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5338|回复: 4

方利山:抬汪公民俗“非遗”的当代价值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发表于 2016-11-14 10: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热烈祝贺2016中国•安顺“屯堡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而作•

                                                                     抬汪公民俗“非遗”的当代价值
                                                                                方利山

【摘要】隋唐间江南歙州汪华守土保民、归唐促统,一意靖民,惠民利国。江南歙、杭、宣、睦、婺、饶六州及贵州屯堡、马堡等地由汪华信仰衍生的抬汪公民俗,反映了爱国忠君、华夏一统、民安国泰家国观、荣辱观、人生观的民间实态。抬汪公民俗“非遗”对当下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徽州学、屯堡学研究,对助推徽州、屯堡文化旅游发展,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意义。
【关键词】  汪华     抬汪公民俗    民间实态    核心价值观    文化旅游

    在我国历史上,隋朝末年杨广无道,国家动荡,群雄竟起,兵火连连。江南歙州的民间侠勇汪华(公元586——649),顺应民心,奋而起兵,据有歙、杭、宣、睦、婺、饶六州,保境安民,实行民族和融政策,促成了入徙徽州的中原氏族和当地山越土著的大融合,百姓安居乐业;在李唐灭隋之初,汪华又能“识机慕化”,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主动归附李世民,促成唐大一统,被唐皇封为“忠烈王”、“越国公”。由于汪华“功济六州之民而心识天命所在”,有功于国,有惠于民,千百年来深受民间百姓的敬仰爱戴,在历代封建皇帝欶封、褒扬和民间百姓崇奉、诚敬的造神运动中,汪华逐渐由徽州汪姓大族的显祖、农民首领演变成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成为百姓心目中能“出云雨御灾厉”、庇佑一方、辅佐王朝、有求必应的地方神灵;汪华所生九子,也被奉之为“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成为百姓敬仰的“助护”、“忠护”,“八老爷”、“九老爷”等菩萨神灵。千百年来,在徽州等六州和贵州屯堡、马堡等地民间百姓中根深蒂固、影响最广的“汪华信仰”,就象东南沿海一带的“妈祖信仰”一样深入人心,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抬汪公”祭祀民俗活动,这些“汪王祭”民俗活动又形成了各类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民间饮食艺术、民间体育艺术,成为徽州文化、屯堡文化中最为生动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特独而亮丽的徽州文化、屯堡文化生态。“抬汪公”民俗“非遗”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抬汪公”民俗“非遗”与核心价值观培育
    江南歙州汪华当年守土保民、归唐促统、一意靖民,其历史功绩和爱民爱国精神,虽然唐太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此后历代许多皇家多有褒颂,而在中国正统史志中却并未得到真实的反映。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汪华为“寇贼”,(1)刘昫则说汪华是在被王雄诞打败后降唐的,(2)欧阳修撰《新唐书》仍沿其说,(3)司马光虽记载了汪华主动归唐的史实,但仍称汪华为“贼帅”。(4)尽管如此,“公道自在人心”,千百年来汪华的一意靖民历史功绩和爱民爱国精神却一直被民间百姓传扬歌颂,在这种汪华崇拜信仰的社会氛围中广泛流传的“汪王祭”“抬汪公”民俗,不仅是汪氏后人、各姓民众弘扬祖德、报本感恩的由衷之情,也是民间百姓对社会安定,政通人和,五谷丰登,富裕康宁,天下太平的热切祈望;更是民间百姓借对汪华的景仰,表达不忘本来、崇祖敬宗、钦贤尚义、感恩报本、激扬正气的家国情怀。“汪王祭”“抬汪公”民俗“非遗”,是百姓崇尚爱国忠君、华夏一统、民安国泰家国观、荣辱观、人生观的一种民间实态。
    特别是在六百多年前,朱洪武“调北征南”,徽州汪、鲍、胡、方等族姓入黔戍边屯田之时,就有鲍氏族人背着汪华塑像进了贵州安顺屯堡。休宁汪灿率部入黔之后,“始建立祠堂于安顺府城南门内,其地名曰青龙山。前殿太祖金像,后殿设列各位夫人,全族先王神主俱供在内,每年正月十八日汪华太祖圣诞之期,凡属汪氏五房宗会祭祀典。”其他入黔徽州姓氏百姓也于此日到汪氏宗祠向汪公神像上香磕头,汪氏宗祠在这里被习称为汪公庙。随着时间的推移,汪公崇拜迅速在屯堡等地江南移民聚居地传播开来,据咸丰《安顺府志•祭礼》所载:“汪公庙……各屯皆有。”屯堡之域汪华祭祀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安顺普定正月十七五官屯迎汪公至浪风桥,十八日夜放烟火架。狗场屯、鸡场屯共迎汪公,亦于十七日备执事旗帜,鼓吹喧阗,迎至杉木村,观者如堵。”(5)吉昌屯(鸡场屯)一千多户,十多个姓氏,四千多人,每年的“抬汪公”祭祀活动,全屯十多个姓氏一起参加,首祭不一定是汪氏。祭祀仪式从选抬阁人到主祭人,都有传统约定的规则,必须是堡中德高望重、品行端正之人,须跨火盆之后才可为汪公洗脸、换衣、抬汪公巡游。这和江南徽州等地域“抬汪公”“嬉菩萨”的民俗一脉相承。这些“抬汪公”祭祀活动在屯堡广为流传,甚至有说“不抬汪公就不是屯堡村寨”,这些“抬汪公”祭祀活动进而渗入一些少数民族村寨。
