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感怀
    汪衍德
     2013.08.21,蛇年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我国传统历法系‘中元节’。打从孩提时起,我的印象七月半是一个主要的节日,我们常山砚瓦山汪氏家族,沿用了江山大陈环山氏的风俗习惯,有独特的方式过节。
  首先是制作逢年过节的特色食品‘培馃’。经过泡浸的大米,用石磨研磨成米浆,添加适量的酒曲,发酵以后烧蒸,成为气糕,俗称‘培馃’,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其次是制特色的祭品。用面粉制作成马形,插上毛竹签,经过油炸,俗称‘油煎马’,用来作祭祖的特色祭品,既可供小孩子玩耍,又可当很好的另食吃,脆口香甜。
     再其次是独树一帜祭仪。吃了比较丰盛餐,作为长辈的大人们,带上祭品,到临近的三岔路口,行罢祭仪,在回家的路傍边,一路间隔一丁点距离,连连续续地插上香火,为故去先祖回家过节指点迷津,焚香引路。即使进入都市,我仍然传承这种独特祭仪。让汪氏这特的祭仪,世世代代,薪火相传。
     无独有偶,2012.08.24.龙年七月十六,中元节’的第二天。我和常山户外的驴友,寻觅红军的足迹,去常山县的红色山区,位于常山芙蓉半源的麻山,看到了的三岔路口香火痕迹,我拍下难得的照片,以
外得知,这是居住在这里汪氏后裔中元节三岔路口祭祖的保留传承的习俗。他们房子的中堂悬挂‘越国世家’的匾额,他们当年与抗日先遣队这里的活动的红军一起,从事红色活动。热心的汪氏本家带我们去大山深处寻找活红军活动并英雄被俘的纪念地,它乡与本家,我们喜出望外,汪氏兄弟缅怀先烈,在红色纪念地拍照留影,当年目睹参与红色活动的汪氏前辈,给我们讲述那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给我们上了必要的一课,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再再其次,别出心裁的砚瓦山明火祭神,我要大书特书。
我的家乡砚瓦山,历史上是一个远离大都市的山区。山农大半年忙忙碌碌,这个时光,秋高气爽,可以缓歇,年成看好,炙手可得。晴天繁星,十五月园。欣逢中元,火祭天神。
     在山靠山,从很早很早以前开始,山农们晚上应用采劈的松明照亮。七月半的夜晚,好事热闹的大人,天性活泼的玩童,走出家门,云集河滩。钻石取火(用铁制的火刀,敲嚓河滩选来的黑色石料,火星冒出,飞贱到原先用纸霉纸卷轴,经小火燃烧吹熄备用的纸霉头上,小口微微吹气,燃起明火苖,即可点火。钻木取火,异曲同工之妙),点燃干柴堆,篝火熊熊,带来一片通明。用短绳一头绑块松明,人们手持短绳,燃起松明。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陆陆续续把火把抛起。一团团火球冲向天空,在天际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隐射火龙拜天祭地。名副其实火把节,火树银花不夜天,把山村的夜空,装点得绚丽多彩。历史从远古在不断的向现代沿革。后来,洋火火柴替代钻石取火,洋油煤油代替松明灯火。再后来,电灯礼花的到来,山村‘火把节’淅淅沥沥,稀稀落落,杳无音信。从某种意义上讲,老一辈人是幸运的,老人们看到我介绍的点点滴滴,令人回味。别了,不堪回首的陈年旧事!
     我费尽口水,侃侃而谈。我敞开心扉,期望有朝一日,此景惊奇重温。可以想象,如果复原传统的火祭天神,原始的‘火把节’将不亚于时尚的‘礼花节’吧!势必风靡一时,喷发火爆效应。弘扬民俗文化,信手随意拈来。有识之士,何乐而不为之!
       七月十五夜幕深,
       飞龙火把祭天神。
       梦缘时空回昔日,
       愿为影兮随君身。
                                                                              2013. 蛇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书于灯下
 --------------------------------------------------------------------------- 
【三衢道人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300a830101nw6u.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