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22600|回复: 16

陕西行都司有关地名的资料

[复制链接]

6

主题

82

回帖

256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69
QQ
发表于 2014-4-30 22: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宁 明清时期西宁卫的建制

  明初,分设九边镇,未设郡、县之地,在甘肃设有固原镇、肃州镇,由军事卫所兼理行政,称军民卫所。

  洪武六年,改元西宁州为西宁卫,治所在今西宁。隶碾伯等六守御千户所,属陕西行都司指挥使(治所张掖)。管辖今西宁及湟水流域一带。

  西宁卫内设六千户所(左、右、中、前、后、中左),除右千户所在碾伯(今乐都外),其余五千户所均在西宁。

  同时,在西宁边外等地,明朝还设立了安定、曲先、罕东、阿端四卫。明称为塞外四卫,统归西宁卫节制。

  宣德八年,改西宁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仍辖六千户所,属陕西行都司。

  西宁卫属陕西行都司(治所甘州),管辖今陕西、宁夏、甘肃兰州和青海,以及河西一带的十二卫所。

  明朝设西宁卫,遥听治于分巡分守西宁道,弘治元年,专设抚治西宁兵备道二员,驻扎西宁。分守西宁道,驻扎凉州,所辖地方广阔。分巡西宁道,驻扎甘州,管辖甘肃等处六属粮储及庄浪(今永登)一带的水田。据《明史地理志》记载:西宁卫,元西宁州,直隶甘肃行省,洪武初废。六年正月置卫。宣德七年十月,升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行都司。选自《古今西宁》

陕西(陕西行都司)

  临洮府东至巩昌府二百里,南至洮州卫三百十里,西至河州卫百八十里,北至庄浪卫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四千六十里,至南京三千八百四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六十里

  《禹贡》雍州地。春秋、战国时,为西羌所居。秦属陇西郡。汉属陇西金城郡。晋初因之。惠帝时,分置狄道郡。前凉张骏又改置武始郡。其后西秦、南凉,代有其地。后魏亦属武始郡。西魏又增置临洮郡。后周废临洮郡。隋初,并废武始郡,以县属兰州。炀帝时,属金城郡。唐初,亦属兰州。天宝初,属金城郡。三载,分金城郡置狄道郡。乾元初,改为临州《寰宇记》:久视元年,置临洮军于临州。宝应初,陷于吐蕃,号武胜军。宋熙宁五年收复,改为镇洮军,寻改熙州治狄道县,亦曰临洮郡。《金志》云:宋又更镇洮军为德顺军。金改曰临洮府。元因之。明仍为临洮府,领州二,县三。今仍旧

  府襟带河湟,控御边裔,为西陲之襟要。蜀汉末,姜维数出狄道以挠关陇。魏人建为重镇,维不能以得志。晋之衰也,河西扰乱,大约据狄道,则足以侵陇西,狄道失而河西有唇齿之虑矣。拓跋魏兼有秦凉,以狄道为咽喉之地,列置郡县,恃为藩蔽。唐拒吐蕃,临州其控扼之道也。临州不守,而陇右遂成荒外矣。宋承五季之辙,王官所莅,不越秦、成。熙宁以后,边功渐启。议者谓欲图西夏,必先有事熙河。及熙河路建,而湟、鄯之域,以渐收举,虽于本计似疏,而武略未尽乖也。《志》曰:郡土田膏腴,引渠灌溉,为利甚博。其民皆蕃汉杂处,好勇喜猎。故徐达亦云:临洮西通蕃落,北界河湟。得其地,足以给军储,得其人,足以资战斗也。

  狄道县附郭。汉置县,为陇西郡治。后汉因之。晋属陇西郡,惠帝改置狄道郡治此。又尝改县为降狄道,寻复旧。后魏属武始郡。隋属兰州。唐因之。天宝三载,置狄道郡治此。宝应以后,废于吐蕃。宋熙宁五年,收复。六年,仍置狄道县,为熙州治。九年省。元丰二年,复置。今编户二十五里

  狄道故城在今府治西南。汉所置也。吕后六年,匈奴寇狄道。七年,复入寇。文帝十二年,匈奴寇狄道,即此城矣。蜀汉延熙十八年,姜维围魏王泾于狄道,不克。寻又引军出狄道,不克而还。《水经注》亦谓之降狄道。盖县之别名也。隋、唐以来,州郡皆治此。宋改筑熙州城,即今治也。《志》云:今郡城周九里有奇,门四:东大通,南建安,西永宁,北镇远

  武始城在府北七十里。汉狄道县地。前凉张骏以狄道置武始郡,置城于此。西秦亦为武始郡治。宋元嘉四年,武始羌叛,炽磐遣其左丞相昙达招慰。羌执昙达,送于夏主昌。后魏太平真君八年,改置勇田郡,寻改勇田县为属武始郡治。时又析置杨素县,与狄道并属武始郡。隋开皇初,俱废入狄道县

  临洮城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汉县,属陇西郡,南部都尉治此。后汉因之。建初二年,羌豪布桥等围南部都尉于临洮。马防讨破之。永初三年,钟羌破临洮县。永建初,校尉马贤大破钟羌于临洮。于是凉州复安。钟羌,盖羌之别种,居临洮谷者。蜀汉延熙十七年,姜维自狄道进拔河关临洮,是也。晋亦为临洮县,属陇西郡。惠帝改属狄道郡。前凉属武始郡。后魏太平真君六年,改为临洮郡,置龙城县为郡治。后周郡县俱废。隋开皇二年,突厥寇兰州,总管叱列长之守临洮,为所败。即此城矣。又俱城,在临洮故城西南。晋太元十一年,前凉张天锡子大豫攻姑臧,不克。自西郡入临洮,掠民五千余户,保守俱城,为吕光所败灭。即此

  安故城府西南百六十里。汉县,属陇西郡。元鼎五年,西羌反,攻安故,围?罕城。盖与河州接境也。后汉仍属陇西郡。晋省。惠帝复置,属临洮郡。《晋志》:张茂分武兴、金城、西平、安故四郡,置定州。盖张氏分金城、西平二郡置安故郡,即治安故县。后魏废。《水经注》:洮水自临洮县东流,又屈而北流,径安故县故城西,又北径狄道县故城西。唐初,复置安固县。武后久视初,以吉顼为安固尉是也。寻废为镇。宋白曰:安故,在兰州南。《一统志》在兰州西八十里,误。唐时为安固镇。五代周广顺中,自安固镇至凉州,立三州以控扼诸羌。三州,临、河、兰也

  安乐城在府西三十六里。唐武德中,分狄道县置安乐县,属兰州。天宝中,属狄道郡。乾元中,改为长乐县。后废。宋熙宁六年,置康乐寨于此。金升为县,属临洮府。元废

  桑城在废安故县西南。《水经注》:洮水东北经桑城东,又东径安故县西。晋大兴三年,刘曜攻拔陈仓诸城戍。晋王保惧,自秦州迁于桑城。胡氏曰:保欲自桑城奔河西也。亦谓之桑壁。晋永昌初,休屠王石武以桑壁降刘曜。石武,亦匈奴别种也。时据桑壁,自称休屠王。大宁初,刘曜自陇上西击凉州,遣其将呼延晏攻凉宁羌护军阴鉴于桑壁。即此

  巩令城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吐蕃所置城也。宋熙宁六年,王韶图武胜,使德顺将景思立分兵制番酋于南路,自南甲趣巩令城。或云,南甲在府南三十里。又鸣鹤城,在府西南,唐至德后,吐谷浑所筑。又有三足城,亦吐谷浑所筑也。宋废。安羌城,在府西。本名溢机堡。宋宣和中,赐名安羌城。金废

  长城在府西北。《史记》:秦始皇遣蒙恬发兵三十万北筑长城,起自临洮。唐因置长城堡。开元二年,陇右节度使王?等追破吐蕃于洮水,又败之于长城堡,杀获数万,是也

  岳麓山在府城东二里。上有超然台。又东八里有滴水岩。岩东二十里有玉井峰,以峰头有井而名。夏牟山,在府西三十里。《志》云:山下牟麦特盛,因名。其相近者曰卧龙山,山势蜿蜒,如龙偃卧。又有朱翠山,在府西五十里

  抹邦山府南二十五里。宋熙宁五年,王韶自通远军攻西羌。羌据险自保。韶曰:既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径趣抹邦山,压敌军而陈。羌乘高下斗,韶击败之。其相近者有岚关坪,《志》云:坪在府南二十七里。关口险隘,坪上高敞,延袤可十余里

  常家山府西南六十里。宋元?二年,羌酋鬼章与西夏相结,谋复故土。夏人聚兵天都山,前锋绝通远境。鬼章驻常家山,大城洮州,以待师期,为宋将游师雄所破。《志》云:山与西倾相接。又有龙湫,甚深广,衍为九曲十八湾。天都山,见前平凉府固原州。西倾山,在府西南百五十里。或以为《禹贡》之西倾,非也。盖陇右诸山,多以西倾名

  十八盘山在府东南百里。山高险,有石级一十八盘。又莲华山,在府南百五十里。山耸数峰,宛如莲华

  马寒山在府北九十里。其山绵亘数百里,势极高峻,虽炎夏,冰雪不消。亦名马衔山。又太平原,在府北三十里。其地平原百顷,可以屯军。摩云岭,在府北百五十里。雄峻参天,有摩云岭关,设巡司戍守于此。《志》云:山北去兰州六十里

  竹牛岭在府东。宋熙宁五年,王韶知通远军,图武胜,进筑乞神平堡,引兵度竹牛岭,破番酋抹耳等兵,洮西震动。继而韶破吐蕃于抹邦山。吐蕃帅木征度洮河来援。韶戒别将繇竹牛岭路张军声,而潜师越武胜破其前军,遂城武胜,是也

  锁林峡府南六十里。洮水所经。诸峰耸削,两崖悬绝,林木森郁,宛似封固,因名。又石井峡,在府北百二十里。中有泉水,四时不竭

  通谷府西六十里。其谷东西出入,中容千百人往来。不逾数十步,上有大窍,可见天日。宋熙宁中,置堡于谷口,曰通谷堡。又赞嘉谷,在府南六十七里。中有灵湫池

  洮河在府西南二里。自岷州卫流入府境,经西倾山、常家山、锁林峡及莲华、夏牟等山,盘束千数百里,至府城南,始豁然奔放,声如万雷。又北经石井峡,而合湟水。唐会昌二年,吐蕃国乱,洛门川将论恐热举兵入渭州。吐蕃大将思罗发等合诸部兵保洮水,焚桥拒之,寻为恐热所并。又宋熙宁八年,提点秦凤郑民宪请于熙州南关以南,开渠堰引洮水,并东山,直北道,下至北关,是也。今详大川洮水

  东峪河府东二里。源出渭源县西十五里之分水岭,流入境,至城东,又西南流入于洮河。宋王韶自东峪径趣武胜,克之,是也。抹邦河,在府南三十里。源出莲华山,流经抹邦山下,因名。府北三十里有打壁河,源出石井峡,西南流。抹邦河西北流合焉,共入于洮河

  邦金川府南六十里,西流合于洮河。宋元?中,种谊等击鬼章,夜济邦金川,至铁城,黎明,大破之。即此。铁城,即岷州卫之铁州城也。三岔河,在府西北十里。又府北六十里有结河,为三带水交结处,俱流入于洮河

  南关在府城南。城北又有北关。俱宋熙宁五年置,以保障近郊。今有墙垣,与府城壕相连,俗名藩城。又三岔关,在府西三十里。又府北三十五里有打壁峪关,俱宋置。结河关,在府北六十里。宋熙宁七年,于此置堡,后改为关。又摩云岭关,在府北摩云岭,最为高险

  下衬关在府南百里。又府南百十里有八角关。又十八盘关,在府南百二十里。诸关皆宋置,今俱属临洮卫卒戍守。临洮堡,在府北七十里。宋置。金废

  永宁桥府西二里。宋熙宁中,熙州洮河浮梁成,赐名永通。明初,更名永宁。有关在焉。和平驿,《舆程记》:在府西六十里。又六十里至河州卫。又沙?驿,在府北九十里,又北百十里至兰州。又有柳树递运所,在府东九十里。《通志》:府治东北有洮阳驿

  渭源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巩昌府九十里。汉为首阳县,属陇西郡。后汉因之。晋仍属陇西郡。后魏亦曰首阳县。西魏改渭源县,仍属陇西郡。隋属渭州。唐因之。开元二年,吐蕃将岔达延等寇临洮,军兰州,至于渭原。临洮,谓今洮州也。未几,复寇渭源。至德后,遂陷于吐蕃。宋熙宁中,置渭源堡,属熙州。金因之。元升为县。今城周二里,编户四里

  武街城在县西。《水经注》:武阶城,在汉狄道县东白石山西北。或曰,即武街也。晋惠帝置武街县,属狄道郡。前凉张骏因前赵之亡,收河南地,至于狄道,置武街、石门、侯和、氵强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后赵为界。晋永初二年,石虎将王棹击张重华,袭武街。即此。《唐志》:武街城为武街驿,属渭源县。开元二年,陇右防御使薛讷拒吐蕃于此。

  鸟鼠山县西二十里。俗呼为青雀山。渭水经其下。其地鸟与鼠同穴,亦曰鸟鼠同穴山。《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尔雅》:鸟鼠共穴,其鸟名<鸟余>,其鼠名<鼠突>。是也

  南谷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上有高城岭。蜀汉延熙十八年,姜维败魏将王经于洮西,进围狄道。魏征西将军陈泰驰救,从陇西潜渡高城岭,至狄道东南高山上,举烽火,鸣鼓角,维遁去。唐大中三年,吐蕃叛将论恐热自落门遣兵略西鄙,鄯州将尚婢婢遣将拓跋怀光击破之于南谷。即此。旧《志》:岭上有城曰渭源城,渭水出焉。三川合注,东北径首阳县西,与别源合。郦道元云:渭水出南谷,在鸟鼠山西北,大禹只自鸟鼠同穴导之。是也

  七峰山县东北五里。有七峰错峙,因名。又五竹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多细竹,峰峦奇秀,有岩曰秀峰岩。山下有谷,曰银沟谷。霍谷山,在县南五十里。山高峻,为南面之胜。又南百余里有白桦岭,路通岷州。岭上多白桦树,因名

  大来谷在县西北。唐开元二年,吐蕃将岔达延等寇渭源,屯大来谷。陇右防御使薛讷军至武街,距大来谷二十里,与陇右节度使王?军合击之,寇败走。追至洮水,复败之于长城堡,是也

  渭河在县北二里。源出南谷山,至鸟鼠转而东流,经县北,入巩昌府界。又东经凤翔、西安府境,东流入于黄河。详见大川渭水

  清源河出县西南之五竹山,东流入渭。其水甚清,因名。东峪河,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分水岭,西流入狄道县界,又西南入于洮河

  分水岭关在县西十五里分水岭上。自岭以西之水,悉入洮河,以东之水,悉入渭河。置关于此,为县境之襟要。《志》云:今县西二百里有石井递运所

  乞神平堡在县西南。《宋史》:熙宁五年,王韶知通远军,击降番部,得地二千余里,城渭源堡。又破蒙罗角,筑乞神平堡,是也。庆平镇,在县南。宋置庆平堡。金改为镇。元因之,后废。《通志》:今县治东有庆平驿

  附见:

  临洮卫在府城内,洪武三年建,辖千户所五

  兰州府北二百十里。东南至巩昌府四百二十里,东北至靖远卫三百五十里,西北至庄浪卫二百七十里,西南至河洲卫三百二十里

  古西羌地。秦陇西郡地。汉属金城郡。后汉、魏、晋因之。前凉张?增置广武郡又石虎时,于金城郡侨置凉州。后魏仍属金城郡。后周因之。隋初,置兰州。大业初,复曰金城郡。唐又为兰州。天宝初,亦曰金城郡。乾元初,复故。后没于吐蕃。宋元丰四年,复置兰州。金亦为兰州,以州治兰泉县省入。元因之。明初,改州为兰县。成化十四年,复升为州编户七里,领县一。今仍曰兰州。

  州控河为险,隔阂羌戎。自汉以来,河西雄郡,金城为最。岂非以介戎夏之间,居噤喉之地,河西陇右,安危之机,常以金城为消息哉?晋元康而降,河陇多事,金城左右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隋、唐盛时,驰逐河湟,未尝不以兰州为关要。及广德以后,兰州没于吐蕃,而西凉不复为王土。大中间,兰州亦尝顺命,而仅同羁属矣。宋元丰四年,李宪败夏人,始复城兰州。元?初,夏人求复得之。朝议欲割以畀敌。孙路言:自通远至熙州,才通一径,熙之北已接夏境。今自北关濒大河,城兰州,然后可以捍蔽。若捐以与敌,则一道危矣。穆衍言:兰州弃,则熙州危,熙州危,则关中震动。唐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今若委兰州,悔将无及。遂不果弃。明自州以北,常为寇冲,往往设重兵驻此,保障西垂。州诚自古捍围之地矣。

  兰泉废县今州治。本汉金城县,属金城郡。后汉及魏晋因之。后废。西魏置子城县,金城郡治焉。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曰金城县,仍为郡治。义宁二年,改曰五泉县。唐咸亨二年,复曰金城。天宝初,又为五泉县。后废于吐蕃。宋元丰中,收复。崇宁三年,置兰泉县,为兰州治。金废。《志》云:州城北黄河滨有石如龟,伏城垣下。今州城亦谓之石龟城,周六里有奇

  广武城在州西百二十里。汉金城郡枝阳县地。西晋末,张?分金城之令居、枝阳二县地,立永登县,又合三县置广武郡,盖治于此。永和二年,石赵将麻秋等攻凉金城,张重华使将裴恒拒秋于广武。太元末,南凉秃发乌孤据广武,攻后凉之金城,是也。后魏郡县俱废。隋因之。唐复置广武县,属兰州。宝应中,没于吐蕃。《水经注》:广武城在枝阳县西。今枝阳,见靖远卫。又杜佑、刘?句皆云:广武郡,隋废为广武县,属兰州。今《隋志》不载。令居,见西宁镇。永登,或曰亦在州西。前凉广武郡,盖治永登县云

  允吾城在州西北二百里。汉县,始元六年,置金城郡,治允吾,是也。应劭曰:允吾,读曰钅公牙。后汉亦为金城郡治。永平初,谒者张鸿击羌烧当滇吾于允吾,败绩。晋徙郡治榆中,县废。前凉复置,属广武郡。太元十年,后凉吕光以主蒲尉?为金城太守。?至允吾,袭据其城以叛。光别将姜飞击破之。寻为乞伏乾归所得。隆安四年,乾归为姚兴所败,走保允吾,降于秃发利鹿孤,是也。后魏亦曰允吾县,属武威郡。西魏改为广武县,又置广武郡。隋初,郡废,县属凉州,寻改曰邑次,后又改曰广武。大业初,复曰允吾县,属武威郡。唐废。《汉志》注:浩?水东至允吾入湟,湟水亦东至允吾入河。汉允吾县盖在兰州西。杜佑曰:允吾在广武西南。一云在今州西南五十里,是也。其在州西北者,则隋时改广武郡所置之允吾县,在枝阳故县境,与庄浪卫接界,非汉允吾县故治也

  晋兴城在州西南百七十里。《晋志》:永宁中,张轨表请分西平界置晋兴郡,领晋兴、χ罕等县。郡盖治浩?,或曰此其故城也。张骏又分置兴晋等郡,其后屡为刘曜子虎所攻略。盖今之河州。阚る云:城在允吾县西四十里,亦谓之小晋兴城,后亦讹兴晋曰晋兴。晋隆安中,乞伏乾归为姚秦所败,降于利鹿孤。利鹿孤置之于晋兴,即小晋兴城云。今见西宁卫废浩?县及河州注

  河关城在州西南。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属陇西郡。蜀汉延熙十七年,姜维自狄道攻拔河关,是也。晋废惠帝时,复置,属狄道郡。后废。或曰,后凉吕光三河郡,盖置于河关县

  榆中城州西百里。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因之。中平二年,董卓破群盗边章等于美阳,章走榆中。即此。晋为金城郡治。后魏因之,寻又为建昌郡治。后周废。杜佑曰:榆中,即故大小榆谷。误也。《水经注》:河水过大小榆谷北,又东径河关县北,又东径允吾县北,又东过榆中县北。似为得之。又太子贤曰:榆中在金城县东。杜佑亦曰:在五泉县东。俱误也。阿干城,在州南四十五里。宋元丰中,置阿干堡。金升为县,属兰州。元因之,寻省。今置关于此

  河会城在州西。晋太元初,苻秦遣将梁熙等伐凉张天锡,济自青石津,攻河会城,降之。《水经注》:湟河至允吾,与大河会。河会城,盖在二河之会也。西市新城,在州东南七十里,宋时夏人所置也。元丰四年,宦者李宪败夏人于此,又袭破之于女遮谷,遂复古兰州,城之。又大定城,在州北,亦夏人所置。元丰中,与宋分界处也。近代议边事者,谓复大定城,则可屯矿兵以守河北。盖其地常为寇冲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2

回帖

256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22: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皋兰山州南五里,州之主山也。山下地势平旷,可屯百万兵。《汉书》: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击匈奴,屯兵皋兰山下。即此。山峡有五眼泉。相传去病屯兵时,士卒疲渴,以鞭卓地,泉涌者五。隋因以山名州,后又以五泉名县。山后又有蛾眉湾,《志》云:在今州东南三十里。又瓦埠山,在州南十里。又州西南十五里有第一原。俱皋兰之支阜矣。龙尾山,在州南三里。山形如龙尾,落黄河之?Й。《志》云:即府北马寒山之支陇也。又九州台山,在黄河北五里。山形峭拔,直上如台,登之可以望远。

  白石山州东南八十里。《汉志》注:狄道有白石山。即此山也。宇文周将梁晖引军至此,为羌所围。山无水,晖祷于山,飞泉涌出,兵士取给,因呼为梁泉。其水北与湟水合,注于河。○桦林山,在州南三十里。山高耸,与马寒、皋兰二山并峙。又天都山,亦在州南三十里。《一统志》:宋宦者李宪遣苗绶自兰州伐夏,尝逾此山。误也。今固原西安所有天都山。

  琵琶山州西百三十里。险峻曲折,如琵琶首,因名。杜佑云:广武县有琵琶山。是也。又石门山,在州西南。《水经注》:漓水东北经石门口,山高峻险绝,对岸如门。○青岩山,在州西北。《隋志》允吾县有青岩山。《五代志》亦云青岩山在允吾县。山盖近河滨。苻秦将梁熙等伐凉,自青石津攻河会城。胡氏曰:津当在青岩山下。

  ?康?良山州南百七十里。晋义熙四年,西秦太子乞伏炽磐畏姚秦之逼,筑城于?康?良山而据之。七年,乾归置武威郡,镇?康?良城,以其子木奕干为武威太守,镇之。八年,乞伏公府弑乾归,奔?康?良南山,炽磐讨杀之。宋元嘉三年,夏主赫连昌遣其将呼卢古败西秦将昙达于?康?良山,进攻χ罕,是也。一名可狼山,俗呼为热薄汗山。

  沃干岭在州西南。晋建兴末,刘曜等逼长安,凉州张?遣贾骞等逾岭入援。即此岭也。咸和二年,前凉张骏遣兵攻刘曜秦州诸郡。曜遣其子胤屯狄道。骏将韩璞赴救,度沃干岭而军。既而璞遣将辛岩督运于金城。刘胤袭败之于沃干岭,进至璞营,璞众大溃,胤乘胜追奔,济河至令居。旧《志》云:岭在晋兴郡大夏县东南,洮水西北。自凉州济河,必度沃干岭,乃至狄道。令居,见西宁镇。大夏,见河州。

  扪天岭《志》云:在允吾东南。晋隆安中,乞伏乾归败降秃发利鹿孤,居于晋兴。利鹿孤闻其谋,遁去,遣其弟吐雷屯扪天岭以备之。宋元嘉六年,乞伏暮末遣将王伐送沮渠成都还北凉。蒙逊使沮渠奇珍伏兵于扪天岭,执伐以归。即此处也。

  女遮谷州东三十五里。宋李宪与苗绶城兰州,败夏人于此。又李麻谷,在州西四十里。《志》云:路通甘州。又有荔谷,在废允吾县界。后汉建初二年,烧当羌迷吾等反,败金城太守郝崇于荔谷,崇轻骑得脱,即此。○东冈坡,在州东二十五里。相传唐太宗为秦王时,获褚亮于此。又州南四十五里有?沙洞,洞产?沙。。

  葵园峡在州西。后汉灵帝初平二年,张温遣周慎追叛羌边章等于榆中,围之。章分兵屯葵园峡,断慎运道。慎惧,弃车重而退。○石?口峡,在州东二十五里。两崖悬立,黄河经其中,东流入金县界。

  ○黄河在州城北。自河州流入,经州城下,洮、漓、湟三水入焉。夹河有滩,宜播五谷,引河灌溉,甚为民利,亦谓之金城河。胡氏曰:河流径金城郡界,自允吾以西,通谓之金城河。汉武元狩初,浑邪王降,自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神爵元年,赵充国击西羌,至金城,欲度河,恐为敌所遮,夜遣三校衔枚先度,度辄营陈,会明毕度,是也。后汉光和六年,金城河水溢出二十余里,亦即今州境矣。

  洮水在州南三十里。自狄道县界北流,入于黄河。晋咸和二年,凉将韩璞与刘曜子胤夹洮相持七十余日,是也。又漓水,在州西南十五里。源出塞外,流入州境,合洮水,又流经皋兰山下,东北入于河。即河州之大夏河矣。《志》云:皋兰水出皋兰山,在州西南三里,左右翼注漓水。

  湟水在州西一百八十里。自西宁卫大小榆谷东流入境,与浩?河合流而注于黄河。晋太元十九年,苻登败死,登子崇奔湟中,即帝位。盖谓湟水之西也。或谓之金城河。

  阿干河州西三里。源出马寒山,至分水岭分为二:南流入金县,为阁门河;北流入兰州阿干峪,为阿干河。自峡奔流至州城,灌溉之利甚溥。今州西五里曰溥惠渠,引阿干水灌田百顷。

  笋萝河州西南六里,东流入黄河。又西南里许有黄峪沟,亦流入于河。又柳沟,在州东三十里,北流入河。州东二十里又有曲柳泉,亦东流入于大河。○莲塘池,在州西七里。其地有神泉,俗呼为狮跑泉。洪武二十三年,肃藩移驻此。潴神泉为池,周回数十里,为游赏之胜。

  石城津在州西境。阚る曰:石城津在金城西北。晋太元初,苻秦伐凉,军于西河,梁熙等济自青石津,苟苌等济自石城津,会攻凉缠缩城,是也。缠缩城,见庄浪卫。一云石城津,即河州之积石渡。○马兰滩,在州东大河南岸。明初,扩郭围兰州。别将于光自巩昌驰救,至马兰滩,为扩郭所袭,兵败被执处也。

  ○金城关州北二里当黄河西北山要隘处。本汉置。阚る《十三州记》:金城郡有金城关。是也。后废。宋绍圣四年,复置关于此,据河山间,筑城为固。崇宁二年,王厚请移关于北境之斫龙谷。不果。今设巡司于河南岸。

  京玉关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本名把A3桥。宋元符三年置关,赐今名。金因之。元废。今有卫卒戍守。又关西四十里有通川堡,又西四十里为西宁卫境之废通湟堡,俱宋置。金废。○阿干镇关,在州南四十五里,即故阿干县也。明初置关,有兰州卫卒戍守。

  东关堡州东十八里。宋元丰四年置,本名巩哥关。六年,改为东关堡。金因之。明景泰初,重筑。又西关堡,在州西,亦宋元丰五年置,寻废。金复置。《金志》云:关逼临黄河,与夏人接界。元废。

  皋兰堡州西南九十五里。宋元丰四年置,六年废,寻复置。又西古城堡,在州西八十里,又西四十里为积滩堡,俱宋置。金废。○质孤堡,在州东五十里。宋元丰五年置。元?以后,废置不一。金亦为质孤堡,属兰州。元废。又盐场堡,在州北。又有把石堡,皆在黄河北岸。宋元丰中置。金废。《通志》州西北二十里有大岔堡,正统十四年置。

  安宁堡在金城关西四十里。又西三十里为沙井峡,北抵庄浪之道也。○候马亭,《志》云:在州西北十五里。相传汉武遣李广利伐大宛,候龙马于此,因名。《通志》:州南一里有兰泉驿。州东五里又有兰州递运所。

  镇远浮桥旧在州西十里。明洪武十八年,移置城西北二里金城关下,用巨舟二十四,横亘黄河中。入甘肃,通西域,路皆出此,为咽喉重地。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通矣。又西津桥,在州西二里,永乐中建。

  金县州东九十里。西南至府城百八十里。本宋兰州地。金为龛谷县地,属兰州,寻属会州。正大间,置金州,治龛谷县。元省县入州。明初,改州为县,又移今治,属临洮府。后又改属兰州。今县城周三里,编户十里。