    贵州安顺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自明代洪武二年(1369)建屯已近650年。该村的“抬汪公”民俗最为隆重。每年春节期间,鲍屯村民抬汪公在村子水口和村中巡游祭拜,既是对祖神的敬仰,也是对母源地的一种乡愁表达。据徽州《歙县志•人物》与《鮑氏宗谱》所载,隋末唐初,棠樾鮑氏家族的鮑安国,是东晋新安太守鮑弘的后代,又是汪华的姐夫。他家有良田千亩,非常富裕。隋末大业年间,天下大乱,鲍安国捐出家产,募集武士,协助妻弟汪华,除暴安良,保障六州,两人都受到唐高祖的封赏,鮑安国被封为六州总管府司马,汪华被封为“唐越国公”。 棠樾鮑安国的后裔,当年鲍屯的鲍氏始祖鲍福宝奉旨调戎入黔后,鲍氏把汪华信仰带入鲍屯,其血脉缘源和文化承传最令人瞩目。
    贵州屯堡西屯村属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距城区40公里,村中以徽州方氏族姓为主,入黔方氏始祖方瑛是徽州歙县人,在明代正统年间和徽州的江、周、戴氏先人一同奉命戍边,从父征战于利川。至今已有600多年。方瑛是征南有功之臣,战事平息后,方、江、周、戴四姓徽州人入贵州屯田,汪华信仰随之传入黔地,西屯建有汪公庙供奉汪王(汪华);他们在屯中选择有“双龙出洞”的福地;营建“汪公庙”、雕塑汪公神像供奉。汪公是贵州西屯与毗邻的东屯汪、吴、胡三姓徽州族人共同供奉的福主。两屯约定各屯轮流供奉、一年轮换一次,并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七为迎神节,抬神冲为迎神地点,迎送汪公有一套固定的迎送仪式,迎送双方均准备相当大的排场、阵势、有黄罗伞华盖、锣鼓、号钵、亭子、摆马等长长的迎送队伍。迎神那天一路锣鼓喧天,伞盖飘扬,神炮冲天,公路两边彩旗招展,迎来四面八方游客,抬神冲内人山人海,延续数里,非常热闹。东西两屯按传统的仪式,举行迎神接送祭祀仪式,有章有法。
     西屯村迎送汪公、最初由徽州入黔方、江、周、戴四姓执掌,后来由于历史变迁,江、周、戴三姓氏相后迁出,于是由“调北填南”进屯的徽州程、李等姓氏与方氏联合执掌迎神事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断一时,1982年东屯、汪、吴、胡三姓氏与西屯方、程、李三姓氏又重雕塑汪公像,继续迎送供奉。迎送供奉汪王从明初开始到今天已有634年历史,徽人子孙后代延续二十三代人。1999年西屯村徽人众姓集资重塑汪王神像,西屯三街复活了三堂地戏。方、程、李三街徽人姓氏在抬汪公时还分别跳征东、征西傩舞等民俗节目。
    在贵阳近郊乌当的羊堡、马堡、谷溪堡一带,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从江南徽州府歙县亩柴村因调北征南入黔的汪姓始迁祖汪胜保、汪祯祥,从江南徽州府歙县张家村入黔的张姓始迁祖张德祥等,在这一带定居伊始,就把徽州“汪公祭”“抬汪公”民俗引入羊堡、马堡、谷溪堡各地。羊堡、马堡、谷溪堡三堡间为凝聚提升屯军军士戍边战斗力和夯实血缘式互信基础,三堡通过庄严仪式卜选了一棵神树,塑成三尊高八尺许汪公神像,整根圆木雕就,身披大红袍。三堡分别各请一尊。三堡的规划、建立,以汪华及九子神灵为核心有“十街”之设。三堡汪公庙供奉汪公,各置庙田,所得租谷供庙中日常香火灯油之资。每年正月举办祭汪公唱戏酬神和“抬汪公”巡游祈福活动。马堡的汪公祭,最出彩的是搭台背汪公坐在观戏台上看戏,与民同乐。马堡人用花灯调唱“汉戏”,还要舞龙灯、闹花灯,如今马堡花灯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项目。乌当三堡“十街”,许多人家正屋堂前常年都供奉着“越国汪公之神位”,表达对这位忠心为国、一意靖民的徽州先圣的崇仰。(6)
    广泛盛行于安顺屯堡、乌当马堡等贵州村寨的这类汪华信仰、抬汪公民俗,通过庄重热烈的祭祀仪式,透露出来的是屯堡、马堡等地自明以来的江南移民,深深扎根心底的爱国、民本、尚德崇礼、家国同一、追求和谐、自我约束的人生价值观,是对徽州文化儒学核心理念的顽强承续。生动地见证了数百年来“屯堡”移民“在野”状态中念念不忘的“在朝”心态,边缘处境中努力强化的“中心”意识。屯堡、马堡等地移民坚持的汪华信仰、抬汪公民俗,用丰富多彩的民间“非遗”活态文化,强化民间“汪王神”的记忆和祭典程式的记忆,坚守的是民族血脉的根魂,坚守的是不忘本来、敬宗崇祖、感恩报本、慎终追远的中华传统。坚守的是汪华一意靖民、忠心爱国的精神。显然,我们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抬汪公民俗“非遗”所蕴涵的内质精义颇多契合,这也正是我们珍视抬汪公民俗“非遗”的原因所在。
