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固始汪德进 于 2014-6-12 10:48 编辑
前些日子,本支系在新乡创业成功人士 乃涛 宗亲回固始老家,把我族六世祖讳 元亮 公的一篇''袓先赞'',翻拍后发到了家网上。曾有好多宗亲评论说;尽管老谱残破,也应視为汪氏历史的珍贵资料。但又有几人知道其老残谱的来历呢?现简述如下于大家分享。
此谱,是汪氏黎集支系''敦睦堂''在一九二零年时的二修谱。当时,共出版一百二十七部,每部八卷,由 承 字辈各执一部。承字辈在''敦睦堂''属第八世,在汪氏总世系中排为笫八十七世。那时的''敦睦堂''可谓人丁兴旺,仕途发达,财源广进,但由于后来的时代变迁,天灾人禍而逐渐衰落。
到2005年我族第三次续修宗谱时才印制了八十部。由此可见,本族人丁发展因历史原因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和制约。当时三修宗谱,苦于找不到老谱的依据,于是便调动大多数族人的积极性四处査寻。最后,找到了唯一线索,即此老残谱的持有人,他叫 汪志斌 。
汪志斌,虽然根在黎集,但是,他早已迁入安徽叶集居住。多年来各自在奔自己的小日子,与黎集的联系,等于音讯早断。但志斌老人的一棵心,却始终未忘其根在黎集。尽管他家徒四壁,却是一位視家谱比命都重要的人。
在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别人知道他家有一部祖传的老家谱,便以破''四旧''为名去他家索要此谱给予销毁。岂料志斌老人对此亊早有耳闻並採取了相应对策。于是他便胸有成竹的说;''那些家谱早就让我当柴火焼锅了。造反派,红卫兵,在几次登门无果后,便发出怒话,声言;你是一位贫农,为啥要保存封,资,修的东西,你那些家谱就是地主,富农的变天帐,胆敢不交,决没好下场。几经较量,眼見软的不行,于是,他们便大打出手並连续批斗了志斌老人好几次,但是他们''红卫兵''最后得到的还是那句话;''早就当柴火焼了''。无奈之下,他们对这样性格的一位贫农也只好罢手了。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从此人们获得了自由。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有人看見志斌老人在平房顶上翻晒家谱。未料,此消息竞让文物贩子知道了,不久,他们便携带烟酒上门,並表示欲掏千元购买此谱。当时的千元現钞,对于志斌老人来说,确实太需要了。因为年老,体弱多病,家庭状况一贫如洗,但对金钱的诱惑他却坦然处之。志斌老人声称,家谱是我传家之宝,若论其价萬元不多,千元不少,但是你给我任何价钱我绝对都不会卖,请你们放弃此幻想吧,最后把人家礼送出门。
2005年,我支系因三修宗谱,宗亲会便委派几位年长宗亲前往叶集寻谱,到达目的地后,也找到了志斌老人。由于突然相見,大家都有陌生之感,虽然同属本门,但毕竞几十年来未曾谋面,但当黎集老家的宗亲,各自呈上自己的身份证件並说明来意时,志斌老人激动的热泪横流,同时,用他那双干枯的大手紧紧的抓住了亲人们的手,那种心灵和情感上的撞击,而产生的火花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简短的几句家乡话,即打动了志斌老人的心,他毅然表态,坚决支持三修宗谱,同时将八巻老谱无偿捐赠给黎集''敦睦堂''宗亲会永存!
当谈到此谱当年是怎么保存下来的时候,志斌老人颇感兴趣的说,文革开始后,我们农村生产队天天都在穷忙,各方面还管的很严。我是在老母亲的帮助下把这八本宗谱用塑料布包扎了好多层,然后埋在自己菜园地的糞池边上,才逃过了一劫。当时若是把此谱埋在院子里恐怕也会被他们''红卫兵''挖走。那时,他们到家里来就象土匪一样翻葙倒柜,恨不得挖地三尺呀!我身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但总祘把家谱保助了。今天我把家谱交给您们,是相信您们能为汪氏家族亊业办成亊,能为黎集''敦睦堂''的族人办好事。同时,也完成了母亲在世时的心愿,就祘是我们这个小家庭为黎集汪氏家族的大家庭尽了点微薄之力吧!
2011年5月22日是河南,固始,汪氏文化研究会成立的大喜日子。遗憾的是志斌老人因病未能参加,也就是在這一天,他的病情突然恶化,终因医治无效而闭上了双眼。尽管他的躯体永远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为汪氏家族所做的贡献,則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安息吧!敬爱的志斌叔;我们一定会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您的遗志,把我族寻根问祖等項大亊进行到底。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为汪氏家族事业作出无私奉献的人们,就让他们的英名与世长存吧!
达公支系第九十世裔孙 德进 于固始城关
2013年11日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