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汪氏族谱》
源流•派语
清同治六年(1867)(长沙)《汪氏族谱》“源流世系”载:第一派祖颍川汪侯。姬姓,名汪,一称汪侯,仕鲁为上大夫,食采平阳。鲁成公黑肱次子夫人姒氏之子;至七十派庭桂,字秋芳。“开派世系”载第一派琪,庭桂之子,字公宝,号梅友,排行肇十,元官司户参军,卒葬安微婺源县后村弯玉屏山,生德礼、德和,传至第四派沅,字似水,排行奖二十五,举进土,先任顺大府宝坻县知县,升任长沙督粮府,遂家于斯。下传至第十世以下为分支世系,派衍长沙、善化、湘阴、益阳各邑。是谱合德礼、德和二公裔十五房。 (自第二十三派起合派)贤良辅国 明达世徵 人文振启肇庆传宗
1919年《醴陵汪氏谱系》“序”称:族出唐越国公华第七子爽后,爽十传曰介然,南宋初徙吉州水新八都凿石。再传至彦成,由永新迁鄱阳石门。成二子,长留居永新,次行名元二,随父家石市。元二四子:鼎一、鼎二、三、鼎四。鼎二次子关善,生佛护,字安国;佛新,字重民,明初,昆仲由石市迁衡山南岳而处焉。佛新四传至应帧,迁安仁三口铺新塘,帧九传至文仲,于清代开派醴陵美市。鼎三次子从新之子孟常、孟宪、孟良于明宣德间开派醴陵南螺田;鼎二四子从善.生孟恭、孟敬,于明洪武间徙醴陵北黄沙冲。恭复别徙,孟敬子礼堂、礼庆复由黄沙冲迁邑城北,衍山口、小溪、横煙、阳坑各支。 (从十六代起另编三分统一字派)掌符献瑞 龙骧继承 昭忠勋伟 武经道弘 毅诒燕翼 椒衍蕃升 蛟龙凤起 霞蔚云蒸 1948年(衡山)《汪姓氏族源流》称:基祖佛护,字安国;佛新,字重民,明初由江西永新县石市避世乱,兄弟相率迁湘,卜居衡山县新东乡上界、古塘一带,族人分布在衡山、衡阳、醴陵、湘潭、安仁、零陵等地,递传28代,男女丁口5000余人。 1934年(新化)《汪氏四修族谱》云《迁徙图》载:迁湘始祖伯彦自宋开禧丙子(1206)由江右吉安泰和携子崇斋迁长沙,崇斋再迁安化东坪乡即今九渡水芙桐塘,生子十一、十四、 十七 。十一迁马辔市,因故改姓邓; 十四迁益阳天河湾;十七留居,再传绍先,生子金、子胜、子明、子通,遍迁新邑。子孙散衍新化、益阳、安化等地。1948年(益阳)《天河湾汪姓氏族源流》称天河湾汪姓始迁祖如祖,字服畴,元末由江西吉安县因兵燹避难始迁安化东坪,再迁益阳碧螺乡天河湾,递传二十四代,男女丁口三千余人。1931年(益阳)《澬阳江氏家谱》载“远祖世系”称一世祖汪,周鲁成公黑肱夫人姒氏次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汪,为鲁颖川侯,四十四世祖世华,唐越国公,六十七世祖敬安,子六,次子伯彦从吉安泰和县迁湖广长沙府,有子三,长子崇斋,徙安化东坪,子宛妙,居安化因故改姓邓,宛如迁益阳天河湾,宛姚迁新化。谱又称始迁祖如祖,为宛如之子。 (从第二十一派起)自成光有良 积善家声扬 延伦惟重本 修业定传芳
郡望·堂号 平阳郡 世德堂:出自宋代汪思温的故事。汪思温,字沫子,官至太府少卿,善待乡邻,凡迁家贫死不能葬,女不能嫁,子不能娶 者,皆割田相别。其济危扶困的美德为乡人称颂。后人遂以“世 德”名家号。 还有平阳堂、龙溪堂、崇本堂、惇睦堂等。
历代名人 澧州(今澧县)人汪俭、明弘治年间授成都推官,有治绩,祀成都名宦词;武陵(今常德)人汪浩,清康熙年间举人,任江山知县,终工部屯田郎中;汪佳士,清嘉庆年间以举人入仕,累官南宁同知,持正平狱,兴学厚民;宁乡人汪炳敖,先后入胡林翼、刘长佑幕,累官知安顺府,工词赋,善画兰,黔中人称风流太守;汪鑅,清篆刻家;善化(今长沙)人汪诒书,清末进士,民国南京国民政府高等顾问;临澧人汪毅夫,革命烈士;永顺人汪之斌,土家族,抗日战争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军长;醴陵人汪泽楷,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后参加托派组织“无产者社”,任过国民革命军军校教官,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其子汪向明,遗传学家;长沙人汪定曾,建筑专家;汪澍白,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汪曙云,女,舞蹈艺术家;永顺人汪承栋,土家族,诗人;慈利人汪啸风,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摘自:《湖南家谱解读》邹华享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