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2 19: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中国图书奖著作的诞生
(2008-02-04 00:56:06)
夏 玮
2001年的春天,已到了百花吐艳的时节,暖阳洒落在花园般的校园里,到处春光明媚。这个春天对于华东师大出版社而言,正在孕育着一部优秀的书籍,她将为这所建立了40多年的大学出版社带来荣耀。那就是《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百家姓”与每一个中国人相关,历来被大众所关注。2000年春,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百家姓》文化节目,如同我一样关心和爱好姓氏文化的观众还真不少,日日按时坐到电视前,观看着每个姓氏的前世与今生,兴味甚浓。每每到图书市场做调查,便会看到即便是有关姓氏方面的书籍已出版了好几套,但电视光碟还是赫然摆放在书店音像制品的重要位置上,受到读者的亲睐。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脑际:为什么姓氏类书籍出了一套又一套,都没有像电视片那样受欢迎?慢慢地我从漫画书被年轻人追捧和被成人接受获得了启发,领悟到策划图书一定要顺应读图时代到来之趋势,于是,就酝酿着以一百个大姓为写作对象,出版一套图文并茂的姓氏书籍——《吾祖吾宗》系列丛书,以有别于此前出版过的同类书。
然而,当代100个大姓的排列是否还与流传久长的那本小册子上的一致?带着这个问题,去图书馆、书店查询,终于在一本姓氏书籍中找到了答案。幸亏那本书的编辑在列出“当代百家姓排序表”之后,写了感谢排序调查人的话语,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线索。于是,循着这条线索,我们寻找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袁义达先生,他是将中国姓氏排序作为课题进行调研的第一人,那还是他读研究生时的一个课题。
当我们联系上袁先生之后,将选题计划相告,一生酷爱姓氏文化的袁先生兴奋异常,他觉得我们的策划非常有新意,当场答应给丛书提供最新的100个大姓排序,并且,还可以将他正在研究的100个大姓的人口分布图与频率图一同提供出来。
在与袁义达先生不断的交往中,我渐渐了解到,他在上北大生物系时就对中国姓氏颇感兴趣,业余喜爱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注重保存。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期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参加了科学院多项重点、重大、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项目,时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医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室副主任。
1985年起中国科学院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合作研究“中国人的姓氏与遗传多态性”课题。这一课题是以国际最具权威的人类群体遗传学专家卡瓦利· 斯福扎教授(美国)的“姓氏基因”理论来研究中国姓氏。姓氏群体遗传学是人类遗传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中国姓氏,从而获得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和传递规律,建起这一基础性理论科学的框架。袁义达先生因了自己科研方向与爱好,有幸参与了这一课题的研究。
冬来暑往,历经16年倾心研究,终于有了成果,那就是他当时正在撰写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听了他对自己研究领域以及课题的介绍,我感觉到这将是一部反映前沿科研水平的书稿,于是就向他组稿。由于合作得愉快,他欣然允诺,书稿写成就交由我来做编辑。
回到单位,将组稿情况向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社领导的大力支持。社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部惊世之作。因为,她开创了中国群体遗传学的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将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的优秀学术著作。选题很快就通过了。
当袁义达先生将样稿交来之后,我细细拜读了感觉到,如果仅仅停留在姓氏的起源、流布、当代分布以及分布频率这些方面,书的内容相当单薄,单纯局限于学术性的写作方法也无法走近普通读者。于是,我们将读者对姓氏知识需要了解哪些内容作了调查,发现他们不仅希望了解自己的姓氏的起源、流布、当代分布以及分布频率,他们还希望知道自己的姓氏中产生过哪些著名人物,还有这些著名人物占同类名人的比率,以及与他们家族遗传的关系,例如血型。
袁义达先生所作的研究刚好积累了这方面的大量资料,而其研究的方法也正好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对于补充这些内容困难不大。于是,书稿内容中便增加了历代姓氏名人、姓氏名人频率与人类遗传基因ABO血型在中国汉族中的分布情况分析。所有这一切,在我国姓氏研究领域,都属首创。这不仅为扩展她的读者面起到了作用,还在科研视角方面使该书又上了一个台阶。
鉴于此书的唯一性和前沿性,社领导下达了做成精品的命令,以准备冲刺学术领域的图书大奖。
