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云岚山唐越国公汪华墓(三期) 勘察报告及修缮设计方案说明 一、概况 (一)地理位置 汪华墓坐落于歙县城北云岚山,东经118°25′30.5″,北纬29°53′47.9″,海拔高度139.1米。 (二)自然与人文环境 唐越国公汪华(公元586年~公元649年)是徽州历史上一位有崇高威望和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是中华汪姓的显祖。他出生在隋朝末年的歙州。在那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纷争迭起、民生凋敝的社会环境下,汪华揭竿而起,率众占领歙州,进而占领宣、杭、睦、婺、饶等六州,建立吴国,号称吴王。他“保境安民”的口号,深得民心,他为政宽宏,力促民族团结,实现了中原南迁大族与当地山越土居百姓的融合与和谐相处,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在李唐王朝兴起之时,他审时度势,毅然放弃王位,率土归唐,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当地百姓再次免遭战争灾难。之后,他奉诏进京,辅佐朝政,忠心为国,兢兢业业,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病逝于任上。死后皇帝追封他为王,百姓敬他为神。他获得了千万民众的敬仰和历代帝王的加封。 汪华墓坐落于歙县城北云岚山,前临布射水,后倚来龙山,左右有群山扶持,远处以西干山为屏,气势不凡。唐永徽二年(651)营建,墓依山南向,根据地形建有巨大的环形扶手,中为圆形封土,墓前原有拜台、神道、翁仲、牌坊等,均毁于文革期间。今墓遗址尚存,墓前右为汪王墓祠遗址,三进,现仅存地坪遗址;墓前为忠烈王庙(汪王庙)遗址,三进五开间,现存遗址和部分门屋,门屋内保存有两通清代部宪禁碑。汪华墓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 (三)历史沿革及时代特征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王薨长安,诸子奉柩而归;永徽四年(653)十月二十六日,敕葬云岚山。天复二年(902),歙州刺史陶雅筑垣建亭立祠,立石人石兽。 宋• 绍定六年(1233),郡守谢采伯、刘炳嘉整修。淳佑元年(1241),郡守郑崇率僚属谒墓,乃建墓亭,购墓田。 元•至元十五年(1278),徽州路军马总管甘德胜重建墓庙。后至元四年(1338),府判马正重修陵庙。至正十二年(1352),行枢密院判官婺源裔孙汪同会诸族人重修墓庙,增置墓田,召僧圆明奉岁香灯。
明•弘治十四年(1501)八月初七日,庙灾,知府彭泽榜示汪氏子孙及率僚属省视致祭,捐俸以倡汪众子孙重建。正德辛未(1511),知府熊聿命各族支裔捐输,成前工之未成者,而子孙与有功焉。弘治十五年(1502),西沙溪裔孙富春铸铁炉瓶三件;成朴佛祥铸大钟一座;清流族献鼓一架。正德四年(1509),岩镇族裔孙元鼎砌石香台一座。正德五年(1510),石冈族建墓前石坊一座。隆庆五年(1571)西沙溪族裔静夫等捐百金重修;徽寿捐银五十四两重整门屋。万历九年(1581),徽寿重建陵寝五间并整拜台;松明族裔孙兵部侍郎道昆题额曰“烈祖神宫”。万历十七年(1589),邑令彭公好古题“寝庙”额于中堂。万历十八年(1590),西沙溪裔孙宗旦、因坤等前所盖朝廊改厅五间;瀚公支裔复盖僧房五间。万历十九年(1591),岩镇裔孙元本、宗传等重修墓道;堨田裔孙景新支下重建头门,邑令彭公好古题额曰“忠烈”。崇正八年(1635),清流崇山族献殿柱蟠龙一对(道光丙戌学前有铧经修;丁未因蚁蚀朽坏,公众重雕装金)。崇正十年(1637)十一月,西沙溪裔孙良铭録像赞额于座前。 顺治十八年(1661),慈姑裔孙士英捐修大殿。康熙四年(1665),石冈族议请重建石坊(石冈族于正德年间捐资独建,于嘉庆年间醵金重修,雄伟壮丽,所费不赀)。康熙三十四年(1695),稠墅裔孙镳、铨重建墓祠。康熙□年,唐模、稠墅、大里族建神道坊于谷口(乾隆二十二年重修,道光二十七年各派重修)。