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7-8 18:5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祠展新姿----绩溪县仅存的一座汪氏宗祠坦头后汪祠堂正在抢修
绩溪县是徽州太阳44世越国公汪华的家乡,是汪氏的水源木本所在.汪氏是绩溪望族,尤以汪华长子建.三子达.七子爽,八字俊的裔孙居多.徽岭以南的登源汪村,梧村,孔灵,县城的学前,西园,胡家的西坑头,以及徽岭以北的六都坦头,四都尚田,八都余村等都是汪姓子孙的主要集居地,并都建有自己的宗祠.椐清《嘉庆县志》载,时绩溪有100余个村庄,有祠堂189余幢,县内38个姓,其中汪氏共有宗祠28幢,胡氏共有30幢.然而岁月更替.风雨苍桑,以及极左思潮的影响,绩溪的老祠堂已不多,尤其是汪氏宗祠更是寥寥无几.徽岭以南只有胡家乡西坑头村有一座没有五屏风的汪氏小祠堂.徽岭以北就剩下六都坦头汪氏宗祠唯一一幢了,而且是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典型徽派大祠堂,实在弥足珍贵.
坦头,现属长安镇,也称坦川,因形如凤凰,又叫凤凰村,是绩溪六都首村.现有汪氏人口1800余人.坦头汪氏宗族,宋初由旌德新建迁此,始迁祖为55世思聪公.逾有千年,历史辉煌,人才辈出,早在宋初先祖汪汲[1057]就办起了当时徽州只有七所学院之一的...云庄书院,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南宋的著名词人胡仔.北宋诗人汪襄以及汪汲.汪淇.汪弈.汪安行.汪安世.汪安仁.冯圭.汪兹等北南宋进士都出自该学院,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从北宋嘉佑二年1057至南宋庆元二年1197,坦头汪氏三代科甲蝉联七个进士,声播新安,被誉为"策名天府,书香世家".并载入宋代<<新安志>>.在徽州,坦头汪氏世代为官,又被称为世宦名家.老祠原就挂有清乾隆50年即1694年徽州知府罗轸为坦头汪氏11个进士所立"世宦名家"匾额一块,可惜文革中被毁于一旦.
"祠堂高耸郁云烟,松柏苍苍不知年".肃穆而磅礴的宗祠曾经是一村一族最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是祖先魂魄的栖息之地,是祭祀列祖列宗的肃穆之所,是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徽派建筑艺术的典范,也是当今我们了解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然而曾何几时,由于种种原因,宗祠在慢慢的消失.
族中有识之士决心极力保住这座老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宝贵的徽文化遗产.然而,要全面抢修这座濒临倒塌的大祠堂需要近100万元,况且老祠连县保都不是,政府在财政上也有困难,只有靠自筹资金解决.为此,退休干部宗族后裔87世孙汪后松在2006年12月为首发出抢修老祠的倡议,同时会同村两委和村中有识之士,成立了抢修领导组,并向族人.村人和旅外人士发募捐信函.汪后松首先捐助2000作启动资金,不久,远在北京的退休干部洪英瑜因在祠堂里读过书,对老祠怀有深厚感情,很快寄来了了10000元,旅外族人87世孙汪玉龙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对抢修老祠非常支持,他特地驱车回家,爽快捐了10000元,后有又追捐了20000元,在泾县的87世孙汪振福捐了5000元,后又追捐了5000元.85世裔孙汪长城家庭贫困,但他向信用社贷款500元作为捐款,他75岁的年贫困的母亲也捐了200元.87世裔孙汪后华爱人长期患尿毒症经济十分困难,但仍毫不忧虑地捐了1700元.县民营企业家姚民和捐了5000元.旅居芜湖湖的87世孙汪洋也驱车回乡捐了6000元.募捐活动轰轰烈烈,很快募集收到12万多元,效果良好.为了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抢修决定分期进行.2007年8月22日.抢修老祠一期工程------五凤楼和廊庑拉开了帷幕.
汪氏宗祠在坦头有三座,分别是后汪的世承祠.前汪的承祖祠和坎汪的绳祖祠,后两座都已毁,就于剩后汪祠了.族谱载,"明初两诏天下,民间准许建宗庙以祀始祖,宗庙所建当在于斯".祠堂历明清几代人分几次建成.先有寝室,再建享堂,后建廊庑和仪门,到了明末清初形成完整的典型的徽州大祠堂格局.有厅.有廊.有庭.有庑.有阶.有堂.有室,五间三献,有柱86根,冬瓜梁62根,方石柱18根 ,石仗马一对 ,面积约1200平方,前厅为歇山式建筑,五峰重檐,两层翘角,气势恢弘.其额枋雀第斜撑均雕有精美木雕.
07年七月一日进行了清场.汪氏宗亲有136户361人次踊跃参加,共清理垃圾429车,上图为清理现场,清场后的老祠露出了久违的雄姿.
作者汪后桦,请不要转载,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