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贴春联,这是中国各地共同的年俗。而在明清时代徽州,除了要在大门两侧贴上红红的对联之外,还有要在厅堂悬挂祖先容像的习俗。所谓容像,又称祖容、祖宗像,通俗地说,是指后辈为在世的祖先或祖辈留影存照,留作将来纪念、瞻仰之用。 关键词:徽州;明清;祖容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贴春联,这是中国各地共同的年俗。而在明清时代徽州,除了要在大门两侧贴上红红的对联之外,还有要在厅堂悬挂祖先容像的习俗。今天去徽州一些村子旅游,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容像悬挂于厅堂,他们正襟危坐,神色庄严地接受着那些陌生游客的匆匆瞻仰。 所谓容像,又称祖容、祖宗像,通俗地说,是指后辈为在世的祖先或祖辈留影存照,留作将来纪念、瞻仰之用。明清以来的徽州大多数人家,都要延请当地或外地的画师为自己的长辈绘制容像。如果过世的先人没有留下容像,有的家族就依据家中谱牒记载或口耳相传,通过向画师描述先人的遗容来完成容像的绘制。 年纪大的人对容像更是在意,也有主动提出延请画家为自己画像的,如歙县《鲍氏诵先录》下卷记载:“廿三年冬,镳以大挑选舒城训导。将之官,太君谓镳曰:‘余自六十年至今,亲见汝等继书香、露头角,诸孙亦方兴未艾。今以七十衰且老,汝行将赴学官任,勿为我寿,愿请高手画一像,以留纪念’。”大选,是乾隆十七年定下的制度,指在会试后挑选应考三次而不中的举人到地方任用。任用分为二等:一等以知县试用,二等以教职铨补。鲍镳被铨补为舒城县的学官,临行前,母亲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儿子请个好画师给自己画一张容像,留作将来的纪念。 容像悬挂的时间,徽州各县略有差异,但大多数地方只是在正月的过年期间悬挂。《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版)“风俗民情”是这样介绍徽州年俗的:过年,一般从“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家家户户扫除,吃“腊八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是夜,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同日,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农历除夕“三十晚”,各家张贴春联,接“灶神”下界保平安。全家团聚“吃年饭”,然后守岁至夜十二点,鸣放爆竹迎接新年。正月初一为春节,清早,全家老小依长幼次序先向祖宗画像“拜年”,接着吃“利市茶”、“长寿面”,男子出行拜谒宗祠。当天,人们见面互祝吉利,恭贺新年。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亲访友。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吃汤圆(元宵),晚间举行灯会,开展民间游艺活动。到正月十八日,“过年”基本结束。 歙县悬挂容像的风俗,据民国《歙县志》卷一“风土”记载: 岁时礼俗:正月悬祖容于庭,张灯设饮,至元宵后三日撤,谓之十八朝。 这里的“朝”,也就是“天”的意思。绩溪县的风俗和歙县一样:“元旦吉时启门,燃爆竹,迎喜神,谓之行方。中堂供祖容,庭除供香案。”又:“自元旦至十八日,祖像前每夜焚香燃烛,谓之照容。”又:“十八日落灯前夕……是日年事告毕,撤祖像,人各就业。”(清嘉庆《绩溪县志》卷一“风俗”) 而在黟县,悬挂容像的时间要比歙县、绩溪长八天左右,从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的那天夜里开始,一直要悬挂到正月二十才撤下,民国《黟县四志》卷三“风俗”记载:“邑俗:腊月二十四日夜,在祠祭祖并于是日悬挂先人容像,至明年正月十五或二十日,始拜而收之。” 祁门县“收祖容”的时间有些不一样,不是在正月十五或十八,而是在初七那天。2005年春节,陈琪在对祁门马山村叶氏叙伦堂春祭活动做考察时发现,叶氏宗族仍然保持了过去的风俗习惯:“马山村虽地处深山僻壤,民风纯朴,民俗悠久。每年腊月二十四日要挂祖容像,进行冬祭。三十夜要到宗祠拜祖先,然后再回到各支祠拜祖容。春祭时间为正月初二、初四,三个祠堂轮流,祭后每人发一杯米酒。初七为人日,收祖容,耍舞狮。”(《徽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祁门县马山村叶氏叙伦堂乙酉年(2005)春祭活动考察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