  ○龛谷城县南二十里。本宋之龛谷寨。元丰四年置。元?七年废。绍圣中,复修为堡。金升为县,寻置金州治此。元县废。明又改置今县。

  定远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唐置。宝应间,陷于吐蕃。宋熙宁中,种谊筑城,以屯戍兵。后废。元?七年,复筑。政和四年,夏人攻拔之,迁其民筑臧底河城。五年,宋将王厚等攻之,大败而还。六年,渭州将种师道攻克之。金大定中,升为县,属兰州。后改属会州。正大间,属金州。元废为镇。今为定远驿。

  一条城县东七十里。亦谓之一条城堡。相传宋狄青巡边时所筑。又平地城,《志》云:在县北四十里。唐戍兵所筑。

  ○马衍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雄秀甲于郡境,即马寒山也。盘亘深远,与狄道县及兰州接界。

  龛山县南二十里。宋人置寨于此,因以为名。其下有小龛河。又有尖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猪觜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金于此置猪觜镇。又县东南三十里有驼项山,县东四十里有鸡爪山,县南七十里又有马尾山,皆以形似名也。又县南二十里有白草原,平坦可以屯军。

  乱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其山绵延数百里,稠叠数百峰,参差远近,乱如列戟。黄河经其中。亦郡境之襟要也。

  ○黄河县北六十里。自兰州东北流,越乱山中二百余里,入靖边卫界,始泻落巨川,始瀑布然。土人沿山引水,灌田甚广。

  浩?河在县城南。源出马寒山峡中,东流入黄河。亦曰阁门河。有阁门河桥在县南门外。按《汉志》:浩?水出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盖名同而实非也。

  小龛河县南十五里。源出龛山,东流与浩?河合。又有清水河,在县东三十五里。○连达沟,在县北十五里。皆繇浩?以达于黄河。

  ○十字川堡县北八十五里。又买子堡,在县西三十里。俱宋置。金废。《舆程记》:兰州东六十里为买子堡。又东百里为一条城。又东九十里为平滩堡。又九十里而至靖边卫。○清水驿,在县东三十里。亦东出靖边之道也。《通志》:县北四十里有把石沟仓,八十九里有什字川仓,又县北百九十里有积滩堡仓、一条城仓。

  附见:

  兰州卫在州城内。洪武三年建。初置州治东北,后移置州东,辖千户所五。又甘州中护卫,亦在兰州治东北。旧在甘州,洪武三十二年,从肃藩移建于此。弘治十四年,改属固原卫。

  河州府西南百八十里。南至洮州卫三百十里,西至生番界七十里,西北至西宁卫二百五十里,东北至兰州三百二十里。

  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后汉属陇西郡汉末,为宋建所据,称河首平汉王。曹操遣夏侯渊讨平之。晋惠帝永宁中,张轨奏置晋兴郡《晋志》:χ罕县,张轨分属晋兴郡。《十六国春秋》:晋咸康元年,张轨分兴晋郡属河州。自是河州为兴晋,非晋兴也。前秦苻坚始置河州《晋志》:张骏分晋兴、金城、武始、南安、永晋、大夏、武成、湟中等郡为河州。是河州,张骏所置。杜佑以为始于苻秦。《十六国春秋》:苻坚建元三年,克χ罕,以彭奚念为凉州刺史,镇之。七年,以李辨为河州刺史,领兴晋太守,镇χ罕,徙凉州治金城。后为西秦乞伏乾归所据乞伏氏置北河州,镇χ罕。《十六国春秋》:乾归太初二年,χ罕羌彭奚念来归,以为北河州刺史。九年,奚念入朝,以翟?р为兴晋太守,镇χ罕。炽磐永康元年,迁于χ罕。暮末永弘二年,焚城邑东走,故地皆入吐谷浑。后魏太平真君七年,置χ罕镇,寻改为河州宋元嘉二年,χ罕为吐谷浑所据。二十年,魏主焘伐吐谷浑,别将封敕文等取χ罕,置镇于此。寻为河州治。后周兼置χ罕郡。隋郡废,仍曰河州。炀帝又改为χ罕郡。唐复曰河州开元二十六年,置镇西军于城内。天宝初,曰安乡郡。乾元初,复为河州,寻没于吐蕃。宋熙宁六年,收复,仍置河州。金因之,亦曰平西军。元曰河州路《元志》:吐蕃等处宣慰司亦治此。明洪武初,置河州卫。五年,设河州府辖宁河一县。七年,建陕西行都司。十年,立河州左右二卫。十二年,省行都司及河州府县,改置河州卫以左卫调洮州,改右卫为河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千户所六,守御千户所一,隶陕西都司。景泰二年按:《会典》作成化九年,《通志》作七年,复分置河州编户四十里,属临洮府。今因之。

  州控扼番戎,山川盘郁。自昔西垂多衅,χ罕尝为战地。盖犄角河西,肘腋陇右,州亦中外之要防矣。明初,置茶马司于此,以制番命,资国用。其后渐弛《一统志》:洪武七年,于河州治东南立茶马司。永乐九年,于洮州治西亦立茶马司。《四裔考》:洮、河二州茶马司,盖洪武二十五年所置。初曹国公李景隆奉使市马,以茶五千余斤,得马一万三千五百余匹。正统十四年,遣行人四人视茶政。成化二十四年,以御史一人代之。又洪武二十六年,制金牌信符颁给诸番,遇有差发,合符乃应。正统十四年,停金牌。成化十七年,给乌思藏诸番王及长河西鱼通宁远等宣慰司敕书勘合,令贡时,四川陕西验入。后因亦不剌之乱,金牌散失。嘉靖二十八年,兵部议金牌不可数给,宜给勘合,如成化故事。从之。乌思藏等,详四川诸番。弘治末,都御史杨一清言:唐时回纥入贡,即以马易茶。宋熙宁间行之,所谓摘山之产,易厩之良,无害而有利者也。我朝纳马,谓之差发,如田之有赋,身之有庸,非虐使于番。因纳马而酬茶,体尊名顺,非互市交易之比。且西番为中国藩篱,其人本非孝子顺孙,徒以资茶于我,绝之则死,故俯首服从。此制番控〔夷〕之上策,前代略之而我朝独得之者也。顷自金牌制废,私贩盛行,失利垂六十年,岂徒边方乏骑乘之用?将来番夷无资于我,跳梁自肆,将生意外之忧。撒藩篱之固,甚非计也。请申明旧制,使番族各供差发。盖河、洮二州,实为西番之噤要。故茶马二司,特设于此,至今藉其利云。

  ○χ罕废县今州治。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属陇西郡。应劭曰:χ罕,羌侯邑也,汉因以置县。建安十九年,曹操遣夏侯渊讨宋建于χ罕,破斩之。蜀汉延熙十八年,姜维伐魏,自χ罕趣狄道,是也。晋废。永宁中,张?复置,属晋兴郡。张骏时,为河州治。永和三年,石虎将麻秋等来攻,不能克。苻秦亦置河州于此。义熙三年,姚秦叛将彭奚念据χ罕。五年,西秦乞伏炽磐攻拔之。后魏太平真君四年,败吐谷浑,取χ罕城。七年,置χ罕镇,寻置州。隋唐时,州郡皆治此。宋熙宁六年,置χ罕县,而州治宁河县。盖析χ罕增置也。九年,俱省入河州。崇宁四年,升宁河寨为县。金贞元二年,复置χ罕县,仍为州治。元复省。《通志》今州西七十里有χ罕废城,疑宋所置。今州城周九里有奇。

  大夏城在州东北八十里。汉县,属陇西郡。后汉因之。永元九年,烧当羌迷唐寇陇西,杀大夏长。即此。晋县废。惠帝时,张轨复置,属晋兴郡。张骏又置大夏郡治焉,取县西大夏水为名。永和二年,石虎将麻秋克金城,进取大夏。又攻χ罕不克,退保大夏。太和二年,凉张天锡击叛将李俨,克大夏、武始二郡。俨自陇西退屯χ罕。后魏皇兴三年,亦置大夏郡于此。寻复为县,属金城郡。隋初,郡废,县属河州。唐初因之。贞观初,县废。五年,复置。广德后,没于吐蕃。会昌三年,吐蕃乱,其将论恐热屯大夏,谋并鄯州。鄯州帅尚婢婢遣将庞结心等击之,至河州南,伏兵险阻。论恐热来战,大败。宋复河州,县废。《志》云:大夏城西南二十里有金剑山及金剑城。前凉张骏时,尝置金剑县于此。《水经注》:大夏故城在χ罕西南,北临洮水。似误。○叠兰城,旧《志》云:在大夏城西南。晋时,前凉张轨所置。义熙七年,乞伏乾归徙羌众于叠兰,以兄子阿柴为兴国太守,镇之。八年,乞伏公府弑乾归,走保大夏。炽磐使其弟智达讨之,公府奔叠兰城,就其弟阿柴。智达复攻拔之。后为吐谷浑所废。

  白石城在州西。汉县,属金城郡。阚る曰:白石城,在狄道县西北二百八十里。有白石山在其东,因名。元帝永光二年,陇西羌彡姐旁种反。遣冯奉世率任立、韩昌到陇西,分屯三处。立为右军,屯白石。昌为前军,屯临洮。奉世为中军,屯首阳西极上。前军到降同阪,先遣校尉在前与羌争地利,又别遣校尉救民于广阳谷。兵少,皆为羌所败。乃益兵破走之。后汉白石县,属陇西郡。永元十年,刘尚等讨叛羌迷唐等,不克,征还。谒者王信、耿谭代领其兵。信屯χ罕,谭屯白石,叛羌以次降附。晋废。惠帝时,张轨复置,属晋兴郡,改为永固县。太和二年,张天锡攻叛将李俨于χ罕。俨求救于苻秦。王猛自略阳驰救,使别将姜衡屯白石。即此城也。后魏,县废。隋末,李轨复置永固县,属河州。唐贞观七年,废县,改置乌州。十一年,州废,置安乡县,仍属河州。天宝初,改为凤林县,后废于吐藩。其地有凤林关。《唐书•吐蕃传》:咸通中,尚延心献款,高骈收凤林关。是也。彡姐,读曰兖紫。

  治城在州西北百十里。晋时,前凉张氏所置城也。宋元嘉六年,西秦南安太守翟伯承等据罕?谷以叛。西秦王暮末击破之,进至治城。既而西河王蒙逊至χ罕,遣子兴国攻定连。暮末逆击兴国于治城,擒之。八年,赫连定灭西秦,畏魏人之逼,拥秦民自治城济河,欲击河西王蒙逊而夺其地。吐谷浑王慕?贵使其弟慕利延等乘其半济,击之,执定以归。后魏时,分金城郡置建昌郡,治城县属焉。后又析置东泾郡于此。后周,郡县俱废。○谭郊城,在治城西北。晋义熙七年,西秦乞伏乾归克秦水洛城,徙民三千余户于谭郊,因城其地。八年,徙都之。宋元嘉六年,西河王蒙逊遣子兴国攻乞伏暮末于定连。暮末击擒之于治城,追击蒙逊至谭郊,是也。

  定连城在州东南。或曰:晋时后凉吕光所筑。宋元嘉三年,西秦乞伏炽磐为夏主昌将呼卢古所攻,自χ罕迁保定连。呼卢古入χ罕南城。秦将赵寿生战却之。六年,河西王蒙逊伐秦。秦王暮末复自χ罕迁保定连。既而所署西安太守莫者幼眷据?川以叛。暮末讨之,败还定连。七年,吐谷浑慕?贵袭秦定连,不克,寻没于吐谷浑。胡氏曰:?川,亦χ罕左右地也。

  列浑城在州西南百八十里。宋永初二年,西秦乞伏炽磐遣乞伏孔子率骑击铁汗秃真于罗川,大破之。寻以乞伏是辰为西胡校尉,筑列浑城于汁罗以镇之。汁罗,即罗川矣。又武成故城,在州南。前凉所置武成郡也。西秦乞伏国仁亦置武城郡于此,后为吐谷浑所废。○赤水城,在州南。晋义熙八年,西秦乞伏乾归击吐谷浑阿若干于赤水,降之。《水经注》:赤水城,亦曰临洮东城。魏收《志》:魏真君六年,改故临洮县为临洮郡,领赤水县。即此城矣。后周废。

  临津城在州西北百二十里。下临河津。晋时,前凉置临津县,属兴晋郡。后为吐谷浑所废。《水经注》:河水自浇河东流,经邯川城,又东径临津城北、白土城南,为缘河津渡之处。是也。隋曰临津关。大业五年,自将伐吐谷浑,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即故临津城矣。浇河、邯川,俱见西宁卫。○石泉城,在州西北。晋义熙十二年,西秦乞伏炽磐攻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氵强川,沮渠蒙逊攻石泉以救之。炽磐闻之,引还,遣兵救石泉,是也。氵强川,见洮州卫。

  盐泉城在州西百八十里。唐开元二十六年,陇右节度使杜希望将鄯州之众,夺吐蕃河桥,筑盐泉城于河左,置镇西军治焉。后没于吐蕃,亦置镇西军于此。会昌三年,吐蕃乱,其洛门守将论恐热举兵谋篡,忌鄯州镇将尚婢婢,引兵击之,至镇西。即此。○天成城,在州西八十里。唐天宝十三载,于索恭川置天成城,又于州西百余里置雕窠城,为戍守处。至德初,陷于吐蕃。

  宁河城在州南六十里。吐蕃所置香子城也。宋熙宁六年,王厚攻拔香子城,遂平河州,因置宁河寨。崇宁四年,改置宁河县。金仍属河州。元因之,后废为镇。明初,复置县,寻废。又宋置宁河县,复于州东四十里置宁河寨。金废。元至元九年,复于吐蕃西界立宁河站云。○安乡城,在州西北五十里,吐蕃所置城桥关也。宋熙宁中,收复。元符二年,赐名安乡关。金因之,亦曰安乡城。元升为安乡县,属河州。元末,废。

  定羌城在州南九十里。本吐蕃所置阿诺城。宋熙宁六年,改曰定羌。八年,吐蕃木征复围河州。王韶自熙州驰救,诸将议趣河州。韶曰:贼围城,恃有外援耳。乃直趣定羌城,破西番结河川族,断夏国通路,进临宁河,分命偏将入南山。木征知援绝,拔栅去。金亦曰定羌城。元升为县,河州路尝治此。元末,废。○木藏城,在州西南,吐蕃所置。宋熙宁中,王韶破吐蕃阿诺木藏城。此即木藏城也。

  讲朱城在州西南百里。本番族所置。宋熙宁中收复。元?二年,熙河将姚兕破鬼章于此。寻复为蕃族所据。元符二年,复取之,寻弃不守。崇宁二年,复修筑讲朱城。金废。又循化城,在州西南百三十五里。本名一公城。宋元符二年收复,寻废。崇宁二年,改曰循化城。又州南有当标城,亦番族所置。元符中收复。崇宁二年,改为安疆寨。金废。《宋志》:讲朱、错凿、一公、当标四城,俱在州南。○来羌城,在州西北三十里。又有怀羌城,在州西南九十里。俱宋崇宁二年王厚开边所取番地,因筑城戍守,寻俱废。

  踏白城在州北,亦吐蕃所置。宋熙宁七年,吐蕃首领鬼章诱知河州景思立、偏将王宁会于踏白城,伏发,二将俱没。八年,王韶解河州之围,复还熙州,以兵循西山,绕踏白城后,烧贼庐帐,木征穷蹙来降,是也。

  平夷城州西南四十里。唐开元二年,置平夷守捉于此。后废。又渔海城,亦在州境。郭子仪破χ罕十寨,取渔海等五县。盖吐蕃所置县也。○历精城,在州西,近西宁卫境。《宋史》:治平中,?角厮?子瞎毡居龛谷,瞎毡子长木征居河州,少瞎吴叱居银川,而?角厮?少子董毡与其母乔氏居历精城,即此。龛谷,见前金县。

  ○积石山州西北七十里。两山如削,黄河中流,俗所谓小积石也。附详名山积石。○凤凰山,在州东十二里。山形若凤,故州亦有凤林之名。又牛脊山,在州南二十里。又南四十里有惊骢岭,俱以形似名也。

  雪山州西南百五十里,接洮州蕃界。四时皆有积雪,一名雪岭。又山石如骨露,一名露骨山。宋熙宁六年,王韶复河州,会洮岷降羌复叛,韶回军击之,吐蕃木征遂据河州。韶进破阿诺木藏城,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道狭隘,释马徒行,木征复自河州尾官军,韶击走之,即此。

  ○万顷原在州北二里。四望宽平,居民稠密。其上又有重台原。《志》云:原东西百里,南北五十里。唐及五代俱名广大原,昔时番汉所驻牧地也。

  葵谷在州东。晋太和二年,凉张天锡击叛将李俨于陇西,别将常据败俨兵于葵谷,即此。亦谓之奴葵谷。义熙八年,西羌彭利发袭据χ罕,乞伏乾归讨之。至奴葵谷,利发弃众南走,乾归遣将追斩之于清水。清水,在今金县界。○罕?谷,在州西。宋元嘉六年,河西王蒙逊伐西秦,西秦南安太守翟承伯等据罕?谷以应河西。《水经注》:陇西白石县东有罕?渡,又东则χ罕故城也。

  沙阜在州东。晋永和三年,石赵将麻秋等据大夏,略凉河南地。张重华使谢艾等拒之。别将杨阜败赵将刘宁于沙阜,宁退屯金城。

  ○黄河在州北。《志》云:黄河下渡,直州北六十里之剌麻川,路通庄浪,谓之剌麻川渡。黄河上渡,直州西北百二十里之积石关,路通西宁,谓之积石渡。积石渡,亦谓之石城津。晋太元初,苻秦将苟苌济自石城津,盖谓此。

  大夏河在州南三里,即漓水也。一名白水,其上源为白石川。《水经注》:白石川水,南经白石城西,而注漓水。漓水又经白石城南,东至χ罕,下流入于河,是也。今有大夏桥,在州西三里,跨水上。《志》云:大夏川在故大夏县西,县以此名。唐会昌三年,吐蕃叛将论恐热屯大夏川,即此。○洪河,在州西南二里。又州南二十里有牛脊河,州东六十里有广通河,俱合大夏河,入于黄河。

  湫池在州西北积石关西。周回三十里。池岸万木森然,雅著灵异,土人号为显神池。《一统志》:州西北六十里有龙湫,即湫池矣。又州东三十里有浅湖桥。相传上古时州地皆湖,禹疏凿入于河,湖始为陆。今州东十里有?桥,开凿之迹犹存。王象之曰:州东有地名河川,川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即旧湖地云。

  ○积石关州西北百二十里。明初,置茶马司于河州。此为市易之处,有官军戍守。东去积石山五十里。○土门关,在州西九十里。又州西北九十里有老鸦关。二关俱有官军防戍。

  杀马关州西南百二十里。《舆程记》:州西南六十里为宁河驿。又西六十里为杀马关。其林麓控扌益足以守御,自此而西举足浸高。又行一日至岭西,其地益高,盖与西域相出入处。元遣都实访河源,路出于此。

  鸡项关在州西北。唐大中四年,吐蕃叛将论恐热遣兵于鸡项关南造桥,以击尚婢婢于鄯州。胡氏曰:关在河州界。又河蓝关,亦在州西北,近黄河岸。《唐志》:河州有河兰关。○通会关,在州东南五十里。《宋志》:熙宁七年置。《通略》云:绍圣五年置。金置寨于此。元废。又凤林关,在州西凤林废县,见上白石城。又安乡关,在州西北安乡废县。临津关,在州西北故临津城。俱见前。又州西有绥远关,亦宋崇宁三年置。金废。

  曲柳戍在州东北。前凉张氏置戍处。晋永和三年,石赵将麻秋等击凉,据大夏,攻χ罕,进军屯河南。别将刘宁、王棹,略地晋兴、广武、武街至于曲柳。胡氏曰:曲柳,在洪池岭北。似误。时赵军未渡河而北也。

  赤岸戍在州西北。《水经注》:河水自左南而东径赤岸北,亦谓之河夹岸。《秦州记》:χ罕有河夹岸,盖戍守要处也。晋永和三年,石赵将麻秋等克凉金城、大夏诸郡。张重华使谢艾拒之,进军临河秋,败退。既而重华使章瑁屯于河夹,麻秋袭败之。河夹,即赤岸戍也。

  南川寨州西南七十里。宋熙宁七年,置南川堡,寻改为南川寨。元符二年,羌酋鬼章城洮州以居,引兵攻宋之南川寨。即此。金仍为南川寨。元废。又回乐寨,在州南境。宋熙宁六年,吐蕃木征复入河州。王韶遣将度洮,略定南山地,筑回乐寨、结河、当川二堡,破诃讷城。又城香子,尽逐南山诸羌,遂取河州,城之。诃讷,即阿诺城之讹矣。

  东谷堡州东十五里。唐会昌四年,吐蕃叛将论恐热攻鄯州,为尚婢婢所拒,退保东谷。婢婢为木栅围之,绝其水源。恐热突围走保薄寒山,众皆降于婢婢,是也。宋熙宁七年,置东谷堡于此。薄寒山,见巩昌府。

  通津堡州西南百六十里。本蕃境之南达堡。宋熙宁中收复。崇宁三年,改名通津堡。其东四十里,即安疆寨矣。西北至西宁卫境之大通故城,亦四十里。○来同堡,在南川寨东九十里。番名甘扑堡。熙宁中收复。崇宁中,改筑,赐名来同。又临滩堡,在安乡关西四十里。堡北至黄河四十里。《宋志》:州西南又有阎津堡,亦宋崇宁中置。《通志》:今州北百八十里有大通河堡,州西北百二十里有弘化寺堡,俱为戍守处。堡各有仓。

  银川驿在州西六十里。旧《志》云:踏白城东有银川站,黄河所经。驿盖因旧名也。又西六十里曰长宁驿。又和政驿,在州南六十里。又南六十里有定羌城驿,与州治西南之凤林驿为五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2

回帖

256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22: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见:

  河州卫在州治西。详见河州沿革。又河州茶马司,在卫治东南。详亦见前。

  归德守御千户所在卫城西七百里。永乐四年建,隶河州卫。

  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岷州卫一百五十里,南至废叠州生番界一百二十里,西至生番界九十里,北至河州三百十里。自卫治至京师四千二百二十里,至南京四千里,至布政司一千六百七十里。

  《禹贡》雍州地。秦汉以来,皆诸戎所居《括地志》:秦地西至临洮,即洮州也。后属吐谷浑,为沙州地李延寿曰:吐谷浑部内有黄沙,周数百里,因号沙州。晋太元中,乞伏乾归以吐谷浑视罢来降,拜为沙州牧,是也。后魏败吐谷浑,取其地置洪和郡,属河州。后复没于吐谷浑。后周武帝逐吐谷浑,以其地置洮阳郡,寻立洮州。隋初,郡废,而州如故。大业初,改州为临洮郡。唐复为洮州。开元十七年,并入岷州,旋复置临州。二十七年,又改为洮州《通典》:仪凤二年,置漠门军于城内,属陇右节度。天宝初,亦曰临洮郡。乾元初,复曰洮州。后没于吐蕃,号临洮城。后唐长兴四年,内附,置保顺军置军于洮州,兼领鄯州。寻复为西番所据。宋元符二年,收复,寻弃不守。大观二年,复得临洮城,仍置洮州《宋史》:大观二年,收清臧川以为洮州。金、元因之。明洪武四年,置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千户所六,皆在卫城内,隶陕西都司。弘治中,改属固原镇。今为洮州卫。

  卫西控蕃戎,东蔽湟、陇,据高临深,控扼要害。明太祖尝言:洮州,西番门户。今卫西南两境,皆接生蕃,而人性劲悍,善凭险阻。西偏保障,有攸赖矣。

  ○临潭城卫西南七十里,即古洮阳城也。亦谓之鲁城。《沙州记》:{山强}城东北三百里有鲁城。城临洮水。汉章帝建和三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帝遣马防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即此城也。蜀汉景曜五年,姜维伐魏,侵洮阳。即此。晋惠帝时,尝置洮阳县,属狄道郡,后为群羌所据。宋元嘉四年,洮阳羌叛,西秦乞伏炽磐使其将吉毗招慰之,为羌所败。既而吐谷浑据之。后魏太平真君中,败吐谷浑,置洪和郡,吐谷浑附属焉。太和十五年,吐谷浑王伏连筹辄修洮阳城,魏攻拔之。其后魏乱,遂有其地。后周初,贺兰祥伐吐谷浑,拔其洮阳、洪和二城,置洮阳郡,兼置洮州。隋废郡,州治美相县,以洮阳县并入。唐贞观四年,置临潭县,属旭州。八年,废旭州,以县属洮州。是年,徙州治焉。后没于吐蕃,曰临洮城。宋大观中,仍置洮州。开禧二年,金人以?胄败盟,遣将分道入寇,完颜纲出临潭,亦此城也。元移州于今治,故城遂废。宋白曰:唐临洮郡城,本名洮阳城。前临洮水,甚险固,即吐谷浑故城云。今卫城,盖明初所修筑,周九里有奇。

  美相城在卫南,即侯和城也。《水经注》云:洮水经洮阳城,又东经共和山南,城在四山中。又东经迷和城北。蜀汉景曜末,姜维侵洮阳,魏邓艾与战于侯和,维败绩。晋咸和中,凉张骏因前赵之乱,收河南之地至于狄道,置武街、石门、侯和、氵强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后赵分境。侯和以下,皆在今卫境。又太和二年,苻秦将王猛讨叛羌敛岐于略阳。岐奔白马。猛遣将追之,使别将王抚守侯和。后魏太和十五年,吐谷浑王伏连筹辄修洮阳、泥和二城,置戍。χ罕镇将长孙百年攻拔之,置洪和郡,领水池、蓝川、覃川等县。后周改置美相县,属洮阳郡。按:侯和、迷和、泥和、共和,即一城也,音转耳。隋为洮州治。唐贞观八年,移州治洮阳川。仍置美相县,属洮州。天宝中,并入临潭。○水池城,在卫北百六十里。后魏真君四年,伐吐谷浑,置水池郡。寻改为县,属洪和郡。神龟初,河州羌却铁忽反,自称水池王。诏源子恭讨平之。是也。西魏以覃川县省入。后周改县曰覃川。隋初,郡废,县属河州。唐废。卫北又有覃川城,后魏延兴四年置,属洪和郡。西魏废入水池县。

  洮源城在卫南。后周置金城县,并立旭州,又置通义郡治此。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为美俗。大业初,州废。又改县曰洮源,属临洮郡。唐初,亦置旭州。武德五年,吐谷浑寇洮、旭、叠三州,岷州总管李长卿击破之,是也。贞观八年,州废,县并入临潭。《后周书》:武帝置旭州于河州之鸡鸣防。即此城矣。

  广恩城卫西百六十里。后周置广恩县,并置广恩郡。隋初,郡废,县属洮州。仁寿初,改县曰洮河。大业初,又改洮阳。唐县废,置广恩镇。天宝十三载,陇右节度哥舒翰奏于所开九曲地,置洮阳、浇河二郡。洮阳郡,盖置于此。后没于吐蕃。又卫境有泛潭废县。后周置。隋开皇十一年,改曰临潭,亦属洮州。唐初,废。浇河,见西宁卫。

  叠州城卫南百八十里。历代为羌戎地。后周武成三年,逐诸羌,始置五香郡。寻又置叠州,治叠川县。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以县属临洮郡。唐复置叠州,治合川县。天宝初,曰合川郡。乾元初,复曰叠州。《志》云:以群山重叠而名也。后没于吐蕃。○合川废县,唐叠州治也。后周置叠州,治叠川县,而于合川县置西强郡。隋开皇初,郡废。唐为州治。又有乐川县,亦后周置,属叠州。隋属洮州。唐初,亦属叠州。贞观五年,又置安伏、和同二县,以处党项。寻俱省入合川县。刘?句云:合川城,旧治吐谷浑马牧城。武德三年,移于交戍城云。

  常芬城在卫南。后周置,又立恒香郡治焉。隋初,郡废,以县属扶州。大业中,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置芳州于此,兼领恒香、丹领二县。神龙初,废芳州,以常芬县隶叠州,又以恒香、丹领二县省入。后废。宋白曰:后周武成三年,逐吐谷浑,乃于三交筑城,置甘松防,又为三川县,隶常香郡。建德三年,始改三川为常芬县,置芳州。以地多芳草而名也。○封德城,在卫境。西魏置,又置芳州及深泉郡治焉。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同昌郡。唐武德初,以县省入常芬。又理定废县,在封德故城西。西魏置。隋初,废入封德县。

  甘松城在卫西南。蜀汉景耀末,姜维败于侯和,退屯沓中。司马昭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志》云:甘松本生羌地,张骏置甘松护军于此。乞伏国仁时,置甘松郡。后魏以白水羌朝贡,亦尝置甘松县,以甘松岭为名。今四川松潘卫境之甘松山,是也。《新唐书》:甘松山在洮水之西。吐谷浑居山之阳。

