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9099|回复: 0

汪藻宋大学士。文学家、史学家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回帖

1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
发表于 2017-8-21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藻,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祖籍婺源曹门今属江西德兴市海口镇杜村石墩头)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享年七十六岁。他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213939377644032766.jpg 410705484435147549.jpg
现在他的家乡已经争取省财政项目80万新建龙溪(汪藻)文化中心,纪念汪藻弘扬龙溪文化!下一步我们准备重修“霜露堂”重修汪谷墓。欢迎汪氏宗亲们前来参观指导
江西德兴市海口镇杜村石墩头
联系人:汪延亮
手机微信号:15970358463
汪藻一生经历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北宋末期的游学、仕宦以及官场初遭打击。
汪藻生于福建晋江,时父为晋江丞,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公自童幼已卓越有大志。学举子业既成,得《春秋》、《左氏》、《西汉书》读而好之,锐意与之并”[1](卷32《汪公墓志铭》),幼年已负大名,有《晴日》诗一出,便为诗社诸公所称。[2](卷3)少年时期,就勤于学习,矢志不渝。有记载:“汪藻少在郡斋,每独于庐亭中避人为文,同舍迫而观之,乃拟草制词也。众窃笑,后果居翰苑为代言之选。”[3](卷196)及冠之年,始游太学,期间,获得太学官员的高度评价。更为彰显文名的是:与比他早入太学的胡伸齐名,被冠以“江左二宝”或
“江南二宝”。[4](卷445《文苑传》)
崇宁二年(1103),汪藻登进士第,琼林宴有惊人之举。“琼林锡宴酒半,上方赐冰。状元霍公端友属公表谢,授纸笔立就,如素习之。一座叹惊。”[5](卷32《汪公墓志铭》)入仕先调婺州观察推官,改除宣州州学教授。丁父忧,服除授从事郎荆南府掌书记不赴,改江南西路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即江西提举)代。在江西提举期间,汪藻因文名,又为官江西,受到江西诗派诗人推重,广泛与江西诗派诗人交游唱和。向黄庭坚的外甥徐俯学习诗法,与向子諲、张元干、苏坚、苏庠及其洪刍、洪炎、吕本中等结社唱和。他们饮酒赋诗、登高
望远、广泛游览名胜,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诗文大有提高。释惠洪《南昌重会汪彦章》:“彦章退然才中人,讥诃唾笑皆奇伟。看君落笔挟风雷,涣然成文风行水。坐令前辈作九原,子固精神老坡气。儒生寒酸不上眼,此郎要是天下士。……”[6](卷2)此诗可见出释惠洪对
汪藻为人、为文评价很高。
后进京,为《九域图志》所编修官、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著作佐郎、符宝郎。此时汪藻已经四十岁了。正当官场有所上升时,昔日太学时结怨的王黼靠钻营升为宰相,于是汪藻仕途始遭打击。汪藻不依附权贵,坚决拒绝了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臣梁师成的拉拢,坚
持了正常的人格。外放通判宣州,汪藻不乐,于是上书请宫祠,提点江州太平观,寓居晋陵(今属江苏常州),投闲凡八年,终黼之世不得用。寓居晋陵间,汪藻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更多的学习对象。当时,晋陵及其附近寓居了大批有名的人物,如好友孙觌、程俱等。又曾负笈无锡向江纬学习,后获“文中七虎(江少虞、江少齐、江少汉、程俱、赵子昼、李处权、汪藻)之一”美誉,又与李纲等在惠山游,更为可贵的是向词学前辈贺铸学习,贺铸藏书万卷,以致“公(汪藻)日从之游,多得所未见者。凡伏腊衣食所须尽以供笔札而录藏之。其辞章明于道德,达于世务,指事析理,引物托谕,驰骋古今,贯串经传,该备众体,盖数十万言,自成一家”。
