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8918|回复: 5

以汪姓为例谈瓦屑坝移民

[复制链接]

63

主题

226

回帖

8938

积分

版主

http://wanghylp.blog.163.com/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938
发表于 2011-8-22 16: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鄱阳县文化研究会》第3期
在古徽州,汪氏家族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的局面,并逐渐外迁到赣东、浙西等地。但汪姓并没有就此而“安居乐业”,随着政局的动荡,汪氏家族面临着一场更严峻的考验。这就是有名的元末明初的江西“瓦屑坝移民”。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九江两府各县。
瓦屑坝移民迁徙的目的地主要是安庆府及其周边地区。据《中国移民史》第一卷记载:“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这次移民中,汪姓由于人口众多而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至安庆地区现今的汪姓居民处于较多的数量,如桐城境内就有“九李十三汪”之称。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究竟是元末迁桐,还是明初迁桐,据我所见到的各汪氏宗谱中语焉不详,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如桐城《高林汪氏宗谱》,就有以上两种说法。我想主要原因是有的宗族家谱毁于战乱。试想,经过元人的铁蹄,百姓连身家性命尚且不能自保,几户能保存老谱?修谱是以后的事,大多是清初,极少数在明末。特别是清初康雍乾朝,政治比较清明,清政府意识到宗族制度对稳定社会的作用,为加强对汉民族的统治,提倡民间修谱;凡瓦屑坝移民至此时已繁衍八至十余代,数十至百余人,生活相对富裕,所谓“盛世修谱也”。有谱的进行续修,失谱的可以找近房查阅,连近房也找不到的,只好另起炉灶,从始迁祖修起,一定要追根究源的,便择一可能性极大、名字上有联系的挂靠为弟兄,这也是中国人最终都能追溯为炎黄二人之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桐城有一套《倒流河、觉林寺汪氏宗谱》,记载其始祖汪满柱、汪觉渊为念二公之后,青阳县有一套《五溪汪氏宗谱》,记载其始祖青龙公及其兄弟白龙也为念二公之后,查其世系,两处念二公系为一人,而两处宗谱的记载俱排斥对方,可见至少有一族有攀附的可能。
瓦屑坝移民迁徙原因有两种情况:
一是元末不堪受元人的虐待而被迫背井离乡迁到荒无人烟的安庆府。中国人是讲究安居乐业的,但元末的强权政治迫使当时许多老百姓无法忍受其屈辱,只好携儿带女另徙他乡。《梅城汪氏宗谱》记载:全一公因元末战乱携子迁桐,大明定鼎,全一公复迁回江西,其子留居桐西梅城寺保(今属新渡镇桐圩村)。据老者口传,元朝末期,统治者面对汉民族的不断反抗,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为了有效阻止百姓逃跑,他们分派士兵驻入百姓家,百姓喊这些士兵为“鞑子”。规定每个“鞑子”管理五户汉人,五户供养一个“鞑子”,这一管理模式迫使汉人失去反抗能力,士兵们晚上驻兵营,白天分散管理五户,那时人民没有一点自由,说话受到禁锢,行动受到监视,交往受到阻挠。凡可作武器者,诸如锄头、“排刀”(菜刀)、锅铲、火钳等交由鞑子掌管,需要时经同意后发放,做饭前逐户领取“排刀”、锅铲、火钳,饭后再收回。晚上不许点灯。鞑子可在所辖五户中轮流吃住,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尤为汉人所耻言者,凡新妇新婚之夜必由鞑子陪睡,平时鞑子可随意挑选民妇陪睡,民户生的孩子必须喊鞑子为“鞑鞑”,后演变为称父亲为“大大”,这一带有耻辱性的称呼竟延续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我听过不少小伙伴就是这样称呼其父亲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有人想出了主意,鄱阳湖一带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反元斗争。
元末某年八月中秋,江西九江、饶州等府百姓象往年一样,亲友间互送月饼,但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月饼馅里都夹有一张小纸条,条子上写着“杀了鞑子好过年”的话,并相约腊月三十晚上一齐动手杀鞑子。
那年年夜,江西鄱阳湖周边,男女老少齐动手,五家联合动杀机。盘踞在饶州、九江等府县的元朝统治者,一夜之间被杀了个精光。这就是瓦屑坝移民后代所津津乐道的“杀了鞑子好过年”的故事。杀了鞑子,个个心情舒畅,人人喜笑颜开。新年初一,邻里互相拜访、探望,看是否杀了鞑子,或交流杀鞑子的情节、紧张的心理。
这场斗争,无疑是江西九江、饶州等府的人民取得了胜利,随之,元朝的统治也宣告结束。这个故事是安庆府移民家喻户晓的故事,因为这是他们始祖在江西的最后一件辉煌。
可惜好景不长,数年后,鄱阳湖东的大量百姓被新建立的大明王朝强行迁至安庆府等地,但这些移民及其后代因此演变成了一个习俗:每年正月初一,邻里互相串门,互相问好,畅谈前一年的收获,交流本年度的设想,互相祝愿今年更比去年好。桐城有一个歌谣: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这只能代表桐城境内挂车河以北地区的习俗,是皖北习俗的延伸。以南地区的习俗是:初一串邻居,有丧拜新灵,初二拜母舅,初三拜丈人。这一习俗桐西南及安庆市辖其他数县都是这样。
第二种情况即为明初的强制移民。属这种原因遗民的规模比第一种大得多。元朝灭亡,新建的大明王朝,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实行了全国范围的移民政策,如山西洪洞移民,北平枣强移民,还有南昌筷子巷、朱市巷移民,江西瓦屑坝移民只是其中之一处。明初的移民的政策是相同的,其强制性与洪洞移民大同小异,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1、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据老人说,这一绑居然还绑出习惯来了,安庆府的百姓无事时都喜欢倒背着双手,交于背后。当然也有据说是洪洞移民专利的“解手”一词。
2、迁至安庆府后,兄弟不得居于一处。如通过查阅桐城境内《三安汪氏宗谱》、《云天汪氏宗谱》、《倒流河、觉林寺汪氏宗谱》等得知,桐城境内从鄱阳迁来的几支近房兄弟,都不是住在一起的。苍龙、乌龙兄弟,一居白兔湖边的将军庙,一居枞阳(原属桐城)境内陈家洲的六百丈;庙荣、庙龙兄弟,兄居双港镇上坂村,弟居青草镇三畈村。
3、迁至安庆后不得再回原籍。从两件事可以看到:一是安庆府移民没有与江西再有任何联系,老家具体居何乡都不知道,只知道瓦屑坝,就像洪洞移民只知道“大槐树”一样。二是从安庆地区独特的厝柩习俗可知。人们迁到安庆府后,期待着机会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回迁时方便,但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无回迁希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但还对回迁抱有幻想,浅埋委棺,可见民心所向是迁回江西的,只有政府长时间实行高压政策,才保证了移民定居安庆。移民的思乡情结因此形成了安庆府独特的埋葬“两步法”。
4、瓦屑坝移民与江西原籍无任何联系。与历史上其他移民不同的是,瓦屑坝移民同洪洞移民一样不再与江西原籍有任何联系,如乾隆年间迁至陕南的安庆移民,大都与安庆原籍还保持着联系。他们没有迁回老家的原因除了移民们在此治家立业后不便回迁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禁止回迁。
据考证,瓦屑坝今在波阳县西南十余里莲子湖西,据该村《朱氏宗谱》等记载,瓦屑坝已变为“瓦燮坽”。
云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55

