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机时,屏幕会随着手机横放或者竖放进行自动翻转,方便用户体验,就像手机有了“眼睛”,屏幕自动旋转功能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汪达炜和他的团队做的事就是为手机安上“智能眼”,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的明皜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纳米传感器就是手机灵敏的“眼睛”,它能“侦测”到手机细小的位置变化,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
打破国外垄断 创新技术引领飞跃式发展
明皜传感科技于2011年推出了MEMS传感器领域中首款3轴加速度传感器产品,不仅成功践行了加速度传感器的小型化,还打破国外厂商的行业垄断。
在纳米级的加速度传感器诞生之前,手机也有比较“原始”的传感装备。明皜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达炜介绍道:“在手机内部弄一个凹槽,凹槽里放置小滚珠,根据滚珠的滚动来判断手机的位置变化。”相较于此种方式,纳米传感器则有着多方面的优势,体积只有芝麻大小,成本只要一块二,精准度高,最重要的是由于z轴的加入,位置的侦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三维。
关于这款传感器的研发,汪达炜和他的团队花了近5年的时间,目前每月出货稳定在300万颗以上,累计已有5000万颗明皜研发生产的传感器被安装在了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里,公司的销售额也以每年4-5倍的速度飞跃式增长。
从标配到定制 拓展技术的增值空间
如今,加速度传感器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比白菜还便宜的价格并没有给这一领先技术带来应有的利润空间。于是,从两年前开始,汪达炜便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除继续深耕手机市场外,将纳米传感器打入行车记录仪市场。
在汪达炜看来,行车记录仪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储容量紧张与保证重要画面之间的矛盾。“即便是16G容量的行车记录仪最多也只能能存储30-40分钟的画面,之后新的画面会自动覆盖。”他进一步解释道:“为了保证最关键的画面被记录下来,就需要传感器的介入,当汽车发生碰擦时,传感器能感受到碰撞产生的加速度,它就可以告知仪器那一刻的画面是重要画面,仪器便会储存下来,保证不被覆盖。”
在国内,明皜无疑是行车记录仪加入传感器的探索者,而技术先进、起步较早也让它成了这一领域的领头羊,目前,大约占领了80%的市场份额。汪达炜还透露,目前公司还正与一家知名洗衣机品牌合作,为其生产的滚筒洗衣机“定制”传感器。
顺时应势 创业“老手”的创新路径
汪达炜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创业“老手”,在美国留学工作三十多年,他有一半的时间在大型企业工作,而另外十五年都在创业。早在1998年,汪达炜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在创办的两家企业发展迅速并先后被收购之后,2011年他决定来到苏州开始第三次创业。
“创业者承担的是一家公司的命运,任何决定都存在风险,这就需要前瞻的眼光和大胆的决策。”在汪达炜的创业历程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在明皜产品市场推广初期,他屡屡碰壁。习惯了美国创业环境的他对于中国式创业有些不适应,但很快他便调整思路:“既然大品牌客户看不上当时还没名气的我们,那我们就从小客户开始打品牌,慢慢积累。”如今,这一理念的正确性已经得到印证。
对于传感器的未来,汪达炜有着无限的想法,如果陀螺仪、压力传感器等在内的多种传感器实现结合,将会产生更丰富的功能为生活提供便利。比如导航仪在没有卫星信号的隧道可以判断是否可按惯性轨迹行驶,笔记本电脑在掉落时可自动开启硬盘保护程序,电熨斗在高温平放时自动切断电源等等。在创业这个大舞台上,汪达炜正在努力编导着一场独一无二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