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帮助九十五世孙小草
小 草 的 自 述
小草于1964年2月3日,在一个名门望族出生,(下面小草改用“我”代称)。我出生的头一年,年仅三十的父亲就因病医治无效而远离了人间,母亲是一位没有文化,农村妇女。还有一位比我仅大一岁的兄长。
我的爷爷汪和友是位书法家,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后因此馆迁至北京。爷爷就随馆上了京城。一直到退休才回老家,郑村。当时爷爷的退休金在壹佰元人民币左右。爷爷因我父亲早丧,看我母亲一个人要拉扯俩个小孩,故爷爷便担起我们家的重任。既是爷爷,又当父亲,我们兄弟俩在爷爷的精心呵护下逐步长大。我小时候一来就聪明伶俐,二则,因从没见父亲一面,爷爷就特别疼爱我,五岁那年,爷爷便手把手的教我练习书法,因此我对书法一直比较爱好。
忆住事,当时的社会,我的家乡郑村,因为是农村,我儿时的同学大部份家长,皆在家乡务农,故好多家庭的生活都相当困难。有些家里,大人一年累到头,还要欠生产队里(不是粮食,就是钱)。当时没有计划生育,有些家里兄弟姐妹多者七八个,少者也有二三个。一家的生活来源仅靠在生产队里劳作的几个工分。有些同学,穿的是大哥大姐们传下来的旧衣烂衫。吃也没什么好的东西吃。听说他们吃点肉,也只能在过年,过节才吃上一点点,有的甚至过节都难吃上。而我当时因为有个好爷爷,我们兄弟俩每天早上一人一个鸡蛋,2根油条还有稀饭。中午和晚上,不是鱼就是肉。那时,有这样的生活是没有几家的。随着时间推移,我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初中二年级时,那年是1976年,也是我最难忘的一年,爷爷因病终不治而卒,享年81岁。1978年全国回复了高考制度,哥哥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入西南交通大学深造,我在岩寺上了高中,那年母亲改嫁了。
在岩高时,我先是学习委员,后当数学课代表,再后来是体育委员,从以上几个位置来分析,大家也知道,我的学习成绩是一步步在后退,原因是当时我太贪玩了。那时我们兄弟俩上学,以及生活费用全是爷爷平时省吃俭用而存下的一些钱。岩寺高中毕业后,我小姑妈、姑父看我不笨,就说“你这小鬼,学好是条龙,学坏是条害人虫。”为了能让我走向正轨,于是托人把我转到潭渡中学插班补习。
在小姑妈、姑父的指引下,我渐渐走上了正道,学习也很认真,学习成绩也逐步上升,小姑父、姑妈很是欢喜,那年,姑妈在潭小任教,姑父是潭中的教员,为了让我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姑父、姑妈便决定把姑父在潭中的宿舍让给我作学习和休息的所在,写到这,我必需要把一个同学介绍给大家,这位同学泾县人,当时是我校徐校长的外甥女叫王珏,她那时就住在徐校长的房间里,因为我和王珏俩人,一个是有家,但家中已没人,一个是路途远,其他同学每逢星期六、星期天就回家,拿些菜、钱等生活用品,而我们却无处可去,于是便利用在星期六、星期天学习之余俩人打打台球、羽毛球。这样久而久之,同学们议论纷纷,说我俩在谈恋爱。然后这事不久就传到了班主任那里,班主任就找我去问明情况,我当时因为根本就没有和王珏谈恋爱,便与班主任吵了起来,然后回家在隔壁牵了条狼狗冲进了潭中大闹学堂,此事发生后,我便回家再也没有上学。
回家后村里人说我因失恋,大脑受刺激,精神失常。其实不然,我当时是因年青气旺,我做过的事,人家说我,我决不会说我没做;而我没有做过的事,硬说是我做的,那我就不客气了。当时人家说我大脑失常,我就越发脑火,那时我确实打了些人。后来因生活所迫,在亲友的帮助下,我骑着自行车,卖起了冰棒,做点小生意,苦苦度日,次年在好心人的帮忙下,便与邻村的一位姑娘结了婚,婚后因生活困难,俩人经常争吵,甚至打闹最后只好分手,各奔东西。
分手后,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碰到一位岩中的同学,这位同学的哥哥,是照相馆里的员工,通过几次的交往,同学的哥哥就把照相的技术传了点给我,从那以后我便身挂相机,走村串户为人照相,这年我去姨妈家玩时,姨妈说“你现在这样怎么行,得成个家。”我说成家,是想成个家,但要找个老实本份的人,后来姨妈就在其隔壁把汪福照的大女儿介绍给我,再后来我就结婚又生了两个女儿。
再要说的是一断不堪回首的往事,这事是我染上赌博之后,家里什么事我都不管,白天蒙头大睡,晚上就出去赌了,有时还赌到大天亮,说赌博是鬼,现在想起一点也不错,鬼就是天黑出洞,鸡叫没影。我染上赌之后,家里的事全靠我爱人一个做,俩个小孩又要上学,因此当时,家里的生活就很艰难,那时,好在我哥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二个女儿的学费靠大哥补助,每当我想起这些事,我很后悔,总觉得太对不起爱人和俩个女儿。
再说本人三十七岁那年,当时旅游业开始有好势头。我便想利用自家的祖业、房产和义堂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但因种种原因,开发失败。写到这里我想把我家乡以及和义堂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我的家乡郑村,现今郑村由早年郑村、西溪两个自然村在建国初期(1949年)合并而成,明清时代同为“滚绣乡”所辖。两村位于丰乐河北岸,郑村在上,西溪在下,中间仅隔一条小径。
西溪,又名西沙溪,一个因溪水而命名的村庄,乍闻显得普通平凡,如今正是与郑村镇所在地之郑村融为一体,外人根本分不清其轮廓了,不过在本地人带领下,走近她却能见到三个石牌坊横列一体,涂灰色的高墙大屋,相连成群,平展的巷路石板铺就,呈现出一派幽深古朴的景象,很让人滋生探奥寻觅的欲望。
“和义堂”为我的先祖汪为炳(1755-1794太学生)所建,距今200余年左右,和现在郑村小学(原西溪汪氏宗祠所在地)相隔一巷,长约48米,宽33.8米,占地面积1612..3平方米左右。结构为九宫全封闭式,浓厚的徽派特色,造型和用料上沿用明清祠堂流派.既高大雄伟,又豪华大方.内由西至东二巷隔为三列.每列从南到北又分前,中,后3进.布局合理.无一雷同,十分壮观。“和义堂”内有大小厅堂十五座、天井17,个楼上楼下住房及偏房供计76间。门41道(不含楼梯和房门)路路皆通、四通八达、犹如迷宫。1993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在此,实地考察测绘达半月之久。多年来慕名主动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据行家和参观者说“如此宏伟、壮观、精工细雕有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大建筑,目前已是罕见。
又时隔八年后的今天,和义堂已被县政府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相当的文物保护价值和开发价值。故我又萌发了开发和义堂的念头。
现今的和义堂,多处面临倒塌的危险。但和义堂的子孙却无力维护。因此,我决心利用和义堂的自身价值、开发和义堂。作为景点,使其在旅游观光中产生经济效益。然后来保护、维护和义堂。
在开发和义堂的前期阶段,我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是自身的问题(经济实力的问题),二是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和义堂的不够重视。为此,本人大声疾呼“救救和义堂”我愿为和义堂,重放光彩;而尽一切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郑村西溪和义堂、外表一看没名堂,其实是珍珠宝贝里面藏,世界的东方算一堂。
汪氏:九十五世孙汪建平 2006年9月18日写于郑村西溪和义堂大厅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