由此,书稿编辑过程中我们不敢掉以轻心,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当书稿进入编辑阶段时,正值我调任新设立的“外编办”。那是我社为适应第一次大规模生产扩张而设立的新机构,主要任务是培训出版社之外的人员学习和担任编辑工作。此机构设立之初头绪甚多,可是,《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的编辑加工还得如期进行。其间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是两百幅彩图,这是用了三年时间研制出来的,十分珍贵。作者交来之后制版厂做出来的效果不理想。我向计算机系老师讨教多次,才搞清了问题的所在,然后,再转告作者如何处理。第二批刻录的图像交给厂里之后,打印出来还是有问题。经过与厂里的师傅再三探究,才解决了问题,使成型后的图像清晰而色彩准确。其间负责印制的李慧耀老师一次次与厂家接洽、联系,付出了多于其他书稿的劳动。
接下来的是关于地图的问题,在我审读过程中,总支书记戎甘润及时发现了所制地图有不符合出版标准的问题,在他的指导下,了解到地图使用不仅要准确,还要交由国家专门部门审阅后方可出版。于是,向社内地理编辑张继红讨教,她初审合格后交国家相关部门审批,这才解决了非常重要的地图问题。
作者专攻理科,因此,名人的官职、朝代等都须一一核实。特别是现当代作家,很多喜欢用笔名。由于作者不熟悉,差点将鲁迅归在“鲁”姓中,丁玲归为“丁”姓,实际上前者原名“周树人”,后者本名“蒋冰之”。类似需修正的问题还有一些,这里不一一列举。
最为艰苦的是到了最后,即将付型前,朱杰人社长出于对该书定位的重视,提醒要做索引。未料及,这一做工作量非同小可。一百个姓氏加之学术专用名词,只要出现过的页码都必须在索引中出现。排出来校对时发现,由于有些姓氏词义多用,因此会出现如将“人丁兴旺”的“丁”也归在“丁”姓索引中,类似的情况都必须一一纠正。那时候离原定出书时间已经很近了。于是,除了吃饭、睡觉,就都坐在电脑前一一查核。终于用了半个多月方圆满完成。
其间还要与美编和作者就封面、版式商议沟通。负责装帧设计的蒋克运用了当时最新的出血设计方法,使版面令人耳目一新。封面初稿出来是一个圆内排列了一百个姓氏。大家看了不甚满意,经过反复思量,决定运用盘龙作为中华的寓意。经美编卢晓红一番精心挑选,找到了满意的图案。封面色彩选择了显示中国皇家色彩的正黄色,从而使整个设计端庄、醒目,体现出浓重的民族特色。封底则将书稿内容用简短的语句凸现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将盘龙缩小作点缀,令设计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早在《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制作过程中,她便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2001年5月24日,《北京晨报》在首版与第八版,以《祖上姓什么 基因告诉你》和《查基因知你姓什么》为标题,率先报道有关该书内容及科研情况。紧接其后《北京日报》于8月10日以《揭开姓氏基因奥秘》为题,作了整版报道。是年9月10日《文汇报》分别以《姓氏:奇妙的基因符号》和《“姓氏基因”揭示生命奥秘》为题,在首版与第九版(整版)作了报道。
2002年2月图书一经推向市场,便得到媒体的再度关注。2月23日,《人民日报》“学术动态”版用近半个版面,对该书作了报道,题为《姓氏文化与“姓氏基因”》。
次月29日,《法制日报》“周末专刊”,刊登了题为《<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出版》的专题报道。
是年7月28日,新华社作专题报道,次日,解放日报、文汇报、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皆发了通稿。
此后,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都相继采访了作者,并作了报道,图书一出版,因特网有关袁义达与《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的条目便有数十条。目前google有关书名的信息已达9630条,有关作者名的信息已有9600条。
由于精心策划,我们在第一时间内,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读者介绍。正因为姓氏具有广大的社会基础,赋以崭新的科学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首印5100册于2003年10月售罄,2003年11月加印2000册也已告罄。
鉴于《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是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是我国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该项研究成果对遗传学、疾病基因组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和人口学等有关领域都有可能产生帮助和提供科学数据。这部书的内容比较好地反映了该项前沿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她在出版当年即获第11届全国师范大学发行研讨会颁发的优秀图书奖。2004年春喜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是年年底从数千种参选图书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站在领奖台上,回眸这部书稿的孕育与诞生过程,我深深体会到,没有作者长年的积累与十六年的潜心研究,没有出版社领导的全力支持与关心,没有单位同仁在每一个环节上的鼎力相助,没有近二十年策划、组稿、编校功夫的磨炼,就不会有这个国家级大奖的问世。
出版如同电影制作,每一部书籍都凝聚着众人的劳作与心血,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关节都马虎不得。唯有作者、编辑与所有参与的人员尽心尽力、通力协作,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而策划者心中始终装着读者,那是图书生命力强盛的根本保障。
值此出版社50华诞隆重的纪念日,衷心祝愿该书的姊妹篇《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也能够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