  氵强川城在卫南。晋义熙十一年,西秦炽磐攻姚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氵强川。元熙元年,复遣将攻之,利和奔仇池,因置益州镇氵强川,是也。亦谓之南氵强。宋元嘉三年,西秦征南将军吉毗镇南氵强。陇西人辛澹据城逐之,澹旋奔仇池,磐磐因移置梁州于南氵强。亦即此城矣。七年,没于吐谷浑,城废。

  ○西倾山卫西南二百五十里。此即《禹贡》之西倾也。桓水、洮水皆源此。亦曰{山强}台山。详见名山西倾。

  东陇山在卫城东。番人于此耕种。明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长汪舒朵儿等叛,沐英讨之。贼遁去。筑城于东陇山南川,留兵戍之。疏闻上曰:洮州为西番门户,城之是扼其喉矣。命置洮州卫于此。英进讨叛酋,悉破擒之。玉笋山,在卫北五里。《志》云:山高耸,登眺可见数百里外。

  石岭山在卫北十五里。山势峭拔,草木不生。上有关曰石岭关。又白石山,在卫西九十里。山多白石。《卫志》云:洮州形胜,白石峙其西,黑石距于东。是也。今卫东有黑石关。

  素罗汗山在州西。《唐书》:武后万岁登封初,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战于此,败绩。○黑松岭,在卫东三十里。上多松树。松岭关在其上。

  哥龙峪在卫东北。宋元?二年,种谊自洮东击鬼章,使岷州蕃将为前锋,繇哥龙峪宵济,进至洮州,壁青臧峡,大败鬼章兵,遂克洮州。青臧峡,或云在卫城东。今卫城亦曰青臧城。○五牟峪,或云在卫北境。宋熙宁九年,吐蕃鬼章寇五牟峪,败去。即此。又冷地峪,在卫东五十里,与岷州卫分界处也。

  ○洮河卫南三十五里。源出西倾山。其上源亦曰氵强川,东北入岷州卫境,下流合湟水入于大河。详见大川洮河。○南河,在卫城南。源出白石山,亦东北流,入于洮河。

  白水江在卫西南五百里。源出香臧族,东流经废叠州,又东入岷州境。《纪胜》云:西倾山绵亘深远,接番族中,白水江出其阳,即《禹贡》之桓水云。

  朵的河卫西三百里。源出川撒儿朵的族,南流入洮河。又纳怜河,在卫西七百里。源出哈藏族,西北流,入于黄河。○野?河,在卫西。源出西倾山,经西蕃东境,北流五百余里,入黄河。

  莫何川在西倾山北。晋义熙初,吐谷浑为乞伏乾归所败。其王大孩走死,树洛干嗣立,帅众奔莫何川,沙、氵强诸戎悉附之。又宋元嘉三年,西秦乞伏炽磐为沮渠蒙逊及赫连昌所败,徙其境内老弱畜产于浇河及莫何仍寒川,是也。仍寒川,或曰在西倾西南。胡氏曰:州境又有莫何山,在西倾东北。

  磨环川在卫西。唐天宝十三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破吐蕃于临洮西关磨环川,于其地置神策军。宋祁云:军置于洮州西磨环川也。《会要》云:时置洮阳郡于此。又于郡内置神策军,去临洮郡二百里。至德中,沦于吐蕃。沈括曰:宋熙宁五年,王厚平河州,又出马兰川,擒木征母弟结吴叱,破洮州。马兰,即磨环之讹矣。

  度周川旧《志》云:在临洮塞外,龙涸之西。晋隆安二年,乞伏乾归弟益州败吐谷浑王视罴于此。视罴走保白兰山,遣子为质以请和。白兰山,见西宁卫,又后西番。

  长柳川在卫西南。晋义熙九年,乞伏炽磐击吐谷浑支旁于长柳川,破之。又击破吐谷浑别统掘逵于渴浑川。其地亦在洮州西南。又乞伏乾归破鲜卑于渴浑川,应在今靖远卫界。

  泣勤川在卫南。晋义熙九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兵击吐谷浑别部句旁于泣勤川,大破之。又尧杆川,在州西南。晋义熙十三年,炽磐遣其子安乐将军木奕干击吐谷浑树洛干,破其弟阿子干于尧杆川。树洛干走保白兰山。或曰:川盖洮水支流,随地易名也。

  ○石岭关在卫北石岭山上。又松岭关,在卫东黑松岭上。○洮州关,在卫西南三十里。又旧桥关,在卫东南四十里。新桥关,在卫西南四十里。诸关俱有官军戍守。

  黑石关在卫东四十里。又卫东四十五里有三岔关,卫东五十里有高楼关。○羊撒关,在卫北六十里。又卫北九十里有大岭关,卫北百四十里有八角关,亦俱有官军防守。

  沓中戍在卫西南。姜维与邓艾战于侯和,败绩,退住沓中。既而司马昭侵汉,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艾奉命遣王颀等攻维于沓中。胡氏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氵强之地。晋义熙十一年,乞伏炽磐攻后秦氵强川,师次沓中。即此地也。

  通岷寨卫东南四十里,宋置。又卫南有甘沟寨。○定秦堡,在卫东北,吐蕃所筑。唐大历三年,凤翔帅李晟出大胜关,至临洮,破吐蕃定秦堡,是也。又札龙沟堡,在卫东南百里。明成化十年,栗林等番族常攻此。栗林,见岷州卫。《志》云:卫东六里有鹤城镇,吐谷浑所置。

  纳邻站在卫西。洪武十二年,洮州十八族番长三副使汪舒朵儿、瘿嗉子、阿卜商等叛,据纳邻七站。命沐英讨擒之。即此。

  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东北至巩昌府二百四十里,南至阶州六百三十里,西至洮州卫百五十里,北至临洮府百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十里,至京师四千一百里。

  《禹贡》雍州地。后为西羌所居。秦属陇西郡《一统志》云:为临洮县地。汉、晋因之。西魏始置岷州及同和郡其地名渠株川。《北史》:大统十六年,宕昌国乱,羌酋傍乞铁忽据渠株川。史宁讨平之,因置岷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以其地属临洮郡。义宁二年,复置岷州。唐因之。天宝初,改曰和政郡。乾元初,复曰岷州,后陷于吐蕃。宋熙宁中,收复,仍置岷州亦曰和政郡。绍兴初,没于金,置?州。十二年收复,改置西和州徙治长道县之白石镇,即今巩昌府西和县。元复置岷州于此。明洪武十一年,置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千户所四,守御军民千户所一,隶陕西都司。弘治中,改属固原镇嘉靖二十四年,增设岷州。四十年,复故。今仍为岷州卫。

  卫东连秦、陇,西达河湟,北阻临、巩,南控阶、文。虽僻在一隅,而道路四通,一纵一横未易当也。岂惟形援河、洮,为西偏之翼蔽而已哉?

  ○溢乐城今卫治。本秦临洮县地。西魏置溢乐县,为岷州及同和郡治。隋改为临洮县。大业初,属临洮郡。义宁二年,复改为溢乐县。唐为州治。宋省入?川县,其城遂废。明初建卫,因旧基筑城二,东西相连,周九里有奇。《志》云:今卫城即秦时临洮故城。误。

  ?川城在卫东五十里。本西魏溢乐县地。后周置?川郡,治基城县。隋郡县俱废。唐初,复置基城县,属岷州。又置?川府,屯兵于此。先天二年,避玄宗讳,改曰?川。后废。宋崇宁三年,复置?川县,为岷州治。绍兴中,属西和州。元废。○和政城,在卫东八十里。后周置洮城郡,郡寻省。保定初,置和政县。隋初,属岷州。大业初,属临洮郡。唐复属岷州。后没于吐蕃。

  当夷城在卫西。后周置县,又置洪和郡于此。郡寻废,以县属同和郡。隋改属岷州。炀帝初,改属临洮郡。唐仍属岷州。神龙初,并入溢乐县。又卫境有博陵城。后周置博陵郡,领博陵、宁人二县。隋初,俱省入当夷县。

  宕州城卫南百二十里。古西羌地。晋末,西羌别种保聚于此,曰宕昌国。宋元嘉初,宕昌王梁弥忽遣子弥黄入贡于魏,寻为仇池所并。九年,杨难当以兄子保宗为镇南将军,镇宕昌,是也。既而羌复有其地。升明二年,宕昌王梁弥机初立,魏主宏遣使拜为征南大将军、梁益二州牧、河南王。齐永明初,亦拜弥机为河、梁二州刺史。三年,弥机死,国乱,魏拜弥机兄子弥承为宕昌王。六年,齐以弥承为河、凉二州刺史。梁天监四年,魏以宕昌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既而梁亦以弥博为河、凉二州刺史、宕昌王。大同七年,宕昌王梁?定为下所杀,弟弥定立。大宝初,国乱。西魏遣将宇文贵又宁讨定之。后周保定四年,梁弥定屡寇周边。周将田弘击灭弥定。天和初,置宕州,兼置宕昌郡。隋初,郡废。大业初,复改州为宕昌郡。唐复曰宕州。天宝初,曰怀道郡,郡治怀道县。旧《志》云:怀道县亦后周置,兼置甘松郡于此。隋初,废郡,以县属宕州唐始移宕州治此。乾元以后,没于吐蕃。宋熙宁六年,王韶拔宕州,通洮山路,吐蕃木令征以岷州降,因置宕昌堡,属岷州。时运蜀茶市马于岷。及金人据洮州,遂并番市于此,岁市马数千。今卫南百二十里有宕昌驿。《一统志》云:宋纲马憩息之所也。

  阳宕城在卫东南百十三里。后周所置,县为宕昌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良恭县。大业初,仍为郡治。唐属宕州,后没于吐蕃。大中间,收复,废县为镇。宋建隆三年,以良恭镇并入大潭。熙宁中,复为良恭镇。元废。又和戎城,在卫东南。亦后周置,属宕昌郡。隋属宕州。唐因之,后废入良恭县。○阶陵城,在卫东南二百八十里,近巩昌府成县界。《后魏志》:太平真君四年,置阶陵县,属仇池郡。后周并入仓泉县。仓泉,今成县之废上禄县也。

  索西城在卫东北九十里。后汉建初二年,金城陇西羌反于临洮。车骑将军马防讨之。道险,车不得方驾,防设奇破之,索西迷吾等羌降。防乃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戍之,悉复诸亭候。元和三年,迷吾乃退居河北之归义城。《水经注》:洮水自临洮县东北流,过索西城,又北出门峡,又东北径桑城东。《通典》:索西城,一名临洮东城,又名赤城。今桑城,见狄道县。

  麴城在卫东百里。其地名翅上,亦曰乌翅。盖翅讹为麴也。蜀汉延熙十二年,姜维出陇西伐魏,因麴山筑二城,使其将句安等守之。魏雍州刺史陈泰曰:麴城虽固,去蜀险远,当须运粮,虽维来救,山道险远,非行兵之地也。遂围麴城,断其运道及城外流水。维来救,不能达,麴城降于魏。因置戍守于此,为拒蜀要地。后废。

  铁城在卫东北。宋熙宁六年,收复岷州。明年,置铁城堡。元置铁州于此,与岷州并属脱思麻路。后废。明太祖命李文忠讨西番,从洮州铁城取道而出,是也。《一统志》:西和州东十八里有铁城。○梅川城,在卫东北三十里。今为梅川寨,兼置递运使于此。又酒店城,在卫东北四十里。今为酒店子寨,并置驿于此。又有颠角城,在卫南百三十五里。亦曰颠角寨。《一统志》:梅川、酒店与颠角为三古城。今俱有官军戍守。又下城,在卫北。宋嘉定十二年,四川帅安丙遣王仕信、宋质俊等伐金,发宕昌及下城。宋质俊自下城克来远镇,是也。来远镇,见巩昌府宁远县。

  ○岷山在卫城北。山黑无树木,洮水经其下,州以此名。相传禹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此。又城南里许有金通山,山势嵯峨,亦名金童山。○崆峒山,在卫西二十里。《通典》:秦蒙恬筑长城,起于崆峒山。自山傍洮水而东,今州境有古长城云。宋祁曰:汉武帝逾陇西,登崆峒,盖在此。误矣。

  冷落山卫东五十里。盛夏阴晦即雨雪,因名。今有冷落山寨,为官军戍守处。又卫东百二十里有遮阳山,以日影为山所蔽也。又贵清山,在卫东百五十里。顶平衍,可耕种。

  牛头山在卫东南。魏收《志》:阶陵县有牛头山。《五代志》:牛头山在成州上禄县界,又东北即麴山也。姜维伐魏,依麴山筑城,使将守之。魏陈泰围麴城。维引兵救之,出牛头山,与泰相对。泰敕诸军各坚垒勿与战,使郭淮转趣牛头,截维还路。淮进军洮水。维惧,退走,麴城遂降于魏。胡氏曰:牛头山在洮水南,以形似名。

  普鲁岭卫东七十五里,为岷巩冲要处。或云,即左要岭也。宋熙河路总管关师古与刘豫兵战败于此,遂以洮岷地降。今有普鲁岭寨,官军屯戍于此。○分水岭,在卫南四十五里,下有分水岭河。又摩云岭,在卫东南百五十里,下临白水江。宋有临江寨,初属秦州,熙宁中,改属岷州。寨盖置于此。

  望曲谷在卫西。后汉建初二年,马防破诸羌于临洮。其众皆降,惟封养种豪布桥等屯望曲谷不下。防复击破之。《水经注》: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龙桑,或即桑城矣。见前临洮府狄道县。

  ○洮河在卫城北。自洮州东北流,至此,又北流入临洮府界。详见大川洮河。○叠藏河,在卫城东门外。源出分水岭,下流入于洮河。

  荔川河卫东南九十里。旧有荔川寨,以此为名。东南合于闾井河。○闾井河,在卫东南百四十里。源出秦州礼县之没遮拦山,流入马淳河。宋亦置闾川寨于此。○马淳河,在卫东南百八十里。合诸川之水,俱东北流入漳县境,合于漳水。又卫东南二百八十里有良恭河。旧良恭县以此名。其下流入于白水江。

  白水江在卫南百五十里。自洮州流入境,又东北流入西和县境。邓艾屯白水,以拒姜维处也。《三国志》:姜维自牛头引去,邓艾料维且复还,郭淮因留艾屯白水北。又有洮城,去邓艾屯六十里。姜维使廖化军白水南,自引军渡白水,袭洮城。艾觉之,潜军驰据其城。维引还。今洮州城去白水甚远,或卫境更有洮城欤?张舜民《画墁录》:自岷州趣宕州,沿水而行,稍下,行大山中,入栈路,或百十步复出,略崖?岑,不可乘骑,必步至临江寨。得白江,至阶州,复七八日。其所经,皆使传所不能达也。

  ○石关在卫东百五十里。或以为前凉张骏所置石门护军,即此关云。○茶埠峪寨,在卫东十五里。卫东六十里有永宁堡寨。又东十五里为弄松堡寨。又鸦山寨,在卫东南三十五里。俱官军戍守处也。

  曹家堡在卫西十五里。又西有中寨、野狐桥、冷地峪三寨。《志》云:野狐桥在卫西四十里。又十五里为冷地峪,卫与洮州接界处也。○木昔寨,在卫西南十里。又西南有胡麻沟、鹿儿坝、柏树植、镇羌、三坌五寨,俱官军戍守处。

  栗林寨卫南十五里。又南为陵兀赤、分水岭、哈答川、赏家族、脚力、高楼铺、何家铺、颠角、宕昌、老鼠川凡十寨,卫军戍守于此。○水磨沟寨,在卫北五十里。又北二十里有马崖子寨,向俱设官军防守。

  ┒川寨在卫南。《宋志》:元丰二年,岷州之┒川、荔川、闾川寨及通远军寨,置牧养十监,是也。通远,见巩昌府。

  遮阳堡卫东百二十里。宋熙宁五年置,属岷州卫。七年,改隶巩州。元丰初,复隶岷州,以遮阳山而名。又《宋志》:岷州北有?藏堡,亦熙宁中置。《一统志》在西和县西十里,误。○西津驿,在卫西四十里,又九十里而至洮州卫。《志》云:卫治西,今有岷山驿。

  西固城军民千户所在卫南四百里。元置汉蕃军民上千户所。明初,改今名,隶岷州卫。城周四里有奇。今仍曰西固城。

  ○沙川在所西十里。有桥跨其上。又所城北有三眼泉,引流而北,与沙川俱北入于白水江。

  ○化石关所北九十里。又所西南三十里,有平定关,皆官军戍守处。

  榆林镇东至山西偏头关百六十里,西至宁夏后卫七百二十里,南至延安府绥德州三百里,北至黄河千余里。自镇治至京师二千五百里,至南京三千一百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二十里。

  春秋时白翟地。战国属赵。秦始皇时,为上郡地。汉属西河郡。后汉因之。建安中,荒弃《魏志》:汉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晋为并州徼外地。其后属于苻秦。寻为赫连夏所据。后魏仍为上郡地。后周置开光郡。隋废郡,以地属绥州。大业中,属雕阴郡。唐属银州。开元中,属银川郡。宋没于西夏。元属绥德州。明初,因之。正统间,河套多故。景泰中,乃设戍守于榆林旧堡。成化九年,陕抚余子俊改筑旧城,置榆林卫统千户所五,俱在卫城内。弘治九年,又展筑焉,寻为重镇。今为榆林镇,亦设榆林卫。

  镇截河套之冲,固延绥之守。自镇以北,皆战国时云中、九原地也。《史记》: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北地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二十七年,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其后赵益衰,匈奴强,遂入居河南。秦始皇三十三年,使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又渡河据阴山,逶迤而北,谓其地为新秦薛赞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汉亦曰新秦中。元狩二年,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是也。又元鼎五年,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秦中。楚汉之际,匈奴复炽,乘间南渡河,冀复收蒙恬所夺地,大为边患。汉武元朔二年,斥逐匈奴,遣卫青等度西河,历高阙,收河南地是时遣卫青、李息等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走胡之楼烦、白羊王,遂取河南地。主父偃言: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备边之本也。乃筑朔方城,立朔方郡,缮故秦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自朔方筑而匈奴始衰,其后遂入朝于汉。及后汉顺帝永建初,陇西羌乱,西河、上郡、朔方皆残破。四年,虞诩上疏,谓三郡沃野千里,水草丰美,土宜产牧。宜复营城邑,事耕屯。从之。自魏晋以降,中原多故,其地遂沦于异域。及刘卫辰据之,亦雄长河西。赫连勃勃复起于此,兼有关陇。后魏之季,宇文泰亦以夏州发迹,遂并关中矣。唐贞观以后,声教讫于漠外,而边备未密,河西、朔方,时有阑入之虑。景龙二年,张仁愿击突厥,夺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大历二年,郭子仪言:朔方,国之北门,西御犬戎,北虞?狁。五城相去五城,谓灵武、定远及三受降城也凡三千里。盖自秦至唐,御戎上策,恒在大河以北也。唐末,拓跋恭据有夏州。延及宋世,强狡益甚,陕西六路皆为困弊。历祚三百余年,始为蒙古所并。岂非关中上游,恒在朔方之验欤?明初,李文忠定大同,西略丰州,遂即胜州城东胜,以统套内之地《九边考》:东胜州,统套内独乐、木禾、白土、奢延、皋狼、┯阴、鸿门、┯阳、朔方、窳浑、渠搜、临戎十二县。按诸县俱汉旧名,属上郡、朔方、西河三郡。后代久废,岂明初尝以置城堡欤?又┯阳,或讹为罗阳。是时,自东胜迤西,路通宁夏,皆有墩台墙堑。永乐初,见亡元远遁,始移治延绥,弃河不守。正统中,稍稍多事,乃筑榆林等城堡二十有三。于其北三十里沙漠平地,筑??望墩台。往南三十里硬土山沟,则埋军民种田界石,列营积粮,以绝寇路。成化七年,抚臣余子俊言:延庆边山崖高峻。乞役丁夫,依界石一带山势,曲折铲削,令壁立如城,高可二丈五尺。山坳川口,连筑高垣。或掘深堑,相度地形,建立墩堠,添兵防守。此不战而屈人之计。九年,修筑始就《五边考》:正统中,有宁夏副总兵黄鉴,奏于偏头关东胜州黄河西岸地名一颗树起,至榆沟、沙迷、都六镇、沙河海子、山火石脑儿、碱石海子、回回墓、红盐池、百眼井、甜水井、黄沙沟,至宁夏黑山觜、马营等处,共立十三城堡、七十三墩台。东西七百余里,实与偏头、宁夏相接,惟隔一黄河。议者以地平漫难据,已之。继而延绥镇守都督佥事王祯,始筑榆林城;创沿边一带营堡墩台,累增至二十四所,列营积粮以为固。景泰中,边臣徐亨奏祯擅弃原守寨堡,移入腹里。恐边寇占据所弃寨堡以为巢穴。于是敕祯候春暖河开,仍往原寨守备。事不果行。盖榆林边堡,实自王祯始之也。又景泰中,总兵石亨议将延绥一路营堡移从直道,以府谷堡移柴关故城等处,孤山、东村二堡移野芦川,神木堡移杨家城,柏林、高家二堡移石落涧,双山堡移直溪滩,榆林城移桦林白涧滩,响水、波罗二堡移白土窑,土门堡移白腊峰,大兔鹘堡移滥柴关,龙州城移北城,塞门堡移古窑,清边营移蒯河,宁塞营移察罕脑儿等处,直与安边、定边相对。时亦以徙置烦劳,不果。成化二年,兵部郎中杨琚条列边事,谓如黄鉴之说,既省戍兵,且易侦望。而宁夏东路与偏头关河边营堡,俱在内地,与列堡数十而弃膏腴于境外者孰优?石亨移堡之说,犹未如黄鉴之包括尽善也。议亦不行。是年,边臣王复言:延绥境府谷等一十九堡,俱极边要地,必须增置那移,庶为易守。宜将府谷堡移出芭州旧城,东村堡移出高汉岭,响水堡移出黑河山,土门堡移出十顷坪,大兔鹘堡移出响铃塔,白洛城堡移出砖营儿,塞门堡移出榆柳庄,不唯东西直捷,亦水草便利。内高家堡至双山堡,双山堡至榆林城,宁塞营至安边营,安边营至定边营,相去隔远,合于交界处,地名崖寺子、三眼泉、柳树涧、瓦楂梁,各添哨堡,以相联络。从之。七年,余子俊复徙平夷、清平、镇靖三堡于旧城。以平夷水脉顿涸、清平镇靖又去水太远,因复徙旧城,而新堡亦拨兵戍守。九年以后,营堡始鲜议徙者矣。东起清水营紫城岩,西讫宁夏卫花马池边界,创修安边营,及置建安、常乐、把都河、永济、安边、新兴、石涝池、三水、马跑泉八堡;边墙东西长一千七百七十余里,而榆林渐为完固。弘治中,抚臣文贵以屯田多在边外,于是修筑大边,防护屯田,而以子俊所筑者为二边。正德初,制臣杨一清言:河套之地,饶水草,宜五谷,本吾内地,初非寇巢。其地有受降城,据大河三面之险,当千里之蔽。国初舍受降而卫东胜,已失二面之险;又辍东胜以就延绥,则以一面之地遮千余里之冲,遂使套中六七千里之沃壤为寇瓯脱,外险尽失,宁夏屯卒反备南河。此陕西边患所以相寻而不可解也。宜因时设策,一举而廓清之。复守东胜,因河为固,东接大同,西接宁夏,耕屯牧放,亘千百里,以壮军实,以息内运,庶陕西可息肩耳。时刘瑾专政,议遂寝。嘉靖十年,督臣王琼复议修榆林边。谓大边中间,率多平地,筑墙高厚,不过一丈,可坏而入。当先修之,务使崖堑深险,墙垣高厚。然功卒不成。二十五年,督臣曾铣又言:边墙岁久倾颓,不异平地,宜分地定工,次第修举。西自定边,东至龙川堡,计长四百四十余里,为西段;自龙川堡而东,至双山堡,计长四百九十余里,为中段;自双山堡而东,至黄甫川,计长五百九十余里,为东段今镇分三道,以西段为靖边道,中段为榆林道,东段为神木道。岁修一段,期以三年竣事。又言:河套为我必守之地,自寇据套为穴,深山大川,势反在彼。彼得出没自繇,东西侵掠。守御烦劳,三秦坐困,故套患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臣尝审度机宜,较量彼我,当秋高马肥,弓矢劲利,纠合丑类,长驱深入。彼聚而攻,我分而守,此彼利而我诎之时也。及冬深水枯,分帐散牧,马无宿藁,日渐羸瘠。比及春深,贼势益弱,我则淬励戈矛,多备火器,练兵秣马,乘便而出,此我利而彼诎之时也。今御边者,不乘彼之诎,而用吾之利,常使得因其利而制吾之所诎,是以有败无胜。为今之计,宜益练士卒,多备矢石,每于春夏之交,携五十日之饷,水陆并进,乘其无备,直捣巢穴,材官驺发,炮火雷激,则寇不能支矣。岁岁为之,每出益厉,寇势必折,将遁而出套恐后矣。俟其远去,然后因祖宗之故疆,并河为塞,修筑墩台,建置卫所,处分戍卒,讲求屯政,以省全陕之转输,壮中国之形势,此中兴大烈也。夫臣方议筑边,又议复套者,盖筑边不过数十年计耳;复套则驱斥凶残,临河作障,乃国家万年之计也。未几,铣为严嵩、仇鸾所构,论死。自是无议及河套者。隆庆中,套寇吉能以俺答内附,亦愿款塞,朝廷因而羁縻之云。《九边考》:明初,设东胜卫于套北,又设延绥镇于套南。藉如带之河,相为犄角,与云川玉林卫所声势联络,以故关陕、晋云之间,晏无边警。套地长几二千里,横数百里,山川环列,原田沃饶。黄河自宁夏横城绕入北地,至山西老牛湾入中国。其中地与关中郊圻相接。若画地而守之,每年防御,唯在冬春四阅月,较易为力。今弃为异域,使寇雄长其中,南犯榆林,则关陕戒严,东犯偏关,则晋云惊扰。唐筑受降城,能遏敌于河外,今守榆林,乃养敌于套中,诚不知计所出也。又套以内,地广田腴,亦有盐池海子。初时敌少过河,军士多耕牧套内,益以樵采围猎之利,故诸堡皆称丰庶。自套内益炽,诸利尽失。镇城四望黄沙,不产五谷,不通货贿,一切资粮,皆仰给腹里。又以边邑凋敝,多灾伤,西安、延、庆三府,悉改本色为折色。于是军用益窘,镇城将士恒有枵腹之忧。说者谓榆林地险而防严,将士敢勇,战不贯胄,敌每惮之,呼为骆驼城人马。然迫于寇门,粮道险远,彼若以重兵压境,更以奇兵驻鱼河之地,即粮道阻绝,不三月而镇城坐困矣。今黄河自陕城而上,至绥德近境,春初皆可舟行。若计沿河郡县,改征本色,水陆接运而上,榆林可以少苏。又添设仓场于延宁甘固适中之地,以户部官主之。每镇给与盐银十余万,令其籴买储蓄。一旦客兵应援,缓急不至无备。疆埸无事,储畜可以益广。又或谓葭州至府谷,逆流舟楫可通,宜建仓庾于濒河,征本色于近县,造舟转运,以济清水、木瓜、孤山等处。既以河流险峻,不果行。要皆非胜算矣。夫周命南仲城朔方,而?狁于襄。后世举关河要地,拱手畀敌,使横据其中,长驱突犯,形势日蹙,边害日剧,独何欤?万历中,宁夏游击金城者建造四艘,蓄健兵器械于其中,乘黄河泛涨时,自横城顺流而东,月余至老牛湾始还,颇有斩获。两岸敌骑聚观,矢石莫敢近,内外共奇其功。夫复套搜套,筹略之士有言之者,此亦出奇之一策欤。

  ○榆林城今镇城。故榆林庄寨也,属绥德州。亦曰榆林堡。成化中,始置卫于此,因旧城改筑。弘治九年,增拓旧城,建为雄镇。正德十三年,幸榆林,明年,始还。城周十四里有奇,西四门,东二门,南一门,凡七门。

