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1765|回复: 3

寻访淮安名人之后 — 汪孟棠六世孙汪毓葆讲述汪氏名门往事

[复制链接]

35

主题

403

回帖

786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62
QQ
发表于 2014-6-13 08: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汪建宗 于 2014-6-13 09:09 编辑

汪士元的绘画

汪士元的绘画
汪毓葆(左)与笔者交谈



汪氏家谱










  核心提示

  在盱眙城北淮河边上曾经有一个叫汪巷的小街,街头上方写着四个十分醒目的大字“汪氏门第”,内有上百间房屋,正堂叫“护根堂”,里面悬挂着皇帝赐给的“乐善好施”匾额。路过此地的官员、百姓无不驻足观看,敬仰三分,因为它昭示着一个显赫的家族:六个进士、举人在这里诞生,十一个知县、知府、布政使、省长、部长从这里奔赴各地官场,杰出的艺术收藏家、女作家从这里迈向社会,蜚声海内,名垂青史。

  如今,汪氏昔日的辉煌早已被岁月尘封,汪巷、“汪氏门第”等早已不复存在,即使当地人对此也知之甚少,因此挖掘这个家族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 家族兴盛局面的开创人

  开创汪氏家族兴盛局面的人是汪孟棠,他的后裔散居于海内外,如今在盱眙尚有二十多户。

  汪孟棠的六世孙汪敏葆小时候随父母在杭州长大,父亲是解放前南京中央警官学校的毕业生,曾在浙江萧山担任警察局长,后来去了台湾,一去不复返;母亲是金陵女子学院毕业的才女,故土难舍,解放前夕带着汪毓葆回到盱眙老家,不幸英年早逝。

  汪毓葆现年76岁,育有一子一女,曾下乡务农,当过民办教师,回城后在国营照相馆工作,直至退休。他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国学功底扎实,写一手好字。

  笔者多次采访他,他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汪氏往事。

  □ 祖居徽州,越国公汪华后裔

  我家祖上居住在皖南徽州祁门县,始祖是唐朝节度使汪华,后来被封为上柱国越国公。汪华是古代徽州第一伟人,过去人们称他为“汪王”、“汪公大帝”,皖南及浙江许多地方都建有汪王庙,里面有他的塑像。传说他有九个儿子,都有赐封,因此汪氏人丁十分兴旺,在皖南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的说法。

  迁居盱眙的一世祖叫汪尚佳,二世祖至四世祖分别叫汪士俊、汪永磻、汪元谦,他们具体生活年代已不清楚。五世祖叫汪汇,是个岁贡生,生于雍正己酉十二月初三,即172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按照二十年一代推算,汪尚佳大约生于1649年,即明末清初,应当是在这个时期他带着家人来到盱眙的。汪氏迁居盱眙的前两代人都是平民,默默无闻。自第三代开始,汪氏踏上科举道路,而且成就和影响越来越大。三世祖汪永磻为附监生,四世祖汪元谦为太学生。五世祖汪汇,乾隆五十五年岁贡生,候选训导,今盱城第一山上有其《清心亭观淮》诗碑一块:

  筇扶直上倚朱栏,文境天井愈可观。千里苍波云外涌,万家烟火镜中看。独留古塔冲寒浪,移得丹霞染碧峦。最爱征帆归去晚,乘槎如在斗牛间。

  这首诗描写盱山淮水的景观,很有气魄。六世祖汪景福,廪贡生,家谱上说他“制行不苟,训迪有方,里居教授,多成就者”,是地方名师,著有《护根堂诗文集》、《晴川诗稿》等著作。经过几代人的拼搏,汪氏在盱眙不仅站稳了脚跟,还积聚了丰厚的钱财,成为当地有影响的乡绅。汪景福曾出资设立义庄,资助穷人,是远近闻名的慈善家,朝廷为此颁文嘉奖,钦赐“乐善好施”匾额。他去世后,朝廷赠其“通议大夫”荣誉称号,并令地方建坊纪念他。

  □ 近代史上一个兴旺发达的家族

  七世祖孟棠公是汪氏家族第一个举人,第一个进士,历任广东三水县、番禺县知县、广西归顺州知州、江西赣州府知府、苏州府知府、山东粮道、通政司参议、海关监督、陕西按察使及布政使等职。他任番禺知县时期,不畏西方列强势力,曾判处肇事的意大利水手绞刑,引发中美两国第一次重大冲突,史称“德兰诺瓦事件”,事后受到道光帝的嘉奖。他主政江西赣州期间整顿吏治,建军立义仓,在灾荒年代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赣州人一直在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当代赣州人把他评为赣州历史文化名人,赣州名人馆中有他的重要席位。他著有《汪孟棠太守诗钞》、《茧园诗文稿》等,其中以纪念红颜知己铁心夫人张瑶娘的《秋舫吟三十首》最为著名,此组诗在近代士大夫阶层及江淮大地上流传甚广。清代泰州籍剧作家仲振履读罢《秋舫吟》,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以汪、张二人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了二十四出剧本《冰绡帕传奇》,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文坛佳话。孟棠公在家乡营造了规模宠大的被誉为江北第一园的“汪家花园”,现在盱眙县城的都梁公园就是当年汪家花园的一角。

