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4408|回复: 0

从“红方印”考“徽州贡烟”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2-1-2 01: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徽州烟丝“红方印”,指的是烟丝包装纸上的红印图案,它标有店号、烟丝品名或经营(生产)地名,该印记便是烟丝的早期商标,图案形状一般常见的为长方型,也有正方型和椭圆型,也有少数书卷型等,由于大多为方型红色印记,徽州民间故称其为“红方印”。
  在笔者刚刚涉入烟草文化之初,便幸运地从生产、经营烟丝的前辈处搜集到一则有关“烟丝包装纸上红方印的来历”传说,这则流传于古徽州(今黄山市)的民间传说曾刊登在《中国烟草》杂志和中国烟草在线上,随后多家报刊、网站进行转载。
  初始,笔者仅是将此作为徽州烟草文化资料对其收录整理而已。但经过深入对徽州烟文化的探寻,发现御封烟丝“红方印”和徽州烟丝作为贡品这一流传并非空穴来风和捕风捉影。为此,便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并经多方考证和实物证明,认为民间传说与史实有着密切的关联,似乎与老徽州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有关“徽州贡烟”史料上虽无明确记载,但根据民间传说和实物为证,很有可能烟丝包装纸上的“红方印”确确实实就是御封的,“红方印”来历的传说虽有它的虚构之处,但徽州烟丝确实曾作为贡品进贡给朝廷过。经考证辨析依据有一、二:
  一、我国烟丝的名称由于地域不同,各地称呼也不尽相同,仅古徽州在历史上对旱烟丝的称呼就五花八门,而绝大多数名称与其它地方对烟丝的称呼多有相近,烟丝名称有:土烟(祁门县称之);土烟丝、瑞兰、顶皮、名烟、(歙县、绩溪县、婺源县);顶条、二条、净丝(黟县);金兰、石兰、兰香、条丝、皮丝、玉奇(休宁县、屯溪镇)以及黄烟、旱烟、红芷、白芷、黑老虎等。但特别的叫法还有如:“贡丝”、“顶贡”、“二贡”、“官礼名烟”等之名。据《安徽省志(烟草志)》记载:休宁、黟县称其旱烟为“顶贡”、“二贡”。从实物显示,其实在古徽州的屯溪、歙县、休宁、黟县等还称其为“贡丝”、“官礼名烟”等。后经过改良加工,民国时期还在这些名称前冠以“露叶顶贡”、“精制顶贡”、“改良顶贡”、“精制改良顶贡”、“露叶贡丝”等,这样更能区别于烟丝的品质与等级。同时,也是这些带“贡”字烟丝品名的延续,从清代至民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这些名称一直都在使用。
  从烟丝的名称字义笔者分析。“贡丝”:顾名思义,应为进贡给朝廷的烟丝称贡丝;“顶贡”:顶级、顶好,最好的贡品,质量应是上乘的,否则能称得上是顶级贡品吗?“官礼名烟”:或许是作为官方的馈赠礼品。还有“二贡”,有可能是等级之区分吧,同是进贡烟丝,还是有等级上的区别,用于专供皇亲国戚和重臣们享用。为何古徽州有这么多与“贡”字有联系的烟丝名称,从这里不难想象应该与徽州历史上烟丝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有着一定的关联吧!