可见,汪藻深厚的文学功底,都是孜孜不倦、勤于求学的结果。在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汪藻与翟汝文、叶梦得、孙觌俱以读书多而受到人们称誉。不过,由于他大多处于读书积累时期,也未经历人生的磨难,诗文创作不多。艺术上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诗大多摹拟、学习江西诗派;文初显其“俪语”特点。此段时期内,汪藻多次参与朝廷修书活动,也为他之后在史学上做出更大贡献打下了基础。
二、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至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靖康之乱至南宋初步稳定时期的侍从生涯及其历典六州郡,再遭官场打击。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外敌压境,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徽宗退位,钦宗即位。靖康元年(1126)伊始,汪藻得到了再起用。极短时间内,一跃为太常少卿。二年初,兼权起居舍人。可惜北宋气脉已断,金军已经攻占京城(汴京),虏徽、钦二帝及宗室北迁,汪藻扈驾被羁,不久得归。四月,在元祐皇后领导下,拟立康王,重建新宋王朝,此时需要一篇既可以为宋王朝摆脱失败责任又可以团结民心的告天下书,于是汪藻的《皇太后告天下书》出炉。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靖康之乱,元祐皇后手诏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中兴;献公之九子,唯重耳之独在。’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8]五月,康王(宋高宗)即位。汪藻先后为中书舍人、兼检讨官、兼直学院士、给事中、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兼侍讲。这段侍从时期,也是宋王朝最飘摇不定时期,汪藻一方面扈从宋高宗四处逃亡,一方面又要针对这个不稳定朝廷献言献策,有大量表、奏疏、制词,其中不少传闻天下,起到激励民众团结一心的作用。如《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陆游《渭南文集》卷四《上殿札子第二篇》:“高宗皇帝宵旰焦劳,每欲俟小定而悉除之。故诏令布告天下曰:‘惟八世祖宗之泽,岂汝能妄顾一时。社稷之忧,非予获已。止俟捍防之隙,首图蠲省之宜。’臣幼年亲见民诵斯诏,至于感泣。虽倾赀以助军兴,而不敢爱旋。属国家多故,金敌畔盟,虽所蠲已多,终未仰称圣意。”[9]《老学庵笔记》卷四:“汪彦章草赦书叙军兴征敛。其词云:‘八世祖宗之泽,岂汝能忘一时。社稷之忧,非予获已。’最为精当,人以比陆宣公《兴元赦书》。”[10]
绍兴元年(1131)九月,汪藻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绍兴五年(1135)知抚州,因言官弹劾罢职,仕途再遭打击。其后启用修日历。绍兴八年(1138)因修日历之功,以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后知泉州、知宣州、知镇江府。历典六州郡,汪藻做了大量有益于当地人民的事情。姑举一例,《墓志铭》载其知镇江时:“镇江经建炎之乱,岁输上供米率不如数,转运使按视计仓粟之在存者尚负数万,尽扃钥而去,军粮不继,官吏忧窘不知所出,而公适至,命破鐍给之,遗书使者曰:‘官军张颐待哺,米在廪中而不予之食,群黔饥饿无聊,虽锢南山犹有隙也。辙以便宜开发,老守重得罪不敢辞。’”[11](卷32《汪公墓志铭》)正因其如此爱民,汪藻时时会得罪一些上级官员、时时有罢职危险,终导致流放永州。
几年战乱给了汪藻职务升迁的机会,也给了他施展文才的机会。四六文创作到了顶峰,“公以儒先宿学,当大典册,秉太史笔,为天子视草,始大发于文,深醇雅健,追配古作,学士大夫传诵,自海隅万里之远,莫不家有其书,所谓常、杨、燕、许诸人皆莫及也”(卷首《原序》),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帝“以所御白团扇亲书‘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以赐,缙绅荣之。”[13](卷32《汪公墓志铭》)方回推为南宋“中兴第一”[14](卷25)。汪藻之诗,也有不少反映时代强音之作,其代表作《乙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这组诗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既反映了战乱后流离失所的难民生活场景,又真实地再现了受战争破坏后的社会景象,还对那些造成这种状况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和讽刺。这类诗体现了汪藻忧国忧民的情怀。