  孟棠公生了四个儿子:根敬,根恕、根荷、根梓,均有功名。根敬是廪贡生,根恕是举人,根荷是增广生,根梓是太学生。汪根敬在中原地区担任县官、州官二十余年,移风易俗,改善民生;治理黄河,抗旱救灾,身先士卒。他在彰德知府任上去世后,朝廷通令表彰,下令在许州名宦祠中设立牌位纪念他,他是清代有名的地方官。汪根恕举人出身,曾任国子监丞,还任过专门为皇家采办衣物的苏州织造及江南最大的海关许墅关的关长。

  封建时代读书中举、中进士才算真正的成功,汪氏自孟棠公起,一共有六个人中举人、中进士,一个家族涌现这么多举人、进士在全国也不多见。汪氏从政的人很多,级别在知县以上的共有十一位,至于候被知县、知府的还有多位,因为并未实授,不计算在内。

  解放后,汪氏一直是批判管制的对象,汪氏被打压得一蹶不振。汪家花园被捣毁,孟棠公的坟墓被扒开,珍宝被取走,孟棠公夫妇的棺材被抛至荒郊野外,草草掩埋,至今无人问津。近年来地方着手文化建设,建设名人馆,把汪孟棠、汪根敬、汪藕裳、汪士元列为盱眙地方历史文化名人,淮安名人馆中有汪藕裳的席位。淮安名人馆中,盱眙只有三人入选,另两位是宋代名医杨介、明太祖朱元璋。

  □ 汪氏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汪氏前辈在盱眙曾留下许多重要文化遗迹,如汪家花园、小汪公堤纪念碑、汪巷、汪氏祖居、汪氏祖坟等等,如今全没了。汪家花园位于今天盱眙县的老城区,占地约为过去老城区的一半。这个庞大的私家花园建成于道光二十一年,前后达十五年,园中建有木兰棠、玉成宫、逍遥楼、思贤堂、汪氏祠堂、雁门关等建筑,规模宏伟,耗资巨大。清代南河道总督兼署两江总督麟庆,曾游览汪家花园,写下了有名的《汪园问花记》,称“江北名园,允推第一”。这座名园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清军、抗战时期的日军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之手。小汪公堤是汪根敬捐资修建的防洪堤,曾保障了盱城数万人的性命,以前建有纪念碑,后来此碑被砸碎。汪巷和汪氏祖居更是因为城市改造被拆得无影无踪,在原地建设了现代化的淮明园小区,汪氏祖坟也所剩无几。

  汪氏在文化艺术上有重要的作品传世。孟棠公的《三水县志》、汪祖绶的《青浦县志》是汪氏留给后人的重要地方史资料。汪士元还是近代著名的收藏家、书画家,著有《麓云楼书画记略》。他工诗文,通书法,擅山水,在京、津为官多年,一生喜好收藏古代字画、古玩,广为搜罗,眼光独到,所藏多为精品,包括宋徽宗《晴麓横云图》、倪瓒《静寄轩诗文》轴、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和《湖山春晓图》,共藏宋元明清名人书画一百三十八件。如今,这些作品大多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汪氏家族还出了一个著名的女作家汪藕裳。汪藕裳是孟棠公的孙女,汪根敬的女儿,她天资聪颖,博闻群书,文学功底极为深厚。她从小就跟随父亲在河南官府生活,为日后从事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经验。父亲去世时她17岁,回到盱眙,随即嫁给桐城的胡松岩。太平军造反,家园被毁,她外出逃难,丈夫又病死,在颠沛流离中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只生了一个女儿,二十九岁守寡,在异乡漂泊半个多世纪,生活十分艰辛,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完成了两部长篇弹词小说《群英传》、《子虚记》,共计四百多万字。因为贫困,这两部书都没能出版,临死时留下遗嘱:两部书稿由两个孙女继承。由于作品没能公开出版,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汪藕裳的著作才被学界发现,成就得到承认。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她的《子虚记》被列入《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1993年,李润英的《千姿百态尽风流——中国历代女杰百人传》一书称她是“一位才华闪煜、成就卓著的女作家兼诗人”,把她列入中国历代女杰百人行列。她的《子虚记》是中国弹词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子虚记》手稿在外流浪了一百三十年,去年由生活在西安的她的小外孙女的后代捐献给淮安博物馆,已经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她的《群英传》手稿还在异乡漂泊。

  我已年逾古稀,希望有关单位能尽快采取措施保护汪氏留下的文化遗产,把汪孟棠夫妇墓修好,恢复或部分恢复汪家花园,展示清代江北第一园的风采;出版汪藕裳的著作,在汪藕裳的出生地建一个纪念性建筑,纪念这位入选中国历代女杰百人榜的优秀作家。(王泽强)

汪孟堂墓

汪孟堂墓
希望汪氏家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14-6-13 09: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筇扶直上倚朱栏,文境天井愈可观。千里苍波云外涌,万家烟火镜中看。独留古塔冲寒浪,移得丹霞染碧峦。最爱征帆归去晚,乘槎如在斗牛间。

     江苏盱眙真的是人杰地灵呀,盼当地汪氏宗亲共同努力,进一步深挖先祖的优秀文化,让其发扬光大。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033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86
QQ
发表于 2014-6-13 20: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希望有关单位能尽快采取措施保护汪氏留下的文化遗产,把汪孟棠夫妇墓修好,恢复或部分恢复汪家花园,展示清代江北第一园的风采;出版汪藕裳的著作,在汪藕裳的出生地建一个纪念性建筑,纪念这位入选中国历代女杰百人榜的优秀作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1

回帖

795

积分

圣骑士

积分
795
发表于 2014-9-29 17: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祖籍安徽祁门的,你好,知道祁门哪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