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9372|回复: 7

沈括    圩田    人口迁徙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532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婺源还珠里,桐城石马岭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325
QQ
发表于 2013-10-31 19: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括

沈括,字存中,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祖父曾任大理寺丞,外公许仲容曾任太子洗马,舅舅许洞是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沈括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他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十八岁至南京,对医药产生兴趣。
皇祐三年(1051年)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修筑渠堰,开发农田,颇有政绩。
嘉祐六年(1061年),任安徽宁国县令,倡导并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并撰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
嘉祐八年(1063年),三十三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治平三年(1066年),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预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
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在此期间,撰写了《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修城法式条约》、《营阵法》。还多次出使,视察了很多地方。
熙宁八年(1075年)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分,出使契丹交涉划界事宜,获成而还。他在出使途中绘记了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成《使虏图抄》,上于朝廷。
熙宁九年(1076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因为受到牵连以及诗案败露等原因,照例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
熙宁十年(1077年),沈括出任宣州知州(今安徽宣城)。
  沈括
元丰二年(1079年),爆发乌台诗案,因政治立场不同,曾出面指责苏轼。
元丰三年(1080年),为抵御西夏,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升龙图阁直学士。但是不久又因为与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鄜延道副总管曲珍等人贪功冒进,不听随行内侍李舜举劝告,在死地筑城,酿成永乐城惨败,损失军人2万,民夫无算,高永亨、李舜举等都壮烈牺牲。此战是北宋历史上较大的惨败之一,并使得平夏城大捷以后良好的统一形势被葬送。此事沈括虽非首罪,但他毕竟负有领导责任,加之在战役中救援不力,因此被贬为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随州安置,从此形同流放,政治生命宣告完结。
元祐二年(1087年),他完成了在熙宁九年即已奉命编绘的“天下郡县图”,定名为《守令图》,被特许亲自到汴京进呈。
元祐三年,沈括移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东面),将他以前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名为“梦溪园”,在此隐居,八年后即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去世。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2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婺源还珠里,桐城石马岭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3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9: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春圩兴建小史        作者:刘尚恒
万春圩在芜湖县万春区境内,是历史上开发最早的江南圩田之一,也是安徽古代农田水利建设中卓有成绩的名区之一。
    万春圩的始建确切年代今不可考。三国东吴时曾招募江北十万流民来江南开垦,史籍有东吴赤乌二年(239),永安三年(260),建衡元年(269)三次在丹阳湖一带兴建水利,围湖造田的记载,其地包括今万春、咸保一带。三国末年,丹阳湖田的收入是用来供嫔妃们的胭脂费。直到东晋义熙八年(412)才“田赐贫民”,由官田变为民田。唐代时曾一度为确保官粮漕运,禁用丹阳湖水灌溉,圩田遭到荒废。后来圩田逐渐恢复,但又为秦姓的土豪所霸占,改为秦家圩,以示其私有。南唐时收归皇家所有,置官管理。划荆山、万春、黄池为三曹,租税直接调入后宫,仍供嫔妃们胭脂费用。