  二、缘何说《红方印的来历》之说是有根由的,并非空穴来风和想当然。在徽州府的歙县民间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将徽州烟丝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见《黄山日报》(黄山晨刊)2006年6月23日刊登的《徽州贡烟》一文,作者方康宁,论及为何歙县大谷运汪满田的烟丝成为贡烟,属民间收集素材整理而成,说得有根有据,笔者认为有一定的可信度。
  据方康宁先生考:汪满田烟丝之所以成为贡品,与乾隆年间的文坛领袖纪晓岚有很大关系。当时,徽商作为全国最具势力的商帮,为控制、垄断商业,到处都建有会馆。北京歙县会馆不但是徽籍商人,而且也是徽籍官僚、名人云集的地方。休宁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汪由敦,歙县人户部尚书曹文植、军机大巨曹振镛父子及画家罗聘等人常在那里出入。而著名思想家戴震一度则住在歙县会馆。史料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纪晓岚第一次拜见戴震就是在歙县会馆。戴震与纪为莫逆之交,戴的文化思想对纪有很大影响。作为一代宗儒,纪晓岚有二大嗜好,一是喜欢收藏砚台,二是喜欢抽烟。徽州是砚、烟产地。龙尾歙砚天下冠---他最喜爱的一方砚台乃戴震所赠。宦海沉浮,乾隆三十三年,纪晓岚因故被遣戍新疆乌鲁木齐,二年与他形影不离的就是这方歙砚。他曾赋诗:“龙尾无嫌似铁顽,相随曾出玉门关,黄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纪晓岚与徽州人士往来十分频繁,他品尝汪满田烟丝,由汪由敦提供。汪虽是休宁人,但与歙县汪满田汪姓本是同宗,且有亲戚关系。山里人知道汪由敦好烟,常选些上好烟丝托人捎往京城。汪由敦是雍正旧臣,乾隆年间又掌管吏部,虽是长辈,但十分爱才惜才。纪晓岚登门拜访,汪由敦拿出家乡特产,热情待之以烟茶。纪晓岚在品尝汪满田烟丝后大为赞叹,随口一句:“物华徽州草也宝”,汪由敦紧接和道:“清香一缕胸中绕”。纪晓岚又一句:“神怡心旷赛似仙”,汪由敦道:“云里雾里乐逍遥”。二人大笑。纪晓岚道:“尝遍南北,无如徽之烟草。”至此,他遂迷上徽州烟草,后来把自己的斋房也取名为“阅微草堂”。微与徽字型相似,发音相近。纪晓岚勤于学问,为人精明,他喜欢徽州。友人相问:“何以为草?”他释之曰:“草者,烟草也。”他嗜好烟草。“阅微草堂”虽有其它的阐释,但其中也暗寓了他对徽州烟草的偏爱。
  乾隆三十八年,纪晓岚出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心力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更需烟力支撑。纪大烟袋并非虚构,他在紫禁城内吞云吐雾,直接波及他的同僚,人们相继索取,后来连乾隆皇帝也知道了徽州汪满田不同一般的金黄烟丝,于是便由内务府责成地方官承办进贡。那时,“徽州贡烟”进京的数量虽则不多,但影响很大,更使徽州烟草蜚声海内外。“徽州贡烟”直接刺激了徽州烟叶生产的发展,至清末,单歙县一地的烟叶产量就达三千余担。乾隆年间,歙县汪满田人还精选当地的优质烟丝,配以中草药和名贵香料,碾末成粉,制成鼻烟,名为“黄山鼻烟”。“黄山鼻烟”和“徽州贡烟”同样都是徽州的地方特产,而各式烟具和鼻烟壶的制作更是徽州民间的传统工艺。
  三、经多方调查和查阅烟草相关资料,称其烟丝为“顶贡”、“贡丝”、“二贡”等的地方并非没有。查阅《中国烟草通志》,湖南临澧便有“贡条”、浙江分水有“贡丝”及杭州“贡奇”带“贡”字烟丝的名称出现。搜寻全国各地,如此这样的叫法其它地方则极少呈现,但上述这些区域也多有徽州之商的足迹,或该地烟丝也曾进贡过朝廷。或许是资料不全和孤陋寡闻吧,就是在安徽省也只有老徽州才有诸多与“贡”字相关的烟丝名称呼,很有可能这就是古徽州烟丝业的专利吧!
  综上所述,从徽州“红方印”来历的传说到民间相传“徽州贡烟”,直到烟丝包装纸的实物为证。据笔者推断,徽州烟丝进贡朝廷还是有相当的可信度,至于是在何朝何代便已开始进贡朝廷、每年的进贡数量有多少和何时将“贡”烟这个名称在民间流经使用尚需进一步考证,只有让史实来证明才会无懈可击。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