乾隆八年(1743),各族支裔捐输重修越国忠烈云岚山墓祠。乾隆二十二年(1757),稠墅裔孙允信率子廷海、孙熙、涛、勋重修寝房,弟允俶、侄廷珍重筑墓后石垣,侄廷珽、廷蟠重修坊表。乾隆五十二年(1787)至五十六年(1791),徽州府及歙县令先后五次发布告示,谕各族捐输,至嘉庆二年(1797),重修告成。道光二十九年(1849)闰四月十九日,发布重修祠墓告示,发动各派敬输,至咸丰元年(1851)祖墓重修告成。另据现今民间遗存的《歙邑云岚山祖庙重修各族捐输收票》第七十号记载:“十九曲族缴清洋钿六十元正。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可见在同治六年(1867)期间,汪王墓祠还进行过较大整修。 史料记载,汪华逝于长安后,唐太宗曾赐杂彩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汪华归葬此地后, “父老建祠寺祝之,自唐迄明,将事唯谨。”墓旁建有宏大的墓祠,俗称“忠唐庙”,经历代修缮、扩建,逐渐形成“汪王墓”建筑群。据弘治《徽州府志》载:“唐中世刺史薛邕迁越国公庙于此(乌聊山)”。该庙原建筑宏伟,正殿五开间,金銮殿式,后殿为“劝忠楼”,楼上石匣中藏有唐王朝授予汪华的诰命和玉圭等。1949年庙废,殿宇及文物无存。解放后曾利用这些旧房办过敬老院。1962年被歙县民政局拆除,祠址犹存。据说这里很有风水气象:它处于歙县徽州府城和县城的外围,为历代屯兵之地,背靠云岚山,遥遥相对的是县城乌聊山,富资河的水从近下流过。如今,从保存下来的《唐越国汪公墓图》仍能想象到当年的汪公墓园所拥有的王者气派。 2006年被列为歙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管理情况 1、保护管理机构:由桂林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 2、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以墓冢为中心,东、西、北三面包括整座云岚山,南面包括水塘、水井及入山小道;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以外东、南、西、北各300米。 3、保护标志:已设置。 4、保护档案:1983年由歙县博物馆正式建立保护档案,1987年转交县文物管理所负责管理,1999年以后由县文物局负责管理。 二、现状及残损情况 (一)现状 唐越国公汪华墓祠建于唐代,宋元明各代陆续维修,清代多次修复,现代2010年9月歙县文物局委托安徽徽州文物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作了《歙县云岚山唐越国汪公墓修缮设计方案》,次年进行修缮实施,因限于征地、筹资等因素,未完成修缮设计方案内全部内容。只修缮了墓(坟)、墓碑、台基阶级及部分石板道路,其墓(坟)外周环绕路及墓前大部石板道路未修缮。 (二)残损情况及原因 汪华墓及基础建筑于70年代前全毁。墓后及两侧迁入多处居民私坟,墓前建有临设房屋,墓前路基范围内已种植十多株树木,加之征地和筹资等原因影响修缮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行人道路畅通。 (三)修缮项目 汪华墓的修缮工作在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和歙县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下,2014年5月再次提出继续实施修缮问题,要求作出三期工程修缮设计方案。 本次方案题为《歙县云岚山唐越国公汪华墓(三期)修缮设计方案》,根据现状及残损情况,确定本次修缮内容为延伸和加宽道路,硬化行人停歇场地,增设石凳和花池等,主要项目如下: 修缮部分: 1、延伸石板道路; 2、扩建鹅卵石道路; 3、添置石凳; 4、硬化两侧空地为广场; 5、增设花池。 修建部分: 1、修建功德碑; 2、修建纪事碑。 修缮项目及残损情况一览表(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