汪藻有强烈的保存史料意识,在知湖州时,上《乞修日历状》,讲述五条不可不修日历之原因,而且以地方之力来做一件大事。后仕途虽再遭打击,但是修史书成了他东山再起的一个资本,这也造就了他史学上的突出贡献。他所做出的努力,成为后人修《徽宗实录》的基础史料。他有意识地为以身殉国的郭永所写的《郭永传》,被《宋史》修撰者基本上全文采录。此段时期,在艺术上,汪藻四六文创作水平已经达到纯熟地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时人李邴(字汉老)评:“汪彦章、孙仲益四六各得一体。汪善铺叙,孙善点缀。”[15](附录《野
老纪闻》)稍后的黄震在《黄氏日抄》论:“浮溪之文,明彻高爽,欧苏之外邈焉。寡俦艰难扈从之际,敷陈指斥,尤多痛快,殆有烈丈夫之气。”[16](卷66)由于生活经历的变化,也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变化,从以前学江西诗派转入了学习杜甫、苏轼,走出了江西诗派,以致未入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诗歌内容更多的带有社会责任感,写景也颇清新疏朗。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北宋末、南宋初的诗坛差不多是黄庭坚的世界,苏轼的儿子苏过以外,像孙觌、叶梦得等不卷入江西派的风气里而倾向于苏轼的名家,寥寥可数,汪
藻是其最出色的。”
三、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至绍兴二十四年(1154),南宋政权相对稳定、苟安时期的流放永州,三遭仕途打击。
绍兴十三年(1143),汪藻又遭言者攻击,以附党、结党之罪,流放永州居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政治上打击不言而喻,精神上的打击更为痛苦,以致“既得罪屏居,则又欲捐书、焚砚不复为文”[18](卷21《答吴知录书》)到永州之后,柳宗元成了他学习的榜样。他有着“一年而病,二年而苏,三年而心乐之,四年而视我如人,视人如物,休休焉不知忧乐之所在”[19](卷19《永州玩鸥亭记》)的心路变化,其间追慕柳宗元永州踪迹成了一个不可少的生活内容,“间遇胜日,幅巾葛屦,登西山,循钴鉧潭,入愚溪,并湘流,沉文以吊古人,而自肆于山水,年益高,文益奇,诗益工,华妙精深,与柳仪曹相望于数百载后,文章格力与之相上下”[20](卷32《汪公墓志铭》),永州山水滋养了柳宗元,同时也滋养了几百年后的汪藻。其后汪藻
多次请致仕,不许,于绍兴二十四(1154)六月卒于永州。从后人朱軧所写《题汪浮溪先生墓》:“名高从昔毁相随,未免群儿着力挤。一日狼心萌偃月,十年豹雾隐愚溪。不逢华旦开昌运,终抱沈埋返故栖。已矣九原宁可作,萧萧古木乱蝉嘶。”[21](卷59)可以见出对汪
藻一生不幸充满无限感慨之情。
  汪藻后期的诗文作品,擅长的四六文少了,对于人生感慨的诗、记等文多了。人的经历变化带来思想感情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变化。如其《悼往二首》,诗一:“宿草纵横绿,春归有底忙。百年知有尽,万感要难忘。欲语如他日,犹疑在我旁。人生今至此,不拟惜流光。”诗二:“意懒还须步,愁多不更嗔。萧萧寒着树,咄咄老侵人。未满穷愁愿,先分梦幻身。东风吹节换,送我泪痕新。”[22](卷30)人生悲慨跃然纸上。在经历了时代环境、人生经历、主体心态、情感的变化后,汪藻诗文不论从思想还是从形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汪藻词作留存不多,据《全宋词》仅有四首。
在两宋文坛中,汪藻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是词的世界,汪藻不是词家,也不以词名,姑且不论。汪藻四六文在当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朱彝尊《格斋四六跋》:“宋人骈语其初率仿杨亿、刘筠体,无逸出四字六字者。欧阳永叔厌薄之,一变而尚真率。苏子瞻尤以流丽见长,于是汪彦章擅此名家,镕铸六经诸史以成对偶,可谓升堂入室之选矣。”[23](卷52《格斋四六跋》)其后,汪藻四六文成为后人追慕、学习、摹拟的一个典范。其四六文,不少文情激切、针砭时弊、献言献策,典切而不浮。
其诗歌创作,先学江西诗派,后学杜甫、苏轼,在当时,也有一定影响。此外,还有不少记、序、墓志铭等,大多宏丽雅健,切合情理。
总之,在中国文学史上,汪藻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