得对不起陆石同志:那就是在延安的时候,陆石同志曾经写过一部作品,请汪老指正,由于工作繁忙,他没有给陆石同志一个答复。在50年后的今天,他向同记者一起来的陆石夫人道歉。
谈到晚年生活,汪老说,他很清闲,早晨看书写字,中午吃饭休息,晚上也看书。汪老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他习惯写隶书。就是一般的谈话记录,他也不要秘书整理,而是自己用毛笔记录下来,字写的很是工整大方。
在晚年生活中,汪老有的时候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就是有的文人不尊重历史,写出的文章在涉及到他的时候,不与他打招呼也不采访,就编出来了,出入很大……
谈起家庭生活,记者询问汪老夫人的近况。因为在汪老的作品中,记者看到过他夫人的照片,那是一位娴静大方的中国女性。他告诉记者,他的夫人已经去世了。如今在他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那棵树是汪老和他的夫人亲自种的。夫人去世后,汪老每天早晨或者傍晚,都在树的周围走30圈,他说是锻炼身体,而其中也许包含了汪老对妻子的怀念。
我们谈了一阵之后,汪老女儿看看手表,微笑着告诉父亲,时间不短了,应该休息了。汪老尊重女儿的意见,吃力地从长沙发上站起来,并高兴地与来访者合影留念。
祝汪副主席健康长寿!人民不会忘记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