  夏州城在镇西北二百里。东南至绥德州四百里。周之朔方。秦为上郡地。后没于匈奴。汉元朔二年,逐匈奴,始置朔方郡。后汉末,废。晋乱,石勒并朔方,兼置朔州。义熙九年,赫连勃勃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筑城曰统万,遂都焉。宋元嘉初,勃勃名其四门,东曰招魏,南曰朝宋,西曰服凉,北曰平朔。后魏主焘始光三年,袭统万,大掠而还。明年,复袭统万,克之,因置统万镇。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及化政郡。《魏史》:初,勃勃筑统万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广十步,宫墙高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太武克之,每言屈丐蒸土筑城而朕灭之,守国岂在城也。永熙中,宇文泰为夏州刺史,因并贺拔岳之众。大统二年,东魏高欢袭取夏州,留兵镇守。既而西魏复取之,改郡曰弘化。隋废郡,复曰夏州。开皇六年,遣崔仲方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是也。大业三年,改为朔方郡。十三年,梁师都据朔方,寻称帝。唐武德五年,延州总管段德操攻之,克其东城。师都保西城,会突厥救至,德操乃还。贞观二年,柴绍引军攻取之,复置夏州。天宝初,亦曰朔方郡。乾元初,复故。贞元三年,尝置夏州节度。广明初,赐号定难军以授拓跋思恭,遂世据其地。宋淳化四年,李继捧镇定难军,以夏州合于继迁。遣李继隆入夏州,执之。朝议夏州深在沙漠,奸雄因以窃据,乃毁其城,迁其民于绥银。既而复为西夏所据。亦谓之平夏城。咸平中,李继迁徙绥州吏民之半置平夏,以为巢穴。又党项在夏州境者,亦曰平夏部也。元废。宋白曰:赫连勃勃于晋义熙九年蒸土筑城。其城土白而坚,南有亢敌峻险,非人力所攻。迄今堆堞虽久,崇墉若新。后唐长兴四年,遣安重进等攻李彝兴于夏州。州城坚如铁石,?凿不能入。又为党项所抄掠,粮运不继,引还。夏人常恃为险云。○朔方废县,唐夏州治也。本汉县,属朔方郡。晋废。后魏置岩绿县,为化政郡治。隋为夏州治。唐贞观二年,改为朔方县。《旧唐书》:岩绿,亦作岩银。

  宁朔城在废夏州南。本朔方县地。后周析置宁朔县。隋因之,仍属夏州。唐武德二年,灵州总管郭子和袭梁师都宁朔城,克之。六年,置南夏州于此。贞观二年,州废,县仍属夏州。四年,突厥亡,分突厥所统地,置顺、?、长、化四州都督。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刘?句曰:时侨置定襄都督府,治宁朔。云州都督府亦侨置于朔方之境。

  长泽城在废夏州东南。汉置三封县,为朔方郡治。后汉朔方郡迁治临戎,以三封县属焉。汉末废。后魏太和十三年,置阐熙郡,治山鹿县。西魏析置长泽县,又置大安郡及长州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仍属朔方郡。唐贞观七年,亦置长州于此。十三年,州废,还属夏州。宋没于西夏,县废。又新[C082]城,亦在夏州东。后魏置,属阐熙郡。隋开皇三年,与山鹿县俱废入长泽。[C082]、国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2

回帖

256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22: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德静城在废夏州北。本汉朔方县地。或谓之什贲城。《括地志》:夏州朔方县北什贲城,即汉武遣苏建所筑朔方城也。什贲之号,盖出蕃语。隋义宁二年,置德静县,属朔方郡。唐贞观七年,属北开州。八年,改北开州为化州。十三年,废化州,县仍属夏州。宋白曰:什贲故城,即德静县治。是也。

  石堡城在废夏州东南。隋末,梁师都所置。唐武德初,延州总管段德操击梁师都石堡城。三年,师都将石堡留守张举来降。既而其城复为师都所取。五年,段德操复自延州攻石堡城,师都自将救之,败去。师都平,城废。宋时夏人复置戍于此。元丰四年,种谔克米脂,进攻银、夏二州,破石堡城,遂进至夏州,是也。

  宥州城在废夏州西二百二十里。南至宁夏后卫百四十里。《旧唐书》:调露初,以突厥降户置曾、丽、含、塞、依、契六胡州于灵夏南境,以唐人为刺史统之。长安四年,并六胡州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仍置六州隶之。开元九年,兰池州胡康待宾反,诱诸降户攻陷六胡州,进逼夏州。十年,复分置曾、丽、契、塞四州。十一年,克康待宾,迁其人于河南江淮之地。十八年,又于此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自江淮放回胡户,因于盐夏间置宥州处之,治延恩县。天宝初,曰宁朔郡。至德二载,改为怀德郡。乾元初,复曰宥州。宝应后,废。元和九年,李吉甫请复宥州,以备回鹘、党项。从之。因复于经略军置宥州。十五年,移治长泽县,为吐蕃所破。长庆四年,夏州节度使李?复于旧经略城置州。宋没于西夏。元丰中,吕惠卿出?延,复宥州,旋复为夏所陷。元废。○延恩废县,故宥州治也。唐开元二十六年,以废匡州置。《志》云:天宝中,王忠嗣奏置经略军于榆多勒城,去宥州故城东北三百里,寻移经略军于灵州城内。元和九年,以宥州寄治经略军。长庆中,始移治于故经略城,延恩县亦随州移治焉。宋白曰:六胡州俱置于德静县北。

  归仁城在废宥州西南。唐初为兰池州之长泉县。开元二十六年,置归仁县,属宥州。又怀德城,亦在废宥州南。唐初为塞门县,旋废。开元二十六年,改置怀德县,属宥州。宋皆没于西夏,县废。○威戎城,在废宥州东南。宋绍圣四年,吕惠卿复宥州,筑威戎、威羌二城是也,旋废。

  奢延城在故夏州西南。汉县,属上郡,以在奢延水旁而名。后汉因之。汉末废。又白土城亦在夏州南。汉县,属上郡。高七年,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叛,即此。后汉仍属上郡,后废。《汉志》注:圜水出白土县西。是也。

  窳浑城在故夏州西北。汉县,属朔方郡,西部都尉治此。《汉志》注:县有道,西北出鸡鹿塞。又有屠申泽,在县东。《水经注》:屠申泽东西百二十里。阚る以为浑泽也。后汉,县废。○临戎城,在废夏州西北。汉县,属朔方郡。后汉为朔方郡治,后废。县北即高阙塞也。又临河城,在临戎城东。汉初,属朔方郡。武帝封代恭王子贤为侯邑。后汉省。或曰:唐西受降城即其地。

  沃野城在废夏州西。汉县,属朔方郡。后汉末,废。晋末,赫连勃勃复置城邑于此。后魏平赫连,置沃野镇。《后魏纪》:延兴元年,统万、沃野二镇敕勒叛,源贺讨平之。正光四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反,杀魏将。孝昌初,拔陵为柔然所破,乃弃沃野,南徙渡河。《魏志》沃野县属偏城郡,盖于镇城兼置县也。后周保定四年,杨忠约突厥伐齐,因引兵出沃野,寻引还。隋并县入丰林。《志》云:县地沃衍,水土尽黑,功省数倍,七月成熟,又有盐官。后魏置镇于此。又于沃野县盐泽北之黑池西,置凉城郡。今故城犹在焉。胡氏曰:魏平赫连,置统万、沃野二镇,不在六镇之列。《唐志》:魏沃野镇城,在天德军北六十里。《风土记》:后魏改朔方故城为沃野镇,去统万八百里。似误。○渠搜城,亦在废夏州北。孔氏曰:即《禹贡》所云渠搜之戎也。汉为渠搜县,属朔方郡,中部都尉治此。后汉,废。后魏太和二年,亦置渠搜县,属代郡。盖是时,侨置郡于朔方境内。又广牧城,在废夏州东北。汉县,朔方东部都尉治此,有盐官。三国魏省朔方,以县属新兴郡。晋因之。魏收《志》:广牧县,属朔州附化郡。盖侨置于河东也。又魏末,斛斯椿为广牧富昌人,岂广牧尝别为一郡欤?。

  三交城在废夏州西。晋义熙初,姚兴以三交五部鲜卑及杂部二万余落,配赫连勃勃使镇朔方。勃勃因以叛。王氏曰:朔方西有三交城,以旁有三交谷而名。唐大中四年,以平夏党项未平,诏讨之。定远城使史元破党项九千余帐于三交谷,叛部悉定。即此地矣。盖与宁夏卫东北接界。

  乌延城在废夏州西南。唐长庆四年,李?为朔方节度使,筑乌延、?川、临塞、阴河、陶子等五城于芦子关北,以护塞外,亦谓之五城。《志》云:五城俱在朔方县境。或曰:乌延城,一名乌水城,亦曰乌城。唐武德八年,突厥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即此城矣。《唐志》:朔方有乌水城。王氏曰:乌城盖在盐州五原县乌盐池旁。

  木城在故夏州东。晋义熙九年,姚兴遣将齐难讨赫连勃勃于朔方。勃勃闻秦兵且至,退保河曲。齐难以勃勃远遁,纵兵野掠,勃勃潜师袭败之。难退走,勃勃追至木城,悉俘其众,是也。又?罗孩城,在废夏州东北。宋开禧三年,蒙古攻西夏,克其?罗孩城。《唐志》:夏州北又有弥峨城。○察罕脑儿城,在临戎废县东。永乐中,宁夏总兵柳升请修之。景泰中,石亨请移宁塞营于此。皆不果。

  胜州城镇东北四百五十里。北至黄河五里,东至黄河五十里。古戎狄地。孔氏曰:战国时林胡所居。赵武灵王北破林胡,其后李牧降林胡,皆此处也。亦为赵之云中郡地。秦始皇伐赵,取云中。及秦并天下,此为云中、九原二郡地,亦谓之榆溪塞。《史记》:秦却匈奴,树榆为塞。是也。汉为云中、五原二郡地。后汉末,没于匈奴。隋开皇二十年,始置胜州。大业三年,改为榆林郡。是年,北巡至榆林,欲出塞耀兵,经突厥中指涿郡。突厥奉诏,发榆林北境至其牙东达蓟,长三千里,开为御道。时又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隋末,为梁师都所据。唐讨平之,复置胜州。天宝初,亦曰榆林郡。乾元初,复故。宋亦曰胜州,寻没于西夏。辽人置东胜州于河东。后皆因之,而胜州遂废。《通典》:胜州东渡河,至马邑郡四百二十里,东南至合河关、去楼烦郡二百五十里。马邑、楼烦,今山西朔州及岚县也。○榆林废县,故胜州治也。杜佑曰:榆林,汉沙南县地,属云中郡。后汉末,废。隋开皇六年,置榆林县,寻为胜州治。唐因之。五代梁贞明二年,契丹阿保机破振武军。胜州之民皆趣河东。石晋初,以代北地割属契丹,因置东胜州,县亦迁治焉。

  河滨城在故胜州东南。古榆林县地。或曰古河滨戍也。晋大宁三年,刘曜遣刘岳击斩后赵将石陀于河滨。盖在此。唐贞观三年,置云州于河滨,因置河滨县。四年,改为威州。八年,州废,以县属胜州。《通典》:县东临河岸,因名。辽东胜州亦兼领河滨县。金废。

  金河城在故胜州黄河东岸。《隋志》:开皇三年,置阳寿县及油云县,又置榆关总管。五年,改置云州。十八年,改阳寿曰金河。二十年,突厥启民可汗来降,因移云州于河东之大利城。遣将赵仲卿为突厥启民可汗筑金河城,二县俱废。仁寿二年,又置金河县带关,属胜州。唐县废。○富昌城,在胜州西南。汉县,属西河郡。后废。隋开皇十年,复置,属胜州。唐废。《汉志》注:富昌县有盐官。

  五原城在故胜州。西汉置五原县,属五原郡。后汉因之。永和五年,以南匈奴叛乱,徙朔方郡治五原,亦曰五原塞。《晋志》:自北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地志》:五原:龙游原、乞地干原、青岭原、岢岚正原、横槽原也,环绕县境,汉因以名县。晋县废。后魏亦置五原县,属朔方郡。魏主嗣泰常五年,如五原。魏主诩正光五年,元?与破六韩拔陵战于五原,军败。明年,元深击拔陵,被围于五原,深乘间还朔州。西魏大统五年,宇文泰奉太子钦巡抚境内,自北长城东趣五原,还至蒲州。后周,县废。隋开皇十九年,使长孙晟筑大利城,以处突厥启民可汗。晟以染干部落归者益众,大利虽在长城内,犹被雍虞闾抄掠,请移五原,以河为固。于夏胜两州间,东西至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使得任情蓄牧。从之。时隋立染干为启民可汗,使与雍虞闾相攻杀也。魏收《志》:朔州附化郡有五原县。杜佑曰:汉五原县城,在榆林县西。大利,见山西朔州。○太安城,在故胜州东北。魏收《志》:魏延和二年,置太安郡于汉五原界,属朔州。即此。

  曼柏城在故胜州西。汉县,属五原郡。后汉因之。永平十八年,置度辽将军屯营于此,以防南北匈奴交通也。永元六年,南单于安国欲诛其右谷蠡王师子,师子遁入曼柏城。又延光二年,鲜卑攻南匈奴于曼柏,即此。汉末废。

  美稷城在故胜州西南。汉县,属西河郡,属国都尉治焉。后汉建武中,诏南匈奴徙居美稷之虎泽,又令使匈奴中郎将亦屯焉。永初三年,南单于叛,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永和五年,南匈奴别部酋围美稷,杀朔方代郡长吏。又永寿元年,南匈奴别部叛,寇美稷。中平中,以南匈奴寇乱,寄治于隰城县界。今汾州府西北亦有美稷故城,是也。后汉末,废。

  ?固阳城在废胜州西南。汉县,属五原郡,东部都尉治此。后汉因之。《汉志》:注?固阳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課河城,又西得宿鲁城云。后汉末,废。后魏主焘畋于?固阳,即此。○临沃城,在?固阳县东。汉县,属五原郡。后汉末,废。《水经注》:怀朔镇城,在?固阳县光禄城东北云。

  金肃城在故胜州东北。宋庆历四年,契丹主宗真伐夏,出金肃城。又分兵出南路、北路、三路济河,长驱入夏境四百里,不见敌,据德胜寺南壁以待。北路将萧惠,败元昊兵于贺兰山。后元昊伪请和,契丹主进次河曲待之。元昊败其前锋,乘胜攻南壁,契丹主大败。又宣和五年,辽主延禧为金人所败,夏人请辽主临其国,遂自云内渡河入夏境,次金肃军北。《辽志》:金肃州,契丹重熙十二年伐夏时置。

  河清城在金肃州东北。《辽志》:西夏归辽,开直路趋上京。重熙十二年因建城,号河清军。宋靖康元年,金人许以天德、云内、金肃、河清四军及武州等八馆地畀夏,约攻麟州,以牵河东之势。夏人遂繇金肃、河清渡河,取天德、云内、武州、河东八馆之地,即复为金人所取。

  丰州城在镇西北七百里。《通典》云:北至黄河四十里,西至黄河百三十里。是也。自古为戎狄地。战国属赵。秦属九原郡。始皇三十五年,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又三十七年,东巡道死,行从井陉抵九原,从直道至咸阳,是也。汉为九原县,五原郡治焉。元鼎五年,匈奴入五原,谓此。后汉仍为五原郡。汉末,没于匈奴。苻秦得其地,亦置五原郡。后为赫连夏所据。后魏延和二年,置五原镇。寻改曰怀朔,为六镇之一。太和十八年,魏主如怀朔镇。正始初,柔玄侵魏之沃野及怀朔镇,命源怀出行北边,怀至云中,柔然遁去。正光四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叛。其党卫可孤,围武川镇,遂攻怀朔镇。镇将杨钧拒守经年,外援不至。继而武川陷,怀朔亦溃。孝昌中,改镇为朔州。其后荒弃,以朔州寄治并州境内。《水经注》:怀朔镇城,在汉光禄城东北。胡氏云:在汉五原郡?固阳塞外。其实即五原旧城矣。隋开皇五年,始置丰州于此。大业初,又改为五原郡。义宁初,太守张长逊奏改归顺郡。唐初,复曰丰州。武德五年,突厥遣其郁射设入居五原。灵州总管略阳公道玄逐出之,斥地千余里。六年,州废。贞观四年,以突厥降附,复置丰州。二十一年,废。二十三年,复置。永淳二年,突厥畔部寇丰州,议者欲遂弃之,迁百姓于灵夏。唐休?言:丰州阻河为固,居贼冲要。秦汉以来,列为郡县,土宜耕牧。隋季丧乱,迁百姓于宁、庆二州,致胡寇深侵,以灵夏为边境。贞观之末,募人实之,西北始安。今废之,则河滨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乃不果弃。天宝初,亦曰九原郡。乾元初,复曰丰州。五代唐曰天德军。石晋初,为契丹所有,曰应天军。寻复为丰州,后入于宋。庆历初复为夏人所陷。绍兴中,又没于金。《金志》:皇统九年,升州为天德总管府,州守为天德尹。大定初,降为天德军节度。元仍曰丰州。明初,省。旧《志》:丰州东南去夏州五百里,去云中故城四百二十里。《一统志》云:废丰州,在大同府西北四百二十里。误矣。○九原废县,汉五原郡治也。后汉末,废。隋复置。大业末,又废。唐贞观中,丰州不领县,惟领蕃户。永徽四年,始复置县,为州治。契丹得之,更置富民县。金因之。元省县入州。《志》云:丰州城前后,有鸡延城及郎君城,汉唐时屯戍处也。明洪武七年,败寇于丰州,置戍于此。后废。

  永丰城在故丰州东。后周保定三年,置永丰镇。隋开皇五年,置县。《唐志》:武德六年省。永徽元年,复置,属丰州。后为契丹所废。又安丰废县,亦在丰州东南。隋开皇十一年,置安化县,属丰州。后废。唐永徽中,改置安丰县,仍属丰州。唐末,废。○蒲泽废县,亦在故丰州东。汉元朔中置,属国都尉治焉。后汉,废入九原县。

  宜梁城在故丰州东。汉县,属五原郡。后汉末,废。阚る曰:宜梁城,在五原西南六十里,世谓之石崖城。大河经宜梁、九原二县间。其津济之处,谓之金津。○西安阳城,在故丰州东北。汉县,属五原郡。后汉末,省。

  成宜城在丰州界。汉县,属五原郡。《汉志》注:五原中部都尉治原高,西部都尉治田辟。颜师古曰:辟,读壁。二都尉皆治县界。后汉建武二十六年,诏立南匈奴庭,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时南匈奴单于比属汉,与北匈奴分二国也。又县有盐官。后汉末,县废。○河阴城,在丰州西南。汉县,属五原郡。后汉末,废。又有河目城,在废丰州东。亦汉县,属五原郡。后汉省。

  中受降城在废夏州北八百里。战国时,属赵。秦为九原郡地。汉属五原郡。后汉末,没于胡。唐为丰、胜二州地。景龙二年,张仁愿于黄河北岸筑三受降城。以拂云堆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三城各据津要,相距皆四百余里。地皆大碛,斥地三百里而远。开元二年,移安北大都护府治中受降,置屯田。杜佑曰:安北府东至榆林三百五十里,西至九原三百五十里,北至回纥界七百里,南至朔方八百里,即中受降城也。二十一年,置朔方节度使于灵武,三受降城皆属焉。宋白曰:中城西行二百里,至大同川。北行二百四十余里,至步越多山。又东北三百余里,至帝割达城。又东北至诺真水云。又曰:中城西北至天德军三百里,南至麟州四百里,北至碛石口五百里。

  西受降城在废丰州西北八十里。《志》云:本汉朔方郡临河县旧理所。唐景龙二年,张仁愿置城于此。开元初,为河所圮,总管张说于城东别置新城。元和七年,河溢,城南面多毁坏。八年,振武帅李光进请修受降城,兼理河防。李吉甫请移治于天德故城。李绛、卢坦以为旧城当碛口,据敌要冲,得制匈奴上策。又丰水美草,边防所利。今避河患,退二三里可矣,奈何舍万代久安之策,为一时省废之谋?况天德故城,僻处确瘠,去河绝远,烽候警急,不相应接,寇忽唐突,势无繇知。是无故而蹙国二百里也。城使周怀义奏利害,与绛、坦同。上卒用吉甫策。于是西城遂废。《通典》:西城去灵武千余里。宋白曰:西城西南至远定城七百里,东北至碛口三百里。

  东受降城在废胜州东北二百里。本汉云中郡地。唐景龙二年,张仁愿置城于此。天宝初,王忠嗣并受降、振武为一城。元和七年,振武河溢,东城毁。宝历元年,振武节度使张惟清以东城滨河,徙置绥远烽南。其城在胜州东北八里,朔州西北四百里。会昌二年,回鹘为黠戛斯所败,屯天德、振武北境。李德裕请修东中二受降城,以壮天德形势,是也。《通典》:故东城去灵武千六百余里。宋白曰:东受降城东北至单于都护府百二十里。振武城,在废胜州东北。唐天宝初,王忠嗣置振武军于东受降城东百余里,既而合东城、振武为一。贾耽曰:振武城,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今详见山西大同府废盛乐县。

  天德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余里。古大同川地。隋大同城故墟也。宋白曰:大同城故墟,在牟那山钳耳觜之地。东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西南渡河至丰州百六十里,西至西受降城百八十里,北至碛口三百里,西北至横塞军二百里。天宝八载,朔方节度使张齐丘于中城西二百余里之木剌山筑城,号横塞军,以郭子仪为军使,胡语谓之可敦城。十二载,安思顺奏废军,请于大同川西筑城,改名天安军。乾元中,复西南移四里,权居永清栅,号天德军。元和八年,河溢,西受降城西南面多毁坏。李吉甫密陈便宜,请修天德城,以安军镇。曰: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说所筑,今河水毁其半,不堪重修。其子城犹坚,量留千人,足得居住。按:天德旧城,在西城正东微南百八十里。其处现有两城。永清栅,即隋大同城,去本城约三里,城甚牢小。今随事宜置,仍存天德军额。北城,周回十二丈,天宝十二载安思顺所置。其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属禄山,有事为贼将破毁,遂移永清栅。今别置理所于西城,力所不足,实非远图。若于天德旧城,随事增饬,因有移换,仍取西城隶天德军,别置使名,自为雄镇,可以?服殊邻。诏从之。于是移天德理旧城。旧城,即安思顺所筑也。《唐•回鹘传》:元和末,回鹘以三十骑至?鹈泉。诏天德城备御。会昌中,け没斯降,以天德为归义军,授け没斯为军使。乾符初,党项回鹘寇天德军。唐末,属于李克用。既而契丹阿保机袭党项,破天德,尽掠吏民以归,城遂废。其后契丹置招讨司,渐成井邑。于是复置天德军治焉,属西京道。宋政和中,辽主延禧为女真所逼,亡走天德。即此。金废。《唐志》:中城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军,大同西有天安军,皆天宝十二载置。又《会要》云:天宝八载,张齐丘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十三载,郭子仪为军使,以地偏不可耕,徙筑永清,号天德军。似俱未核也。

  大同城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二十里。古大同川也。东去木剌山二十里,西南去永清栅五里。有古大同城,隋析置也。开皇十九年,突厥谋攻大同城,遣汉王谅等分道击却之。即此。唐天宝三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筑大同、静边二城,徙清塞横野军实之。后改置天安军,寻复移永清栅。贞元中,浑?破阿布思,复与诸军城永清军及天安军。后复废。《旧书》:贞元十五年,置安乐戍,在河西?Й。其东?Й有古大同城。元和八年,李吉甫奏移西受降城于天德军云。永清栅,即隋大同城,其实非一城也。宋祁曰:自夏州北渡乌水,行五百三十余里,过横水,又行百十九里至安乐戍。或曰:横水在山西大同境。祁说亦误也。

  安北城在黄河北岸。唐贞观二十一年,铁勒、回纥等十三部内附。永徽初,即古单于台置燕然都护府,分领羁縻府州。龙朔三年,改为翰海都护府,移置于碛北回纥部落。总章二年,又改为安北都护府。开元二年,王?移治中受降城。十年,移置于丰、胜二州间。天宝四载,置阴山县为府治。至德初,又改为镇北都护府。大历八年,又徙治天德军。《新志》云:镇北都护兼领大同、长宁二县。盖大历后于天德境内置。《元和志》:单于台在今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汉武北巡,登单于台,是也。刘?句曰:安北府,北至阴山七十里,至回纥界七百里。

  单于城在安北府东黄河北岸。唐永徽初,置翰海都护府,分领羁縻府州。龙朔三年,改燕然都护府为翰海,而徙翰海都护府于云中古城,号云中都护。碛以北番州,悉隶瀚海,南隶云中。麟德元年,更为单于大都护府。垂拱二年,改镇守使。圣历元年,又改属安北都护。开元二年,复置单于都护。天宝四载,府置金河县。大历八年,徙置振武军。杜佑曰:单于都护府,南至榆林郡百二十里,东南至马邑郡三百五十里。胡氏曰:二都护所领羁縻府州,分合错杂,记载详略不同。当时贾耽、李吉甫或未殚究矣。

  大成城在镇东北。前汉置县,属西河郡。后汉属朔方郡,亦曰大城。永元六年,邓鸿等击南匈奴逢侯于牧师城,追破之于大城塞。即此。晋废。义熙三年,柔然献马于姚秦。至大城,赫连勃勃掠取之,遂叛秦。五年,勃勃掠秦民置于大城,置幽州牧镇之。既又略后秦略阳,徙其民于大城。后魏废。牧师城,见山西汾州府。

  增山城在镇东北。汉县,属西河郡。后汉废。《汉志》注:县有道,西出眩雷塞,为北部都尉治。又鸿门城,在卫东。亦汉县,属西河郡。后汉废。《汉志》注:县有天封苑,又有火井,火从地出云。○平定城,在镇东南境。汉县,属西河郡。后汉初,为西河郡治。《东观记》:平定县,南去离石五百九里。永和五年,以南匈奴别部败乱,乃徙治离石。

  虎猛城在镇东北。前汉置县,属西河郡,西部都尉治焉。王莽天凤二年,匈奴遣使至虎猛制卤塞下。六年,莽遣使至制卤塞,诱胁匈奴大帅须卜当,即此。后汉省。

  敬本故城在中受降城北四十里。壕堑深峻,可以坚守。贾耽《古今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赵武灵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即此地矣。又范夫人城,在黄河北岸,汉将所筑。应劭曰:范夫人,汉将妻也,常保此,因名。征和三年,李广利出五原塞,匈奴要击广利于夫羊勾山峡。广利击破之,乘胜追北,至范夫人城。服虔曰:夫羊,地名;勾山,西山也。俱在五原塞外。

  代来城在镇北,亦谓之悦跋城。晋太元初,苻秦灭代,分代地,自河以西属刘卫辰,以东属刘库仁。既而卫辰叛,刘库仁击破之,追至阴山西北千余里。坚寻以卫辰为西单于,屯代来城。太元十六年,拓跋?破卫辰之子直力?于铁岐山南,乘胜追之,自五原金津南济河,径入卫辰国,直抵其所居悦跋城,是也。又魏主焘神?三年,徙敕勒降户于河西。敕勒谋西奔凉州,使刘?屯五原河北,安原屯悦跋城以备之。胡氏曰:代来城,在北河西。金津,当在五原郡宜梁、九原二县间。

  黑城在镇境黄河北。旧《志》云:在五原河北是也。晋太元十二年,刘卫辰屯代来城,遣子直力?出?固阳塞,侵魏及黑城。二十六年,慕容垂遣子宝伐魏,至五原,收祭?祭田百余万斛,置黑城,进军临河。时魏已灭刘卫辰,居河南也。○龙州城,在镇西南二百五十里。或以为即西夏所置龙州也。元废。今为戍守要地。

  屋窦城在镇北。北魏主嗣泰常七年,自云中西巡,至屋窦城。《志》云:城西有薛林山。又绥远城,在卫东北。《唐志》:古云中城西五十里有绥远城,灵夏以北蕃落所居也。又西南六十里有定戎城。又落思城,在塞北。宋开禧初,蒙古铁木真攻西夏破力吉里塞,经落思城,大掠而还。○笔架城,在镇西北。嘉靖四十五年,套寇尝陷此。

  ○红山在镇北五里。山皆红石,地近沙阜,因筑红山墩于上。左峡有水,自沙漠来,从石穴流下,陡落数千仞,合于黑水。又马神山,在镇东北二里。秋祭马社于此,因名。

  黑山在镇南十里。水草甘美。正统中,北骑内侵,率繇此驻牧。成化中,始筑寨堡,并种柳万株以防冲突。山下黑水出焉,合大川河,流绕卫城。又有黑山,在中受降城正北稍东八十里。亦谓之杀狐山,亦谓之呼延谷。晋义熙十年,北燕冯跋遣其将万陵帅骑送柔然斛律还国。陵惮远役,至黑山,杀斛律而还。后魏神?二年,伐柔然,自将出东道黑山。师还,至黑山,以所获班赐将士。唐调露初,裴行俭大破突厥余党阿史那泥孰匐于呼延谷。开元四年,突厥降户畔。郭知运以朔方兵邀击于黑山呼延谷,大破之。至德初,同罗突厥诸部作乱,朔方帅郭子仪约回纥兵讨之。回纥至带汗谷,与子仪军合,大破叛胡于榆林河。带汗谷,即呼延谷之讹矣。又元和初,回鹘以三千骑至?鹈泉、振武,以兵屯黑山。会昌三年,麟州刺史石雄出振武,大破回鹘之众于杀狐山。胡氏曰:黑山,在振武北塞外。五代周显德初,契丹主兀欲如云州,遂猎于黑山。或谓即此山也。

  跋那山在镇东北。晋太元十九年,后魏将长孙肥追斩柔然曷多汗于上郡跋那山。时魏俘柔然族属,置于云州,曷多汗帅众西走至此也。又义熙九年,魏将奚斤破越勤部于跋那山西,徙其二千余家于大宁。《通典》:胜州西北百二十里有纥那山。即跋那山矣。又有郁对原,亦在镇东北。后魏将于谨追破柔然于此。大宁,见直隶保安州。

