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是一个理性、理智,专事思考的群体。之所以把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称为‘清流’,在于他们具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9月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首期“青年之声”读书会上,《民国清流》系列作品作者汪兆骞,与现场读者分享了他的文学编审生涯、创作历程,以及对民国知识分子的解读和剖析。
汪兆骞做客“青年之声”读书会
汪兆骞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杂志原副主编,他在工作中接触了全国最有声望的那些作家和他们的重要作品,和王蒙有师生之谊,与莫言、王朔等都是好友,与作家们的接触让他不断思考中国作家的文化人格,并开始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及其文化品格与人格的变迁。
汪兆骞说:“人们对民国存在误解,且对知识分子有很多认识上的偏颇。”他创作《民国清流》也是为了还原民国时期的真相。汪兆骞认为,民国虽然是个乱世,但在文化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个堪与春秋战国相媲美的时代,因此,不应将那段历史割裂开来,而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客观理性地对待。为了研究民国文化史,他从19年前就开始搜集相关史料,但由于工作繁忙,直到退休后才开始集中精力创作《民国清流》系列作品。虽然今年已75岁高龄,但他仍然每天写作六个小时,用铅笔在已经使用过的单面A4纸上进行创作。据出版社介绍,作为首部关于民国大知识分子们的集体传记,《民国清流》系列作品上市以来深受读者好评,其中《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获选《作家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等多种好书榜,出版一年已经第六次印刷。
汪兆骞说,民国知识分子是以旧时代的掘墓人和新时代开启者的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如胡适、周氏兄弟、蔡元培、章太炎等等,这些知识分子为我们民族文化创造了非常光辉的历史。而且,在抗战中,那些民国知识分子们也为保存中国文化的火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汪兆骞也认为,自民国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道统”与传承遭遇危机,而现在提倡的“书香社会”,对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继承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汪兆骞做客“青年之声”读书会
汪兆骞还解读了他眼中的鲁迅等民国大知识分子。他认为,鲁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古板、严肃的人,他与许广平谈恋爱时也展现了温情脉脉的一面,而且他对儿子海婴十分疼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就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舐犊情深和对家庭的责任。
此外,他还高度评价了沈从文的文学造诣,讲述了沈从文遗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故事。
当晚现场气氛热烈,在汪兆骞讲到精彩处时,台下读者中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和掌声。在提问环节,读者们踊跃举手提问。在回答一位大一新生的问题时,汪兆骞说,人生离不开文学,想要做个雅致、有趣的人,就要读真正的好书,远离盗墓、玄幻、穿越那类纯粹追求刺激的快餐作品,青年朋友可以多阅读经典,比如《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著作。活动结束后,不少读者意犹未尽,继续与汪兆骞交流,并与他合影,请他在书上签名。
“青年之声”读书会是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指导,“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青年之声”读书出版服务联盟、中国青年网、中青视讯·手机电视台联合打造的读书类活动品牌,将邀请名家分享新作、新知,助力全民阅读大氛围的形成。首期“青年之声”读书会联合共青团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现代出版社共同举办。
本期读书会采取了现场与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方式,除了现场的一百多名青年学生和中年教师,在“青年之声·直播厅”、微邦APP、“移动图书馆”微播等同步直播平台上,还有一万多名网友收看了直播。
在正式演讲尾声,汪兆骞感慨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物欲像幽灵一样在我们头上徘徊,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在承受着熬煎和考验,但是,总有人让自己的灵魂干净起来。我就是一片浮云,苍老的浮云,但是我希望我掉下来的水是一汪清水,它虽然不如天醪般的纯净,但保持着一种透明,一种干净。做人做得干净就行,就无愧于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