                                      “抬汪公”民俗“非遗”与徽州学、屯堡学研究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的徽州学研究,三十年来,国内外学术文化界许多专家学者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无论是从徽州文化丰富内容的全面描述上,还是从徽州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宏大谋划上,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徽州文化全书》20卷面世了,《徽州学概论》编成了,《徽州文书》50卷、《中国徽州文书》20卷出版了,《徽州文化史》、《徽州文化大辞典》、《徽商大典》等一大批煌煌巨作诞生了.......三十年的徽州文化学术研究,各类徽州学项目的实施和徽州文化著述的编撰出版正在进入高潮,徽州本土正在成为徽州学研究的学术中心,徽州本土涌现的一大批徽州文化研究专家和学人,正在成为徽州学研究的学术中坚。特别是近些年,徽州本土程氏文化委员会、汪华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对徽州程灵洗、汪华等历史伟人的深入研究和宣传,把徽州文化研究自明清两宋往隋唐两晋三国上溯延伸,拓开了新领域,开启了新局面,推出了新成果。这些努力更加提升了我们对灿烂徽州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更使我们意识到对承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这其中以研探徽州 “汪华信仰”文化现象和抬汪公民俗“非遗”为主要内容的汪华文化学术研究,让世人对宋以前的徽州社会实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徽州社会相对独特的地理文化单元是怎么逐渐形成的?徽州社会怎样从“尚武”向“尚文”转变?当年中原来徽州的各氏族怎样和当地山越土著实现和融同化?这都是徽州文化研究目前尚需大力开掘的新领域、新课题。
    而近些年在国内外越来越引人瞩目的贵州屯堡文化研究,也正在形成别具特色的“屯堡学”。 屯堡文化中最让世人关注的是“汪华信仰”文化现象和抬汪公民俗“非遗”, 屯堡移民的“汪华信仰”和抬汪公民俗“非遗”民间表现实态的文献查寻和社会调研,抬汪公民俗“非遗”和戍边屯堡移民的传统心路探析,抬汪公民俗“非遗”对当地民众家国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等等,可能都是“屯堡学”正在展开的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结合对历史上国家边防政策的研究、明代卫所军屯文化的研究、贵州移民文化的研究,“屯堡学”的未来发展,愿景非常。
总之,千数百年广泛流传在江南徽州等六州和贵州屯堡、马堡各地的“汪华信仰”和抬汪公民俗“非遗”,是“徽州学”、“屯堡学”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构成“徽州学”、“屯堡学”的重要部分。就目前的关注程度和研究情况来看,还有许多不足和缺憾。对“汪华信仰”和抬汪公民俗“非遗”的学术层面研探,“徽州学”、“屯堡学”都应有高屋建瓴的宏大谋划,都要有扎扎实实的田野调查,都应有高档次的项目支撑。我们热切期盼“徽州学”、“屯堡学”的专家学者爱好者加强沟通联系,开展交流合作,共同对中华文化的这一宝贵遗产在学术上拿出大成果。
                                           “抬汪公”民俗“非遗”与文化旅游发展
     徽州“汪王祭”“抬汪公”,是千百年来流传民间、影响深远、最为普遍、多姿多彩的徽州民俗。徽州抬汪公民俗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厚,所衍生出的许多民俗节目已经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徽州绩溪登源的汪王祭“花朝会”,绩溪西坑的 “赛琼碗”,祁门社景的“游太阳”,徽州绩溪扬溪的“香火会”、傩舞《破寒酸》,屯溪黎阳汪公庙会的“跑马磨豆腐”,歙北丰瑞里的“抬汪公” 和“汪公看稻”,歙县溪头的“嬉菩萨”,歙县武阳的“汪公灯”, 绩溪上庄余川的“安苗节”、歙县昌溪的八老爷祭、歙县薜潭的“划龙船”,歙县中村的“扎龙阁”、绩溪墈头的“太子会”、徽州婺源沱川的“抬汪公”, 徽州婺源的“段莘十八”、 徽州婺源源头的“抬汪公”,歙县渔梁的“比亮船”、歙县澹淇的“嬉鱼灯”等等。徽州这类“汪华信仰”所衍生的“抬汪公”民俗,影响大,泛宗族,有特色,内涵丰厚,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活态历史文化遗产,原始而草根、不无迷信成分,但是它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却实在是我们要着力加以关注的。首先它是中华古文化的见证。在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演绎过程中,体现着徽州先人爱国忠君的家国观,维护国家统一、向往和平安定的人生观,透露出徽州先人对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仁向善理念的坚守。人们延续的是“抬汪公”“汪王祭”的形式,承继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这些特色民俗,是中华古文化的难得化石和生动见证。第二,它是徽州文化生态的奇珍。为了向世人精彩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国家设立包括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内的十个国家级地域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文化生态保护提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主体任务是着力保护徽州文化的各类特色非物质遗产项目。