  铁岐山在镇东北大河北岸。晋太元十六年,匈奴刘卫辰遣子直力?攻魏南部,拓跋?拒破之于铁岐山南,乘胜追之,自五原金津南济河,是也。又薛林山,在卫北。《魏记》云:在屋窦城西。晋元熙初,魏主嗣西巡至云中,从君子津西渡河,大猎于薛林山。即此。○马梁山,在镇西北。明嘉靖二十五年,套寇繇宁塞营入犯保安、庆阳环县诸处。督臣曾铣帅兵驻塞门,遣将李珍出塞,捣其巢于马梁山后。即此。

  木根山在废夏州西北。晋兴宁三年,秦苻坚使邓羌击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于木根山,擒之。太元十六年,魏拓跋?讨刘卫辰,直抵其所居悦跋城。卫辰与其子直力?出走,将军伊谓追擒直力?于木根山,卫辰为其下所杀。西魏废帝二年,突厥击破柔然于沃野北木赖山。或曰:即木根山矣。唐武德七年,突厥寇原州,诏灵州都督杨师道趣大木根山。即此山也。胡氏曰:木根山,在五原县西。又勿根山,在塞外阴山之北。晋太元十四年,拓跋?会后燕慕容德等兵讨贺兰部帅贺讷。德追奔至勿根山,讷穷迫请降。或以为即木根山。误。

  拔邻山在废夏州东北。后魏主焘始光四年,袭夏主昌,济君子津,至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军倍道袭统万。李延寿曰:山去君子津三百余里,魏主谓拔邻山去平城二千余里,又隔大河,是也。○契吴山,在废夏州北七十里。赫连勃勃尝游此,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南,大河以北,未有若斯之壮丽者。因筑城,曰吴城。隋置白城镇于此,旋废。

  卢朐山在废夏州塞北。汉武太初三年,遣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西北至卢朐山。晋灼云:自五原?固阳县北石门障,即得所筑城。杜佑曰:卢朐山,在麟州银城县北。误。

  狼山在废丰州塞外。唐调露元年,裴行俭讨破突厥于黑山,余党走保狼山。《唐书》:突厥歌逻禄右厢部落所居。永徽初,置狼山州,属云中都护府,是也。又萨河内山,亦在废丰州塞外。唐天宝三载,朔方节度王忠嗣乘突厥乱,抵萨河内山,击其左厢阿波达干十一部,破之。○大娥山,在故五原塞外北。亦曰大娥谷。晋隆安三年,拓跋?遣庾真等击库狄、宥连、侯莫陈三部,皆破之。追奔至大娥谷,置戍而还。又魏主焘神?二年,伐柔然,自东道向黑山,使长孙翰自西道向大娥山,同会柔然之庭,即此。

  铁山在废丰州北。唐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余众窜入铁山,靖复追败之于阴山。亦谓之铁建山。开元九年,张说督朔方军,破兰池叛胡康待宾。胡溃走,西入铁建山。或曰,即阴山北麓也。○鸡秩山,在废胜州塞北。汉本始初,分道伐匈奴。田广明出西河塞千六百里,至鸡秩山,是也。

  错子山在西受降城北五百里。唐会昌元年,回鹘为黠戛斯所败。其十三部近牙帐者,立乌希特勒为乌介可汗,南保错子山。新《志》:?鹈泉北十里入碛,经ば鹿山、鹿耳山至错甲山。错甲山,或以为即错子山也。李德裕云:错子山东距释迦泊三百里。ば,读葭。

  牛头牟那山在废中受降城西北。唐景龙中,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又于牛头牟那山北置烽堠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度山畋牧,减镇兵数万人,是也。或讹为牛头朝那山。永淳初,突厥入寇。丰州将崔智辨与战于朝那山,败绩。即此。朝,一音邾。○草心山,在中受降城北。唐景龙三年,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奕使。时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弓仁以兵出诺真水草心山为逻卫,是也。

  阴山在中受降城东北。去卫千余里。黄河径三受降城南者,汉人谓之北河。河之外,阴山横亘。中外大限,常以此分。《史记》:赵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又始皇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傍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或谓之阳山。《蒙恬传》:恬筑长城,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是也。汉元帝竟宁初,呼韩邪愿保塞,因议罢边备塞吏卒。郎中侯应曰: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孝武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列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幕北地平少草,多大沙。匈奴来寇,少所蔽隐。从塞以南,径深山谷,往来差难。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续汉志》:五原郡西安阳县北有阴山。徐广云: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水经注》:大河径高阙南,又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阳山,即阴山矣。晋太元十一年,拓跋?以国有内难,自盛乐北逾阴山,依贺兰部。魏主焘始光四年,伐木阴山,大造攻具,谋伐夏统万城。大延五年,魏将稽敬等大破柔然于阴山之北。太平真君四年,魏主如阴山。六年,复如阴山之北,谋击柔然。是时起殿于阴山北,殿成而仇池杨难当来朝,命曰广德宫。九年,如广德宫。既复如阴山,遂西击柔然,无所见而还。明年,复如阴山,分道伐柔然,大败之。十一年,复如阴山。盖魏都平城,去阴山近。自太武焘以后,其主皆数游畋于阴山,无岁不至,或一岁再至焉。孝文帝宏太和十八年,如阴山。明年,遂迁洛。自是阴山无复轮蹄之迹,而行宫别殿大都颓废矣。唐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颉利于阴山,军于碛口,遂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景龙二年,张仁愿筑三受降城,阴山皆为塞内地。至德以后,回鹘盛强,阴山为所侵据。宋初,属于契丹,后属女真,不复为王土也。《志》云:阴山,一名钟山,一名金山。元初,置宣尉司于和林,分置都元帅府于金山南,以为重镇。即阴山南也。《九边考》:自阴山而北,皆大碛。碛东西数千里,南北亦数千里,无水草不可驻牧。中国得阴山,则乘高一望,寇出没踪迹皆见,必逾大碛而居。其北,去中国益远,故阴山为御边要地。阴山以南,即为漠南。彼若得阴山,则易以饱其力而内犯。此秦、汉、唐都关中,必逾河而北守阴山也。奈何使黄河以南,寇得窟穴其中哉。

  青岭在废夏州西南,亦曰青岭门。旧《志》夏州有青岭门,即汉上郡桥山之长城门也。亦曰桥门,见前名山桥山。○紫城岩,在卫东清水营西。明成化中,余子俊筑榆林边墙,铲山削崖,筑垣掘堑,始于紫城岩,即此。

  拂云堆即中受降城也。《唐志》: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入犯,必先谒祷。景龙二年,时突厥悉兵西击突骑施。张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其南寇路,因以拂云为中城。元和九年,置关于此。十三年,高霞寓为振武节度使,吐蕃攻盐、丰二州。霞寓以兵五千屯拂云堆,寇引去,是也。又牛心堆,在卫东北。旧为戍守处。

  大石崖在镇西北五百里。明洪武七年,李文忠败贼于大石崖,又败之于丰州,是也。

  索家平在废夏州城南。宋元丰四年,种谔伐夏,破石堡城,进至夏州,驻军索家平,粮尽引还,即此。○美原,亦在废夏州南。唐天?三年,静难节度使杨崇本将兵攻夏州,军于美原。夏州帅李思诚求救于朱全忠,全忠遣将刘知俊击败之,崇本引还。

  满夷谷在镇东北。胡氏曰:在美稷县西北。后汉永元初,遣窦宪与南匈奴会兵讨北匈奴。南单于出满夷谷。六年,南单于诸降胡叛,立其日逐王逢侯为单于。遣邓鸿等讨之,兵至美稷。逢侯方围单于师子于牧师城,乃解围,乘冰渡隘,向满夷谷。鸿等追破之于大城塞,任尚要击之于满夷谷,复大败之。

  高渠谷在镇西北。《东观记》:在九原县界。一作高梁谷。后汉安帝永初三年,雁门乌桓、鲜卑与南匈奴叛,寇五原。太守与战于高渠谷,大败。又大石谷,在故丰州境。唐元和四年,丰州奏吐蕃骑至大石谷,是也。○带汗谷,或云在卫南黑山下。唐至德初,回纥入援,至带汗谷,与郭子仪合军处也。

  赤坑在镇东北境。后汉延熹初,张奂为北中郎将,屯美稷。时匈奴乌桓烧度辽将军门,引兵屯赤坑,烟火相望,奂以次破降之。贤曰:时度辽将军盖屯五原,赤坑与五原相近也。

  ○黄河在镇北千余里。自宁夏镇灵州所横城堡西折而北,过平虏城东百余里。又东北流,过古丰州西北,折而东,径三受降城南,至废东胜州西,又折而南,至黄甫川东九里。其中皆为河套地,周回数千里。《史记•晁错传》:秦时,北攻胡,筑河上塞。汉二年,缮治河上塞。皆此地也。杜佑曰:河经灵武郡西南便北流,凡千余里。过九原郡,乃东流。自灵武以北,汉人谓之西河。自九原以东,汉人谓之北河。然北河之名,已起于秦矣。《秦纪》:惠文王后五年,游北河。昭襄王十八年,又之上郡北河。《汉书》:武帝元朔二年,卫青绝梓岭梁北河。又元封元年,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遣使告单于,是也。晋大元二十年,慕容垂遣子宝伐魏,拓跋?悉徙部落畜产,西渡河千余里以避之。燕军至五原,进军临河。?亦治兵河南,进军临河。又使拓跋虔将五万骑屯河东,拓跋仪将十万骑屯河北,拓跋遵将七万骑塞燕军南。相持久之,燕军夜遁。时河冰未结,宝以魏兵必不能渡,不设斥堠。会暴风冰合,?引兵济河,追败宝于参合陂。西魏末,宇文泰北巡,渡北河乃还。后周保定四年,杨忠会突厥伐齐,至北河而还。《水经注》:河水东经沃野故城南,又北屈而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又屈而东流,为北河,东径高阙南。即今镇境大河矣。

  奢延水在镇西。亦曰朔方水,即无定河也。下流径米脂县入绥德州境,注于黄河。《水经注》:奢延水源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经奢延县故城南。又经朔方城南,又东,黑水流注焉。赫连勃勃筑统万城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是也。宋元丰四年,内侍王中正出麟州,渡无定河,循水北行。水皆沙湿,士马多陷没,糗粮不继。耻于无功,遂入宥州。

  黑水在镇西北。《水经注》:黑水出奢延县之黑涧,东南流,历沙陵,注奢延水。赫连勃勃筑统万城于黑水南,是也。后魏主焘始光三年,袭统万,军于黑水,去城三十余里,即此。一云:黑水出朔方县契吴山之麓。今城南有黑山,出黑水,与红山之水合流为大川河,绕镇城,又西流入于奢延水。

  诸次水在镇东北。《水经注》:上郡诸次县有诸次山,诸次水出焉。其水东经榆林塞,为榆鱼谷水,即榆溪也。下流入于黄河。○宜水,亦在镇东北。宋宣和四年,金取辽东胜州。夏人遣李良辅将兵救辽。金?罗等击败之于宜水,追至野谷涧。水暴至,夏人漂没者不可胜计。

  令鲜水在废夏州西。后汉灵帝建宁元年,段?破羌于高平之逢义山,遂追之出上郡桥门,与战于奢延泽落川令鲜水上,连破之。又破之于灵武谷。杜佑曰:?言桥门以西,落川以东,故宫县邑,更相通属。盖今金城、会宁、平凉郡地也。胡氏曰:奢延泽即奢延水。灵武谷,在宁夏废灵武县。洛川,在奢延水南。令鲜水,在奢延泽西南、灵武谷东北。逢义山,今见平凉府镇原县。○诺真水,在中受降城东北。《唐志》:张仁愿筑三受降城,戍诺真水,为逻卫。即此。

  乌水在废夏州境。或曰:乌水上有乌城。唐武德九年,突厥郁射设屯河南,入塞围乌城。命元吉督诸将救之。即此。贞观七年,朔方县开延化渠,引乌水入库狄泽,溉田二百顷。又大历十年,回纥寇夏州,州将梁荣宗破之于乌水。

  咸应渠在废丰州界。《唐志》:丰州九原县有咸应渠,又有永清渠。贞观中,刺史李景略以丰州地瘠卤,乃开二渠,溉田数百顷。○陵阳渠,亦在废丰州界。《唐史》:建中初,宰相杨炎奏开陵阳渠,屯田于丰州。京兆尹严郢以为不便,请复五城旧屯。不听。既而渠卒不成,是也。又呼延渠,在中受降城境。《通典》:安北都护府有呼延渠。

  肆卢川在镇西北。晋永嘉四年,并州胡刘虎为刘琨所破,收余众西渡河,居朔方肆卢川。或曰:其地即战国时楼烦胡所居。是时刘聪以虎为宗室,封楼烦公。或以为山西忻州之肆卢川。误。又吐俱麟川,在卫东北。《唐志》:过金河经后魏沃野镇城。又傍金河,过古长城九十二里,至吐俱麟川。○三岔川,在镇南十里。或曰,即黑水上源也。黑山之水,分流并导,会合于此,因有三岔之名。

  虎泽在镇东北。《汉志》注:西河郡?罗县有虎泽,在其西北。胡三省曰:虎泽应在五原曼柏之北。后汉建武二十六年,诏南匈奴徙居西河美稷之虎泽,亦即此泽也。盖境相接矣。后汉永初三年,南单于反,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四年,梁瑾等击之于属国故城南,单于败还虎泽。汉复攻之,单于乞降。唐讳虎,谓之武泽。

  地斤泽在废夏州东北三百里。宋端拱二年,李继捧以夏州归宋。其族弟继迁走地斤泽以叛。又有安庆泽,亦在夏州北。宋淳化初,定难节度使赵保忠与李继迁战于安庆泽,继迁败走。保忠,即李继捧也。

  释迦泊在中受降城西北塞外。旧为蕃戎驻牧之地。唐会昌二年,回鹘乌介掠横水,退屯释迦泊东,即此。横水,见山西大同府。

  芹菜沟在镇西。源自沙漠来,水际常产芹菜,因名。《志》云:卫西境有小芹河墩。隆庆初,寇尝繇此入犯。又有扇马沟,在镇东南。

  朝落池在镇北境。《唐•食货志》:安北都护有胡落池,岁得盐万四千斛,给振武、天德两军。《郡县志》云:宥州长泽县,亦有胡落盐池。《辽志》丰州有大盐泺,盖缘河多卤地也。又盐泽亦在镇北境。《汉志》朔方县南有金连盐泽及青盐泽。今湮废。

  红盐池镇西北三百五十里。成化中,套寇入宁夏。韦州总督王越知其巢于红盐池,乃从安边营北境红山儿出边,昼夜兼行百八十里,至白盐滩,又行百五十里,至红盐池。寇大创,渡河北遁。红山儿,王复云:自花马池东走环庆之道也。○石涝池,在镇西。正德初,督臣杨一清议于延绥定边营迤东石涝池,至宁夏横城三百里内边墙,增筑高厚处也。

  野马涧在镇西安边旧营东北。天顺中,寇犯安边,官军败之于野马涧。又东为柳树涧。景泰中,石彪御敌于安边营口,追至昌平墩,大败之于野马涧半坡墩。转战六十余里,至柳树涧,是也。

  娘娘滩在镇东黄甫川东九里。《五边考》:寇入套之路,多自黄甫川南焦家坪,以两岸夹山,冰先合后泮也。此外则娘娘滩、羊圈子渡口,冬月冰坚,随在可渡云。○神水滩,在镇东。《五边考》:套寇每岁聚众处也。

  ?鹈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一作拂梯泉。唐贞观中,以回纥归附,诏于碛南?鹈泉之阳置过邮六十八所。又元和四年,振武奏吐蕃骑至拂梯泉。八年,振武天德军复奏回鹘数千骑至?鹈泉,边军戒严。《辽志》丰州有九十九泉,?鹈盖其最著者。○奈王井,在宥州西。宋元丰四年,分道伐夏。内侍王中正引河东兵入宥州,自宥州行至奈王井,粮尽引还。

  ○榆林关在废胜州东。秦置榆中关。《隋志》:开皇三年,城榆关,置榆关总管。又仁寿二年,置金河县带关。《唐志》胜州榆林县东有榆林关。又有河滨关,俱贞观十三年置。孔氏曰:榆林关,在榆林县东四十里,东北临河。

  云迦关在天德军城北。《新唐书》单于府有云迦关,后废。太和四年,复置。时李泳为振武节度,以兵千人戍守。开成五年,回鹘溃乱,侵逼西城。诏振武节度使刘沔屯云迦关,为之备。又会昌二年,回鹘乌介可汗寇横水栅,略天德振武军。沔屯云迦关却之,是也。

  榆溪塞在废胜州北。《战国策》:赵武灵王胡服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逾九限之固,绝五径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又苏厉为齐遗赵惠文王书:秦之上郡,近?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史记》: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三十六年,徙民三万余家于北河榆中,置榆中关。是也。汉为榆溪塞,亦曰广长榆塞。《汉书》:王恢议伐匈奴,曰:蒙恬侵胡,辟地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武帝曰:卫青西定河南地,按榆溪塞,绝梓岭、梁北河。又淮南王臣伍被曰:广长榆,开朔方,匈奴绝翅伤翼。又枚乘曰:秦北备榆中之关。皆谓此也。宣帝甘露二年,呼韩邪款五原塞。《正义》:五原塞,即五原郡。榆林塞,在胜州榆林县西四十里。其地亦谓之榆中,亦谓之长榆。《晋太康志》:自北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或谓之榆林山。《水经注》:榆林山,汉之榆溪旧塞,自溪以西,悉榆柳之沙,缘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出,因谓之长榆。孔氏曰:榆溪塞,在北河北岸。《通典》谓在榆林郡南界,似误。?关,《史记》作挺关。吕氏谓晋阳?蔽之备,非关名也。

  光禄塞在废胜州西北,亦名光禄城。《汉志》注:?固阳县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太初三年,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筑城障,西北至卢朐山,谓之光禄塞。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入朝归国,自请愿留居幕南光禄塞下,即此。

  ?固阳塞在?固阳城北。?固,一作固。战国时,魏地。《史记》:魏惠王十九年,筑长城,塞固阳。又秦孝公十一年,卫鞅围魏固阳,降之。汉亦置?固阳塞。后汉永元初,窦宪出鸡鹿塞,邓鸿出?固阳塞,皆会涿邪山。后废。后魏主焘太延初,畋于?固阳。二年,复如?固阳,驱野马于云中,置野马苑。杜佑曰:?固阳塞,在银城县北。盖唐自胜州南至麟州,不过百五十里,地相近也。胡氏曰:?固阳有连山,东至河西,南接夏会数州界。银城,今见神木县。

  鸡鹿塞在故夏州西北。《汉志》注:朔方窳浑县有道,西北出鸡鹿塞。甘露三年,遣长乐卫尉董忠,将骑发边郡士马送呼韩邪单于出朔方鸡鹿塞。明年,北单于款塞,南匈奴请袭击之。因遣骑出鸡鹿塞,围北单于。北单于仅免。又后汉永元初,窦宪出鸡鹿塞,伐匈奴,是也。

  高阙塞在废丰州西黄河外。《史记》赵武灵王北逐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傍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汉书》:元朔二年,卫青渡西河,至高阙,破匈奴。五年,大将军青将六将军伐匈奴,出朔方高阙。后汉永平十六年,祭彤并将南单于兵,击北匈奴,出高阙塞九百余里,至小山南。匈奴左贤王信妄,以为衘邪山也,遂还。后魏正光五年,六镇叛乱。元深奏言:高阙戍主御下失和,遂至为变。即此。《地志》:朔方郡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岸双阙云表,望若阙焉,名曰高阙。《水经注》:河水自窳浑县东,屈而东流,径高阙南,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自昔置重捍以防塞道。杜佑曰:高阙,在丰州河西。黄河自丰州西折而东,《汉史》因谓之西河也。刘?句曰:高阙北距大碛口,凡三百里云。

  符离塞在丰州河西北。汉元朔二年,匈奴入上谷、渔阳。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西至符离,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是也。又眩雷塞,在废增山县西北。汉初为匈奴中地。元封初,西置酒泉,通月氏、大夏,结乌孙,分匈奴西方之援,又北益广田至眩雷塞,是也。

  翁龙埤在废胜州北。《汉志》:元朔四年,置西河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龙埤。又有匈归障,亦在胜州塞外。汉有匈归都尉,置于匈归障。○益寿塞,亦在废胜州东北。王莽始建国三年,匈奴入云中益寿塞,大杀吏民。即此。

  北假戍在废丰州西北。郦道元曰: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西,皆北假也。《史记》:始皇三十三年,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汉书》:元帝初元五年,罢北假田官。《王莽传》:五原北假,膏壤殖谷,遣赵并屯田北假,是也。

  永清栅在中受降城西二百余里。唐开元中所置。天宝十一载,突厥叛酋阿布思入寇,围永清栅。栅使张元轨击却之。乾元中,天德城寄治于此。又归唐栅,在中受降城正北八十里。《唐志》:呼延谷口有归唐栅,入回鹘使臣所经道也。○王亭镇,在废夏州南。宋将安守忠讨李继迁,败绩于王亭镇,即此。

  清水营在镇东三百九十五里。又东十五里为黄甫川。又东去黄河九里,渡娘娘滩,入山西偏头关界。明成化五年,立营屯兵,为镇境东路要口。《志》云:黄甫川堡,在镇东四百五里,北寇入犯之冲也。永乐初,山西奏寇犯灰沟村、黄甫川。嘉靖四十四年,寇袭陷黄甫川堡,守御最切。

  安边营镇西五百七十里,有二旧营,地名深井。成化中,移治迤南中山坡,曰新安边营。《五边考》:西路参将驻新安边营,分守一十二营堡。宁塞营,在镇西四百六十里。又东六十里为靖边营。旧《志》:宁塞营,在延安府保安县北百八十里,旧名兀刺城。正统三年,改筑宁塞城,设军备御。又靖边营,亦在保安县东北。正统十三年,修筑旧城,设靖边营。成化中,改属榆林卫,为西路要地。嘉靖二十五年,寇自宁塞营入犯延庆诸城镇。督臣曾铣遣将击却之。

  定边营在镇西六百六十里。又西六十里即花马池,为西路之冲要。嘉靖中,总制刘天和言:定边、宁塞二营之间,套寇所繇入也。议者请自定南八墩至宁朔墩十七里,创筑新墙,以杜乾沟深入之路。自宁朔墩至昌平墩九十里,增修旧墙,以卫旧安边孤悬之势,所宜及时修举。从之。《舆程记》:自旧安边营九十里至定边营,又西至花马池,为外边;自新安边营以西至三山饶阳等堡,为内边,与固原边形势相接云。

  神木堡镇东二百三十五里,即神木县城。旧置神木寨,属绥德州。成化中,改今属。东路参将驻守于此,分辖神木等九堡。○镇羌堡,在神木堡东四十里。《边略》云:自正统初,北人入套,镇羌为最冲。寇东西突犯,恒取道于此。

  孤山堡神木堡东八十里。旧为孤山寨,属绥德州。成化三年,寇入榆林孤山,参将汤胤?战死。寻改今属。又东四十里为木瓜园堡。又东四十里即清水营也。○大柏油堡,在神木堡西十五里。又西十五里为柏林堡,旧为柏林寨,属绥德州。成化九年,改今属。又西四十里曰高家堡,亦绥德州属寨也。后改今属。又西四十里曰建安堡,自神木堡以下,所谓东路九堡也,皆置兵戍守。

  长乐堡镇东三十里。成化中置。《五边考》:中路参将驻榆林城,领长乐等十二堡。隆庆六年,寇攻康家寨,不能陷,转入榆科涧,官兵败之。又入长乐堡,败去。康家寨,在堡东南,亦戍守处也。又双山堡,在长乐堡东四十里。旧为双山寨,属绥德州。后改今属。《边略》云:套寇入绥德,每由双山堡入,至为冲要。嘉靖三十五年,寇犯宁塞营,寻犯双山堡。堡东四十里,即东路建安堡。又归德堡,在镇南三十里,亦成化中置。

  响水堡镇西四十里,旧为绥德州属寨。成化二年,边臣王复议移黑河山,改名平夷堡。七年,余子俊以平夷水泉枯涸,复还故治。其南又有新添堡,成化中所置也。○波罗堡,在响水堡西四十里。旧为波罗寺寨,属绥德州。后改今属。《边略》云:景泰中,石亨议移寨于滥柴关,不果。成化二年,王复请移于堡北响铃塔,即今堡也。又西四十里为怀远堡,又西五十里为威武堡。俱成化九年置。

  靖平堡在威武堡西五十里。旧为白洛城。天顺中,守将房能请移于城北砖营儿,不果。成化二年,王复复奏移之,改今名。七年,余子俊以去水太远,复还旧治。嘉靖二十五年,寇入梁家塘,复犯靖平堡。隆庆初,寇犯小芹河墩,官兵却之。复攻靖平堡,不能陷。又东四十里为龙州城,城稍东曰龙州堡。

  鱼河堡在卫南百余里。旧为鱼儿河寨,属绥德州。成化中,改今属。《五边考》:鱼儿河,榆林转输之要道也。其西北有乱峰墩、野猪峡,乃直冲鱼河之径。寇入鱼河,则榆林、绥德断而为二矣,故防御最急。自长乐堡以下,榆林中路所守之十二营堡也。

  永济堡在新安边营东四十里。成化中,移置迤南上洪寺,属西路参将戍守。又把都河堡,在永济堡东四十里,亦名毕家梁。又东二十里,即宁塞营也。

  镇靖堡在靖边营东九十里。本名塞门堡。天顺中,房能请移于堡北榆柳庄,不果。成化二年,王复又请移于榆柳庄,改今名。既又移于迤北白塔涧口,就快滩河迤南之险。其河深二十丈,远百里。九年,余子俊复移还故城。又东四十里,即中路龙州城也。嘉靖四十四年,寇犯镇靖堡,参将鲁聪战死。

  新兴堡在新安边营西六十里。本治堡北。成化中,移就迤南海螺城,即今堡也。正德四年,套寇伏大队延绥塞内,遣轻骑攻新兴堡。即此。《五边考》:新安边营西二十里有砖井寨,亦成化中置。又石涝池堡,在新兴堡西百五十里。其东有乾沟、乾涧、定南、定北诸墩,俱戍守要地。

  三山堡在石涝池堡西五十里。又西三十五里为饶阳水堡。堡北即定边营也。又有瓦楂梁寨,在三山堡西。○盐池堡,在定边营南。自永济堡至盐池堡,即西路参将所统十二营堡也。《五边考》:榆林三路,皆为寇冲,而西路为甚。自镇靖堡、瓦楂梁、安边、定边诸处,川原平旷,与花马池相接,迫近敌巢。此边一溃,则南之绥德、延安,西之环庆、平固,皆受其患矣。

  白城子在镇西怀远堡北。旧为寇巢。隆庆中,陕督王崇古自花马池长城关出边,与敌战于此,败之。○者者口,在河套北,乃入套之冲也。明初,置墩四十于黄河南,列障者者口,以为守御。又有加塔剌马安赤步等口,俱为守御处云。

  黑河墩在镇西。其相近者,有蒺藜川。嘉靖中,寇尝入此,败去。又乾沟墩,在龙州城西北。《五边考》:卫西乾沟、乾涧、定南、定北诸墩,俱延绥要害,为官军戍守处。○红山墩,在安边营北。隆庆五年,西戎吉能请开市,诏予市红山墩。即此。、

  宁夏卫东南至后卫三百六十里,南至庆阳府环县五百七十里,西南至中卫三百六十五里,西至贺兰山边界百里,北至西瓜山边界二百九十里。自镇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六百四十里。

  春秋时羌戎地。秦属北地郡。二汉因之。晋仍属北地郡,寻没于戎羌,最后属于赫连夏。后魏为薄骨律镇地,属灵州。后周为普乐郡。隋初,郡废,仍属灵州。大业初,属灵武郡。唐仍属灵州。天宝初,亦属灵武郡。乾元初,复故。宋仍属灵州。天禧中,为夏人所陷。乾兴二年,赵德明始城灵州之怀远镇,为兴州。后又升为兴庆府,复曰中兴府,都于此。至蒙古灭之,改为宁夏路。明初,曰宁夏府。洪武五年,废。九年,改置宁夏卫寻又增置宁夏前卫及左右二屯卫,凡四卫,隶陕西都司。今为宁夏镇。

  卫为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噤喉。汉滨河置障,畿辅缓急,视北地之安危。晋边备不修,雄疆尽成戎薮,故泾渭以北,遂无宁宇。后魏既并赫连,缘边列镇,薄骨律与高平、沃野相为形援,而后关陇无祸患者几百年。西魏以迄周隋,亦以灵州为关中藩捍。唐开元中,建朔方节度于此,用以捍御北敌,士马盛强,甲于诸镇。及天宝之乱,朔方僚属崔漪等谋曰:灵武兵食完富,若北收诸城兵,西发河陇劲骑,南向以定中原,此万世一时也。因共奉笺迎太子,遂为中兴之本矣。广德初,仆固怀恩以朔方叛,与吐蕃、回纥共肆犭皮猖,戎马遂入于郊甸。郭子仪收复朔方,中外之防,藉以少固。迄于唐之末造,朔方犹列版图,窥伺者未敢争也。宋咸平四年,何亮言:灵州地方千里,表里山河,为夷戎必争之地杨亿曰:灵州,朔方之故墟,僻介西鄙,数百里间无有水草,烽火亭障不相联属。是也。五年,灵州陷于赵保吉。自是西夏遂成强敌。天圣以后,泾原、环庆,关门不启,而东至?延,西至秦凤,亦皆残弊。盖灵州据诸路上游,纵横四出,关中且不知所备也。蒙古起于西北,数侵夏境。夏既困惫,遂猎取之。明初既遂亡元,亦建为雄镇。议者谓宁夏实关中之项背,一日无备,则胸腹四肢,举不可保也。《九边考》:宁夏之境,贺兰山环于西北,黄河绕其东南旧时边墙,东起大盐池,抵延绥定边界,西至石空寺,抵固原芦塘界,凡十八百里。今兰靖以北,皆为固原边。自蒲塘接庄浪界,长二百里。地险固,田肥美,屹为要会。然自正统以后,卫常为寇冲。盖明初寇遁漠北,间有侵轶,不过河西一带,自驻牧套内,患乃更在河东。若其祸切而备急者,则尤在于花马池。必花马池之备密,而宁夏之肩背始可稍息。何也?河西所当备者,若平罗、若洪广、若玉泉、若广武、若中卫,虽皆为窥伺之所,而犹山溪隔碍,有险可凭。花马池则川原平旷,北骑驰突,于此最易。繇花马池而西,则兴武营。兴武营而西北,则为灵州。灵州居宁夏之中,迫近大河,其南与固原边相接。灵州者,南北之喉舌也。灵州失,则宁夏隔为外境,而环固危。环固危,则陕危。然则急灵州,更不得不急花马池矣。《辑略》云:今镇城南北,不过百余里,东西不过二百余里,然号为雄边者,以地利得也。夫繇宁夏而言固原,则固原实为堂奥。固原边之向石沟,至靖虏边之花儿坌,皆为庭除。而宁夏与榆林并为藩篱,花马池正其门户也。若夫贺兰山盘峙卫西,套寇阑入河西,往往取道于此。而徐斌水在卫境西南,又为固原西路之险。河冻则守旧边,春融则守新边,此前人成算也详见固原州总论。夫恃河为险,实非远猷。明万历中,尝得松山之地。说者谓自索桥而上直接镇番,增筑保障,广布耕屯,则贺兰以西,皆为内境。而黄河之险,敌不敢与我共,将庄、凉、兰、靖以迄固原之间,皆可安枕而卧矣。噫!受降之城不复,松山之障不固,而切切于花马池、徐斌水之间,国势安得不日蹙哉!