    到了宋代,圩田下属芜湖县,租税收归大农司(相当于农业部)。大平兴国中(公元十世纪末),江南大水,主管圩务的官吏欧某护圩不谨,圩田被洪水冲毁。其后荒废八十年,中间曾几度议修,可是朝野上下争论激烈,意见不一,没有修成。直到嘉祐三年(1061),江南东路转运使张顒 ,判官谢景温竭力主张重修,并且派宁国县令沈披实地勘察,主张治理。沈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的胞兄。其时沈括正寄居沈披处,于是积极参与治圩的工程规划,事后写了篇《万春圩图记》。图虽不存,文字犹传。这篇文章对于万春圩的历史,特别是嘉祐六年的修复缘由、始末、经过,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是研究我国古代圩田历史的一份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沈括、沈披弟兄二人从水利工程到所谓“蛟龙伏其下”,逐一驳斥了反对派的意见,提出了治圩的五条理由(即著名的《圩田五说》)。他们“挑众独任,犯患难而不顾”,全力修复万春圩。这一举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十天之内,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从宣城、宁国、南陵、当涂、芜湖、繁昌、广德、建平(今郎溪)八县,招募民工一万四千人。沈披率八县民工,指导工程设施。张顒也把办事机构移来芜湖,并且每日亲临工地视察。这次重修工程分作四个阶段:第一,用五天的时间铲除丛生的杂草,烧荒拓野;第二,以四十天时间,筑起一道宽六丈,高一丈二尺,长八十四里的大圩埂,并在圩埂旁种植数万株桑树;第三,以四十天时间在圩内开垦一千二百七十顷良田,每顷以天地、山川、草木杂字为名,开掘排灌沟渠,划定村落,村落之间可以行舟。圩中又辟一条纵贯南北,长22里,宽可并行两车的大道,道旁植以柳树。大圩四周建有五座水门,视水旱启闭。全部工程费用为粟三万斛,钱四万。圩筑成后,每年得租粮三万六千斛,菰蒲桑等杂项收入五十万,给统治者增加很大的财源。于是宋仁宗很高兴,赐名为万春圩。过了四年,即治平二年(1065),浙江和湖北闹大水,汪洋泽国,人庐漂没,宣城和池州一带的圩田被冲毁的数以千计,而万春圩岿然独存,固若金汤,并且赖此保护了一些小圩。但是,当年利用修复万春圩的剩余物资,在其东修筑的百丈圩,因为地方官放弃领导,施工者不认真,基础没打好,被这次大水冲毁了。这样,原来反对修万春圩的人便利用百丈圩的沉没,大肆造谣惑众,硬说万春圩也破了,宋朝中央政府不分清红皂白,就将张、谢作降职处分。
    北宋末年,金兵侵犯中原,士民南渡,宋朝政府于是在江南大兴水利,大辟农田,一方面弥补逐渐丧失的北方财政收入,一方面籍以安顿北方的流民。芜湖县的政和、易太、陶辛、行春诸圩,皆于此时修筑。据绍兴元年(1131)统计,仅行春、陶辛、政和三大官圩,周长就达一百四十五里。过了四十二年,即乾道九年(1173)户部侍郎叶衡来当涂、芜湖一带调查圩田时,芜湖县各圩周长达二百九十余里,可见其间有了很大的发展。此后的元、明两代,万春圩也多时兴时废,更迭不长。据史料记载,除水旱自然灾害原因外,关系兴废的社会因素有五点:一是政和五年(1115)兴建的永丰圩,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封赠秦桧,秦桧竭力增修,致使水道不畅,当涂、芜湖一带圩田常因此受害;二是明永乐初于高淳筑东坝,并不断增高加固,使宣、歙之水不得东入江浙,于是固城、石臼、丹阳三湖圩亩十毁其五,被毁圩口多达八十多个;三是历史上关于圩田的兴建,历来有不同的争论,反对者以为修圩是与水争地,主张决圩以顺水势;四是这一带滨临长江,地近金陵,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乱致使圩田荒废;五是就万春圩而言,地处芜湖、当涂二县之交,两县常以圩田归属争执不下,此兴彼废的事也是常有的。如明正统间,当涂县民刘祖阴伙同建阳卫官军募民修筑万春圩将成,而芜湖县民胡琦等提出呈控,安徽巡抚只得下令掘毁。
    到了清初,万春圩成了旗营牧场,放养马匹。咸丰以后,马匹已空,荒为废湖。一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江宁将军信恪,两江总督张之洞,奏请重新开垦万春圩。其主观目的,在政治上是防止“民兵杂处,时起讼端”,“盗贼窝巢,黑教潜缉”,以加强封建统治;在经济上是用荒废的圩田,解决旗民生活上的艰窘,巩固其经济基础。
    这次改牧场为屯田的步骤是:一、光绪二十九年清水河设立屯垦局,置屯垦员管理;二、派徐赓、福安等实地勘察测绘,测得牧场东西约二十里,南北有十七里,面积为十六万亩。除去开挖渠,增置 垝堰,加筑堤塍、陡门外,可垦圩田十万亩。其开垦管理办法分为三类:一是流民已耕的熟田,每亩交折租银三元,每年交租麦钱百文,租谷一斗,然后发以垦执,作为永佃之田,算为佃民。二是未垦的荒田,由民间集资筹备公司,呈交如上押租钱及按年认交如上租谷租钱,发予垦执,作为永租,亦算佃民。其交租办法是第一年因开荒免租,第二年减半,第三年交全租。三是留备旗民屯垦之田,不但发给耕牛、种籽,而且免交押租、谷租、麦租,以示优惠。并计划开办农务学堂和武备工艺学堂,培养旗民中十二岁以上青少年。这次放垦,实际开垦的田地为八万四千零四十亩。
    民国三年(1914)各开垦公司联名要求改租田为民业田,先后经安徽巡抚及北洋政府财政部获准,每亩补交一元,造册费一角,由该部发给执照,成为公司的恒产。万春圩又从皇家手中转入地主资本家手中。全圩八万多亩圩田,被三十六家公司霸占的达六万八千多亩,其中拥有千亩以上的就有慎德、全德、德、久大、厚生、三合、兆丰、普庆、裕兴、和丰、人和、福安、陈义、九如、同和、永义等十六家大公司。三十六家公司合谋压榨农民,春租由原来的每亩交十个铜板,改为小麦二十八斤,秧租由原来的每亩交稻十三斤,增加到一百四十至一百六十斤。另外还增设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迫使广大农民特别是赤贫如洗的佃户,长期挣扎在死亡线上,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掀起抗租抗暴斗争。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万春圩农民就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党的组织,展开了可歌可泣斗争。直到一九四九年四月,这个千年古圩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获得了新生。
                                    1984年11月25日于安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2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婺源还珠里,桐城石马岭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3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9: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沈括《万春圩图记》
《万春圩图记》