如前所述,“抬汪公”“汪王祭”民俗绝不是有人疑虑的“封建糟粕”,而是徽州文化生态需要保护的奇珍。第三,它是徽州学的新视域。汪华在隋唐促成徽州由中原入徙氏族和山越土著的大融合,对新型徽州社会的形成意义重大。没有汪华奠定的徽州社会的基础,就没有徽州文化在宋代以后的历史崛起和明清时期的大繁荣。通过对“抬汪公”“汪王祭”这些至今尚活在徽州民间的特色民俗的研究,开展对汪华文化的学术探研,是徽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徽州学蔚成大国,渐成显学,而对汪华文化的开掘,当属顾及不多的一个新视域,无论是从徽州学纵深拓展的角度,还是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需要角度,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项目的探析研究都已十分紧迫和重要。第四,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现代启迪。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活动,表达了民间百姓崇仁向善、祈福祛灾的美好愿望,是一种群众性自发的社会教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在当时是乡村社会秩序管理的一个有力补充。其思想潜移默化作用和社会有效掌控,对当今乡村和谐社会建设仍有启迪意义。村民们仰慕能保境安民、一意“靖民”、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汪公大帝”,钦仰越国公“识机慕化”维护江山统一的英雄行为,敬畏历史,诚服于惩恶扬善,总比一天到晚迷恋麻将桌,迷信“有钱、发财就是生活的一切”要好得多。现在的乡村文艺体育活动还是不大丰富,思想教化方式也较为单一,社会治安制衡手段也有不少欠缺,如果善于利用和复活徽州“抬汪公”一类传统民俗,积极引导,寓教于乐,不仅可以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而且也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一种创新。第五、徽州汪氏从来是名宗大族,汪公族裔现在遍布海内外,不下五、六千万,许多汪氏名人、成功人士寻根认祖、故土情深,“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是团聚内外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纽带,汪华文化激发汪氏族裔和所有徽州人的历史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种精神动力。
    而特别值得重视的第六个当代价值是,这些异彩纷呈的民俗非遗,都是可资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的宝贝。徽州地域以现代国际旅游城建设为目标,坚决转变单一农耕经济发展方式,坚决转变高污染、高能耗传统工业发展方式、坚决转变光靠卖地建房卖房发财的发展方式,尤其已经“刻不容缓”。徽州山清水秀,山、水、空气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光盯着遍建工业园区,虽得近利,必有远忧;徽州从来“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寸土寸金,卖地、圈地、圈钱的房地产业模式,终非发展的可持续大计。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利用好老天和老祖宗厚赐我们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切实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做大做活我们的旅游产业,是徽州地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是一个蕴聚着许多徽州文化特色“非遗”项目的聚宝盒。我认为,如果它能得到各方面的充分重视,发掘整理得好,保护利用得好,很有可能这是一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徽州文化乡村旅游新突破的重要支点。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间百姓早已将其从单纯的宗族传统祭祀活动,衍化成了“嬉菩萨”的各种民间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体育表演竞技娱乐活动,虽然旨在“娱神”,其实意在“娱”人。这一个“嬉”字,在徽州既十分古老,又十分通俗和现代,“嬉”者,“玩”也,现在的时髦叫“休闲”、“旅游”。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不就是整个徽州,城乡四季都游人如潮,所有来徽州游“嬉”的海内外宾朋都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吗?应该把徽州的“汪公菩萨”,热热闹闹、声势浩大、精美丰富地“抬”起来、“嬉”起来,把“跑马磨豆腐”在黎阳街、屯溪老街“跑”起来,把“赛琼碗”,‘赛龙船“、”赛花灯’在新安江岸上、水上摆开来,把“游太阳”、“破寒山”演起来,把徽州“抬汪公”“汪王祭”做成有大影响的特色旅游品牌。