  宁夏前卫治镇城内,明洪武十七年置。

  宁夏左屯卫同上。

  宁夏右屯卫同上。又有宁夏中护卫,明建文三年为庆府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2

回帖

256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22: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怀远废县即今镇治。本汉北地郡富平县地。后周置怀远县,并置怀远郡治焉。隋开皇三年,郡废,以县属灵州。唐因之。宋初为怀远镇。天?中,夏人升为兴州,又升为兴庆府,寻改为中兴府。元宁夏路治于此。明初,改置今卫。《志》云:卫城周回十八里,东西倍于南北。元末,寇贼侵扰,弃其西之半。正统间,生齿日繁,复修筑之,谓之新城。门六,东西各一,南北各二。

  灵武城在镇南。汉置县,属北地郡。后汉省。灵帝建宁初,段?大破叛羌于灵武谷,即故县境也。后魏亦置灵武县于此,属灵州。后周改置建安县,又置历城郡治焉。《括地志》:后魏永和初,平三齐,尝徙历下人居此。周因置郡,曰历城。隋开皇三年,郡废。十八年,改县为广闰县。仁寿初,避太子讳,复曰灵武县,属灵州。唐因之。广德二年,河西将柏文达攻破仆固怀恩摧沙堡、灵武县,以救京师,即此城也。宋没于西夏,县废。摧沙堡,见平凉府镇原县。

  安静城在镇西南八十里黄河北岸。亦汉富平县地。隋开皇十一年,置弘静县,属灵州。唐初因之。神龙初,改为安静县。至德初,又改为保静县。五代唐天成四年,定远军使李匡宾据保静静作乱,朔方不安。既而灵州帅康福讨定之。宋初,仍属灵州。后没于西夏。元废。明为屯军所居。

  定远城镇东北六十里。《唐志》云:城在灵州东北二百里。先天二年,郭元振置。天宝中,属朔方节度,后升为县,属灵州。贞元八年,吐蕃寇灵州。诏河东振武救之,复遣神策军戍定远及怀远城,吐蕃乃退。景福二年,灵武节度韩遵表为警州。宋初,置定州于此。西夏因之,亦曰定州城。蒙古初,废。《元和志》:灵、盐接境,相距三百里,定远城置于黄河北岸。盖盐州边戍也。○田州城,在镇北六十里。西夏所置,蒙古废。

  清远城在镇东,宋置清远军于此。咸平中,赵保吉陷清远军,复攻定州、怀远,又进掠辎重至唐龙镇。曹璨以蕃兵击败之,乃却。《宋史》:真宗以赵保吉作乱,出环庆清远军地图,指示辅臣。又指灵州西榆木天涧路,且议战守方略。唐龙镇,旧《志》云:在卫西南百七十里。本蕃族也。宋大中祥符二年,麟府路言社庆族依唐龙镇为援,侵扰别部,即此。又榆木天涧,在灵州所西,宋时自灵州通原州之道也。

  新昌城在镇东北。《唐志》灵州黄河外有丰安、定远、新昌等军,丰宁、保宁等城,时谓之塞下五城。大历十一年,增朔方五城戍兵,以备回纥,是也。盖五城皆属朔方节度。丰安,见灵州所。○羊马城,亦在镇东北。《唐志》:城幅员十四里,信安王?所筑。

  ○贺兰山镇西六十里。山盘踞甚远,卫境倚以为固。《通典》安静县西有贺兰山、楼树山、空青山。盖贺兰山峰峦错峙,一山而有数名也。山麓为黄安峡赤木峡等口,旧皆垒石置驿。嘉靖中,寇从赤木口析墙阑入,官军御却之。后设戍防守。详见前名山贺兰。

  峡口山镇西南百四十里。两山相夹,黄河经其中。《水经注》谓之上河峡,或谓之硖石。唐武德八年,安州都督李靖与突厥战于灵州之硖石,是也。俗亦谓之青山。又名大石山。长庆初,灵武帅李进诚奏败吐蕃于大石山下,即此。《一统志》:峡口山,一名青铜峡。上有古塔一百八座。

  省嵬山在镇东北百四十里。有省嵬口,为防御要地。《一统志》云:黄河东岸旧有省嵬城,横枕河滨。又西瓜山,在镇东北二百八十里。以形似名。山外即敌界也。

  断头山镇东北三百里。明初,汤和北征,败绩于此。又景泰间,石亨言贼将犯大同,其巢穴在断头山,去宁夏不远,是也。○石嘴山,在镇东二百里。山岩突出如嘴。又东百里曰麦垛山。山势高耸,如麦垛然。

  金积山镇南二百里。山多赭土,日照则色如金。东麓有滚泉,清洁可爱。又三山,在镇东南三百六十里,有三峰列峙。其南为?子山,溪洞险恶,豺虎所居,人迹罕到。山出?子木,因名。

  不老山在镇北塞外,北人聚牧处也。明永乐初,宁夏镇臣何福言:谍报塔滩在不老山,将寇宁夏。上曰:此时贼不出枪杆、野狐二岭及云州之地,必向山西大同。已而山西奏寇犯灰沟村、黄甫川。《五边考》:卫西北境有宁罗山。又西南为龟山、松山、?胥次山,与庄浪卫相接,皆有险塞可凭。枪杆、野狐、云州,俱见直隶宣府。黄甫川,见榆林。○大青山,在贺兰山后。隆庆三年,宁夏官兵击套寇于大青山,败之。

  宗高谷在镇西北。唐天?三年,灵武帅韩逊奏吐蕃营于宗高谷,将西击凉州。赵?《聚米图经》:灵武自贺兰山路西至凉州九百里。谷盖在贺兰山后。

  ○黄河镇东南四十里。自宁夏中卫流入界,过峡口而东,至灵州所北,又折而东北,出卫界,入废丰州境。《志》云:黄河尝为中国患,而卫独受其利,引渠灌溉,凡数万顷,田者无旱涝之灾。司马迁《河渠书》:自武帝塞宣房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后汉•西羌传》:顺帝从虞诩言,复朔方、西河、上郡,使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一亿计,是也。

  三岔河在镇东南黄河西岸,即河流曲折处也。成化中,寇犯韦州还,总兵刘聚邀败之于三岔河。又黑水河,在卫东。番名哈喇兀速河,自榆林境西流,注于黄河。

  清水河在镇南三百五十里。河流甚狭,自平凉府固原州流经此,经宁夏中卫鸣沙故城南,注于黄河。一名胡卢河。宋元丰四年,宦者李宪自兰州伐夏,至胡卢河而还。即此矣。

  金波湖在镇城北。又镇东北三十里,有三塔湖,镇东南三十五里,有巽湖。明万历二十年,?孛拜作乱,据平夏。官军攻之。卫城西北卑下,与金波、三塔诸湖相近,东南又近汉延红花等渠,形如釜底。官军因绕城筑堤以灌之,城多崩坏,遂克之,是也。○观音湖,在镇西九十里。贺兰山之水,多聚于此。又有月湖,在卫北七十里。长湖在卫西北百二十里。

  汉延渠在镇城东南。支引黄河水,绕城溉田,可万余顷。又唐来渠,在卫城西南。亦引黄河水,绕城而西,溉田亦万余顷。弘治十二年,抚臣王?言:卫西山下,更有汉唐旧渠,首尾三百余里,两岸高峻,中广二十余丈。今大半淤塞,请疏凿成河,修筑东岸,积土削墙,山口要害各设营堡,沿河按伏以遏贼冲,且便军民耕种云。

  红花渠镇南五里。分唐来渠水,东流溉田七百余顷,复引入城中,民汲甚便。又新渠,在卫城南,亦分唐来渠之水,溉田数百顷。○秦家渠,在黄河东南,分河水,溉田数百顷。又汉伯渠,在黄河西南,亦分河流,溉田二百余顷。

  御史渠在镇东北黄河外。《唐史》:郭子仪请开丰宁军御史渠,溉田二千顷。是也。又尚书渠,在卫东,亦唐所开。《旧唐书》:大历十三年,马重英以四万骑寇灵州,塞御史、尚书、光禄三渠水口,以扰屯田。朔方留后常谦光逐出塞后,李听为都督长史,复导三渠。光禄渠,今见灵州所。

  千金渠在镇南。《元和志》:渠在灵武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二里,阔十里。又有汉渠,在灵武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余里,始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渠,共溉田五百余顷。○东坝,在卫境。天顺四年,宁夏总兵张太,破敌于东坝,是也。

  盐池在镇界。唐《食货志》:灵州有温泉、两井、长尾、五原、红桃、回乐、弘静池。今五原池,见后卫,回乐池,旧在灵州所,余当在卫界。《通志》:今在卫北四十里者曰大盐池,卫北百七十里者,曰小盐池,卫城东南者曰红盐池,卫城西者曰长盐池。然皆湮废。

  ○广武营在镇西南百七十里。其东北为大坝堡,其西为枣园堡,又西为石空寺堡,与中卫接界,俱戍守要地也。《舆程志》:繇广武营而南五里渡黄河,即宁夏中卫之鸣沙州。

  玉泉营镇西百三十里。其东北为平羌堡,其西即大坝堡也。《一统志》:大坝堡与中卫分界,西至中卫二百十里。又瓦窑墩,在平羌堡西北。嘉靖八年,寇繇此入犯,官军御之于平羌堡,败绩。○灵武营,在镇北百里。正统十一年,建营于此,为北面之蔽。又河西寨,在黄河西岸。河东岸又有河东寨。

  潘昶堡镇东二十五里。自堡而东南,又有金贵、李祥、魏敬、王信、王贵、任春、叶诚凡八堡,俱属宁夏卫。王澄堡,在镇东北三十五里。自堡而东南,又有张政魏政二堡,俱属宁夏左屯卫。○谢保堡,在镇北十五里。自堡而北,又有张亮、李信、丁义、周澄凡四堡,俱属宁夏前卫。

  杨显堡镇西南三十五里。自堡而西北,又有陶容、雷福、桂文、常信、洪广、高荣、姚福凡七堡,俱属宁夏右屯卫。○王景堡,在镇西南四十里。自堡而西南,又有李俊、邵刚、瞿靖、林皋、蒋鼎、陈刚凡六堡,属宁夏左屯卫。

  高台在镇东十五里。地势崇高,登眺极山河之伟观。赵元昊尝建寺于此。

  灵州守御千户所镇南九十里。南至庆阳府环县五百里。汉置灵洲县,属北地郡。后汉因之。晋县废。其后赫连夏据其地,后魏主焘灭之。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镇,在河渚上。孝昌中,改置灵州。初在河北,后于果园所筑城为州治,兼置普乐郡。后周因之。隋初,郡废。炀帝又改曰灵武郡。唐仍曰灵州。开元九年,置朔方节度治于此。天宝初,复改州为灵武郡。安禄山之乱,太子至灵武,即位于郡城南楼,是也。五代仍为朔方军治。宋初,改曰翔庆军。咸平五年,没于西夏,谓之西平府。元复曰灵州。明初,改为千户所。正德元年,升为守御千户所。今亦设灵州所。

  ○回乐废县在所西南。本汉灵洲、富平二县地。后魏置县,为普乐郡治。隋为灵州治。大业中,为灵武郡治。唐初因之。宋没于西夏。元省县入州。《志》云:所城旧在河东。明洪武十七年,圯于水,移筑于旧城北七里。宣德三年,又为河水所冲决,移筑于城东北五里。今所城周七里有奇,惟南北二门。

  灵洲城在所北。汉县旧城也。《汉志》注:惠帝二年,置县,有河奇苑,号非苑。颜师古曰:苑谓马牧。水中可居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县北。后汉元初三年,邓遵大破叛羌于灵州,即此。西魏置临河县,又置临河郡治焉。隋开皇初,改郡曰新昌。三年,郡县俱废。

  富平城在所西南。汉置县,属北地郡。后汉因之。永初三年,任尚等大破先零叛羌狼莫于富平河上,是也。中平中,以羌乱,富平寄治安定郡彭阳县界。自晋以后,益徙而南,故城遂废。《汉志》注:县有神泉障,为北部都尉治。又有浑怀障,在塞外,浑怀都尉治焉。○?旬卷城,在所西南二百里,汉安定郡属县也。读曰旬?。后汉,废。《水经注》:河水东北经?旬卷故城西,又东过富平县西,是也。

  典农城在富平故城西。城有三:其西南城,世谓之胡城;又东北有城曰上河城,世谓之汉城;又东北有城,世谓之吕城。河水皆经其东。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汉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分屯以事农处也。

  丰安城所北百八十里。杜佑曰:在灵武西黄河外。隋开皇十年,置县,属灵州。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析回乐县,复置丰安县,兼置回州治焉。贞观十三年,州废,县并入回乐。万岁通天初,置丰安军。神龙初,突厥默啜寇鸣沙县,因移县治于丰安城。先天二年,郭元振复修筑焉,仍为丰安军,属朔方节度使。

  丁奚城在所南。后汉永初六年,汉阳贼杜季贡降于滇零羌,别居丁奚城。《东观记》:丁奚城,在北地郡灵洲县。元初二年,司马钧等分道击叛羌,钧独进攻拔丁奚城。既而任尚复击破杜季贡于此。明年,尚复遣兵击破先零羌于丁奚城。太子贤曰:丁奚城,在庆州马岭县西北。

  薄骨律镇城在所北。《水经注》:河水北径薄骨律镇城。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相传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后讹为薄骨律也。又雄州城,《志》云:在所西南百八十里。本名承天堡。唐中和间,尝徙雄州治此,因名。

  燕然废州《唐志》:州寄治回乐县界。贞观十二年,铁勒归附,于灵州界置皋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并废。调露元年,又置鲁、丽、塞、含、依、契等六州,总为六胡州。开元初,废。既又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仍寄灵州界,而燕然、鸡鹿、鸡田三州,俱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也。至德后,俱废。

  ○平山在所东北八十里。山顶平衍,因名。○欢喜岭,在所东。成化中,寇入所东永隆墩诸戍。官军追败之于此。又?庞岭,在所西。宋乾道六年,夏相任得敬胁其主仁孝欲分夏国,仁孝分西南路及灵州之?庞岭与之。上表于金,金人不许。得相寻伏诛。

  磨鳱隘在所南百余里。宋元丰四年,刘昌祚引泾原兵伐夏,次磨鳱隘。夏人据险以拒。昌祚大破之,遂薄灵州。庆州兵亦至,共围之。夏人据黄河七级以灌昌祚营,复钞绝粮运,昌祚引还。

  ○黄河在所城北。自宁夏中卫流入界,又东北入卫境。《志》云:黄河经灵州西,为河曲。河千里一曲,自浇河至故?卷县,率东北流,至富平始曲而北流。《汉志》注:河水自?卷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前汉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后汉任尚破先零羌于富平上河,是也。后魏永熙二年,雍秦诸州都督贺拔岳击灵州帅曹泥,会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于高平。使先行,至河曲,岳为悦所害。西魏大统二年,宇文泰遣军围曹泥于灵州,引水灌其城,不没者四尺。高欢发阿至罗兵三万骑,径度灵州河,绕出魏师之后。魏师退,泥得脱归欢。唐贞元七年,吐蕃寇灵州,陷水口支渠,败营田。五代唐长兴中,朔方帅张希崇引河渠,兴屯田,以省漕运,民夷爱之。今所境田多沃饶,恒无?涸之患,赖黄河之灌溉也。

  浦洛河在所南,北流入大河。宋至道元年,边将白守荣护刍梁赴灵州。李继迁邀击于浦洛河,尽夺之,即此。亦曰溥乐河。宋人议筑溥乐城,以河为名也。○蒲草湖,在所东南十里。又所南三十五里有草场湖。

  七级渠在所城南。唐大历八年,吐蕃寇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宋元丰中,刘昌祚围灵州,夏人决七级渠灌之,是也。○特进渠,在所西。《志》云:回乐县有特进渠。唐长庆四年开,溉田六百顷。

  光禄渠在所东。《唐史》:灵盐部有光禄渠,久废。李听为夏绥银宥节度使,引渠溉塞下地千顷,以省转饷。《志》云:渠在灵州,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也。

  旱海在所东南。宋张洎曰:自威州抵灵城,有旱海七百里,斥卤枯泽,无溪涧川谷。张舜民曰:今旱江平,即旱海,在清远军北。赵?曰:盐夏、清远军间,并系沙碛,俗谓之旱海。自环州出青刚川,本灵州大路。自此过美利寨,渐入平夏,径旱海中,至耀德清边镇,入灵州,是也。威州,见庆阳府环县。

  ○辉德镇在所南。旧为灵州戍守处。石晋开运二年,朔方帅冯晖赴镇,过旱海,至辉德。党项扼要路,据水泉拒晖。晖击败之,乃得入灵州。亦谓之耀德。宋咸平四年,赵保吉作乱,张齐贤等议弃灵州。何亮言:灵州不可舍,请筑溥乐、耀德二城,以通河西粮道。盖灵武居绝域之外,不筑此二城为唇齿,与舍灵武无异也。溥乐,见上浦洛河。

  清水营在所东八十里。《志》云:在卫城东南百二十里黄河东南。正统七年建。弘治十八年,为套寇所陷。《五边考》:套寇犯灵州,必繇清水营入。清水营者,灵州之咽喉也,特设重兵戍守。隆庆五年,以西番顺命,设马市于此。

  横城堡在清水营西北八十里黄河东岸。《舆程志》:繇清水营而西北四十里,为红山堡。又四十里为横城堡。堡西三里,即黄河渡。渡河处有关,亦曰镇远关。又西北四十里,即宁夏镇也。○毛卜剌堡,在清水营东南三十五里。又东南三十里,即兴武所,亦戍守要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2

回帖

256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22: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萌城堡在所东南二百二十里。《舆程记》:所南四十里有大沙井堡,亦曰大沙井驿。又东南四十里,为石沟驿。又六十里,为小盐池,亦曰盐池驿。又东南四十里为隰宁堡。又四十里曰萌城堡,亦曰萌城驿,与庆阳府环县接境。皆出入噤喉、守御要地也。又盐池驿,分道而西,凡一百二十里,即中卫之废鸣沙州。○红寺堡,在所西百四十里。嘉靖十四年,陕西总制刘天和议筑新边,言红寺堡东南起徐斌水至鸣沙州河岸,可二百二十里处也。详见固原州。

  红城子在所东北黄河东岸。成化九年,套寇犯韦州,制臣王越督军败贼于此。又弘治十三年,总兵朱晖从红城子出兵捣河套。又东北有三坌沟,亦成化九年官军邀败套寇处也。

  兴武守御千户所在镇东南三百二十里。东至花马池百二十里,西至横城堡百四十里。其间沙漠平漫,向为寇径。正统九年,置兴武营。正德初,改置兴武守御千户所。所城周三里有奇。今设兴武营。

  ○高桥儿寨在所西南。正德初,总制杨一清言:宁夏花马池、兴武营直抵高桥三百余里,为寇入边门户。诸部多屯牧其处,又西接灵州之萌城驿。○磁窑寨,在所西。成化九年,抚臣马文升议筑堡于此,以接灵州边界。从之。因置寨屯守。

  韦州千户所镇东南二百六十里。西夏置韦州于此,又为静寨军。元废。明弘治十年,以地多寇冲,增置韦州千户所。所城周二里有奇。今废。

  ○打狼山在所东南。套寇繇韦州而南,犯镇原、平凉之道也。《一统志》:宁夏卫东南二百九十里有狼山。即此山矣。○蠡山,在所西。层峦苍翠,其峰如蠡。有泉,名曰富泉。其东又有小蠡山,亦曰螺山。寇入尝驻牧于此。《志》云:蠡山,在宁夏卫南二百六十里。是也。

  ○东湖所东三十里。湖北三里,又有鸳鸯湖,互相萦注。所境田畴,多藉以灌溉。

  平罗千户所在镇北百六十里。东至黄河十五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洪武中,置平虏千户所,城周四里有奇。今亦为平罗所。

  ○老虎山在所东北百八十里黄河岸上。《九边考》:自老虎山而西,为长流水、蒲草泉等险,距中卫境可数百里,皆可收为外险。

  ○蒲草沟在所西北二百里。弘治十一年,制臣王越讨贺兰山后叛胡,分兵击贼于花果园、蒲草沟。贼从沙窝遁去,乃合追至大把都,又追败之于柳沟儿。寇西遁花果园。《纪事》云:在所北二百里。

  ○镇远关所北六十里,为宁夏之冲要。嘉靖中,总制王琼筑花马池新边,弃关不守,自是山后之寇益恣。议者引为琼咎。《九边考》:平罗当北面之冲,而镇远关实为外险。旧自镇远关以至火沙沟,皆有台堡相接,以断北寇西行之路。外险既失,平罗虽有扼塞可凭,而终虞单薄矣。

  黑山营所北八十里。永乐元年建,与镇远关相应援。嘉靖九年,废。议者谓河西营堡,惟平罗城三面受敌。河冻时,套寇踏冰入犯,非墩墙所能御也。冰泮后,寇每用浑脱浮渡,扰我耕牧。则弃黑山营、镇远关而守平罗,殆非长算矣。

  威振堡所西北二十里。嘉靖九年,总制王琼言:平罗城北威振堡、五岔沟,与沙湖、黄河相连。旧有沟渠,年久湮废,宜浚治之。西南接贺兰山大水口,以为限蔽云。又新兴堡,在所西北五十里。嘉靖九年,王琼请自威振堡以西,筑临山墩为堡。又沿沟尖塔儿墩、新兴堡墩,各筑一堡,是也。今临山堡,在新兴东。新兴以西,则为镇朔堡。

  洪广堡所西八十里。又西为镇北堡。《九边考》:洪广、玉泉、广武、与宁夏中卫,俱为河西之蔽。然中卫僻在西隅,堑山堙谷,有险足恃,而洪广、玉泉、广武,皆在贺兰山南,寇入套后,患亦差少。

  打?口所北四十里,在镇远关内,为山后贼冲。嘉靖十六年,寇繇此入犯,官军御却之。议者谓欲复镇远关,必先固打?之守,是也。

  宁夏后卫东北至榆林镇七百二十里,南至庆阳府五百里,西南至固原镇六百二十里,西北至宁夏镇三百六十里。自卫治至京师三千三百七十里,至南京三千四百八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二十里。

  古羌戎地。秦属北地郡。两汉因之。晋仍属北地郡,后为赫连夏所据。后魏置大兴郡。西魏改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寻改为盐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州为盐川郡。唐初,为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复置盐州《旧唐书》:武德初,盐州及五原县俱寄治夏州。贞观初,州县俱废。明年,平梁师都复于旧城置盐州及五原县。天宝初,曰五原郡。乾元初,复故。贞元二年,陷于吐蕃《唐史》:时吐蕃陷盐州及夏州。八年,收复明年,置盐州节度,寻废。十七年,又陷于吐蕃,旋复得之。《唐志》:贞元十九年,置保塞军于此。五代时,亦曰盐州。宋初因之。咸平以后,为西夏所据。元以其地属环州。明初,属庆阳府。正统九年,置花马池营。成化中,为守御花马池千户所。正德元年,改置宁夏后卫,隶陕西都司。今为宁夏所。

  卫控扼朔方,翼蔽内郡,北面之险也。赫连氏桀骜于统万,梁师都倔强于夏州,皆取途于此,以窥伺关中。唐失盐州,而塞防无复保障。吐蕃往往由此阻绝灵武,侵迫?坊。贞元八年,复城盐州,继又增立军府由是灵武、银、夏、河西获安。五代梁乾化初,保塞节度使高万兴奏取盐州先是开平三年,盐州属李茂贞。朔方帅韩逊附全忠攻取之,至是为高行存所据,自为刺史。万兴遣将攻降之。其略曰:盐州与吐蕃、党项犬牙相接,为二境咽喉地,又有乌池盐鹾之利,戎羌意未尝息。唐建中初,为吐蕃所陷,砥其墉而去。繇是银、夏、宁、延暨于灵武,岁以河南、山东及江淮诸道兵士分护其地,谓之防秋。贞元初,副元帅浑?复取其地,建百雉焉。自是边尘乃息,寇患遂止。今才动偏师,遽收襟要,国之右臂,疮疣其息哉?盖盐州与灵武诸州,唇齿之势也。宋时为西夏所据,种谔等议复盐州以遏其冲,不果。终宋之世,卒不能得志于西夏。明自河套有事后,花马池为西陲肘腋之患。南扰则祸在庆环;西掠则忧在平固;西北则瞰灵州、阻宁夏,故防维为最切。弘治中,制臣杨一清言:花马池东至延绥安边营,西至宁夏黄河边横城堡,横亘四百余里。黄沙野草,弥望无际,无高山巨堑为之阻限,非创筑边墙,不足以御腹心之患。从之。正德以后,屯戍日密。议者犹谓宜择便利之地,大建城堡,增设将领,分屯重兵于清水兴武等营。令三百里间,旗帜相望,刁斗相闻。又于铁柱泉水草大路,尽建墩堡,断其出入之径,始为制驭良策耳。《九边考》曰:宁夏镇御敌之路有四:一曰中卫,险在枣园、柔远、旧安寨诸处;一曰平罗,险在盐山、新兴、灵武诸处;一曰镇城,险在赤水、宁化、玉泉、马跑泉诸处;一曰花马池,险在定边营、杨柳屯、清水营、兴武营、铁柱泉诸处。然四路情形,花马池最急。花马池者,宁、固、兰、靖诸边之门户也。

  ○五原废县今卫治。古?句衍戎地。汉置?句衍县,属北地郡。?句,音煦,一音劬。后汉废。后魏置大兴县,为大兴郡治。西魏曰五原县。后又改为大兴。隋亦曰五原县,为盐州治。大业末,为梁师都所据。唐初,与盐州俱寄治灵州。贞观初,废。二年,复于旧治置县,为盐州治。宋初因之。后没于西夏。元废。今卫城周七里有奇,有东西南三门。

  白池城在卫西。本兴宁县也。隋末,析五原县置,属盐川郡。唐初,亦寄治灵州,仍属盐州。贞观初废。龙朔三年,复置于旧治。后改为白池县,以近白盐池而名也。宋陷于西夏,县废。又《括地志》云:白池东北九十里有白土城,汉上郡属县。按《汉志》注:圜水出白土县西。盖在今废夏州南境,《括地志》误也。今见榆林镇。