  江南大都皆山也。可耕之土皆下湿厌水,濒江规其地以堤,而艺其中谓之圩。芜湖县圩之大者,唯荆山之北,土豪秦氏世擅其饶,谓之秦家圩。李氏据有江南,置官领之,裂为荆山、黄春、黄池三曹,调其租以给赐后宫。本朝以属芜湖县,租还大农。太平兴国中,江南大水,圩吏欧阳某护圩不谨,圩以废。废且八十年,其间数欲治之,辄为游说所格。有司藏其议,一车不能载。嘉祐六年,转运使武陵张颙、判官南阳谢景温复会其议,使宣州宁国县令沈披图视其状。披还,以谓前之不可兴者说,皆可耕也。以谓“夏秋交之水,非广泽无所容,排其二十里以为墟,则二十里之水将无所受,溢则为害,不补所得”。夫丹阳、石臼诸湖,圩之比藩也。其绵浸三四百里,当水发时,环圩之壤皆湖也。如丹阳者尚三四。其西,则属于大江,而规其二十里以为圩,岂遽能为水消长?是说之无足患一也。又曰:“圩之西南,迫荆山为防,江出峡中,则水壅以灌山东”。今其下,荆山之西流,皆不能百步。折其堤以违荆山之冲,弃以与江二百步之广,则水无所迫,不幸而壅,则其阻在荆山之西,非圩之为祸。其东则播为支流,以分其委。是说之无足患二也。又曰:“圩水之所赴,皆有蛟龙伏其下,而岸善崩。向之败未尝不以此。”盖圩之水凿堤而出,酾于堤外,其下不得不为渊,渊深而岸溃其中,非所当怪也。今当凿下为复圩,障水出于数十步之外,注之江中,则渊者在数十步之外,其淫衍渐溃,不能数十步以为圩败,是说之无患三也。又曰:“自圩之废,纳租而茭牧其间者百余家矣。一日皆罢迁其业,势迫必且为奸”。此尤不然。圩成固且与人,夺之人而与人,虽力不足为圩害,何必取于义?昔之茭牧者,今使之得耕其中,势不以耕而易茭牧,故茭牧之所愿,非得使之为奸。其说之无足患四也。又曰:“圩之东南滨于大泽,风水之所排,堤不能久坚也”。此其地非有斩然崛起之势,陵迟而来者皆百步,傅堤为柳百行,其下寒苇以列艺之,则水之所齿者,在百步之外,而堤未尝与水遇,其为堤之址数丈以广,而末锐才数尺,无与水忤,使其势不得与我争。是说之无足患五也。谢君雅知其可为,及是请之,奏其词上,即报可赐作者粟三万斛。使者持诏书,径发属县,不复关白比司。比司以为望,上书言其不利。书三上,果诏迫罢前报转运使可者,使判官上对,以谓役且起,所发己万计,业不可罢。圩且成,归罪所属,即败者重坐之无敢辞,乃遂兴之。方是时岁饥,百姓流冗,县官方议发粟,因重其庸,以募穷民,旬日得丁万四千人、分隶宣城、宁国、南陵、当涂、芜湖、繁昌、广德、建平八县。主簿宣子骏、舜元泽、瑾杰载分部作治议。披总五县之丁,授其方略,转运司移其治于芜湖。比日,一自临观,于是发原决薮,焚其菑翳,五日而野开。表堤行水,称材赋工,凡四十日而毕。其为博六丈,崇丈有二尺,八十四里以长。夹堤之脊,列植以桑,为桑若干万。圩中为田千二百七十顷,取天、地、日、月、山、川、草、木杂字千二百七十名其顷,方顷而沟之,四沟浍之为一区。一家之浍,可以舫舟矣。隅落部伍,直曲相望,皆应法度。圩中为通途二十二里以长,北与堤会,其袤可以两车,列植以柳。为水门五,又四十日而成。凡发县粟官三万斛,钱四万。岁出租二十而三,总为粟三万六千斛,菰蒲桑枲之利,为钱五十余万。圩既成,天子赐其名曰“万春”,其始格议者滋不快,更造异说,务危伤之。后四岁,郡国十八大水,江、浙、汉、沔间所在泛人庐舍,流徒皆以万计。宣、池之间圩之沉者千余区,而万春独屹然藩其一方,群小圩皆恃以无毁。先是万春适就,又过其东十五里,筑圩曰百丈,其工半万春,因其旧器材藁,委之郡邑,使者不复亲临矣。典议复非老习,多少年喜事易之弗为意。方大水也,百丈在沉中,欲中伤有司者,漫言万春亦没,御史以为言,天子遣使者临视之,使者新用事,欲立威,不肯直有司,盛论百丈不当立,劾奏转运使,追其前对诏书无状,使判官皆坐谪。而百丈会废,或者以谓水害衡被天下,如是十年、百年,倘一有之,宣、池之间圩之亡者千数,而百丈独蒙其名,使者义不直,虽然水之为祸不常,而百丈适遇其不幸。始时人固有以为不可兴,兴且复败者,百丈岂不既败矣乎!是欲使听者不惑,不可得;而又欲廷中悬决其是非得失于千里之外,置弗治。有司晏然视其败而不为意,此固理之难蕲者。予独悲夫作者之意,尝谓予言天下之财不足以相养,岂独野人之忧,在上者所当任也。江南之斥土,如万春者数百,襄、汉、青、徐之间人益稀。其过江南者不赀,异时有言其可耕者,天下莫之应也。予且使天下信之,故其治万春甚力,其挑众独任,犯患难而不顾者,意岂独万春而已也。一万春之成,未足信于人,而人固己信。百丈之败矣,始之欲以唱者,乃所以实天下之毁者也。予以谓天下之事,其势常若,临危之物,众人引之不能进,一人排之则哗然往矣。盖处于顺势者易为其力,矫众违者难为功。成功者常处于顺势,至其不偶,乃出于异端,固君子谓之有命也与欠 !予观万春圩图乐其成功,而又悲百丈之不幸,乃辑其说,而序其下。