人家云南一个三月三,光“泼水”就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而我们的汪华文化,有“十八朝”、“六月六”、“八月十三”,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中这么多珍贵“非遗”项目的有序和精采复活,这不仅是文化旅游要唱的一台大戏,也正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非遗”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待徽州“抬汪公”、“汪王祭”这类民俗活动,放任自流不如积极引导,不必顾忌重重,畏首畏尾。把这些徽州文化的宝贝“嬉”好,“嬉”出名堂,“嬉”出文化,“嬉”出效益,为老百姓“嬉”出实惠,是我们各个方面都需要下力气做的大文章。
    近些年,贵州安顺屯堡和贵阳乌当的民间百姓和地方政府、各类学术团体,积极承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屯堡卫所文化加强学术研探、发掘利用、保护复活,以之凝聚力量、增强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价值观,推进当地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发展,做得有声有色,影响很大。2004年屯堡“抬汪公”民俗在东莞第七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精彩亮相,荣获中华艺术三大奖之一的山花奖金奖,2014年屯堡抬亭子(“抬汪公”)又成功入列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安顺屯堡的“抬汪公”民俗文化节,越办越热闹。吉昌屯四百多件民间契约文书的发现把屯堡文化研究的视域进一步拓开,屯堡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贵州屯堡地域汪华信仰和抬汪公民俗“非遗”的当代承续,正在给当地文化旅游和社会发展带来新活力。
    因此,徽州地域和贵州安顺、乌当等地,在以后努力携手,交流合作,用好抬汪公民俗“非遗”文化资源,助推文化旅游发展,又是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丙申  秋   于徽州汪华故里
      
注释:
(1)、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468册441页。
(2)、刘昫:《旧唐书•杜伏威•附传》1432—1433页。
(3)、欧阳修:《新唐书•杜伏威•附传》2924页。
(4)、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五》2912页。
(5)、《安顺府志•祭礼》清•咸丰版。
(6)、 贵州豫章书院黔学研究中心:《乌当羊昌屯堡文化圈研究》18—105页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回帖

2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2
发表于 2016-11-14 11:5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主威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937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找宗亲,汪金寿,字文枢,光绪12年

Rank: 6Rank: 6

积分
18720
QQ
发表于 2016-11-14 15: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明.文慧除此几汪氏宗亲?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786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347
QQ
发表于 2016-11-15 19: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凝聚力量、增强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价值观,用好抬汪公民俗“非遗”文化资源!汪华文化激发汪氏族裔和所有徽州人的历史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种精神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786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347
QQ
发表于 2016-11-15 19: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凝聚力量、增强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价值观,用好抬汪公民俗“非遗”文化资源!汪华文化激发汪氏族裔和所有徽州人的历史自豪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种精神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