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老师的一天
时间:9月7日上午7点钟。
地点:南京河南村外来工子弟学校。
人物:汪泽媛老师匆匆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开始忙碌的一天。
汪老师坐车上班花了40分钟。“学校不打考勤,但没有一个老师会迟到。我还好一点,有的老师住在马群、孝陵卫或者红山动物园一带,每天5点多钟就得出发了。”汪老师告诉记者。
走进一(1)班教室,汪老师放下包,到盥洗间拿了拖把拖起地来。学生陆续进来,她亲切地向每一个同学问好。
第一节课数学,第二、三节课语文,都由汪老师上。“外来工学校的老师都兼课,现在已经比以前好了,学校刚开办时没有副科老师,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课我全上。”课堂上,每过几分钟,汪老师就要停下来维持一下秩序。“外来工子女行为习惯差,上课时想说话就说话,想走动就走动。一堂课下来,地上会有许多纸团,墙上也留下乱画的痕迹。”
课间的时候,汪老师也一刻不停,坐在教室里批改课堂作业,不时把同学喊过来订正。汪老师说:“普通的应用题,城里孩子讲一遍就行了,他们有时要讲几十遍。教他们要花费更多的心血,而且得注意方法,光批评不行,还要表扬。”
11点半,上午的课结束了,汪老师先把不在学校吃饭的学生送出校门。过马路的时候,汪老师始终张开双臂像老鸡护小鸡一样挡着孩子们。“一定要送过马路去,路上车多。”她对记者说。
回到教室,招呼好留校的10几个孩子吃饭,已经快12点半了。汪老师自己才捧起碗。
吃完饭,汪老师喝了进校来的第一口水。放下杯子,又轻轻地扫地、拖地,留校的同学正趴在桌旁休息。“这些桌椅都是新的,不像以前,桌椅又破又旧,墙是纤维板拼的,老师们自己补墙、刷墙。办公室没有,要改作业就拿小板凳到屋檐底下改。现在条件好多了,所以大家都挺珍惜。”
一会也没休息,汪老师又备起下午的课。“在我们学校,每个老师都超负荷工作,大家都习惯了。刚开始时可不习惯,嗓子吃不消,咳得出血。但我到学校7年来,只是因为爱人开刀请了两天假,自己病假从来没请过。”
“为什么?就是舍不得这些孩子。他们单纯、朴实,和他们处长了有感情。教师节到了,有孩子问买什么礼物给老师,我说什么都不需要,你们当天作业做好一点,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下午3点半,放学的时间到了。大部分孩子都走了,但还有五六个家远的孩子边做作业边等家长接,汪老师在一旁辅导他们。
这时,一个孩子突然说:“老师,你的嘴唇干了。”记者发现,汪老师的嘴唇上裂了好几道小口子。“老师和你们讲了一天话,能不干吗?”她摸摸孩子的头笑道。
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已经5点半钟。打扫完卫生,汪老师坐下来填写学生情况登记表。“我们的生源流动性大,每学期都有许多学生中途离开,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一声。有的孩子来时成绩很差,刚提上去,可惜一下子又走了。”
6点半钟,汪老师捶捶腰,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本来要去一个学生家看看的,可刚才和他爸爸联系,他又没空,今天只能算了。”汪老师笑着摇摇头,轻轻关上教室的门。
新华日报记者 任松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