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汪文慧 于 2016-4-21 09:56 编辑
汪炜会长为徽州答记者问
近些天,黄山市是否恢复“徽州”老地名,引发各界关注和网络热议——
尊重历史还需顺应民意
(事件回放)前不久,《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文章称,慎重更换地名,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像“徽州”(今黄山市)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随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网络投票:“黄山市恢复老名字徽州,你支持吗?”截至当天投票结束,有14973人参与,71.4%的网友选择“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以示支持。
黄山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专委会主任汪炜:
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设立黄山市至今,民间呼吁恢复“徽州”名称的诉求时常以各种方式呈现。客观地说,徽州是否复名的讨论在各界也一直存在。
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徽州这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承载着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徽州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体,寄寓了千百年来人们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寄托。无论是徽派建筑、徽州雕刻,还是徽州商帮、徽州民俗,徽州文化涉及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时至今日,徽学在海内外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全国三大地方显学。恢复徽州地名, 是对近千年徽州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能唤起情感共鸣,体现文化的回归与认可。
恢复“徽州”地名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具备一定的民意基础,且近年来国内其他一些地名的改废和恢复也提供了实践参考。然而,“黄山市”这个地名已沿用了近30年,承载了当地大量的信息资源,关联着社会管理和运行的很多事务,具有了一定的认知惯性和城市品牌。贸然恢复徽州地名,将增加庞大的社会成本,且地名的稳定性是一个地方识别性的基础,反复易名会影响识别性的前后衔接,造成新的地名混乱。
实际观察中可以发现,赞成恢复徽州地名的大多为专家学者,持保留态度的大多为官方人士,更多的老百姓则持观望态度。具体到黄山市是否恢复徽州这个老地名,个人觉得既要尊重历史,也是尊重现实,毕竟改名对一个地方的影响巨大,且有严格的报批程序,需要认真谨慎对待。
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多数网友选择“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支持恢复徽州老地名,但有的认为“改不改并不重要,关键是把传统文化传承好”,也有的认为“新地名也用习惯了,再改回去劳民伤财,没必要”,这些同样也是民意的一种呈现。当然,尊重民意既要尊重专家学者和网友的意见,更要多听听当地群众的意见,毕竟地名的改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本报记者 吴江海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