回帖

2282

积分

认证会员

汪选良

Rank: 6Rank: 6

积分
2282
QQ
发表于 2013-6-18 13: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瓦屑坝的
江西鄱阳莲湖汪氏裔孙99世汪选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13-6-19 00: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怎么没有名字了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259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淮南洛河汪氏[潜口金紫分支]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819
QQ
发表于 2013-6-19 06: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文章应注明出处,作者姓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611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我在想為 何有汪姓群居的所在地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135
发表于 2013-8-2 23: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汪兴吾) 的帖子

《梅城汪氏宗谱》记载:全一公因元末战乱携子迁桐,大明定鼎,全一公复迁回江西,其子留居桐西梅城寺保.

    興吾本家你好:    我是昌彬,我沒有看過  上面一段寶貴的文字,  特別懇求指示,你在那種老譜中
見過。感謝感謝。
改新版後,很多不方便,例如每次打開家網,就要重新登錄帳號,密碼一次,過去登錄的文章,相片,也很難找,過去家網 上很多朋友,也沒有出現,不知從何找起。我的QQ在手機上,好用得很,在家網上老是說,密碼錯..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13-8-5 23: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4楼(汪昌彬) 的帖子

是我根据老人的传说写下的文字,老谱中没有的.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851&page=1&toread=1#tpc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