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防风氏/汪芒氏——二谈汪姓来源
“禹杀防风” 的记载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引用孔子的一段论述。大家都很熟悉,不引举了。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禹杀防风”的故事与孔子的基本上相同。司马迁只改了孔子一个字:姓“漆”——姓“釐(厘)”。
以后的《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著作,认为汪氏的一个起源是防风氏/汪芒氏,也都是以孔子的这段论述为“依据”的。
我在阅读时,注意到两点:
1.“禹杀防风”发生在夏初江南的会稽,怎么吴王对这个事件一无所知,竟派使者来鲁国向孔子请教,这是为什么?
2. 夏初,夏禹的活动范围能到达江南吗? “会稽”“封山”“嵎山”,是位于江南吗?
夏禹的活动范围确实没有到达江南。
根据可靠的史料,夏初夏禹的活动“中心地带”应在豫西、晋南,是在伊水、洛水、汾水、浍水之间。夏禹的“活动范围”:东方在山东,南方到安徽、浙江,西边到川北。当然,夏朝是早期国家,不是统一王朝,夏禹的“活动范围”可能还没有那么大。
孔子凭空想像、杜撰出一个“禹杀防风”的故事吗?不像。
先秦或以前的文献资料是第一线的,比较可靠、葆真,很少有假。文献资料越往后,加油加醋的越多。
韩非子在《韩非子·饰邪》中有:“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氏君后至而禹斩之。”
屈原在其《天问》中也有诗句:“何所不死,长人何守?”这里的“长人”,当指夏禹时的长三丈守封山、嵎山的防风氏。
孔子不是说:防风氏“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 防风氏的后人今还在,大家叫他们为“大人”。“大人”者,“大个子”也。
看来,在孔子那个年代,“禹杀防风”的史影,不能说是家喻户晓,至少在学界是人人知晓的,不是先秦的哲人们无所事事、向壁虚构的。
“会稽”“封山”“嵎山”,确实不在江南。
夏禹会诸侯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而防风晚至被杀死在那里,主要见于《越绝书》中的详细记述。越人与夏人是同源,商汤灭夏后,一支夏人南逃至越地。《越绝书》是越人后裔歌颂其夏“先祖”写的一本书。越王勾践强大以后,为了军事上、外交上和内政上的需要,有意传播越国王室为夏禹后裔。越国兴霸,显赫一时,江南的“会稽”独传于后世,“禹杀防风”的地点,也就这样盛传发生在江南会稽了。
那么,“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的会稽山,究竟在哪里呢?
据今学者研究,我国古代称会稽的地方除上面否定的浙江绍兴会稽外,还有三处:
一在山东。
二在辽西。
三在广东。广东发现的会稽山,显然是禹后代所迁。夏人不可能活动至广东。此说可不论。
山东和辽西有会稽,仅见于一条资料:
《淮南子·汜沦训》:“东至会稽浮石”。东汉高诱注:“会稽,山名。浮石,随水高下,言不没。皆在辽西界。一说会稽山在太山下,‘封于太山;禅于会稽’是也,会稽或作仓海。”
高诱是东汉人,当时人们早把会稽定在江南,而他却提到会稽在“辽西”和“太山”(“泰山”)。
高诱是今河北涿县人,地近辽西,曾任濮阳令,接近泰山,故熟悉此二处古地名,为我们保存了这条珍贵资料。
“会稽”是山东的“会稽” 可能性大。“封山”“嵎山”的山名,也是被人为地从山东“移栽”到江南会稽的两座山上。
由此看来, “禹杀防风” 的地点是在山东的会稽山。由于上述越国的这些因素,使山东、辽西的“会稽”湮灭不闻,石沉大海。
防风氏是山东土著。难怪吴王对这个事件一无所知。
防风氏的后人,“今为大人”——原来是“山东大汉”,可以理解了。
那么,什么是防风氏呢?
“防风”无“防御风灾”之迹象。
“防风”,也不可能是一味中草药名。
“防”,应该是地名。
查先秦文献,在山东以“防”为地名者,共六处。当然,在古文献中,吴越地名也有称“防”者。
总之,“防”地名以山东为最多、最早。河南、浙江、湖北的古“防”地,都是从山东迁去的。
那“风”是什么意思呢?
“风”——“凤”也,神鸟。
古人以为凤(鸟)鼓翼而生风,即“鸟飞起风”、“凤翔生风”,故凤风同字。
防风氏,也可当作“防凤氏”。
据此,我以为,“防风氏”就是居住在“防”地的并以凤(鸟)为图腾的一个古老的部落。
把“居住地名”和“图腾徽号”合起来作为“氏”名,称为“重二氏以为氏”。古有此例,如:祝融氏、陶唐氏,都是“重二氏以为氏”。祝是职务,为巫祝;融是原氏。陶当指所司的职务;唐是居住地名。
“禹杀防风”后,“防风氏”部民的命运是很悲惨的,只能逃难。
虽然古文献中没有防风氏部民迁徙(逃难)的具体记载,但是按踪循迹,可以知道分为两支:
一支北逃,融入北狄为长狄,最后建立了“鄋瞒国”。
一支南逃,与越人混为一体。南迁吴越是经海路的,从新石器时期到商周时期,山东与江南的海路是很畅通的。这支南迁的防风氏后裔把地名“封、嵎之山”带到了江南。
北逃的一支,到战国初年,逐渐被晋、秦、燕、赵、魏等国所灭。绝大多数部民融入了华夏族,同黄帝族的后裔夏、商、周族一起参加了我国灿烂辉煌的远古文化的创造。有一部分部民则向北迁徙于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湖以北广大地区,又融入了古亚细亚人。
南逃的一支,在诸地方志中多有记载,指出封、嵎二山之间为防风古国:
《光绪杭州府志》:“余杭县有金鵞山……古防风氏封此”。
于潜县、德清县地方志均有“金鵞山,为防风氏国”的类似记载。
《晋书·地理志》称:“武康,故防风氏国”。
夏禹与“良渚文化”年代极近,因此,古防风国亦当为“良渚文化”中、晚期年代存在的当地氏族。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性的民间文艺采风活动,在钱塘江流域采集到大量关于防风氏神话的口承传说,引起全国民间文学界的重视。1991年12月,全国防风神话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三合乡举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应该说,钱塘江流域防风氏神话的口承传说,是防风氏在当地活动的史影。
传说“防风氏/汪芒氏”简化为“汪”姓,这都不见于文献记载了,无从考证。
即使以后有一些“防风氏/汪芒氏”的部民融入了“姬姓汪氏”,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从上述“防风氏/汪芒氏”的兴衰历史看,他与“姬姓汪氏”的发生、发展没有一点关系,更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倒可以增添一些“汪氏文化研究”的内容。
先辈清人汪琬说的极是:“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为正”者 ,“姬姓汪氏”为汪氏的正宗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