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3-21 18: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石台县的汪氏宗祠
一个秋阳高照的下午我们慕名来到位于石台县横渡镇琏溪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汪氏宗祠。沿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丁”字形巷道慢慢前行,从脚下那石板的凹凸不平的残缺破损的样子上来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历经岁月磨砺的古老村落。“到了,前面就是。”有人指着村子中央一座高大而古老的建筑物说道。
推开吱呀作响,沉重的大门,展现在面前的竟然是一幅用笔粗犷豪放,布局精巧合理的古画卷:宗祠采用明代最典型的建筑风格,全祠共有99根合抱围的立柱落地。其中正厅之中的四根柱子直径达1.05米,柱子两头较细,中间略粗,像四把巨大的“梭子”直插房顶,因此,又叫做“梭柱”。屋内四周是走马楼,又称“观戏台”,走马楼的四周檐口每间隔1米建有最能代表明代建筑风格的斗拱,似一朵朵祥云在祠内缭绕。地面清一色青石板铺就,尤其是天井部分,构造新颖,科学合理,天井周围的沟渠与全村的进出水渠环环相通,整个祠内长年活水不断,既美化了周围环境,又净化了祠内空气。最为奇特的是全祠木材的选用与搭配,据说全祠一共用了香椿、柏木等10余种上等木料,经过科学搭配,产生一定的驱虫药效,使整个祠内没有一个蜘蛛结网,虽经数百年风风雨雨,仍旧干净如初。
据清道光年间修订的《汪氏宗谱》记载,汪氏宗祠始建于明代142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石琏溪的汪氏旺族合同其14支异地汪姓宗族合修而成,是石台、黟县、祁门等地部分汪氏宗祠的宗祠。文革前,围绕总祠的同时建起的还有八大分祠分布在总祠的八个方位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连总祠在内共有九座,“九”又是数字中最大数,寓总祠至高无上之意。据当地老人介绍,原本总祠内挂有许多金字匾额,可惜在文革期间,连同八大分祠在内统统被红卫兵们毁坏了。
我们一行人静静地徜徉在祠内,生怕一声微语惊醒了这个古老的祠堂。沿着环形的走马楼,一步一停地驻足观看,深深为古人精湛的技艺所折服,又为被今人毁坏的文物而叹息。设想如果八大分祠还在,金字匾额还在,古老的村民还能保存下来,这里不就是另一个令世人惊讶和叹绝的“西递”和“宏村”吗?
走出汪氏宗祠时,已是暮色四合,那座古老的建筑物在隐约中更显出神秘和古气。
( 来源:文/江淮晨报 吴芳 图:六安新闻网 赵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