  龟兹城在卫东北。汉县,属上郡。颜师古曰:龟兹,读丘慈。时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因名。亦为上郡属国都尉治,有盐官。后汉曰龟兹属国。永寿初,南匈奴别部叛寇美稷,东羌复应之。安定属国都尉张奂勒兵出长城,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县,使南匈奴不得与东羌交通,是也。又《西羌传》:雍州有龟兹盐池,为民利。即今大小两盐池矣。晋废。后魏主焘太延五年,伐姑臧,自云中济河,至上郡属国城。即故龟兹城也。

  夷角城在卫境。或曰即三角城也,与盐池相近。初为官军屯戍处,近代贼尝据为巢穴,耕牧其中。其相近者,又有芦保岭。贼党分据于此,犯平凉、固原诸境。

  ○方山在卫东北百余里。正德九年,寇入花马池,掠官马而去。参将尹清追之,战于方山,败没。○翳犊山,在卫东北。后魏主嗣泰常五年,如翳犊山,遂至泻卤池。李延寿曰:山在五原东。胡氏曰:泻卤池,即唐盐州之盐池。

  ○花马池在卫城西。旧属庆阳府。去府城五百里,池周回四十里,与马槽、孛罗、滥泥、锅底等池相近。其地平衍,无溪谷之阻。寇入套后,往往繇此阑入为边患。弘治十二年,火筛分道寇固原、宁夏诸边,从花马池入,西北大扰。十八年,复自花马池毁垣入,掠隆德、静宁、会宁诸处。正德四年,又入花马池。九年,复自花马池犯固原塞。嘉靖初,入花马池大掠,南至西安凤翔。十三年,复入花马池,掠固原,残安定、会宁二县。盖防御虽密,而突犯不免,地势然也。

  盐池在卫城西北。旧亦属庆阳府。去府城五百里,北至宁夏卫三百五十里,池周回八十里,谓之大盐池。《魏土地记》:大盐池,盐色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晋太元十六年,魏主?破刘卫辰军于盐池,自河以南,诸部悉降。宋白曰:即唐盐州五原县青白盐池也。《唐志》:盐州管四池:曰乌池、白池、瓦窑池、细项池。又云:青白盐出乌、白两池,亦曰清白盐池,在盐州北。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入寇盐州,营于乌白池。未几,复围乌白池。宋至道二年,夏州、延州行营言两路合势,破贼于乌白池。贼首李继迁遁去。既而西羌擅以为利。明时边储多取给于此。其地亦名三山儿。

  小盐池在卫西二百里。池周二十七里。自庆阳至宁夏,此为中顿之地。《五边考》:小盐池与萌城驿为宁夏后卫灵州所,及庆阳府环县三境之要会。套寇入犯,往往以此为捷径。弘治十三年,官军败寇于此池。西北去灵州所百二十里,去宁夏卫三百七十里,与大盐池皆不假人力,自凝为盐。西魏置盐州,盖以边盐池而名也。

  天池在卫西。成化九年,抚臣马文升议筑堡于此,接兴武千户所界。又红柳池,在卫东南,去庆阳府五百里,周回二十六里。又有石沟池,在其西。莲花池,在其东。相近者,又有东小池,与马槽等池俱产盐硝。

  青沙涧在卫东北。《五边图》卫东北跨马梁、青沙涧,与榆林卫清平、定边相对,离花马池五百里。又东北有敖忽涧、五坐山诸险,皆可守之境云。

  ○长城关在卫东。或云正德初所置。隆庆三年,督臣王崇古发宁夏镇兵,从花马池长城关出边,击套寇部落于白城子,败之。白城子,盖在卫东北边外。

  洪门镇在卫东南。《唐志》:贞元八年,?宁节度张献甫请复盐州及洪门、洛源镇兵。洛源即庆阳府废洛源县。又石昌镇,在卫南。《宋史》:西羌地瘠,以池盐易谷于边。及李继迁为寇,陕西漕臣郑文宝禁青白盐。戎人乏食,寇石昌镇,屠小康堡。淳化三年,钱若水驰传抚定之。小康堡,盖近石昌镇。

  定边营卫东六十里,即榆林边界也。○叱利寨,在卫东。唐会昌五年,党项叛众屯聚于此。《唐会要》:盐州有叱利寨。又清塞寨,在卫西,亦曰清塞堡。长庆元年,吐蕃寇清塞堡,盐州刺史李之说击却之。即此。

  杨柳堡在卫东北三十里。本杨柳墩。弘治七年,制臣秦纟宏增筑。其相近者有石臼墩,俱寇径也。嘉靖初,寇从此入,官军败之。寇退走,伏兵又败之于青羊岭。岭在卫东北边墙外。

  铁柱泉堡卫西南六十里。有泉百步,寇入必饮马于此。嘉靖十五年,制臣刘天和改筑旧堡,包铁柱泉于堡中,设兵据守。十九年,寇犯固原,自铁柱泉引还。镇将任杰等迎击,败之。《五边考》:堡与小盐池,俱套寇入犯之冲也。

  井儿堡在卫西。嘉靖初,套寇繇此撒墙入犯固原、平凉、泾州诸境,杀伤甚众。又高平堡,在卫西四十里。又西二十里为安定堡,俱设军戍守。

  沙湃口在卫西北。万历中,?孛拜作乱,结套寇为应援,遂入沙湃口,旋败去。○平山墩,在卫北。成化中,边臣言:宁夏东路,自花马池至黄河,东至平山墩,西至黑山营,中间相去二百里,虽有黄河可恃,而冬月冻合,实为可忧,应筑边墙戍守。从之。黑山营,见宁夏平罗所。

  宁夏中卫东北至宁夏镇三百六十五里,南至固原镇西安所三百十里,西至庄浪卫二百六十里,北至观音山边界七十里。自卫治至京师三千九百里,至南京三千八百三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十里。

  古羌戎地。秦属北地郡。两汉因之。晋为雍州徼外地。后魏属灵州。隋因之。唐亦为灵州地。宋没于西夏。元置应理州,属宁夏路。明初,废。洪武三十二年,移建宁夏中卫于此领千户所五,俱在卫城内,隶陕西都司。今亦设宁夏中卫。

  卫倚贺兰之险,面洪河之阻,左联宁夏,右接庄浪,诚边陲要地也。说者曰:贺兰虽称天险,而通城隘口甚多。自镇关墩至胜金关之九十余里,俱北骑出没之处。若修观音口、镇关墩至黄河百八十里之边,则内而广武、玉泉、大坝,亦得所捍御矣。夫诚能保有松山,为西藩外障,岂忧山后之寇哉?

  ○温池废县在卫治东南。汉北地郡富平县地。隋为弘静县地。《通典》:后魏薄骨律镇仓城在此。唐神龙初,置温池县,属灵州。广德后,没于吐蕃。大中间收复,改置威州。胡氏曰:温池县有盐池。唐大中四年,以温池盐利可瞻边陲,委度支制置,是也。宋没于西夏,县废。今卫城周七里有奇。

  鸣沙城卫东南百五十里,后魏时戍守处也。其地北枕黄河,人马行沙上有声,因名。后周保定二年,移置会州于此。建德四年,改立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置环州及鸣沙县。《志》云:环州,以大河环曲而名也。大业三年,州废,县属灵武郡。唐武德四年,置西会州,鸣沙县属焉。贞观六年,州废,改置环州于此。九年,复废,环州县仍属灵州。咸亨二年,又置安乐州,以处吐谷浑部落。神龙二年,突厥嘿啜寇鸣沙,败唐兵,进寇原、会二州。是年,移鸣沙县治丰安城。大历四年,吐蕃寇鸣沙,寻为吐蕃所据。贞元三年,吐蕃尚结赞等入寇,陷盐、夏诸州,退屯鸣沙。寻置长乐州于此。元和十三年,灵武奏破吐蕃长乐州,克其外城,是也。太中三年,收复,改置威州。五代晋徙州治方渠,以鸣沙为属县。宋没于西夏。元复于此,立鸣沙州。明初,废。《志》云:自城北渡河五里,即宁夏卫之广武营也。方渠,见庆阳府环县。

  燕山废州在废温池县界。唐开元初,复置六胡州,寄治灵州境。以东皋兰州寄治鸣沙界,而燕山、烛龙二州寄治温池界,俱突厥九姓部落所处也。详见灵州千户所。

  ○沙山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晋泰始六年,鲜卑树机能作乱,秦州刺史胡烈讨之,至万斛堆,兵败被杀。《元志》:应理州,东阻大河,西据沙山。即此。○观音山,在卫北五十里。山有观音洞。又米钵山,在卫南七十里。卫东七十里又有石空寺山。又东十里为石空洞。又有铃羊洞,亦在卫东南百里。

  ○黄河在卫城南十五里。自靖远卫东北流入境,分流入城,仍合于大河,东北流,注宁夏卫。

  温围水在卫西南。其下流入于黄河。晋咸宁五年,马隆讨凉州鲜卑,度温围水,是也。胡氏曰:温围水东北,即万斛堆。汉武威郡有媪围县,此水或因以名。媪,讹温也。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击亻辱檀至枝阳,大获而还。亻辱檀追之,其臣焦朗曰:勃勃未可轻也。不如从温围北渡,趣万斛堆,阻水结营,扼其咽喉,百战百胜之道也。不从。果为勃勃所败。宋元嘉十六年,魏主焘议伐凉州。李顺等谓自温围水以西至姑臧,即此也。枝阳,见靖远卫。

  马槽湖卫东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东南流,入于大河。又蒲塘,在卫北四十里。塘中多产蒲草,因名。下流亦注于河。

  中渠卫南五里。引大河之流,溉田百余顷。又蜘蛛渠,在卫西二十里,东北流,溉田几二百顷。白渠,在卫东二十里,溉田九十顷。羚羊渠,在卫南四十里,溉田三百八十余顷。石空渠,在卫东七十里,溉田九十顷。○枣园渠,在卫东九十里,溉田九十五顷。元于此置屯田。又七星渠,在卫东南一百二十里,溉田一百二十余顷。已上诸渠,皆引大河而成。

  裴家川在卫西南,接靖远卫北境。《五边考》:其地有腴田万顷,军民岁以寇患,不得田作。隆庆五年,督臣王之诰请于宁夏扯木硖旧堡河口,至五方寺塔儿湾、白草川墩,增筑边墙、墩台、大小堡寨,驻将领于此,以遏寇出入要路,并筑东西大小隘口。自是裴家川为内地。更置军营,曰永安营。军民赖之。扯木峡,即宁夏镇赤木硖也。

  ○镇边营卫东四十里,正统二年建。又石空寺营,在卫东八十里,永乐二十二年建。又枣园营,在卫东百二十里,永乐二年建。又广武营,在卫东百九十里,正统九年建。○五百户堡,在卫南三十里,永乐二十二年建。又羚羊堡,在卫南六十里,正统元年建。又回回墓堡,在卫南百二十里,宣德六年建。已上营堡,向俱设官军戍守。

  黑山嘴在卫北二十五里。又卫西有西沙嘴。成化十三年,镇臣请修宁夏西路永安墩至西沙嘴一带边墙,是也。○黄沙口,在卫东北百二十里。又卫东北百四十里,有观音口。又大佛寺口,有二:一名大佛寺北里口,在卫东北百九十里;一名大佛寺北外口,在卫东北二百十里,俱卫境之冲要也。

  靖边卫东南至固原镇四百五十里,西南至临洮府兰州三百五十里,西北繇直路至庄浪卫三百里,东北至宁夏中卫二百十五里,南至巩昌府会宁县二百七十里。自卫治至京师三千六百三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二百二十里,至南京三千六百三十里。

  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安定二郡。后汉属金城、武威二郡。晋为凉州徼外地。西魏置会州。后周废。隋为原州地。大业初,属平凉郡。唐初,复置会州《旧唐书》:武德二年,以平凉郡会宁镇置西会州。九年,突厥寇西会州。是也。贞观中,改为粟州,以足食故也。寻又改为会州。天宝初,曰会宁郡。乾元初,复曰会州。广德后,没于吐蕃。大中间来归,寻复为番戎所据。宋天圣以后,属于西夏。元符二年,收复,仍置会州。金圮于河,侨治会川城,号新会州。元又迁于巩昌北境元迁会州治西宁,即今巩昌府会宁县也。明正统二年,复修废城,置靖虏卫领千户所四,俱在卫城内,属陕西都司。弘治九年,改属固原镇。今为靖远卫。

  卫面山背河,地势险阻。《九边考》云:靖远去敌最近,北面滨河,遇冬冻合,一望平地千里。寇若从贺兰山后,踏冰驰踔,势如风雨,未易御也。沿河置戍,固不可缓,而徐斌水以西,旧边一带,冬防可倚也。要之,折冲无术,而从事于补苴,计斯末矣。

  ○会宁废县今卫治。汉安定郡?阴县地。晋废。后魏置会宁县,属高平郡。西魏置会州。后周废州,寻并废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会宁县,属原州。大业三年,属平凉郡。七年,分置西突厥部落于此。十三年,西突厥阙度设据会宁川,自称阙可汗,降于李轨,寻为轨所灭。唐武德二年,平李轨,置西会州治焉。寻为会州治,后陷于吐蕃。宋元符中,收复,仍置会州。崇宁三年,置敷文县,为州治。金改为保川县,后徙州治于会川城,县遂废。明复建卫于此。今卫城周六里有奇。

  枝阳城在卫西南。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因之。晋废。前凉张?复置,属广武郡。隆安二年,西秦乞伏乾归遣其弟益州攻凉枝阳、?武、允吾三城,克之。又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击南凉秃发亻辱檀,至枝阳,大获而还。即此。后魏县废。允吾,见兰州。

  祖厉城卫西南百三十里。汉县,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晋废。前凉张轨复置,仍属武威郡。后魏移县治于平凉县境,属陇东郡。故县久废。祖,读?。厉,读赖。○乌兰城,在卫南百十里。汉祖厉县地。后周置乌兰关于此。唐武德末,置乌兰县,属会州。后没于吐蕃,县废。刘?句曰:乌兰,后周所置县也。初置于会宁关东南四里。唐天授二年,移于关东北七里。

  勇士城卫西南二百里。汉县,属天水郡。武帝元狩初,置天水属国治此。后汉属汉阳郡。元初二年,庞参等击叛羌兵,至勇士东,为杜季贡所败。晋县废。咸安初,秦苻坚使王统攻陇西鲜卑乞伏司繁于度坚山,司繁降,因置勇士护军于勇士川。使乞伏吐雷抚其众,寻使司繁镇之。其子国仁因苻坚之败,遂叛秦。太元十年,国仁筑勇士城而都之,是也。后魏废。亦曰健士城。颜师古曰:隋初避太子讳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2

回帖

256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22: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苑川城在卫西南。《水经注》: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北径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有东西二苑城。其城相去七里。晋咸和中,陇西鲜卑乞伏述延始居苑川。咸安初,乞伏司繁拒秦将王统于苑川,败,降秦。其后,乞伏国仁据勇士城,苻登封为苑川王。乞伏乾归复自金城迁于西城,即苑川西城也。既又迁都苑川,盖即苑川东城云。宋元嘉三年,西秦王炽磐侵河西王蒙逊。夏主昌遣将呼卢古乘虚攻其苑川及南安,炽磐引还。后魏神?中,城废。

  ?阴城在卫西。汉县,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晋废。宋白曰:会宁县本?阴县地。河水东过勇士县北,东流即?阴县。汉顺帝建康初,赵冲追击叛羌于建威?阴河,即此。贤曰:凉州姑臧县东南有?阴县故城,县因水为名。《续汉书》:建威,本作武威。又曹魏黄初二年,凉州卢水胡反。遣张既讨之,胡逆拒既于?阴口。胡氏曰:?阴河口也。或讹为?武城。晋隆安二年,西秦将乞伏益州攻凉,克?武,即?阴矣。后魏始移置县于平凉县境,旧城遂废。○麦田城,在卫北。《水经注》:麦田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山东北有麦田城。又北有麦田泉,西南流,注于河。晋咸和四年,乞伏述延见赵亡,惧,自苑川迁于麦田,即此城也。

  会川城卫西南七十里。宋元符二年进筑,赐名会川,属会州。金末,侨置会州于此,谓之新会州。元废。○新泉城,在卫西北三百里。唐大足初,郭元振置新泉军。初属朔方,天宝中属河西节度使。后废。《宋志》会州城南四十里有新泉寨。宋元符初置。盖因旧城以名。金废。

  德威城在卫西。本名清水河。宋政和五年,童贯遣秦凤将刘仲武出会州,至清水河,筑城屯守而还。赐名曰德威城。西去黄河四里。《宋志》:城南二十五里为远罗谷口。政和中,置正川堡于此,隶德威城。

  ○乌兰山卫南百二十里。上有关。唐置乌兰县,以此山名。或谓之南山。晋义熙三年,秃发亻辱檀为赫连勃勃所败,自阳武下峡奔南山。胡氏曰:枝阳之南山也,西连武威、仓松之境。

  度坚山在卫西。晋时,陇西鲜卑乞伏氏,先自漠北南出,屯高平川,又自高平西南迁麦田山。乞伏司繁又自麦田迁度坚山。咸安初,苻秦使王统攻之。司繁拒统于苑川。统潜袭度坚山,克之。义熙五年,乞伏乾归自苑川徙都度坚山。七年,置秦兴郡治焉。胡氏云:度坚山,在苑川之西。

  大小松山在卫北六百里。庐帐多驻牧于此,为庄、凉、兰、靖诸边之患。万历二十六年,抚臣田乐镇臣达云收复其地。于是,边患始少。○雪山,在卫北百二十里。山势高峻,积雪不消,套寇入犯,往往驻牧于此。又三岔山,在卫北。又有猪肝岔,在卫东北大河南岸。成化十年,寇从此内犯。

  阳武下峡在卫东北。晋隆安初,后凉吕光攻乞伏乾归于西城。遣其将梁恭等出阳武下峡,与后秦秦州刺史没奕干攻其东,不克。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击南凉,入枝阳,驱掠而还。秃发亻辱檀引兵追之,勃勃于阳武下峡凿凌埋车以塞路,逆击亻辱檀,大破之。胡氏曰:阳武下峡,在高平西,河水所经也。

  ○黄河在卫北五里。自兰州东北流,至卫境,过祖厉故城西,又经卫北,入宁夏中卫界。其间山峡险隘,垂流直下,高数十丈。又卫城北有黄河堰。唐刺史安敬忠筑此以捍河流。卫西南又有北卜渡。《元志》: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卫鸣沙山南黄河也。

  祖厉河在城东。又北注于河。其水苦恶,不可食。《水经注》:水出祖厉南山,北流经祖厉县,又北注于河。汉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是也。《唐史》:祖厉城西有河池,因雨生盐。《卫志》:城中无清泉,祖厉水复咸苦,汲者必涉祖厉而后达于河,取以供日用。遇雨潦,即涨溢不可渡。乃量工命役,截其上流。去卫五里地,有江嘴者,决而导之,使北入河。于是,故道堙平,往来便易。又亥剌河,在卫北,西流注于河。明初,边将陈德奏捷于此。

  渴浑川在废勇士县东北。晋太元十二年,乞伏国仁袭鲜卑三部于六泉。鲜卑没奕干等连兵来袭勇士,遇战于渴浑川。没奕干等大败,三部皆降于国仁。六泉,今见平凉府镇原县。

  三不剌川在卫北境。其西为五郎口。明初,孙兴祖战死于此。○裴家川,在卫北黄河外。其地便于屯营,为戍守之要。隆庆六年,设永安营于此,东接宁夏中卫界。今详见中卫。

  大沙沟在卫北黄河外。嘉靖中,边臣李承勋言:宁夏自镇远关至大沙沟,旧有台堡相接,以断北寇西行之路。是也。又芦塘,亦在卫东北黄河外,亦曰芦沟,宁夏固原边接境处也。今有芦塘营。

  ○会宁关卫西南百三十里。旧名颠耳关。宋元符初进筑,赐名通会,寻改曰会宁关。金改为会安关。南至巩昌府安定县一百里。○乌兰关,在卫南乌兰山上。《唐志》乌兰县西南有乌兰关,是也。

  永安营在卫北裴家川。又芦塘营,在卫东北芦塘上。俱卫境要地,设官军戍守于此。○通安寨,在废会川县东六十里。宋崇宁五年置,属西安州。金仍曰通安寨,改属会州。元废。又有同安堡,在通安西三十里,亦宋置。金废。

  怀戎堡卫东六十里。宋崇宁二年置。《宋志》:堡北至柔狼山界堠四十里,与夏国西寿监军对境。繇枯寨谷至柔狼山,地皆险阻。又有水泉堡,在怀戎堡西二十里。○静胜堡,在卫西南百八十里。《宋志》:政和六年,赐清水河新城曰静胜堡。其城在黄河南石觜上,与河北夏国卓罗监军地分相对。又有通泉堡,在卫西南八十里黄河南岭上。亦宋置。金废。

  迭烈孙堡卫北九十里。西夏所置。元因之。明初,元将贺宗哲攻凤翔,不克,自固原之六盘山遁去。明师追之,复繇迭烈孙渡河遁。后设巡司于此。每岁冬,增兵戍守。○打赤堡,在卫东七十里。其地本名乱麻川。天顺中,满四据石城作乱,官军讨之,分道出此。又东五十里为乾盐川堡,接固原州西安所界。为北骑入寇之径道,向皆设兵戍守。石城,见固原州。又平滩堡,在卫西九十里。又西九十里,即兰州金县之一条城也,为往来之要道。《志》云:卫西四十里曰虎豹口,卫境要口也,向设官军戍守。

  乌兰桥在卫西南百里。《唐志》:在乌兰关外黄河上。其地亦名乌兰津。西魏大统初,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帅所部西北渡乌兰桥,抵灵州。因灵州刺史曹泥资送至云州,降于高欢。唐贞元十六年,灵州兵破吐蕃于此。元和八年,吐蕃作乌兰桥,又筑月城守之。先是,吐蕃欲作桥,每先贮材于河侧。朔方常潜遣人投之于河,终不能成。至是,朔方帅王亻必贪,吐蕃先厚赂之,遂并力成桥。自是朔方御寇不暇。
◎陕西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东至临洮府兰州黄河一千一百七十五里,南至西宁镇黄河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西至肃州卫嘉峪关五百七十里,北至亦集乃地一千五百里。自镇治至京师五千四百里,至南京五千三百一十里,至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里。

  《禹贡》雍州地。自汉以前,为月氏国地,后为匈奴所据《汉纪》:月支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破月氏,使昆邪王居之。武帝太和元年,始开置张掖等郡,以断匈奴右臂昭帝以后,与酒泉、武威、敦煌、金城,并称河西五郡。后汉因之。魏、晋仍为张掖等郡。永嘉以后,为张?所据,称前凉。吕光继之为后凉。沮渠蒙逊都张掖,称北凉。后魏以其地属凉州。西魏又置西凉州,寻改为甘州。后周复置张掖郡。隋初、郡废。炀帝又改甘州为张掖郡。唐初,为李轨所据。武德二年,复置甘州。天宝初,亦曰张掖郡。寻没于吐蕃。大中间,始复内属。寻又没于羌戎。宋天圣以后,为西夏所据。蒙古得其地,仍置甘州。至元初,置甘肃路总管府。八年,改甘州路总管府。十八年,置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此,以控河西诸郡。洪武二十四年,置甘肃等卫。二十六年,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领卫十二、守御千户所二。今为甘肃镇。

  镇河山襟带,扼束羌戎。汉武开河西,遏绝羌与匈奴相通之路,使不能解仇合约,为中国患。刘歆言:武帝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隔?羌,裂匈奴之右臂歆又云:孝武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繇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盖其地跨越边塞,保险阻,宜畜牧,自古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也《汉志》: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鬲绝南羌。匈奴地广民稀,水草宜蓄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昭帝时,益置金城郡,所谓河西五郡也。天下多事,群雄恒睥睨于此。更始初,窦融私谓其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乃求为张掖属国都尉,卒保有五郡,挈以归汉。晋永康二年,张轨以天下方乱,阴有保据河西之志,乃出为凉州刺史。盖祖窦融故智也。遂世有凉土,保境息民,复以兵威慑服西域,雄长一隅几七十年。太元初,苻秦并凉,使梁熙为刺史。十年,关中乱,熙亦图据凉州,会吕光平西域,引兵还至宜禾时光未至敦煌之宜禾县,当是火州之伊吾谷。详见后。高昌太守杨翰言于熙曰:吕光新破西域,兵强气锐。闻中原丧乱,必有异图。河西地方万里,带甲十万,足以自保。若光出流沙,其势难敌。高梧谷口见后火州,险阻之要,宜先守之而夺其水,可以坐制。如以为远,伊吾关亦可拒也见哈密卫。度此二?厄,虽有子房之策,无所施矣。熙不从。光遂据凉州。后十余年,秃发沮渠以及李?之徒,后先角立,分裂其地,亦皆一再传而后亡。岂非以山川?厄塞,负隅易固哉?北魏主焘平统万及秦、凉,以河西水草丰美,用为牧地,蓄甚蕃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半之,牛羊无数。隋之末也,李轨窃有其地。唐武德二年,克平之,渐有事于西域。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汉人繇此而羌戎宾服者二百余年。光武以中土初定,未遑外略,闭玉门,谢贡献。明帝时复通西域,耿秉所谓破伊吾、折匈奴左角者也。班氏父子,世修其职,厥功炳焉。于是?敦煌以东,风尘无警。唐初,得河西地。贞观中,地益拓,置四镇。咸亨初,为吐蕃所陷。长寿元年,复收四镇。议者请废之,崔融曰:太宗践汉旧迹,并南山,抵葱岭,割裂府镇,烟火相望,吐蕃不敢内侮。高宗时,弃四镇不能有,而吐蕃遂张入焉耆之西。今若又弃之,使彼得四镇,必临西域。西域震,则威忄詹南羌。南羌连衡,河西必危矣。乃复守四镇。《唐书•吐蕃传》:初,太宗平薛仁杲,得陇上地;禽李轨,得凉州;破吐谷浑、高昌,开四镇。玄宗继收黄河、碛石、宛秀等军,中国无斥候警者,几四十年。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开远门,揭候书曰: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示戍人无万里行也。自乾元以后,河西军镇多为吐蕃所陷,而安西北庭,犹为唐守。贞元中,始陷于吐蕃。自是陇坂以西,皆为异境,畿辅震惊,烽火时至。盖河西,强兵足食之本也。武后时,陈子昂言:凉州岁食六万斛,甘州所积四十万斛。观其山川,诚河西咽喉。地广粟多,户止三千,胜兵者少,屯田广野,仓庾丰衍,瓜、肃以西,皆仰其?。一旬不往,士已枵饥。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且其四十余屯《六典》:甘州十九屯,水泉良沃,不待天时,岁取二十万斛。但人力寡乏,未尽垦发。今甘州积粟万计,兵少不足以制贼。若吐蕃大入,则河西何以守?宜益屯兵,外得以防盗,内得以营农。其后吐蕃入寇,终后世为边患。又《徐邈传》:邈为凉州刺史,修武威、张掖、酒泉盐池,以收敌谷。又开广水田,以足边储。宋时,河西没于夏,夏以富强。元置行省于甘肃,而西域诸国悉为附庸。明初,冯胜出兰州、略甘肃,先破元兵于别力笃山,取西凉、至永昌、下甘州。又败元兵于虎剌罕口,进拔肃州。又进至扫林山,取亦集乃路,次别驾山,抵瓜沙州,分布戍守,扼塞关塞而还。永乐二年,建哈密等卫,领袖诸番,藩篱内地。成化以后,哈密为土鲁蕃残破。嘉靖中,徙其部落于肃州近境,而弃其地于土鲁番。自是西域隔绝,番酋内侮,嘉峪以西,声教不至矣。又西海左右,复巢逋逃;甘凉之间,孔道侵多;庄浪以东,咽喉易梗。论者为羌戎异类,联络犹难。今者南北同种,声息易达,狺狺然伺我四郊,非吾利也。尝考河西水草丰饶,训兵足赋,于屯牧为宜。昔人云:屯修于甘,四郡半给;屯修于甘凉,四郡粗给;屯修于四郡,则内地称苏矣。夫耕屯之政,ぁ牧之设,旧章具在明初,置行太仆寺于都司城内,后皆因之,可勿讲欤?诚安恃欤?