(沐昌根点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532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婺源还珠里,桐城石马岭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32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9: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一书记载:万春圩自北宋修复后,一直延续到明代。明正统中(1436-1449年),巡抚周忱筑胥溪东坝,因西水不再东下,皖南圩区水患增加,遂破万春圩蓄水,名为万顷湖,又称青风草场。以后又修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实测堤长10980丈(约61公里),护田101962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033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86
QQ
发表于 2013-10-31 19: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沈括    圩田  &n

学习了.谢谢搂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3290

回帖

9万

积分

版主

崇尚自然 珍爱生命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974
发表于 2013-10-31 21: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是世界科学史上最令人眩目的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13-11-14 10: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沈括    圩田  &n

人生苦短,而沈括六十四年的人生之路,却走的有声有色。他给人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笔资料,所以值得后来人怀念。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主题

593

回帖

7476

积分

新手上路

让友谊和亲情架起沟通的桥梁

积分
7476
QQ
发表于 2013-11-14 11: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沈括    圩田  &n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45世爽公......55世师全公-56世道安公-57世源公......69世浙公(婺源迁湘始祖)......89世洪能(字德佳)——浙公支派语:“浙允衍志文思孔子可龙之水毓友应宗世达名理德育隆嘉惠书香庆继承声华遗美荫俊杰锡荣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