  甘州左卫附郭。本匈奴昆邪王地。汉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之义。后汉因之。晋仍为张掖郡。西魏置甘州,取州东甘浚山为名。隋、唐因之,亦曰张掖郡。宋时,西夏改为镇夷郡,寻曰宣化府。元初,仍曰甘州。至元初,改为甘肃路。八年,曰甘州路,寻置行中书省于此。明洪武二十四年,置甘肃卫。二十九年,分置甘州五卫,此为左卫。今卫城周十二里有奇,门四。

  甘州右卫附郭。建置同上。今仍设左右二卫。

  甘州中卫附郭。建置同上。

  甘州前卫附郭。建置同上。

  甘州后卫附郭。建置同上。

  ○张掖废县即今镇治。汉为<角乐>得县,张掖郡治焉。应劭曰:<角乐>得,匈奴王号也。<角乐>,音禄。后汉仍为郡治。晋改曰永平县。后魏因之。后周为张掖郡治。隋大业初,改为张掖县。唐因之,州郡皆治此。元省。刘?句曰:后魏置张掖军,孝文改为张掖郡及县。又《通典》云:张掖县西北有汉张掖郡故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2

回帖

256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22: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屋兰城在镇东北。汉县,属张掖郡。元凤三年,匈奴犯屋兰,败去。后汉仍属张掖郡。晋因之。后废。又昭武城,在镇西北。汉县,属张掖郡。后汉因之。晋讳昭,改曰临泽,仍属张掖郡。后废。

  氐池城在镇东。汉县,属张掖郡。后汉因之。晋省。隆安五年,沮渠蒙逊自西安举兵,袭段业。至氐池,众逾一万。进逼候坞,业军皆溃,是也。旧《志》:候坞在氐池西,去张掖百里。○西安城,在镇东。后凉吕光置西安郡。晋隆安二年,段业取西安,因城其地。五年,沮渠蒙逊求为西安太守,因举兵击业而代之。又宋元嘉三年,乞伏炽磐遣太子暮末伐河西王蒙逊,攻西安不克,又攻番禾,是也。后魏废。

  侯官城在镇北。《后汉志》: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后汉安帝时,张掖属国别领五城。五城,侯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也。晋废。○祁连城,在镇西北百九十里。《晋志》:永兴中,前凉张祚置汉阳县,以守牧地。张玄靓改为祁连郡。吕光因之。后废。唐开元十六年,吐蕃寇甘州。凉州将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即故城也。胡氏曰:城在祁连山旁。

  临松城在镇东南。《晋志》:前凉张天锡别置临松郡。太元中,吕光置中田护军,镇临松。隆安五年,南凉秃发利鹿孤遣将袭沮渠蒙逊于张掖,至万岁、临松。义熙五年,秃发亻辱檀遣军伐蒙逊,掠临松千余户。蒙逊因掠南凉之显美以报之。宋元嘉二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兵袭破临松,徙其民五千余户于χ罕。十七年,魏拔姑臧。沮渠无讳起自晋昌,复拔酒泉,围张掖,不克,退保临松。后魏亦为临松郡,领安平、和平二县。寻改郡为临松县,以二县并入。后周复省入张掖县。《五代志》:后魏临松县有临松山。显美,见凉州卫。

  建康城镇西二百里。前凉张骏置建康郡,属凉州。后梁因之。后魏废。唐嗣圣末,王孝杰置建康军。天宝初,属河西节度使,后废于吐蕃。《名胜志》:高台所西南四十里,有故建康城。

  蓼泉城在故建康城西百二十里。晋义熙十三年,沮渠蒙逊遣张掖太守沮渠广宗诈降,以诱西凉李歆。歆发兵应之。蒙逊将兵三万,伏于蓼泉。歆觉之,引兵还。蒙逊追破之于鲜支涧,城建康,置戍而还。宋永初二年,歆东袭蒙逊,大败于怀城。勒兵复战于蓼泉,为蒙逊所杀。唐置守捉城于此。《新唐书》:祁连山北有建康军,军西百二十里有蓼泉守捉城。○弱水城,在镇西南三百里。西秦乞伏炽磐遣兵破吐谷浑觅地于弱水南,觅地降,置弱水护军,是也。或云,在西宁卫境。

  居延城在镇西北千二百里。汉县,属张掖郡,郡都尉治此。元狩初,又置属国都尉治焉。其东北有居延泽,亦曰居延海。古文以为流沙。太初三年,使路博德筑遮罗障于居延泽上,是也。《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夏,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太和三年夏,路博德筑居延。天汉二年夏,诏李陵出遮罗障。陵将兵出居延北千余里。《后汉志》注:郡都尉治居延。永平十六年,耿秉等出张掖居延塞,击北匈奴。安帝时,改置张掖居延属国,别领居延一城。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奏立为西海郡。晋因之,仍领居延一县。后废。后魏正光二年,柔然国乱,其王阿那瑰、婆罗门相继来降。凉州刺史袁翻请并存之,分统其民,修西海故城,以处婆罗门。且曰:西海在酒泉北,去高车所居金山千余里,实北寇往来之冲要。土地沃衍,大宜耕稼。其北即邻大碛,野兽所聚也。魏主从之。所谓西海,即居延矣。《括地志》:汉居延故城,在今张掖县东北千五百三十里。有遮罗障。《通典》居延城,亦曰居延塞。王应麟曰:颜师古谓居延盖匈奴中地名,张掖所置县,以安处所获居延之人而名。其说非也。河西之未入汉也。霍去病欲攻小月氏,则先望居延而济,乃至天山。李陵欲涉单于庭,必先自居延北出,乃至浚稽。则知居延之出匈奴,乃其要路也。汉既全得月氏之地,立为四郡,则居延又为酒泉要路。故筑塞其上,以扼其来。名以遮罗,可见其实也。《通典》既于张掖著居延塞,又于酒泉著遮罗障者,甘州之西,即肃州之东,寇之来路,亘乎两州之间。故障塞之设,亦亘两郡。李陵之军,自遮罗障北出,亦望遮罗障南入。可见寇路出入,无不繇此也。居延塞,即遮罗障。《元志》甘州北一千五百里有汉西海郡居延故城,夏人尝立威福军于此。元至元二十三年,立亦集乃路总管府。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接沙碛。明初,冯胜拔肃州,进至扫林山,取亦集乃路,是也。

  受降城在居延东北,谓之汉受降城。其东近汉五原县界。汉武太初元年,遣因?于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天汉二年,诏李陵出遮罗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望,即无所见,还抵受降城休士。又昭帝元凤初,匈奴遣骑屯受降城以备汉。二年,匈奴复遣骑屯受降城。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既遣归,请留居幕南光禄塞,有急,保受降城,是也。后魏太平真君九年,伐柔然,至受降城,无所见,因积粮于城内,置戍而还。因?于,读因于,匈奴中地名也。光禄塞,见榆林镇。

  石城在居延城北。明正统初,阿鲁台为脱欢所败死。其部落阿台及朵儿只伯窜据亦集乃路,屡犯甘凉。诏边帅任礼进剿,破之于石城。复追破之梧桐林,至黑泉而还。别将赵安等又破之于刀力沟,逐出塞千余里,寇众几尽。梧桐林诸处,俱在今塞外。

  ○祁连山在镇西南百里。山甚高广,为河西之镇。亦曰天山。今详见名山祁连。

  合黎山在镇西北四十里。《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即此山也。《括地志》:合黎山,亦名兰门山。晋隆安五年,北凉沮渠蒙逊欲图段业,约其兄男成同祭兰门山。又名要涂山。一名羌谷。《广志》云:肃州废会川县东北有合黎山。○人祖山,在城东北四十里。其山不毛。又东北五里为人祖山谷口,戍守处也。

  甘浚山卫西南八十里。山绵亘甚远。距山丹卫三十里,中有泉,味甘冽,州以是名。一名绀峻山。○临松山,在镇南一百里。前凉于此置郡。山岩有神骥足迹,亦谓之马蹄山。《一统志》:马蹄山有临松、青松、丹霞三名。

  三木楼山在镇东北塞外。后汉永平十六年,分遣耿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伐北匈奴。绝幕六百里,击匈奴句林王于三木楼山。建初八年,北匈奴三木楼山部落款五原塞降。盖匈奴保聚处也。

  川岩在镇西南三百五十里。宋永初元年,北凉沮渠蒙逊欲伐西凉,引兵攻西秦浩?,潜师还屯川岩。西凉李歆因东袭蒙逊,进入都渎涧。蒙逊击之于怀城,大败之。怀城,盖在川岩之北、都渎涧之东。○大柳谷,在镇东南百里,与山丹卫接境。曹魏青龙三年,张掖柳谷水溢,宝石负图立于川西,时以为司马氏之谶也。又晋泰始二年,张掖太守焦胜言:氐池县大柳谷口水溢,有玄石之瑞。《隋志》张掖县有大柳谷。

  ○弱水在镇西。《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淮南子》:弱水源出穷石山。曾氏曰:弱水出于穷谷。《通释》:弱水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自甘州删丹县西至合黎山,与张掖河合。其水力不胜芥,然可以皮船渡。环合黎山,东北入居延泽。居延泽,即古流沙云。晋元熙元年,西秦将乞伏孔子击吐谷浑觅地于弱水南,大破之。觅地降,拜为弱水护军。其地盖在今西宁镇之西塞外。《括地志》:穷石山在删丹西南七里。此盖兰门山。余详见川渎异同。

  张掖水在镇西十里。经合黎山下,弱水入焉。《水经注》:张水历绀峻山南,与张掖河合。一名鲜水,亦谓之合黎水,又名羌谷水。自吐谷浑界流入。《一统志》:张掖河源出摆通川,经祁连山西,出合黎北,流入亦集乃界。河西岸有泉数十处,俱生芦草,饲秣资焉。○黑水,在镇西十三里。即张掖河之别名。或曰,即张掖河之支流也。从卫西南山谷间流经此,有黑河桥跨其上。其下流仍合于张掖河。明正德九年,火鲁番部长之弟真帖木儿,尝羁寓甘州,谓甘州城南黑河可引灌城,因导叛寇满速儿谋犯边云。

  沮渠川在镇东南。或曰,即卢水也。《北史》:沮渠蒙逊世居张掖临松卢水。即此川矣。后人因谓之沮渠川。唐武德八年,凉州将安修仁破叛胡睦伽陀于沮渠川,是也。○蒲离侯水,在镇北塞外。汉本始元年,分道击匈奴。范明友出张掖塞千二百余里,至蒲离侯水,即此。

  居延海在故居延城东北。亦曰居延泽。《志》云:渡张掖河,出合黎峡口,傍河东?Й,屈曲行千五百里,至居延海。《唐书》:居延海,在宁寇军东北。武后垂拱初,同罗、仆固等部叛命,刘敬同等出居延海讨之,同罗、仆固皆败散。宁寇城,见山丹卫。

  千金渠在镇西。《汉志》注:千金渠西至乐?入泽中,或谓之泺得渠。乐?,见肃州卫。○阳化渠,在镇南六十里。又南十里,有阳化西渠。又有梨园堡渠,在镇南百里。旧《志》云:卫境之渠以数十计,俱有溉田之利。

  赤柳涧在镇西南三百三十里,与肃州卫分界处。《通典》:赤柳涧,在肃州东南二百里。○赤泉,在废氐池县北。晋义熙二年,秃发亻辱檀伐沮渠蒙逊。蒙逊婴城固守,亻辱檀至赤泉而还。又穷泉,在卫东南。晋义熙六年,秃发亻辱檀伐沮渠蒙逊,战于穷泉,大败而还。

  ○均石戍在镇东。晋时为张掖西郡分界处。义熙三年,南凉秃发亻辱檀自姑臧伐沮渠蒙逊。蒙逊与战于均石,大破之,遂克西郡,是也。

  人祖山口在镇东北四十五里。又镇西南七十里有大小磁窑山,又西南有甘浚山口,俱戍守处。○通远山口,在镇南八十里。又南十里为顺七口。又十里为宣政、阳化、和宁诸口。又十里为大慕化、小慕化及洪水等山口。诸口皆通祁连山,设兵戍守。

  沙河堡在镇西八十里。又西有甘浚、高台二堡。又小满堡,在沙河堡南。又东南有黑城堡。已上五堡,属甘州左卫,有官军戍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2

回帖

256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22: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乐堡在镇西北。又卫南有大满、顺化二堡。西北有平源堡。俱属右卫官军戍守。○镇平堡,在镇东南。又镇南有小慕化堡。西有抚夷堡。西北有平川、胭脂共五堡。向俱属甘州中卫,官兵戍守。

  柳树堡在镇西北。又镇东南有古城、洪水、东乐三堡。向俱属甘州前卫,官兵戍守。《志》云:古城堡在镇东南四十里。又东四十里为东乐城。又东五十里,即山丹卫云。

  板桥堡在镇西北二百里。向属甘州后卫,官兵戍守。嘉靖末,寇尝犯此。督臣王崇古等议移兵于高台所,以便声援,是也。又张钦堡,在镇西南。嘉靖初,官军败土鲁番于此。

  巩笔驿在镇西南。唐开元十五年,回纥部酋护输,袭杀河西节度使王君鋑于此。○仁寿驿,在镇东南十里。又西城驿,在镇西四十里。又西四十里,即沙河堡。又西四十里,即抚夷驿。又西四十里,则高台千户所也。

  肃州卫镇西五百十里。西至废瓜州五百二十里,北至废亦集乃路五百里,西南至赤斤蒙古卫界五百里。

  汉以前为月氏国地,后为匈奴所据。武帝太初元年,开置酒泉郡刘?句曰: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因以为名。后汉及魏晋因之。西凉李?迁都于此。后魏亦为酒泉郡刘?句曰:后魏初,置酒泉军。太和中,改为郡。《通典》亦曰:后魏有酒泉郡。今魏收《志》不载也。隋初,郡废,始置肃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张掖郡。唐复置肃州。天宝初,亦曰酒泉郡。宋没于西夏。元为肃州路。明初,改为肃州卫。今亦设肃州卫。

  卫迫临边徼,通道羌戎,河山环带,称为要会《边略》:甘肃边自金城至嘉峪,长一千六百余里,西控西域,南迫羌界,北当要冲。而肃州地居绝塞,孤悬天末,尤为控扼之要。明洪武五年,冯胜下河西,虽直抵玉门,而嘉峪以外皆为羁縻地。嘉靖中,割弃哈密,嘉峪益为极边矣。夫弃?敦煌而事酒泉,则玉门以外,声势遥隔,此蕃戎所以生心,边备所以日棘也。有远驭之略者,其亦取鉴于汉、唐之成算哉?

  ○酒泉废县今卫治。汉福禄县地。《通典》曰:县有古长城,汉遮罗障也。隋初,废酒泉郡,置酒泉县,为肃州治。炀帝初,州县俱省。义宁元年,复置酒泉县。唐武德二年,仍为肃州治。后没于吐蕃。今卫城周八里有奇,门三。

  福禄城卫东南五十里。汉县,为酒泉郡治。魏、晋因之。隋亦为福禄县,初属肃州。大业初,属张掖郡。唐改属酒泉郡。刘?句曰:唐福禄县、汉乐涫县地也。武德二年,于乐涫故城置福禄县。

  乐涫城在卫东二百五十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晋仍属酒泉郡。前凉张氏分乐涫属建康郡。隆安初,沮渠蒙逊起兵临松。其从兄男成亦聚众数千屯乐涫,进攻建康,推太守段业为凉州牧,是也。义熙初,西凉李?以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乐涫。后周废乐涫入福禄县。

  玉门城在卫西二百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阚る曰: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因名。晋仍属酒泉郡。《五代志》:后魏尝置玉门郡于此。西魏大统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叛。瓜州民张保据州城应之。晋昌民吕兴亦据郡应保。宇文泰遣史宁至凉州,保遣州主簿令孤整将兵救仲和。整行及玉门,还击保,先克晋昌,进击瓜州。保奔吐谷浑。所谓玉门,即此城也。《唐志》:河西节度使统玉门军,在酒泉郡西二百里,即汉故县城矣。宋白曰:县石门周匝山间,径二十里,众流北入延兴海。唐开元十五年,吐蕃陷瓜州,进攻玉门军。五代晋天福三年,高居诲使于阗记,自肃州西渡金河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亦即玉门城矣。

  绥弥城在卫西。汉县,属酒泉郡。后汉改曰安弥。魏、晋因之。晋太元十年,吕光自西域还,凉州刺史梁熙遣其子胤等拒之于酒泉。光遣将彭晃等与胤战于安弥,破擒之。或讹为安珍县。义熙二年,沮渠蒙逊袭李?于酒泉,至安珍。即安弥也。后魏。废。○延寿城,在卫西南。后汉置县,属酒泉郡。晋因之,后废。又も马城,在卫西。晋置县,属酒泉郡。后废。

  会水城在卫东北。汉县,属酒泉郡。阚る曰:众水所会,故曰会水。又县有偃水障,为北部都尉治。东部障,为东部都尉治。后汉因之。晋仍属酒泉郡。后废。

  乾齐城在卫西北。乾,音干。汉县,属酒泉郡。有西部障,西部都尉治。后汉因之。晋改属?敦煌郡。后废。○沙头城,在卫西二百五十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晋惠帝分属晋昌郡。隆安四年,北凉酒泉太守王德叛,称沙州刺史。段业使沮渠蒙逊讨之。德奔晋昌。蒙逊追破之于沙头,是也。

  会稽城在玉门故城西。汉沙头县地。晋惠帝元康五年,分置会稽县,属晋昌郡。西凉李?因置会稽郡。后魏因之。《五代志》:会稽郡在汉玉门县界。后周废郡,并会稽、新乡、延兴三县地为会稽县。隋开皇中,改为玉门县,以汉玉门县并入焉,属瓜州。唐亦为玉门县,属肃州。贞观中,县废。《通典》:苻坚徙江淮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西凉武昭王遂以南人置会稽郡,中州人置广夏郡。广夏城,今见沙州卫。

  凉宁城在卫东北,后凉所置郡也。晋隆安五年,沮渠蒙逊所部酒泉、凉宁二郡,叛降于西凉。魏收《志》:凉宁郡,领园池、贡泽二县。西魏废。○威远城,在卫北。《唐志》:肃州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又曲尤城,在卫西。卫北又有胭脂城,盖西夏时所置。

  威虏城在卫北百二十里。又有天仓墩、毛目等城,皆近塞,接亦集乃城。《志》云:卫东北有白烟墩等城堡,俱嘉靖间筑。又白城子,在卫东北百二十里。《元志》:在黑水河西。《五边考》:嘉靖末,嘉峪关属部落日羔剌等族,因哈密失守,徙居肃州之白城山。即白城子矣。

  金塔寺城卫东北六十里,亦曰金佛堡。嘉靖七年,迁哈密种于此。其相近者,又有魏城及魏里城。又钵和寺,亦在卫北。嘉靖中,以钵和寺境外闲地,给哈密种人寄住,是也。

  ○崆峒山在卫东南六十里。《括地志》:古西戎地。司马迁谓黄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指此山也。《九州要记》:近崆峒山顶有魏太祖埒。魏太祖,拓跋?也。○嘉峪山,在卫西六十里。山之西麓,即嘉峪关。一名玉石山,一名璧玉山。《穆天子传》:天子巡黑水,至璧玉之山。即此。

  昆仑山在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南与甘州山连。其巅峻极,经夏积雪不消,俗呼雪山。《志》云:山有昆仑之体,因以为名。或曰,即《禹贡》之西戎昆仑也。周穆王西巡,至仑丘,见西王母于此。汉平帝时,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遂得西王母石室云。或谓之小昆仑。○九龙山,在卫南二百里。《通典》:酒泉县有九龙山,是也。又有独登山,《志》云:在废玉门县北。有盐出岩石上,美于海盐。其相近者,又有神雨山。

  西候山在卫西北塞外。汉本始元年,分道伐匈奴。赵充国出酒泉塞千八百余里,至西候山,是也。亦作候山。○黑山,在卫北。屹立沙漠中,黑水经其下,为北面之形胜。

  ○讨来河在卫北百里。源出雪山,东流三百里,入于镇夷所之黑河。○沙河,在卫东四十里。源亦出雪山。又清水河,在卫北四十里,下流俱会于讨来河。

  黑水在卫西北十五里。自沙漠中南流,经黑山下,又南合于白水。《通典》:即《禹贡》之黑水也。出张掖郡西北境之鸡山,南流至敦煌郡,经三危山云。○白水,在卫西南二十里。源出卫北山谷中,黑水流合焉。又有红水,在卫东南三十里。源亦出卫南山谷中,西流会于白水,入西宁镇之西海。

  金河在卫西。《高居诲使于阗记》:从甘州而西,始涉沙碛。又西北行五百里,至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云。唐人有金河戍。

  呼蚕水在卫东,亦名福禄水。《汉志》注: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羌谷水,即张掖河也。《寰宇记》:呼蚕水,一名潜水。○榆树泉,在嘉峪关外。嘉靖中,边臣杨博请建墩台于榆树泉,以厚边防,是也。

  ○嘉峪关在卫西嘉峪山下。山之西,即关口。明初,收河西地,西抵玉门,北至沙漠,而仍以嘉峪为中外巨防。弘治七年,闭嘉峪关,绝西域贡。八年,甘肃巡抚许进等出嘉峪关,入哈密。土鲁番遁走。正德十六年,土鲁番大掠嘉峪附近诸裔。自嘉靖以后,土鲁番侵扰益甚,嘉峪之防日急。隆庆以后,势始衰息。石关儿口,在嘉峪东。又东有新山口,去卫北八、九十里。

  文殊山口在卫西南三十五里。又西南二十余里有硫黄山口。卫东南又相近有寒水石山口、红山口、观音山口,俱卫卒戍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2

回帖

256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22: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允街城在卫东南。汉神爵二年,置允街县,属金城郡。允,读曰钅公。后汉因之。明帝初,滇吾羌寇陇西,败太守刘?于于允街。又延熹四年,勒姐零五羌围允街,护羌校尉段?击破之。晋仍属金城郡。前后凉因之。后魏废。《周地图》:允街城,地势极险阻。沮渠蒙逊增筑,以为防守之所。杜佑曰:允街城临丽水,亦名丽水城。○街亭城,在卫南。后凉所置城也。晋隆安初,秃发乌孤自广武取后凉金城。吕光遣窦苟伐之,战于街亭,大败。《水经注》:逆水出允吾县参街谷,东南流,经街亭城南。《通典》:街亭城,沮渠蒙逊所筑,地势险隘。胡三省曰:金城北有街亭城。允吾,今见兰州。

  扌胥次城在卫西北。汉县,属武威郡。扌胥,读胥。次,读咨。后汉因之。三国魏黄初二年,凉州卢水胡反,遣张既讨之。胡逆拒既于?阴口。既扬声军从?阴,乃潜繇且次出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既击平之。且次,即扌胥次也。《晋志》谓之揖次,仍属武威郡。太元十一年,魏安人焦松等迎故凉张天锡之子大豫于揖次,攻拔后凉昌松郡。又元兴初,后凉焦朗据魏安。秃发利鹿孤遣其弟亻辱檀击灭之。《晋书》以揖次为魏安,盖据后魏所置郡也。魏收《志》:扌胥次县属昌松郡,后又析置魏安郡。胡氏曰:后魏置魏安郡,盖治于扌胥次。后周郡废,寻并扌胥次县入昌松。又白山县,后周改魏安郡置,寻废。

  长最城在卫东南金城河北。晋永和三年,石虎将麻秋等济河,击张重华,遂城长最。凉将谢艾军神乌,败后赵兵,进击麻秋。秋遁归金城。隆安初,后凉吕光击乞伏乾归,军于长最。遣其子纂攻金城,拔之。神乌,盖亦在卫东南。或以为今永昌卫废鸾鸟县地。误矣。○缠缩城,亦在卫东南。晋太元初,苻秦将苟苌、梁熙伐凉,会攻缠缩城,拔之。或云,与兰州故广武城相近。

  振武城在卫东南。晋咸和二年,赵刘曜遣子胤败张骏将韩璞之兵于沃干岭。追奔济河,至令居,进据振武,河西大骇。永和二年,石赵将麻秋等攻凉金城,金城降赵。凉将谢艾引兵出振武击麻秋,破之,是也。胡氏曰:振武在姑臧城南、广武西北。沃干岭,见兰州。○扒沙城,在卫西北二百里,又西北去凉州二百五十里。正统中,以其地为控御之要,议建城,调靖边中所于此。又有速罕秃地,在卫东南黄河北岸,亦为要害,议筑城于此,以遏寇冲。

  ○大松山卫东百二十里,山多大松。又有小松山,在卫东北百二十里。近代议边事者,谓二山控御边陲,为卫境之要地。○蒲萄山,《志》云:在卫西北百三十里,与雪山相拒,大通河所经也。又东山,在卫东一里。又东北三十里有石沸山。

  南山在卫南。《汉志》:武威郡苍松县有南山松峡,起自羌中,连延西平、金城之界。东出秦雍,至于终南,皆曰南山。

  分水岭卫西百五十里。岭峤有泉分流,南为庄浪河,北为古浪河。其北又有平岭。嘉靖中,总兵姜?御敌于分水岭,败之,遂北至平岭。敌大集,?乃伏兵于岭南岔口,佯退以诱之,敌大败。

  洪源谷在卫西北。唐武后圣历二年,吐蕃将论赞婆来降,使将其众守洪源谷。又久视元年,吐番将麴莽布反,寇凉州昌松县,入洪源谷。陇右诸军大使唐休?击败之。又洪池谷,亦在昌松界。唐贞观十七年,有瑞石产于此。

  ○大通河在卫南百二十里。北流过卫城西,有大通桥跨其上,又北入于沙漠。又庄浪河,亦在卫南,下流合于大通河。

  瓦窑渠在卫西二里。又卫南五十里有青寺河渠。又南四十里有野狐渠。俱引大通河之水,资以灌溉。

  裴家川在卫东。东北流,绵亘于靖远卫及宁夏中卫之境,为戍守要地。万历间,设官兵驻守于此。○嘉泉,在废扌胥次县界。晋太宁三年,黄龙见凉州之嘉泉。凉臣汜?等劝张骏改年,以章休祥,骏不许。即此泉也。

  ○南大通山口堡卫东四十里。又东南四十里为红城子堡。又东南六十里为苦水堡。苦水堡,一作苦水湾堡。又南三十里为安宁堡。又东三十里即兰州之金城关也。○西大通河口堡,在卫西南百六十里。又西八十里为西宁镇之老鸦城堡。

  武胜堡卫西北三十里。又西北四十里为坌口堡。又西北五十里为镇羌堡。皆卫境之冲要也。又西四十里为古浪所之打班堡。

  野狐堡在卫东南。其西北有青寺、通远二堡,俱戍守要地。《一统志》:卫东有应理州堡。又东有泗水堡云。○沙井儿驿,在卫南百九十里。驿,亦作堡。《志》云:卫境诸堡,多置馆驿于此,以地当往来冲要云。

  杨非亭在卫东南。《水经注》:逆水东南流,经街亭城南,又东经杨非亭北,又东南经广武城西。今逆水源流,不可复辩也。《载记》:杨非,在支阳西北三百余里。晋太元初,苻秦伐凉,张天锡使马建等拒秦军于杨非。秦兵济河攻缠缩城。建惧,自杨非退屯青塞。或讹为阳妃谷。五代时,有阳妃谷首领,即此地矣。清塞,见凉州卫。

  镇夷守御千户所镇西北三百里,故张掖县地。明洪武二十九年置镇夷守御千户所于黑河之北。后为河水冲决。天顺间,始移今治。《志》云:所东抵高台,西接酒泉,南距番夷,北邻胡境,广袤二三百里,为戍守之要。城周四里有奇,有南面二门。今改设镇夷卫。

  ○狼心山在所北。明正统中,王骥出镇夷讨叛胡,与总兵蒋贵等约:至狼心山,举火为应。贵败敌于石城儿泉,又败之于九鲁乃地。其地去镇夷三百余里。又追败之于梧桐林,至肃州亦集乃地。又追至野狐山、青华山,至黑泉而还。转战二千余里,敌众大衄。

  ○黑河在城南四里。有黑水渡,即古张掖河也。流经硖口,入居延海。《志》云:所境有永丰等渠二十,分流溉田。又有盐池,在所西四十里,产白盐。

  ○马营堡在所东。向为官军戍守处。

  古浪守御千户所在镇东南六百四十里。汉武威郡地。唐亦为凉州地,于此筑和戎城。元为古浪城,立巡简司,属永昌路。正统间,置古浪守御千户所。《志》云:所境东至扒沙,西连武威,南界湟河,北抵暖泉,广袤五百里。所城周二里有奇,有东南二门。今亦设古浪所。

  ○古浪水在所南。流绕关城,所以此名。《志》云:所境有暖泉等渠,分引溉田。

  ○黑松堡所东南三十里,亦曰黑松驿。又东南三十里为打班堡,即安远驿也,亦作安远站堡。又东四十里为庄浪卫之镇羌堡,皆往来冲要处。

  高台守御千户所镇西北百六十里。汉张掖郡地。唐为建康军地。明正统中始置高台守御千户所。曰高台者,以其地稍高,控扼戎番之要冲也。所城周四里,惟南面一门。今亦设高台所。

  ○白城山所西北百余里,为甘、肃二境接界处。成化以后,哈密遗种多迁于此。

  ○红城渠所西北三十五里。又所东南三十五里有丰稔渠。《志》云:所境之渠十有二,分溉境内之田。

  ○黑泉堡所西五十里。又西五十里为深沟堡。又西五十里,即镇夷所也。○红崖堡,在所西南百余里。又所北有八坝、九坝等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